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

作者&投稿:琴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八年级上册:(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 处处志之:作标记

《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周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16篇。

首页 新特稿 新视点 新三篇 新人物 新随笔 新作坊

首页->新文言

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

日期:2007-12-05 作者:宁红丽;李敬永 来源:

1 秦临周而求九鼎①

秦临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③,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

【注释】

①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②临:出兵进逼。③秦之为无道也: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患( ) (2)于( )

(3)与( ) (4)不若( )

(5)存( ) (6)图( )

(7)罢( )

2.颜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动了齐王,使齐王出兵援周的?

2 秦攻宜阳①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③,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④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⑤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选自《战国策·东周》)

【注释】

①宜阳:韩国的一个都城。②公仲:韩国相。③临山:依山扎寨。④羁旅:寄居秦国。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以为( ) �  (2)拔( ) �  

(3)方( ) (4)支( ) �  

(5)无功( ) �  (6)而( ) �  

(7)义(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文中“秦王耻之”的“耻”用法相同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大王必欲急臣

C.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

3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身( ) (2)善( )

(3)或( ) (4)穷( )

(5)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短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 燕王学道

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

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道( ) (2)之( )

(3)未及( ) (4)之( )

(5)然( ) (6)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 曾子①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曾子立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作采邑。③修,修饰。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衣( )   (2)以( ) �  

(3)奚( ) �   (4)骄( ) �  

(5)纵( ) �  

2.与“不我骄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B.宋何罪之有

C.沛公安在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选自《战国策·东周》)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假( )   (2)恶( ) �  

(3)重使( ) �  (4)使( ) �  

(5)是( ) �  

2.下列各句与文中的“是韩不伐也”句式不同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而君幸于赵王

C.屈平既黜

D.刘备天下枭雄

3.史黡给周君出了什么主意来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

7 贯高保王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胶致①,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钳②,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③,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④,剌剟⑤,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⑥,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⑦。”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⑧。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⑨,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⑩。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注释】

① 车胶致:乘坐密闭的囚车。②髡(kūn)钳:把头发剃光,用铁圈锁住脖子。③对狱:回答审问。④榜笞:捶击,鞭打。⑤剌?(duō)用烧红的铁条刺。⑥邑子:同乡人。⑦不侵:不受侵辱。然诺:答应,允诺。⑧节:符节,凭证。箯(biān)舆:竹编的舆床,类现在竹床。⑨三族:说法不一。一说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说父、子、孙。此处指父母、兄弟、妻子。论:依法判处。以:通“已”,已经。⑩本指:原意。指,通“旨”。状:情况。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刭( ) (2)白( )  

(3)诣( ) (4)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对于贯高的“忠”,你怎样理解?

8 赵高当权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①,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②,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斋戒。”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③,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④,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⑤,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⑥。”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⑦,授之玺。

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⑧,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适。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沛公因以属吏。项王至而斩之,遂以亡天下。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释】

①惑:受盅惑而迷乱。②斋戒不明:指在斋戒时不够虔诚。③弋猎:射猎。④不辜人:无罪之人。⑤不享:不享用祭祀品,即不接受祭祀。⑥禳:祈祷以消除灾祸。⑦《秦始皇本纪》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⑧请病:询问病情。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且( ) (2)乡( )  

(3)因( ) (4)患( )  

(5)畔( ) (6)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一段是哪个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1)为……忧虑不安 (2)向(3)给 (4)比不上 (5)使……保存、保全 (6)考虑 (7)撤退 2.如果齐王肯派兵援周,就既保存危国拥有美名,又获得九鼎占有实惠。
二、1.(1)认为 (2)被攻下 (3)方圆 (4)支用 (5)没有功劳,即不会成功⑹如果 ⑺通“议”,意见 2.A(意动用法,其余选项均为使动用法)3.因为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而如宜阳攻不下来,秦王会以此为耻。因此无论是甘茂还是秦王,都会尽最大可能攻下宜阳以保全或证明自己,所以他认为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三、1.(1)自己 (2)擅长 (3)有人(4)穷困 (5)怎么 2.草鞋是为了用来穿的,可越国人光着脚走路;白绢是为了用来束发的,可越国人披着头发(不束)。 3.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千万不可以凭主观臆断,心血来潮,莽撞行事。
四、1.(1)方法 (2)指代不死的方法 (3)没来得及 (4)所派去学习的人 (5)对的、正确的 ⑹考察 2.况且人最重视着急的莫过于自己,(那个门客)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
五、1.(1)穿 (2)用 (3)何,为什么 (4)以骄横的态度待人 (5)纵然、即使 2.D(D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3.(1)使者回去又前来,曾子又不接受。(2)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
六、1.(1)借 (2)得罪 (3)以重臣或公子作使者 (4)出使,到……去 (5)这样,如此 2.D(D为判断句,例句与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被动句。) 3.建议周君派人对韩相国公仲说:“秦国敢于借道东周以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为何不给东周以土地,派特使去楚国?这样,秦国一定怀疑楚国,不相信东周。如此,韩国就不会受到秦国攻打。”再对秦王说:“韩国硬要把地送给我们,想使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秦王一定无法找到借口,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赠地。这样,东周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顺从了秦国。
七、1.(1)用刀割脖子 (2)辩白,洗刷(3)往,到 (4)灭族 2.(1)高祖诏令赵王的群臣与宾客有敢随从赵王上京的,要诛灭全族。(2)人之常情,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吗?现在我的三族都将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为了张王而交换牺牲自己的亲人吗?3.从“应当尽忠”或“尽忠应当看清明主”等角度阐述都可以。
八、1.(1)将 (2)通“向”,面向(3)趁机 (4)以……为患 (5)通“叛”,背叛 ⑹通“敌”,进行抵抗2.(1)自己拿过皇帝的玉玺就佩带起来,左右百官都不听从他;赵高上殿去,殿堂好多次像要坍塌一样。(2)子婴和妻子儿女用丝带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到车道旁边去投降,沛公便把他们交给了有关的官吏。

