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有哪些神

作者&投稿:巴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侗族的信仰是什么?~

  1、侗族的族源

  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她的族源更是源远流长。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方的印纹陶诸文化,是目前所获得的最早的包括侗族先民在内的南方民族来源的资料。有人认为:创造这一文化的人们后来发展为楚族群,是“祝融之后”,或者是发展成为夏禹诸部落。到了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的“百越”民族群团。
  “百越”,亦写作“百粤”,因其分布面广,内部“各有种姓”,所以被称为“百越”。越人的分布范围,有的说在江南;有的说自会稽至交趾;有的认为包括中国南方和越南北部;有的认为包括现在的中南半岛诸国。较为一致的意见是:越人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贵州、云南诸省区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人的主要一支曾在今浙江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君王,历时160多年。曾向周朝贡,尊周天子为“共主”。周天子也赐以祚命,封为方伯。越国曾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后来越被楚所灭,从此分散,诸侯子争立,有的称王,有的称君,活动于江南沿海一带,均朝服于楚国。 战国后期,除有百越名称外,还有扬越的名称,即扬州地区的越族。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时期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
  秦汉时,泛称中国南方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汉初,越已逐渐形成几个较大的部分或支系,即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雒)越。东瓯在今渐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内和广西及其以南地区;西瓯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其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越南的北部。这些部分都形成了政治中心,都与汉王朝有密切关系。比如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和东瓯第一代君主摇,都受汉朝封号。南越王赵佗原是河北真定人,秦时为南海郡龙川令,后为南海郡尉,乘秦末之乱,于汉初以武力击并了桂林、象郡,占有整个岭南3郡,建南越国,对汉朝时臣时叛。西瓯似未有统一的政治组织,处于部落分散状态,被秦征服后属桂林、象郡,后又被赵佗征服,成为南越的一部分。“骆越”一称,有人认为西瓯与骆越同族异名,有的认为是两个不同的部分。越族建立的这些政治中心,后来都被汉武帝征服,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在史籍上逐渐消失。
  侗族源于百越,这已成为史学家们的共识,但具体源于百越的哪一部分或者是说侗族源于百越的哪一支系,则看法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较典型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侗族是由古越人中的骆越支系发展而成的,主要依据是历史上骆越的分布地就是今天侗族的分布地。而且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骆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之一。以后分布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之民又被称为“僚”(音老)。因此侗族的来源大致可表述为越--僚--侗族。
  第二种意见认为,侗族是由古越人中的干越支系发展而来的,其后被称为“东越”或“东瓯”。大约在战国初期,西迁岭南落居在今天的梧州一带,继而逐步发展为东达怀集、高安、罗定,西及柳州、象州、武宣、贵县,南至玉林、北流、信宜,北抵鹿寨、荔浦、恭城、贺县。即粤西、桂东相接之地,史称其民为“西瓯”。约在唐代以前,又在“西瓯”的基础上,随着自身发展和外来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发展为新的人们共同体,即侗族。然后才迁居到今天侗族分布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外来说”。并认为侗族的自称是从“干”演变而来的。
