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投稿:水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出自苏轼诗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全诗大意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原文】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宋代〕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
⑴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⑵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语出曹植《与吴季重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⑶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赏析】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重视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才能不畏强暴,直道而行的思想感情。

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

原诗:

《於潜僧绿筠轩》宋代: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释义: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赏析:

关于竹子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苏东坡先生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也就是说哪怕嘴上将就一点,也要讲究居住品位。试想一下,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因为不能“居无竹”,而情愿意“食无肉”,这是需要一点决心和毅力的。

这首格律上十分随性率性的作品,写作于东坡先生杭州市长任上。此时,他已经经历了“乌台诗案”,地狱般的磨难,经历了黄州被贬,炼狱样的淬炼,经历了天上人间的逡巡,经历了波峰浪谷的考验。实际上,他几乎已经在人格上几近进入方外化境。

於潜,是当时浙江的一个县名,今天的浙江临安附近。於潜僧,是东坡先生的一个方外好友慧觉师傅。绿筠轩,就是慧觉所在寺庙里面的一个待客喝茶,诵经打坐的地方。字面理解,不难发现,一定是翠竹环绕的幽静之所。

东坡先生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深幽。

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典故:

其一,关于“此君”。说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痴爱竹子。他每到一地,哪怕是短暂的寄居,也要人在其住所周围栽植上竹子。人们好奇的问他原因,他手指着眼前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无此君”(怎么可以一天看不到竹子),竹子也被雅称为“此君”。

其二,关于“扬州鹤”。

扬州的富饶,美丽,销魂让多少人心向往之。所以,当有人愿意成为土豪,有人愿意成为扬州市长,有人愿意驾鹤仙游的时候,最后一位干脆就说:他愿意腰缠万贯,骑着鹤去扬州。把有钱,有权,有闲诸等美事,兼有之,兼得之。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意思不言自明:又想毗竹为邻的赢得清高之名,又要对着竹子大快朵颐。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等美事。

守得住名节,就要耐得住落寞;要想执掌权柄,就不要飘飘欲仙;食猪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猪肉。在名和利面前要有取舍:两种好处不可兼得,多种好处不可能集于一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於潜僧绿筠轩



精神富足比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

居无竹是在住所种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狗是什么意思?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狗”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居住没有狗。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狗的深厚感情。狗是人们最忠实的伙伴,能够看家护院、陪伴主人、保护主人,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伙伴。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养狗,以此来陪伴自己、消除孤独感、增加安全感。此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意思就是说一顿饭,可以没有肉,但是一碗好汤是必不可少的。四川地区也有句健康谚语:肉管三 天,汤管一切,这句话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无论什么东西,它熬出的汤永远比其本身有营养。有人说:会吃的喝汤吃肉,不会吃的只吃肉不喝汤。可见汤在一顿饭中是多么重要。世...

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因为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高洁,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而肉则代表了物质生活。这句话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境界的执著。具体解释如下: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汤对于补充B族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一顿饭,可以没有肉,但是一碗好汤是必不可少的。四川地区也有句健康谚语:肉管三 天,汤管一切,这句话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无论什么东西,它熬出的汤永远比其本身有营养。有人说:会吃的喝汤吃肉,不会吃的只...

为什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引用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一、引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引用宋代苏轼的作品里的句子,因而是引用的修辞。苏轼像 原句出处 引用修辞,作用是增加文章的文采,或增强说服力。本文非议论文,则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艺味为主。二、对比。对比主要是“食无肉”与“居无足”形成比较,突出对...

古代有哪些名人喜爱竹.
苏轼,苏轼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谁的诗句有哪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出自宋代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全诗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译文为:饭菜里可以没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意思?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思是:宁肯不吃肉,也要住的地方有竹子作伴。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二、竹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宁可食无肉”并不代表古人真的不在意饮食质量,而更多是强调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古人更倾向于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不可居无竹”则是古人对于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要求。他们认为竹子的存在可以为居住环境增添一种清新雅致的气息,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因此,竹子成为...

有一位诗人曾说过"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接下来是什么?是谁说的?
这应该是___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出自: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意思是,宁愿吃饭的时候没有肉吃,也不能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喻指生活宁可不要物质上的欲望也要活得有情趣

范县18256704475: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 -
龙张吲达:[答案] 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

范县18256704475: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龙张吲达:[答案] 精神富足比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

范县18256704475: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龙张吲达:[答案] 此句不可直解,没有肉人会瘦,没有竹会使人俗.竹有高逸之风,高洁之志.宁折不弯且四季常青.古语说肉食者鄙,竹乃雅之物. 人虽不能超凡 但一定要脱俗.不要一味追求声色娱情等物质享受 要有更崇高的精神之境界.

范县18256704475: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龙张吲达: 宁可吃饭不吃肉,不可居处不种竹. 古人认为种竹是美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语出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可须臾离乎?”其他 宁可吃饭时没有肉吃,不可以使居处没有竹林.宋·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用于表达对生活的需求.古代人认为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称为君子,所以宁可吃的饭里面没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气节,人争一口气,所以人活着应该有骨气.

范县18256704475: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意思? -
龙张吲达: 就是说;宁愿家里不吃肉 也不可以房子周围没有竹子 古代人喜欢风雅所以特别喜欢竹子 尤为江南一带为甚!

范县18256704475: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意思 -
龙张吲达:[答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

范县18256704475: 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龙张吲达: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先来说说苏轼这个人,你就知道他说这句话有多强烈的思想感情了.苏轼又叫苏东坡,是个很有才华的文化人,更是个爱吃的美食家,他的为食物也写过许多美好的句子.而他最喜欢吃猪肉,他在被发配的黄州时亲自动手炖肉,就是流传至今的有他独家冠名的“东坡肉”.而他说不吃肉也要有竹子,竹子在古代是气节是君子的象征,可见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很看重,追求清新高雅的生活.

范县18256704475: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意思 -
龙张吲达:[答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故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谈

范县18256704475: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龙张吲达:[答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体现了诗人高雅的品味,清新脱俗之意句句流露.以外在表象和内在心境做对比更能表法一处.人不食肉可以身体健康,...

范县18256704475: 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
龙张吲达: 出自《於潜僧绿筠轩》 解释: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本句喻指生活宁可不要物质上的欲望也要活得有情趣. 原文 於潜僧绿筠轩⑴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