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杀人了,第一次不信,第二次也不信,第三次就信了,是谁?

作者&投稿:油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有一位母亲因为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说的是曾子住在鲁国费地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也叫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了曾子的母亲,曾母开始时还表示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继续纺织,等到第三个人来说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曾母也怕了起来,翻墙逃走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就在《答五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曾参杀人目录[隐藏]

  成语解释
  《曾参杀人》原文:
  《曾参杀人》译文:
  寓意


  [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名称:曾参杀人
  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释: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事例:这冤怎申,硬叠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
  [编辑本段]《曾参杀人》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编辑本段]《曾参杀人》译文: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编辑本段]寓意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曾参杀人】参见人事部·冤怨“谗言三及”、伦类部·亲眷“曾参杀人”。唐元稹《寄乐天二首》之一:“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唐代韩愈《释言》:“夜归,私自尤曰:‘咄!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
  唐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明代张岱《投杼操》:“言三至兮惑其母,曾参杀人市有虎。”
  《战国策 秦策二》原文、注释及译文:

  昔者曾子处(居住)费(鲁国境内的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读音zhu四声,织布的梭子)逾(同‘逾’)墙而走。

  翻译:
  从前曾子住在费,费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的。”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
  过了不久,又有人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还是若无其事地织布。不久,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了,丢下梭子跃墙逃跑。

成语:曾参杀人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原文: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至暗沙。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俗话说:“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什么?
一、先介绍一下儿大避母:在中国的俗话里儿大避母,是一个大家都经常听到的话。为什么儿子大了要避开自己的母亲呢?其实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如果儿子长大以后还离不开自己的母亲,这就说明这个儿子已经被完全的宠坏。这样的孩子未来很难有成就,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母亲的羽翼之下...

“儿大要避母”刻不容缓,哪几大“雷区”,妈妈们要懂得规避?
在孩子三岁以前,她们都是没有性别意识的,大部分无论男孩和女孩基本上都与妈妈亲近,但在六岁以后,女生会偷用妈妈的护肤品,男孩儿就会愈来愈钦佩他的父亲,留意爸爸的一举一动。那样母子之间共处的禁区都有哪些呢?那的话应该怎么做呢?父母们一起来学习一下。1、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身体上的...

以母爱的力量为题目写作文
每当风雨来临时,母亲总不忘叮嘱道,衣服多穿点,别忘带伞。每当我深夜读书时,母亲总是心疼地说,快去睡吧,宝贝养足精神明天才有精力更好上课。 母亲虽未把爱字说出,但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那一句句叮嘱无不是母亲爱我的体现。 母亲的爱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快乐,给我了无尽拼搏的力量。 当我来到城市里就读时,由于...

冰心赞美母亲的诗歌
比爱情更真,它是所有情的结晶,是人类永远最耀眼的灯塔。《十跪父母恩》一跪父母恩 辛苦十月将儿生 二跪父母恩 呀呀学语在初春 三跪父母恩 送我学堂伴窗根 四跪父母恩 我卧病榻您揪心 五跪父母恩 晚学不见唤儿回 六跪父母恩 我远行求学您夜挑灯 七跪父母恩 离闺远嫁您难舍情 ...

新婚夜,婆婆给儿媳立规矩,儿媳该遵守这些规矩吗?
如有违逆,那将不能继承家业,如果没有这么大的诱惑,哪个儿子和媳妇,按照你给立的规矩生活,癔想天开。平常人家的小老百姓,没有显赫的家世,哪个儿媳,人家不嫌弃你家贫,和你儿子一心一意,把日子过好,那就烧高香了,还谈什么给儿媳妇立规矩。现在都是小家庭,也不和老人一块过,各过各地,...

女儿小产我去照顾,下楼返回听到亲家母说的话,这婚离定了,说了啥?_百...
小丽的母亲也打消了去看望自己亲家母的想法,二话不说直接转头回到小丽的家中,收拾自己和小丽的行李,让小丽和小王离婚并且直接回自己的家里。情感解析。都说离婚是一件值得考虑再三的事情,但是有些时候就需要当断则断。对于小丽的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小丽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婆婆亲口说出实情,后续不一定会...

《我的母亲》读后感
散文辑、短篇小说辑中有一篇让我触目深怀,至今仍犹新的文章,那就是《我的母亲》这篇散文辑! 《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纪念母亲而写的,老舍先生凭着对母亲真挚的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述了母亲家长里短的一生。 老舍先生得这篇《我的母亲》主要写了:自己幼年丧父,有母亲独自哺育,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19...

母亲生病了快要死了打自己儿子两巴掌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能是好事吧,为了提醒他教他怎么做人。也许他要让他的小孩子到这两巴掌,是为他好!

形容妈妈的四字词语成语名言-赞美描写妈妈伟大的经典句子诗句诗词_百度...
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不放心。形容母爱真挚 曾母投杼-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阿姑阿翁-阿:名词的前缀。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蒙阴县19248608938: 谁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杀人了,第一次不信,第二次也不信,第三次就信了,是谁?请问这个故事是讲的谁的母亲呀?我给忘了 -
纳易复方:[答案] 成语:曾参杀人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原文:昔者曾子处费,费...

蒙阴县19248608938: 谁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杀人了,是谁?谁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杀人了
纳易复方: 曾参的母亲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日:'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蒙阴县19248608938: 成语:一言成()填什么?怎么读?另外,好像有个故事,是说谁的母亲听到别人说她儿子杀人了,第一次她不相信,第二次有些怀疑,第三次就收拾行李准... -
纳易复方:[答案] 一言成谶 谶读chèn 故事曾参杀人 这说的是曾参

蒙阴县19248608938: 曾子的母亲在织补,有人先后告诉他他儿子杀人了,他便跑了,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
纳易复方: 不对,是曾子杀人!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从来不惹母亲生气,对母亲知寒问暖,十分体贴.母亲也爱他,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曾子要离开家乡到齐国去.他告别母亲说: “我要到齐国去,望母亲在家里多保重身体,我一办完公事就...

蒙阴县19248608938: 以前有个典故,我忘记了,大家帮忙想一想 -
纳易复方: 众口铄金,铄:熔化的意思,连金属都能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还有三人成虎,出自《韩非子》,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即使是谣言多人重复述说,也能使人信以为真.

蒙阴县19248608938: 《三告投杼》的翻译 -
纳易复方: 甘茂说:“从前,曾子住在费城,费城有个与曾子姓名相同的人杀了人.有人就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子母亲回答说:'我儿子是不会杀人的.'她依旧在织帛.过了一会儿,又有个人告诉说:'曾参杀人了.'曾子母亲还...

蒙阴县19248608938: 三人成虎讲的是什么故事? -
纳易复方: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葱. 在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

蒙阴县19248608938: 文言文 昔者曾子处费 演变的成语 -
纳易复方: 过去曾子(即曾参)在费这个地方,费当地有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 曾子母亲说:“我儿子是不会杀人的.”(一边说,一边)仍然照常织布. 过一会,又有一个人来告诉曾子母亲说:“曾参...

蒙阴县19248608938: 读了古文《曾子杀彘》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要回答. -
纳易复方: 《战中策》上讲过这样段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子别了老母,离开了家乡,到费国去.不久,费国有个和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弄清情况,就去告诉曾子的母亲:“听说你的儿子在费国杀死人了.”这时,...

蒙阴县19248608938: “昔者曾子处费……”译文 -
纳易复方: 有倾焉 顷之 费地有一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 他的母亲感到恐惧,丢下织布机翻墙逃走了 后面的两个我也不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