  第三种意见是相对于“外来说”的所谓“土著说”。“土著说”认为,今天的黔东南和湘西南的大部分侗族地区,春秋战国至秦时,属黔中地,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又因境内有五溪(《南史·蛮传》载:雄溪、■溪、辰溪、酉溪、■溪),六朝时被称为“五溪蛮”。所谓黔中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概谓之南蛮,这些显然都是统治阶级对居住在这一地区民族的侮辱性的泛称,其中就包括有侗族先民的成分在内。这是土著说的第一种说法。土著说的第二种说法是:侗族先民是由百越中的“区”人发展而成的。持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越人居住区域较广泛,如《汉书·地理志》引臣瓒的话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逸周书·王会解》中有“区阳以鳖封”的记载,这里的“区”似是指活动在沅水中游一带的越人而言。“区”的活动区域在“阳”。“阳”之所在据王念孙引《荆州记》说:“武陵郡西有阳山”。西汉武陵郡西有阳山郡,治义陵,即今之溆浦县。溆浦之西是今之辰溪、泸溪、怀化县一带。
  以上几种较为典型的关于侗族来源的说法,论证都比较充分,尽力旁征博引,不仅利用汉文文献,同时也利用实地调查资料和民间传说资料,有的还利用了近期从地下挖掘出来的考古材料等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力图以此来说服对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侗族来源仍然是侗族史研究中的主要争论焦点之一。这一事实的存在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侗族来源的“多源性”。
  笔者认为,侗族来源于古代越人;当越人在历史上消失之后,这一地区又出现了僚人;当僚人在这一地区消失之后,又同时出现了包括侗族在内的多个近现代民族共同体。
  越人见诸于汉文文献始于战国,到秦汉时仍“各有种姓”,分布甚广。据罗香林在《中夏系统之百越》中称,越有于越、瓯越、闽越、东越、扬越、山越、南越、西越、骆越、腾越、滇越等等。他们的分布地正如吕思勉在其所著的《中国民族史》中所概括的:“自淮以北皆称夷,自江以南则曰越”,而且有较突出的文化特征,如语言为粘着型,断发文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居,善于使舟及水战等。显然,越人是一个典型的直接从氏族、部落发展而成的古代民族,即第一种类型的民族。那些各有“种姓”部分,就是越族的各个支系。她们中的几个主要支系大致的分布地是:南越分布在以番禺(今广州)为中心的地区;闽越分布在今福建省一带;滇越分布在今滇池周围地带;山越分布在今安徽、江西和湖南东北部;西越、瓯越和骆越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全境和越南北部。由此看来,侗族来源应是与瓯越、骆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当然也不排除与之毗邻、杂处的民族。比如武陵蛮、黔中蛮或五溪蛮,乃至“区”人、干越等等。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不同于氏族、部落。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域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因此这些来自于同一民族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的民族又在同一地域上结成了新的民族,使旧的民族逐渐消失,新的民族逐步形成,其名称也就出现在史籍上了。
  当百越民族消失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这一地区开始出现僚人。《隋书·南蛮》卷八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曰俚、曰僚、曰伶,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从这以后,记载这一地区民族的活动更为具体,而且从记载中直接可以看出与侗族有关,甚至有直接记载侗族的。如《宋史·蛮夷传》载:“宝元二年(1039),辰州秸僚三千余人款附”。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峒僚者岭表溪洞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明史》称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吴勉为“蛮僚”。明邝露在其所著的《赤雅》一书中更为明确地说:“侗亦僚类”。
  由以上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侗族来源的脉络。下面我们再从越人、僚人、侗族的文化特征等方面来探讨其来源的相续性。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介体。语言是构成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说来,一定的语言属于一定的民族,一定的民族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语言又具有传承性,现在的语言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因此,语言对于探讨民族的来源是很有帮助的。越人虽然离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当遥远,而且留下的语言资料也较少,但我们仍可从有关的汉文史籍中找到一些依据来进行比较分析,如《越绝书》、《吴越春秋》、《说苑》、《方言》等就有这方面的资料。