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朋党论》

作者&投稿:沈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欧阳修的《朋党论》在当代有哪些借鉴意义~

  《朋党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中最好的文章之一。
  庆历三年(1043),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吕夷简虽然被免职罢相,但他在朝廷内部还有很大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
  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就在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论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
  《朋党论》是一篇驳论文,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起笔不凡,开篇提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的观点。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大家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白,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段里,作者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明他们的性质,是君子,还是小人。
  针对封建社会中,大臣结为朋党,一般为统治者所忌的情景,欧阳修以朋党自古有之,出人意料地肯定朋党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从而顺利地提出了本文的观点。
  第二段,作者把朋党分为两种:一、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二、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成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这里用“然”字作转折,问道:“我以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然后,作者对朋党的性质进行对比,维系小人的朋党的关键是俸禄和财物,当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达到暂时的结盟,那是假的。“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这几句是说,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情也就结束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而君子的他们以志同道合为关系,他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诚、守信,所珍惜的是名节,无论是修身、事国都同心共济,始终如一。所以做国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的真朋党,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这一段对朋党的性质进行对比,以同道和同利对比引出真朋、伪朋两个朋党的本质差异,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的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从而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第三段,作者举了大量历史事实对朋党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说明。“共工、驩兜等四人”都是古时传说中的凶狠邪恶之徒,“君子八元、八恺”之“元”,是指善良的人,“恺”是指忠诚的人。传说高辛氏有八个有才德的后裔,叫做“八恺”。舜辅助尧,黜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而进用元、恺君子之朋党,因而尧的天下得以大治。接着说道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为一朋,一起在朝中做官,他们相互称颂人家美德,彼此谦虚礼让,这样他们团结一心,舜对他们都加以任用,天下也获得了大治。《尚书.泰誓》中说:“商纣王有臣民亿万人,是亿万条心,周武王则有臣民三千,然而一条心。”作者推论,亿万人各不同心,可以说是结不成朋党了,但因为没有价值观的支持,彼此离心离德,没有战斗力,纣王还是亡国了;周武王的臣民,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由于有凝聚力,周朝由此而兴盛起来。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后汉献帝时”是作者的笔误,应作“后汉桓、灵帝时”。东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宦官弄权,遭到李膺、郭泰等人的反对,有人诬告他们结党营私,“诽讪朝廷”。李膺二百多人被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168-189年在位)即位后,于建宁二年(169年),李膺等一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全国州郡有六七百人受株连,史称“党锢之祸”。《后汉书.党锢列传》有记载。本文把桓、灵二帝的史实误记为汉献帝时事。这句话是说汉末桓、灵帝时把天下名士全部抓起来,囚禁起来,造成“党锢之祸”,动摇了天下的根基,等到黄巾起义军起来的时候,汉朝的统治大乱,后汉的统治者才悔悟过来,对党人全部加以解脱并释放了他们,然而,汉朝也已气数已尽,没有救了。
  唐朝晚年,渐渐又兴起了朋党的议论,唐昭宗年中,篡唐建立梁朝的朱全忠,把不肯追随他的朝官诬蔑为朋党,遭到杀戮,唐朝也因此灭亡了。
  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大量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正面的例子,尧舜用君子之朋,退小人之朋,达到天下大治。反面例子汉末、唐末残害君子之朋而亡国。正反对举的例子,纣王不为朋而亡国,周朝为一大朋而国兴,用进君子之朋和退小人之朋的史实,进一步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第四段,作者总结性地论述。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结为朋党,没有人像商纣王那样;能禁止善良的人结为朋党,没有人像东汉后期的昏君那样;杀戮品行高洁,负有时望者的朋党,没有人像唐昭宗时候那样。这些国君把他们的国家搞乱了,灭亡了。
  互相称美推让而不滋生疑心,没有人像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不怀疑他们而加以任用,然而后世的人从来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个人的朋党所欺蒙,反而称颂舜为聪明的圣人,是因为他能明辨君子与小人。周武王他领导全国所有的三千臣民,全部结成一个大朋党,“自古朋党之大莫如周”,这句是说结成朋党人数多而且范围广,没有哪个朝代像周那样。好人虽多而不满足,对于君子的朋党来说,好人越多越好。
  这一段对国君对朋党的态度进行对比,那些各怀一心不能结为朋党,禁止君子结为朋党,杀戮朋党的国君最终都自食恶果,亡国了;那些任用君子之朋的国君都兴国,并且得到后人称颂。在“治”与“乱”,“兴”与“亡”的强烈对照中,再次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第五段,得出结论,照应开头。再次强调“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很明显地请求宋仁宗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使国家兴盛起来。
  本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作者以“自古有之”的论断对朋党进行表态,重要的是严格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以道,小人以利,从结朋的基础上点破,小人无朋,唯君子有之。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一无一有,一伪一真,将论据双双摆开,前后对照,揭露其真面目,理直气壮,毫不含糊。
  从历史事实提供的论据来论证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是非,体现乱与治,兴与亡中朋党在其中的作用,言之有据,触目惊心,不容君王不信。历史是一面镜子,用兴亡对比进谏,证据凿凿,君王岂可忽视。
  文章立论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的确是论说文中的经典精品。不过也应指出,在现代政治中,政党的规模越来越大,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每个党内既有君子,也有小人。现代政治讲究的是民众的参与,政策的透明,权力的分权和监督制衡,权力运作的透明,不能简单地划分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以陷入唯我独尊和听不进不同声音的片面性。
  附录《朋党论》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2.2 作品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就文章而言,欧阳修的《朋党论》自是一篇出色的议论文,在当时和后代都受到很高的评价,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这篇好文章却没有起到有利于“新政”的作用。明人茅坤说它“破千古人君之疑” ,实际上,不说“千古人君”,连当时的宋仁宗读这篇文章时所生之“疑”就没有破除。过珙说《朋党论》让仁宗之“终为感悟”, ,吴楚材、吴调侯也说《朋党论》写得有水平,“宜乎仁宗为之感悟”, ,但仁宗并没有真被“感悟”,倒是由开始的有些“拿不准”到后来的“拿得准”,即认定欧阳修此文观点不对。后来欧阳修被贬出京师,与《朋党论》就很有关系。到了清代,雍正更是对欧阳修的《朋党论》极为不满,他自己也作了篇《朋党论》,指斥欧阳修《朋党论》中的“君子以同道为朋”说,认为“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并说“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饬之以正其惑”。
  《朋党论》为什么不能说服人君,反倒让人君生疑乃至恼火呢?首先是,“朋党”这一话题过于敏感;在人君心中,这并不简单的是一个可以平心静气谈论的话题,它触动着人君的神经。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欧阳修的文章虽然讲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所讲之“理”实际上并不符合皇家的需要。
  《朋党论》文章结构有一个特点:从开头到“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意已完足,但文章接着又说:“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这不仅仅是“提供证据”,同时也是描绘先秦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图景。也就是所谓“尧舜之道”。

