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学话语的蕴藉性。

作者&投稿:窄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沟通怎样体现蕴藉性~

一、定义: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代诗学,在古代 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 “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 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 申为含蓄。 ?在古代诗学中“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 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含义: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语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义又是深厚的)而又余味深长(有限中蕴蓄着无限;单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化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
1)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者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的意义 → 一中生多
分析:

一、从整体和局部来分析
从整体来看,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蕴藉:首先,这是一首歌咏洞庭湖景色的名篇,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接着,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从作者的创作来看,通过话语蕴藉向张丞相委婉表达自己出仕为官、报效国家的愿望,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卑不亢,十分得体。从阅读和批评看,无论是张九龄还是古今读都通过这首诗的话语蕴藉对孟浩然的情感和愿望以及这首诗本身的文学意义和属性做了不同层次的了解。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孟浩然与读者们通过这首诗而展开了沟通,即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同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就大量的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提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甄士隐,另一个是贾雨村。这两个人名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构成了这“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另一个是贾雨村的夫人贾娇杏。而这两个女人几乎代表了整部《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甄英莲,真的应该可怜;贾娇杏,侥幸,但是是假的。贾府的四个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念就是原(元)本应(迎)该叹(探)息(惜)的一群女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了《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葬花,无疑是整部《红楼梦》中较为出彩的一个情节。出彩之处就在于,在这个情节当中,作者运用了双重的话语蕴藉性。我们形容一个女孩长的漂亮,往往说她长的像一朵花。其实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本身就是一朵花。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第一重话语蕴藉性。为什么偏偏要安排黛玉葬花呢?其实作者这是在暗示黛玉悲剧命运的开始。现在是黛玉葬花,马上要葬的就是黛玉了,正如刚刚所讲,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另一重话语蕴藉性。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香销玉陨。读罢这一段悲凉凄惨的故事,我们不禁会留下“一把辛酸泪”。此处作者将话语蕴藉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令人鼓掌称赞,拍案叫绝,太妙了!
二、从横向与纵向来分析
从纵向来看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作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毕淑敏在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伤心不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甚至于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读。这时毕淑敏情窦初开,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人鱼公主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到了28岁的时候她已经做了妈妈。这时的毕淑敏以一个母亲的视角猜想人鱼公主的母亲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到了38岁的时候,她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她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思考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我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当她48岁时。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决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成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这就足以证明不同的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部作品会读出不同的感悟来,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此不多赘言。
从横向来看,同一时期的不同作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如别林斯基认为“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而歌德则认为“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雨果则说“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差不多同样的意思,鲁迅曾经这样谈论《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意在不言和意留言外”的方法给作品赋予了一种朦胧美和模糊美。

总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话语与科学话语、哲学话语等一般话语相比,虽然都以语言符号作媒介,但后者以认识为目的,要求准确严密、直接明晰;而前者以审美交流为目的,注重语言的审美效果,强调“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这样便形成了言外之意的丰富多变 ,这也就是文学的话语蕴藉。它是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建构,是为了使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具有朦胧性、多意性、不确定性,避免浅近直白,淡而无味。唐代司空图提倡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曾这样概括蕴藉涵隽之美:“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川渎之韫珠玉也。”文学的话语蕴藉形成了文学独特的美,似一曲美妙的音乐曲中而意未尽,余音绕梁;似一杯美酒,回味无穷。文学话语蕴藉之美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悟其中的奥妙,正向《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开篇中写道:“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这句话不仅写出了他内心的缺乏知音的痛苦,也写出了话语蕴藉的奥妙,意在不言,意留言外,只有慢慢体味,透过言语的表象才能读出其中蕴含的美。

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语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义又是深厚的)而又余味深长(有限中蕴蓄着无限;单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化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
1)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者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的意义 → 一中生多