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寻觅到一些方言词汇,特别是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有一首用汉字记音的《越人歌》,记载了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榜■越人拥楫而歌的歌词,既有汉字记越语的语音,又有当时楚语的译意,是探讨壮侗语诸民族族源的重要资料。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它与侗族早期民歌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表明古越人语与侗语有亲缘关系。侗语与僚语的关系更为密切。据《广西通志》引《庆远府志》记载,僚人语言的基本词汇与侗语基本相同。比如,僚人称母为“乃”,称弟为“农”,称穿衣为“登苦”等等,均与侗语相同。从越人到僚人再到侗族,其间虽经历了二千余年的历史,民族之间有分化、融合和沧桑变化,但从语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距今二千余年的古越语与今天的侗语相近,而在越人之后形成僚语则又与侗语的词汇基本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越语、僚语与侗语有先后的传承关系。
  从住房来看,越人、僚人均住“干栏”式房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侗族的住房虽有所变化,但仍保留着“干栏”式。《博物志》载:“南人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里所说的“南人”当包含“越人”,“巢居”是一种以茅草、木头为材料的简易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畜或存放柴草。“巢”是这类建筑的汉称,形似鸟巢,古越语称为“干栏”。由于受方言、土语的影响,有的又称之为“阁栏”。继越人之后的僚人亦住“干栏”。《北史·僚传》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唐书·南平僚》中对僚人的“干栏”有了更进一步的记载:“人并楼居,登楼而上,号曰干栏”。继僚之后形成的侗族房屋也是“干栏”,有些地方至今仍称之为“阁栏”。《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载:“洞人,……其所住房用竹为阁,或板为之,人安其上,畜在其下”。这种房屋在现在的侗族聚居区仍然比比皆是。
  从宗教信仰来看,越人信鬼神,尤以“鸡卜”为最。《史记·封禅书》载:“是时既灭南越,……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以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汉书·郊祀志》也有类似记载:“粤人信鬼,而以鸡卜”。汉代以后鸡卜之俗仍在越人后裔中流行,如唐代柳宗元《柳州峒岷》诗云:“鹅毛御腊缝山■,鸡骨卜年拜水神”。宋人周去非在其所著《岭外代答》一书中对鸡卜则有更详细的记载:“南人以鸡卜,其法以小雄未孽尾者,执其两足,焚香祈祷,所占而卜杀之,取腿骨冼净,以麻线束两骨之中,以竹挺插所束之号,俾两腿骨相背于竹挺之端,执挺现再祷”。“乃视两骨之则,所有细穴,以细竹挺长寸余者遍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凶”。以鸡卜定吉凶的习俗从越人至僚人一直流传到侗族。《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载:“洞人病不服药,惟于古木水边祭鬼,以鸡以卜吉凶”。《平乐县志》载:侗僚“婚葬用五行,以鸡骨卜吉凶”。这种情况,目前在一些侗族地区仍可见到。
  越人有“椎髻”的习俗,如《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载:“寿梦曰:孤在蛮夷,徒以椎髻为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南越王赵佗也行“椎髻箕踞”之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凡交趾所统,……项髻,徙跣,以布贯头而著之”。僚人也有这一习俗,如《太平寰宇记》载:“蛮僚之类……椎髻”。侗族仍保留有这一习俗,如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称:“在辰、沅、靖州等地,有仡伶、有仡■,男未婚者,以金鸡羽插髻”。乾隆《柳州府志》载:“……峒人,椎髻”。。
  越人有“凿齿”的习俗,如《淮南子·坠形训》说:“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凿齿民”。《战国策·赵策》说:“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晋代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荆州襄阳郡人,很可能就是凿齿人的后裔 。所谓“凿齿”、“黑齿”,都是拔牙的习俗。僚人也有这一习俗,如《太平寰宇记》载:“蛮僚之类凿齿、穿耳”。侗族一些地方的青年男女,喜将一二颗门牙镶成“金牙”或“银牙”以为华饰;在人死后,如果牙齿尚齐全,必须敲掉一颗门牙以后才能入棺埋葬。这说明凿齿(打牙)在侗族中仍有遗迹存在。