朋党论
开放分类: 文学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正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亡国。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呵。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里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呵。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很可以引为鉴戒呢!


欧阳修的生平概括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

欧阳修的著作有什么
主要作品 《欧阳文忠集》主要成就 参与纂写《新唐书》《新五代史》;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代表作品 文章 《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词作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

苏轼续朋党论原文赏析鉴赏
而“修言事一意径行,略不以形迹嫌疑顾避。竦因与其党造为党论,目衍、仲淹及修为党人。修乃作《朋党论》上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八)。斯年,苏轼8岁,人乡校。到他成年之后,有感于老师欧阳修在辩析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时提出的进用君子之朋,黜退小人之朋以避免“乱亡其国”的观点之难于实施...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最有名的文章是?
他最有名的文章是 《醉翁亭记》,阳修的政论散文,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富于现实意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中的名篇。最能体现他散文成就的是记事兼抒情的作品。他的这类散文,无论状物写景,或叙事怀人,都显得楚楚动人,如他最著名的《醉翁亭记》,...

同窗之间的文言文通信
——宋代欧阳修《朋党论》 释义: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2.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宋代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释义:镜中的你我已两鬓白发,只是我们的英雄之心不会改变。 3.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欧阳修有哪些著名作品?
欧阳修著作有《卖油翁》,《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画眉鸟》,《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踏莎行》等。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人。他一生共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抒情文等。

言忠信,行笃敬的意思
忠信的解释忠诚 信实。 《易·乾》 :“ 君子 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 宽厚 而 爱人 ,尊贤重士,约从离衡。” 宋 欧阳 修 《朋党论》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 道义 ,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曹禺 《王昭君》 第二幕...

欧阳修有哪些书法作品
《醉翁亭记》使用21个“也”字,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平易简约,自成一体,到处传写,“为之纸贵”。其议论文如《朋党论》结构严谨,论证独特;《新五代史》部分源自《旧五代史》,欧阳修把骈偶句子和四六句式,改为古文散句,使文风简洁,节奏起伏曲折,错落有致。欧阳修片刻不忘写作,灵感常在“...

欧阳修是什么朝代的人
3、作品: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

欧阳修资料
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社旗县19337807883: 翻译《古文观止》《朋党论》欧阳修 -
辛俘益恒:[答案] 朋党论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

社旗县19337807883: 欧阳修《朋党论》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何为君子之朋,何为小人之朋,两者的根本差异何在?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辛俘益恒:[答案] 朋党论 开放分类:文学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

社旗县19337807883: 朋党论君子则不然的意思 -
辛俘益恒:[答案] 《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 君子则不然:君子就不是这样 .

社旗县19337807883: 分析欧阳修……《朋党论》的写作特点 -
辛俘益恒:[答案]文章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通篇对比,很有特色.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

社旗县19337807883: 结合《朋党论》这篇古文,分析欧阳修《朋党论》层层对比的写法. -
辛俘益恒:[答案] 如在第二段中,君子与小人作对比:「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惜者名节.」另外,作者用史实的治乱兴衰作对比; 帝尧、周武王用君子之朋使国家兴盛...

社旗县19337807883: 朋党论作者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辛俘益恒:[答案] 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在汉语言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中,也是最好的文章之一.该文实践了欧阳修“...

社旗县19337807883: 赏析欧阳修朋党论 -
辛俘益恒: 欧阳修《朋党论》原文+译文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

社旗县19337807883: 急求欧阳修的《党朋论》? -
辛俘益恒: 欧阳修《朋党论》原文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社旗县19337807883: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这句话怎么翻译? -
辛俘益恒:[答案] 这是出自《欧阳修·朋党论》 译文: 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