整个文学活动都具有话语蕴藉的特性,同时特定的文本也具有话语蕴藉性。话语蕴藉由作者来创造,让读者去体味。文学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新闻话语、科技话语、政治话语,因为文学话语具有话语蕴藉性。在特定的文本里,话语蕴藉可以通过一个篇章段落来体现,有时还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可以是人名和地名。没有梧桐引不来凤凰,梧桐树多的地方自然会有凤凰的降临,于是这个地方便取名为落凤坡。这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名字,然而,当它出现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时候,便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和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他就是凤雏先生庞统庞士元。当我们读到庞统行军至落凤坡,一种不祥的预感便涌上心头。凤雏,落凤。果然,庞统与的卢宝马一起丧命于乱箭之下。以上是地名,让我们再看几个人名的例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就大量的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提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甄士隐,另一个是贾雨村。这两个人名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构成了这“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另一个是贾雨村的夫人贾娇杏。而这两个女人几乎代表了整部《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甄英莲,真的应该可怜;贾娇杏,侥幸,但是是假的。贾府的四个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念就是原(元)本应(迎)该叹(探)息(惜)的一群女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了《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葬花,无疑是整部《红楼梦》中较为出彩的一个情节。出彩之处就在于,在这个情节当中,作者运用了双重的话语蕴藉性。我们形容一个女孩长的漂亮,往往说她长的像一朵花。其实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本身就是一朵花。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第一重话语蕴藉性。为什么偏偏要安排黛玉葬花呢?其实作者这是在暗示黛玉悲剧命运的开始。现在是黛玉葬花,马上要葬的就是黛玉了,正如刚刚所讲,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另一重话语蕴藉性。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香销玉陨。读罢这一段悲凉凄惨的故事,我们不禁会留下“一把辛酸泪”。此处作者将话语蕴藉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令人鼓掌称赞,拍案叫绝,太妙了!在报告文学中,也经常运用话语蕴藉的手法。记得在一篇报告文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李金羽打“小门”入网。“小门”在这里就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小门”在这里代指对方守门员的裤裆。如果我们说“李金羽射门,球穿档入网”,这是两个球迷在谈论球赛。而如果我们说“李金羽打小门入网”,这就是文学,这就是报告文学。以上阐述了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属性——话语蕴藉,希望你能够有所收获。

一、定义: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代诗学,在古代 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 “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 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 申为含蓄。 ?在古代诗学中“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 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爱一个人,无关其他

含义: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语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义又是深厚的)而又余味深长(有限中蕴蓄着无限;单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化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
1)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者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的意义 → 一中生多
分析:

一、从整体和局部来分析
从整体来看,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蕴藉:首先,这是一首歌咏洞庭湖景色的名篇,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接着,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从作者的创作来看,通过话语蕴藉向张丞相委婉表达自己出仕为官、报效国家的愿望,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卑不亢,十分得体。从阅读和批评看,无论是张九龄还是古今读都通过这首诗的话语蕴藉对孟浩然的情感和愿望以及这首诗本身的文学意义和属性做了不同层次的了解。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孟浩然与读者们通过这首诗而展开了沟通,即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同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就大量的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提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甄士隐,另一个是贾雨村。这两个人名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构成了这“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另一个是贾雨村的夫人贾娇杏。而这两个女人几乎代表了整部《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甄英莲,真的应该可怜;贾娇杏,侥幸,但是是假的。贾府的四个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念就是原(元)本应(迎)该叹(探)息(惜)的一群女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了《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葬花,无疑是整部《红楼梦》中较为出彩的一个情节。出彩之处就在于,在这个情节当中,作者运用了双重的话语蕴藉性。我们形容一个女孩长的漂亮,往往说她长的像一朵花。其实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本身就是一朵花。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第一重话语蕴藉性。为什么偏偏要安排黛玉葬花呢?其实作者这是在暗示黛玉悲剧命运的开始。现在是黛玉葬花,马上要葬的就是黛玉了,正如刚刚所讲,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另一重话语蕴藉性。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香销玉陨。读罢这一段悲凉凄惨的故事,我们不禁会留下“一把辛酸泪”。此处作者将话语蕴藉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令人鼓掌称赞,拍案叫绝,太妙了!
二、从横向与纵向来分析
从纵向来看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作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毕淑敏在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伤心不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甚至于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读。这时毕淑敏情窦初开,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人鱼公主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到了28岁的时候她已经做了妈妈。这时的毕淑敏以一个母亲的视角猜想人鱼公主的母亲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到了38岁的时候,她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她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思考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我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当她48岁时。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决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成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这就足以证明不同的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部作品会读出不同的感悟来,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此不多赘言。
从横向来看,同一时期的不同作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如别林斯基认为“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而歌德则认为“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雨果则说“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差不多同样的意思,鲁迅曾经这样谈论《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意在不言和意留言外”的方法给作品赋予了一种朦胧美和模糊美。

