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而不平的句式是什么?(愚公移山) (比如:判断,省略,倒装等)

作者&投稿:貊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愚公移山里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要快)~

战国·列子《愚公移山》里的特殊句式如下:
1.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甚矣”前置,表示强调。
白话释义: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
2.且焉置土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白话释义: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3.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白话释义:还怕挖不平吗?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白话释义: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
5.杂然相许。省略句,承前者去主语“室人”。
白话释义: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释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文章赏析:
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
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还怕挖不平吗?
拼音:hé kū wā bū píng
出处:战国时期列子《愚公移山》
原文节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作品赏析: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通过对愚公形象的塑造和“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的智慧。它告诉人们要坚持不懈地做事情,这样才能成功。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此外,这则寓言具有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
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愚公对山与人关系的分析实际上包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它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

何苦而不平的句式是: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出处:战国·列子《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释义: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文章简介:

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何苦----苦何,担心什么。
反问句:还担心什么挖不平的呢?

反问句,何:为什么。苦:愁
为什么还要愁山移不平呢?

倒装,反问

疑问句式。省略句式。何苦而(挖)不平?


何苦而不平的句式
何苦而不平的句式是: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出处:战国·列子《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白话释义:可是山...

何苦而不平句式特点
何苦而不平,这句话从文言文句式的角度看,属于文言文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列御寇的《列子 汤问 愚公移山》。这句话中,苦,形容词活用动词,忧虑,担心何,疑问代词,什么,在文言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苦何而不平这句话的意思是,...

何苦而不平的特殊句式是什么?
何苦而不平的句式是: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出处:战国·列子《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白话释义: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

何苦而不平怎样倒装
苦何而不平。这个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正确语序是:苦(何)而不平。句子的意思是: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出自先秦列子的《愚公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下列是什么句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何苦而不平? 3.遂率子孙荷担者...
2、“何苦而不平?”【句式】:固定反问句。【翻译】:哪里用担心有什么铲不平的呢?【相同句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 汤问》)、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句式】:...

何苦而不平的不平作什么成份
动词成分这个句子是个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何苦---苦何,担心什么。反问句:还担心什么挖不平的呢?出自《愚公移山》“何苦而不平”,意思是:苦于山挖不平,为山挖不平而发愁。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是什么?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是:1、主谓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意思:你真的太愚蠢了!2、被动句: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意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3、宾语前置句:何苦而不平。意思:还怕挖不平吗。4、定语后置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文章特殊句式
5、何苦而不平?被动句: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原文:《愚公移山》列子 〔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有
没有正确答案啊!!“何苦而不平”是固定反问句式,这里面没有和他相同句式的选项啊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
选D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都是宾语前置句式, 宾语"焉""何"前置.D、如太行、王屋何?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为固定反问句式.

武山县18379389068: 何苦而不平的句式是什么?(愚公移山)(比如:判断,省略,倒装等)?
荣奚申优: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何苦----苦何,担心什么.反问句:还担心什么挖不平的呢?

武山县18379389068: 何苦而不平的而的意思 -
荣奚申优: 1、“而山不加增”的“而”是连词,表转折,无实义“何苦而不平”的“而”也是连词,表承接,同样无实义出自战国 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选段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2、“何苦而不平”中的而是连...

武山县18379389068: 《愚公移山》中“何苦而不平”的“而”作何解? -
荣奚申优: 却,表示转折.

武山县18379389068: 《愚公移山》用原文回答问题1、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2、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3、表明愚公驳倒智叟的句子是 -
荣奚申优:[答案] 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曰:“甚矣,汝之不...

武山县18379389068: 《愚公移山》一文中表明愚公坚信大山可以挖平的原因的句子是? -
荣奚申优:[答案]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力量的无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武山县18379389068: 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活用现象:何苦而不平 -
荣奚申优: 何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怎怕,怕什么

武山县18379389068: 初中文言文有哪些字有固定的意思 -
荣奚申优: 虽,即使 是:这. 去:离开. 走:跑. 数(shuò):屡次. 鞭挞:用鞭子打. 既:已经

武山县18379389068: 初中文言文“何”的句子 -
荣奚申优: 1、何作代词. (1) 什么.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 (2) 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其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

武山县18379389068: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原文
荣奚申优: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原文以及译文:“八月秋高风怒号,...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译文: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武山县18379389068: 愚公移山里有一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里而为什么表顺承 -
荣奚申优:[答案]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这里前一个“而”表转折,他的前一句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然而山不会增高,哪用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2.后一个:何苦而不平?中的“而” 表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