”之“的所有翻译

作者&投稿:陈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的所有文言文翻译~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

代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of。。。。。。


何氏之庐也文言文翻译
翻译 :何晏七岁,象仙童一样聪明智慧,魏武帝认为他很出色而很喜爱他.把何晏安置在皇宫里,想以此把他当儿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出一方形,自己坐在里面.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这是(我)姓何的的房子. 魏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遣送出宫外了 注释:庐--房子,何氏之庐--...

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翻译: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

君臣之力 翻译
不识臣之力(不能体察臣下的力量 之同“的”)孰敢强之也(谁敢比他更强?联系全文,应该是“谁敢对他不敬?” 强应为“超过·不敬”)公曰:“太师奚笑也?”(晋平公说:“太师为什么要笑?”)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所有身为臣子的人,就像厨子要调和五味进...

蜀鄙之僧文言文翻译
【作品译文】天下的事不分困难容易,认真去做再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不去做,那么再容易的事都会变的困难。人去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去学就行。我天资愚钝,不及别人;我材质平庸,不及别人。但我天天学习,时间久长对此也不懈怠,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很贫穷,其中一个很富裕。贫...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的翻译
翻译为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原句出自于元代佚名的《文天祥就义》。原文:天祥将出狱,即为. 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怎么翻译啊??
翻译是: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出自战国荀子《劝学》(《荀子》首篇),原文选段: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寒苦饥饱之审的文言文翻译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饱而知人之饥》的翻译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殿。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全文翻译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侨中黄建成 2022-08-18 · TA获得超过20.5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9.5万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701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全文翻译】 屈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全文翻译
展开全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出自先秦孟子弟子录的《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全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

《论语》全文翻译
展开全部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三军中...

沧浪区18393292697: “之”的所有文言文翻译 -
犹霭灵诺: ①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

沧浪区18393292697: 所有“之”的翻译和用法 -
犹霭灵诺:[答案]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

沧浪区18393292697: “之”字的文言文翻译,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犹霭灵诺: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

沧浪区18393292697: 之的所有解释 -
犹霭灵诺: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

沧浪区18393292697: 初中文言文所有'之'的翻译及用法 -
犹霭灵诺: 1、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 2、译为“的”. 3、代词,译为“这” 4、固定搭配,例如:之属、之徒,表示这类.不好意思啊,我暂时只能想到这些了.😊😊

沧浪区18393292697: 初三下学期所有之的翻译 -
犹霭灵诺: 之,作为代词的话,指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意思;作为指示代词,是这,此的意思;作为助词,意思为,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动词,是到…去的意思!我就记住这么多,希望对你有用!

沧浪区18393292697: 之、其 在古汉语里的所有用法 -
犹霭灵诺: 文言虚词 之 文言翻译 zhī (1)<动词>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

沧浪区18393292697: 烛之武退秦师 所有之字的解释 -
犹霭灵诺: 之:代词 助词 ——作定语:“的” 作补语:“得” 作宾语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行李之往来 作音节助词 学过语法的,只要对照成分翻译即可

沧浪区18393292697: 伤仲永中的之的所有翻译 -
犹霭灵诺: 忽啼求之:书写工具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书写工具传一乡秀才观之:仲永的诗邑人奇之:仲永的才能或以钱币乞之:题诗余闻之也久:这件事于舅家见之: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又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另一种翻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这种翻译不是显得很正式,但是可以使到读者更容易理解)

沧浪区18393292697: 童趣所有之的翻译 急用!!!!!!!!!!!!!!!!!!!!!!!今天就要 -
犹霭灵诺: 藐小之物和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使之冲烟--代词,代蚊子 观之--代词 为之怡然称快--代词 驱之--代词 全文翻译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