总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话语与科学话语、哲学话语等一般话语相比,虽然都以语言符号作媒介,但后者以认识为目的,要求准确严密、直接明晰;而前者以审美交流为目的,注重语言的审美效果,强调“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这样便形成了言外之意的丰富多变 ,这也就是文学的话语蕴藉。它是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建构,是为了使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具有朦胧性、多意性、不确定性,避免浅近直白,淡而无味。唐代司空图提倡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曾这样概括蕴藉涵隽之美:“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川渎之韫珠玉也。”文学的话语蕴藉形成了文学独特的美,似一曲美妙的音乐曲中而意未尽,余音绕梁;似一杯美酒,回味无穷。文学话语蕴藉之美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悟其中的奥妙,正向《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开篇中写道:“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这句话不仅写出了他内心的缺乏知音的痛苦,也写出了话语蕴藉的奥妙,意在不言,意留言外,只有慢慢体味,透过言语的表象才能读出其中蕴含的美。


如何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的特点包括众多方面。而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等为主要方面,除此之外,文学语言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如音乐性、情感性、蕴藉性、陌生化、鲜明的个性化,复义、反讽与悖论等等。与其它艺术不同,“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人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的艺术形象,反映...

谁有王确《文学理论教程》的复习资料,急用
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

求文章 《精进的程序》选自朱光潜《谈文学》有删改
求文章 《精进的程序》选自朱光潜《谈文学》有删改 30 这个文章,希望哪个高手能给我。谢谢了。如果...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

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而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区别则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三、文学是...

谈接受理论在大学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事实上,文学作品,由于其语言的蕴藉性、含混性等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留给人们大量的想象空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园里的景色到底怎样,需要每个读者去展开联想。根据接受理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投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将抽象的文学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形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

文学审美特征是什么
哲理性、象征性、典型性、求解性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含有一种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美的属性,文学作品是可以被“审美”的。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1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问题 中国现代戏剧影视文学 及世界文学考研问题_百度...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研究方向:01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02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03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 这几个方向初试科目是一样的,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704文艺理论, ④809中国文学史 专业课③和④包括《文艺概论》、《中国当代...

结合陶渊明《饮酒》谈谈文学意蕴层面
《饮酒》诗是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组诗,共二十首,但并非一时而作.其中第五首又是最为人所注目的名篇,成为了千古交誉的诗歌佳品.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高妙的艺术意境:写景状物则在人耳目;言情咏怀则沁人心脾;用事述理则深入浅出而又含蓄蕴藉,使人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领略到哲理的启迪.诗中丰富而层次深邃的文化意蕴使...

文学的网络解释文学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文学(哲学名词)文学是研究文子其故事、《文子》其书、文子其思想以及《文子》文学性等的一门学问。文学的网络解释是:文学(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

彭阳县19594244502: 如何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性? -
营俊返魂:[答案]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语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义又是深厚的)而又余味深长(有限中蕴蓄着无限;单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化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

彭阳县19594244502: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
营俊返魂:[答案] 整个文学活动都具有话语蕴藉的特性,同时特定的文本也具有话语蕴藉性.话语蕴藉由作者来创造,让读者去体味.文学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新闻话语、科技话语、政治话语,因为文学话语具有话语蕴藉性.在特定的文本里,话语蕴藉可以通过一个篇...

彭阳县19594244502: 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性 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
营俊返魂:[答案] 先看原文: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彭阳县19594244502: 文学的话语蕴藉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
营俊返魂:[答案] 文学的话语蕴藉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里谈其中三点:内指性、音乐性和陌生化. 第一、内指性.内指性,是文学的话语蕴藉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话语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的话语并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是...

彭阳县19594244502: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
营俊返魂: 蕴——韵,既音律.有意境,环境,感想,感情. 藉——籍贯,起源.

彭阳县19594244502: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怎样结合具体作品来理解? -
营俊返魂: 清代叶爕分析杜诗“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 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和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钟,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

彭阳县19594244502: 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它有何特征?举例说明 -
营俊返魂:[答案] 一、话语蕴藉.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话语蕴藉的含义.中外理论家和作家对文学的话语含蕴性质有着相近的认识.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的,可以满足读者的似乎无限的阐释兴趣....

彭阳县19594244502: 话语蕴藉的含义 -
营俊返魂: “蕴”的原意是积累、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的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彭阳县19594244502: 什么文学话语?什么是文学话语蕴籍
营俊返魂: 文学话语区别于科学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文学话语具有内指性、曲指性和阻拒性等特征. 文学话语蕴籍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时间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彭阳县19594244502: 文学是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解 -
营俊返魂: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