自然神崇拜 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崇拜众多的神灵:土地神。分为桥头土地、寨头土地和山坳土地等几种。每个村寨大都设神龛供奉,只有牌位,无神像;有的供一块石头,也有悬挂猪下颏骨的。人们以为土地神执掌人畜兴旺,地方安宁,并镇慑猛兽。逢年过节或遇自然灾害,必须用猪、羊、鸡等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出猎前,狩猎的引头人须到溪沟里捞取三尾小鱼作为供品,烧香化纸敬祭土地神,然后领队上山。猎获后,要向土地神谢恩。水神。岁首要敬祭水神。这天,妇女到河里或水井汲水,须先在河边或井旁点香烧纸,然后才能取水回家。榕江县车寨的妇女,还合办酒菜到井边祭祀,围在井边,歌颂水井,祝愿井水终年长满,四季清甜。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牛神,称为“牛辰节”或“洗牛身”。祭日要让牛休息,并用鸡、鸭等祭品在牛栏旁边设案祭祀。有的还用特制的黑糯米饭餵牛,对牛为人耕作表示谢意。

祖先崇拜 除本族共同的女祖先、男祖先和英雄人物外,每个家族和家庭还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而妇女又单独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萨丙。侗族共同供奉的女祖先,被认为是本民族的最高护佑神。黎平、从江、榕江、通道和三江等县的侗族村寨都有名为“萨殿”或“堂萨”、“然萨”的神坛。有的在庙内,有的设於露天。庙内的神坛为直径约1米的白石堆,上插一把半开半闭的黑纸伞,上披挂网形剪纸;石堆周围还垒有12或24个小白石堆,或立12或24根小木桩,网状剪纸环绕神坛,作为萨丙的卫士。露天神坛,是用石头围砌的圆形土堆,直径约3米多,高1米许;周围植以芭蕉或荆棘。土堆上放两口上下盖合的大铁锅,锅内置有衣服、银器及其他用具,也有置一檀木雕刻的女人头像的。土堆上栽黄杨树,象征萨丙万古千秋。安置神坛及供献丰盛祭品,由鬼师主持祭祀。管理萨丙神坛事务的名为“登萨”,一般由老年妇女担任。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要烧香化纸和供茶。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七,二月初七(春种前)和八月初七(秋收前),为隆重祭祀日。有些地方每次都要升寨旗,连祭3天。其间还要举行名为“耶萨”的集体娱神活动。青年男女尽情歌舞,对唱“祭祖歌”和“侗族创世纪”等歌。盛祭之年,有些地方还要由登萨装扮萨丙女神巡乡游寨。广西龙胜、三江一带,侗族妇女还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每个村寨有郎家庙,几个村寨合祀一个外家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各家老、中年妇女携带茶叶、米花等物,到庙前煮油茶献祭,祈求家庭和睦,子孙满堂。三容神。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黄柏一带侗族供奉的男祖先。每逢子年和午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要举行一次淹牛仪式(须用外地买来的公牛),祈求人口繁衍,村寨兴旺。届时由鬼师念“祭牛词”,然后将公牛赶入深潭淹死,割下外生殖器供於三容神前。接著开刀割肉,称为“沉牛祭神,砍肉祭天”。同时利用这一天集体议事。仪式结束后,由寨老将牛肉分送各家。

丧葬仪式 侗族认为只有阴间的祖先亡灵安宁,阳世子孙才能得到保护,因此注重丧葬礼仪。凡老人死后,要请鬼师择吉日吉时入棺、出殡、埋葬。由鬼师念“送祖词”开道引路,指引亡灵与历代祖宗在“雁鹅村头”相会,然后去龙宫定居。老人正常死亡的,葬於家族公共墓地,以速葬为上吉,多为朝逝暮葬。但也有待村寨内同庚老人都已谢世后,择吉日同时安葬的。老人死后,从埋葬日起,须在家设灵牌奉祀三年。期满引灵入香火堂,与祖先并列。清明节,各家族先到公墓集体祭祀共同的祖先,然后各家分别到自己先人坟上献祭。最后集合同宴。属非正常死亡的,多采取入土浅葬,三年后再作二次葬,或先火化后土葬,但均不得葬於公墓。

鬼师 主持祭祀善神和驱赶恶鬼。也称巫师。大凡病痛、灾祸、家宅不宁及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认为是不同的鬼怪精灵在作祟。因此,就要请鬼师驱鬼。鬼师察看巫书或以占卜法,判断何方何鬼作祟,应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认为是鬼怪将其魂魄偷走,要请鬼师“撵鬼追魂”。如果村寨发生流行病或火灾,也要由鬼师主祭扫寨。鬼师有的世袭,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师“赶鬼”收受供品作为酬报。

1.宗教信仰状况

侗族群众信仰多神,有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其他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佛教在明代以前已传入侗区。清代中叶黎平县境有寺、庙、庵、宫一百处,民国末期尚存52处。《三江县志》载,清代至民国年间,三江有寺庙12座。但虔诚信佛的侗族不多。道教在明代也已传入侗族地区。侗乡的道士多为居家道士。这类道士不在道观出家,居住在自己家里,专为亡人做道场或为地方打太平醮。基督教也曾传入侗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有外国和中国的牧师到三江、榕江、黎平传教,在三江富禄、林溪、古宜和榕江的乐里,杨洞等地开设教堂。但侗族信奉者寥寥。