3、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宁红丽、李敬永供稿)

关键在于理解,背诵在其次。要中的一些基本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课内文言文不能忽视的。要抓重点。时间不多了,要学会总结分类。

一般会考八年级下册或九年级上册的,在七年级书中出文言文的可能性很小,你可以背一背岳阳楼记等重点课文,如果你是上海的,只背八下和九下的就好了

要读,部分经典为了应付考试需要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深得其意焉!

好像只考送东扬马身,岳阳楼记,等4——5篇之内的很好背啊。


中考必考课内文言文十五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1、《论语十则》2、《爱莲说》3、《陋室铭》4、《三峡》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6、《桃花源记》7、八下《马说》8、八下《送东阳马生序》9、八下《醉翁亭记》10、《岳阳楼记》11、《小石潭记》12、九上《出师表》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鱼我所欲也》15、九下《曹刿...

语文中考范围内的古诗文言文
别云间 (夏完淳) 3. 中考语文常被考到的古诗和古文 中考古诗文默写名句汇编一、《论语》十则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初中考试一般考什么文言文
中考课内文言文目录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4.曹刿论战 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愈10.陋室铭 刘禹锡11.小石潭记 柳宗元12.岳阳楼记 范仲淹13.醉翁亭记 欧阳修14.爱莲说 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6.送...

辽宁中考文言文
1. 我想问问辽宁中考语文要考的课内文言文都有哪些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1~6年级(70篇)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

高中课内文言文重点翻译会考
1. 求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16篇)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默默地记住...

课内阅读文言文两则
1. 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各一篇,要求在下面写上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

全国卷2语文考课内文言文吗
1. 高考全国卷2语文必背古文 1. 《论语》十则 2. 《鱼我所欲也》-孟子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 《曹刿论战》-《左转》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 《出师表》-诸葛亮 7. 《桃花源记》-陶渊明 8. 《三峡》-郦道元 9. 《马说》-韩愈 10. 《陋室铭》-刘禹锡 11. 《小石...

近几年广东中考课内文言文
1. 广东中考必考课内文言文有哪些(2013) 按教育部制定的7-9年级新课程标准,以下21篇是必考的。 1 《论语》十二则 2 曹刿论战 3 《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 5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6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
搜狗百科-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4. 求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16篇)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

...初二期中考试,要考课外课内两篇文言文,课内文言文是《送东阳马生序...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2分)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9.B评分标准:...

云岩区17036608840: 中考语文文言文50篇分别是哪50篇?
怀享感冒: 你好1、《论语》十则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

云岩区17036608840: 求近三年温州语文中考试卷的课内文言文 -
怀享感冒: 1)05年题目《出师表》四、文言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第18题至第25题.(一)(13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云岩区17036608840: 中考语文主要的文言文和古诗有哪些.? -
怀享感冒: 1.《曹刿论战》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论语》六则4.《桃花源记》5.《陋室铭》6.《小石潭记》7.《岳阳楼记》8.饮酒 9.使至塞上 10.行路难 11.望岳 12.钱塘湖春行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4.登飞来峰 15 .渔家傲 16.水调歌头 17.破阵子 18.过零丁洋 19.天净沙 秋思 祝你中考成功 /!

云岩区17036608840: 杭州中考语文课内文言考吗? 还有古诗有限定范围吗? -
怀享感冒: 文言文和古诗不是课内的,只有默写是课内的,要找这方面的还是找答题的技巧比较好,中考是高中老师批卷,高中语文老师主要还是注重答题的逻辑和技巧

云岩区17036608840: 中考课内文言文的十六篇都是什么题目?
怀享感冒: 中考课内文言文目录: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4.曹刿论战 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愈10.陋室铭 刘禹锡11.小石潭记 柳宗元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云岩区17036608840: 吉林省 长春市 中考 16 篇 课内文言文都有什么?《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马说》、《三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怀享感冒:[答案] 1《论语》2《桃花源记》 3《陋室铭》4《爱莲说》5《记承天寺夜游》6《三峡》7《马说》8《送东阳马生序》9《小石潭记》10《岳阳楼记》11《醉翁亭记》12《出师表》13《曹刿论战》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鱼我所欲也》16《邹忌讽齐王...

云岩区17036608840: 语文中考考哪些文言文? -
怀享感冒: 2009年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目 序号 册数 课目 课文 作者 1 七上 5 童趣 2 七上 10 《论语》十则 孔子 课标篇目 3 七上 25 咏雪 4 七上 25 陈太丘与友期 5 七下 5 伤仲永 王安石 6 七下 20 口技 7 七下 25 夸父逐日 8 八上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课标篇...

云岩区17036608840: 2011 台州中考2011 课内文言文是什么
怀享感冒: 愚公移山.今年的是 陈涉世家

云岩区17036608840: 宁波中考语文卷文言文一题 -
怀享感冒: 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

云岩区17036608840: 2008年嘉兴中考语文文言文 -
怀享感冒: (二)惠子相粱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