2.萨崇拜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侗乡南部地区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人间一切,能影响风雨雷电,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鬼。在黎平、榕江、从龙胜、三江、通道等地侗寨里都建有萨坛。萨坛盖在寨子中间比较清静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坛,一个半园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块。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萨是寨子的最大保护神,建寨子时就要考虑萨的存在,建立萨坛是寨子的一件大事,称为安殿。萨坛建成后,要举行安殿仪式。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冀求萨的保佑。侗族对萨最为虔诚,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届时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年轻妇女们手牵着手或手搭着肩围着坛前石坪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降福 消灾,保寨安民,风调雨顺。祭毕,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这时,鸣锣燃炮,男的吹笙前导,女的随后又边歌边舞。在春节,寨里男女歌队、戏班或芦笙队要出发去别的村寨为也时,也要先到萨坛前祭祀,以求出行顺利。古代,寨众出师抵御外敌时,更要祭祀萨,祈求萨的庇刀枪不入,胜利班师。关于这位始祖母的身世,据传说是一位为维护侗族先民利益而牺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萨岁实际上是一种祖先崇拜。长期以来,在侗族民间形成了一整套萨文化,包括有关萨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踩歌堂、吹芦笙以及各种敬萨祀萨活动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仰是文化的精髓要义,侗族人的首要信仰是萨,侗族人民认为萨创立了世界、抚育了人类,萨天巴是创世女神、战护之神、教引之神三个神职的统一,侗族人要建立村寨,先请萨神,萨神在侗族人心中占据最重要分量;侗族信仰太阳,认为太阳是世间万物生长的源泉,赋予温暖和阳光,并作为驱邪之神,民间巫师有使用太阳决起意来助阵施法;侗族人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认为雷是最富有力量的,惩恶扬善,侗族人祭拜雷神,希望得到雷神的护佑,赶击邪恶,风调雨顺,侗族的巫师会在每年开春第一次天雷响起之时,举行祭拜仪式,迎接雷神,获取雷神的能量;鸟神是与人类同环境生长、是人类安宁有序、生产丰收的守护之神,,侗族人自称为鸟图腾的后人,鸟神赐予人类更多地面禽类,赐予安详,保护侗族村寨的安宁;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古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和“万物有灵”是有关的,先是“万物有灵”,然后是“趋利避害”,崇拜友善的、守护自己的生灵,祭之为神,通过神人契约的作用,借助群人拥护的“神”的符号力量,驱除为恶的力量,其体系构成了文化诞生和存在的首要精神。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萨玛”杏妮

  ——万流景仰的侗族圣母

  侗族是我国江南一带古越人中“骆越”的一支。因躲避战乱及瘟疫,历朝历代屡屡南迁。隋唐时期,曾在今广西与广东交界的梧州、湖南与湖北交界的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一带居住。史料记载:唐朝建立之初,为扩疆拓土,朝廷曾数次驱逐边疆少数民族。至629年止,针对居住在岭南、梧州一带“越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达四次。侗族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溯江沿河逃往今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及湖北西南一带居住至今。
  “萨玛”,或称“萨岁”、“萨享”、“萨丙”,侗语意即“圣母”、“大祖母”。 “萨玛”幼名“婢奔”,成人名“杏妮”,其父母随避难的乡亲逃到今贵州南部,他们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大团寨住下。父母被丹阳的汉人大财主李董顺加害致死后,杏妮来到六甲寨与舅父居住,并与当地青年石道结为夫妇。为躲避李董顺的欺压,夫妇两人来到螺蛳寨安身,后仍被李董顺找上门。夫妇两人不堪***,遂率众反抗。李董顺在州府做官的儿子李顶郎上书朝廷,诬称“峒蛮”***。朝廷派大军赶来***。由于众寡悬殊,杏妮最后在龙额“弄堂概”处跳崖身亡。从那时起,杏妮被侗族人民所敬奉,被尊为神,几乎每座侗族村寨都建有圣母“萨玛”庵坛纪念她。初建“萨玛”庵坛时,均得到“萨玛”灵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灵魂之意)。 一直以来,侗族圣母“萨玛”杏妮的故事在侗乡广为传颂……

  一、凄凉家世
  隋朝末年,广西梧州地方有个叫党工的侗族穷人被一财主老爷逼死,丢下身怀六甲的妻子。她有百般苦楚,生下一个男孩之后,便在悲愤中跳河自尽,追随丈夫而去。
  这里有一对吴姓侗族夫妇,常年靠打渔为生,他们已育有一儿,名叫吴都强。这天,夫妇俩来到河边,突然看到一个胖娃娃无人照管。他们便将娃娃抱回家抚养,取名吴都囊(侗语“囊”即“弟弟”)。他们把都囊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都强也分外照顾这个捡来的弟弟。几年过去了,都强、都囊都已长大,他们长得腰圆膀阔,力大无穷。于是老人教他们学武艺,他们刀枪棍棒样样精通。
  有一年,洪水成灾。汉人李家趁机霸占良田,引起寨上众人的愤恨。大家在都强和都囊的带领下纷纷起来和李家做斗争,终究是李家财多势大,经过几番较量,都强在混战中英勇牺牲了,大家忍着悲痛把他埋在一棵大树下(侗族由此崇拜古树、信仰山神)。
  不久,收养都囊的两位老人相继辞世。田地荒芜,加上李家的盘剥,人们只好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随河而上。来到浪泡河口(都柳江支流),他们不知该沿那条河走。于是他们将两条河的水来称,结果八洛河水较重,他们便经八洛(今从江县辖)来到六洞一带(以今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中心、黎平和从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
  行进途中,都囊走到最后,他看到一个身着侗衣的姑娘昏倒在路边,便急忙将她扶起,并用手捧水给她喝,把自己带的粑粑送给她吃。姑娘告诉都囊,她叫仰香,父母早死,只剩自己和哥哥沿河而上,不幸走失,只好沿河乞讨寻找哥哥。
  都囊很同情这个不幸的姑娘,扶着她一起上路。来到大团寨(属今从江县洛香镇辖,一说是平瑞,属今从江县丙妹镇辖),这里已有人落寨了,他们便在大团住下,结成夫妇。

  二、杏妮出生
  都囊和仰香相亲相爱,但到了四十岁仍没有孩子。一天晚上,夫妻俩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明亮的星子飞落在自家屋顶上,接着,见一位银发老婆婆牵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家中。不久仰香怀孕了。后来生了一个女娃,因是梦见星子飞落而生,他们便取其乳名为“婢奔”(侗语即 “飞来的姑娘”之意)。婢奔五岁起就跟爸爸学武艺,后来她的身手比虎豹仔还要灵便,武艺非常高强。乡亲们见她越长大越漂亮,便以“杏妮”(即“仙女”的侗腔谐音)称呼她。
  且说杏妮他们住的寨上,数石耸天落寨最早,占的田地最多,势力也最大。他有个儿子生得很丑陋,又不务正业,硬要杏妮做他的儿媳妇,杏妮不肯。石耸天觉得扫他的面子,便经常为难都囊夫妇。都囊夫妇只好另谋生路。

  三、丹阳变故
  距大团寨不远的丹阳寨(今从江县庆云乡辖),有个汉族大财主家叫李董顺,也是从梧州迁来的。他有个儿子叫李顶郎,在州府做官。李家在这一带势广田大,都囊夫妇便在他家做长工。
  李董顺心怀鬼胎,把最远最坏的田地租给都囊夫妇耕种。一天,李财主把仰香叫到家里来给他织布,趁机调戏仰香,逼仰香做他的第七房妻妾。仰香不同意,并大声呼救。
  恰在这时候,都囊从山上回来,听到喊声,急忙冲上楼去,见李董顺正对仰香无礼,顿时气上心头,抡起拳头就打。李董顺被打得哭爹喊娘。李董顺的家丁听到主人喊叫,纷纷持刀持枪冲上楼来。都囊赤手空拳,寡不敌众,边打边退,退到窗台边,不幸跌下菜园,再也起不来了。都囊的鲜血溅红了菜园的苋菜(为了纪念这位敢于抗争的侗族英雄,从此侗族吴姓忌吃苋菜)。再说仰香见丈夫被逼身亡,气得头昏倒地,口吐鲜血,后用头撞向一块大石头,随夫而去。
  都囊夫妇死后,李董顺让家丁们把年幼的杏妮锁在楼上,并逼她替母成亲。同在李家做活路、名叫贯公的老人,有飞檐走壁的本事,他对杏妮的遭遇深表同情。一天夜里,贯公将杏妮救出虎口,并指点她离开丹阳寨。

  四、六甲安身
  杏妮翻山越岭,傍晚来到一座山坳(今名“老虎坳”,属今黎平县龙额乡境),正饥肠咕噜之际,突然,林中狂风骤起,跳出一只老虎朝她扑来。杏妮急中生智,闪身让开。老虎扑了个空,咆哮着翻身又猛扑过来。在这紧要关头,杏妮使出全身力气就势抱住老虎,用头顶老虎的下巴。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也咬不了杏妮。杏妮和老虎在地上滚来滚去,正在这难解难分的时候,只听见“嗖”的一声箭响,老虎大叫一声,滚到一旁死了。
  一个壮如小牯牛的青年人跑上前来,从老虎眼中拔出了箭,看看老虎确实死了,连忙过来扶起杏妮,问道:“小妹,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一个人跑到这深山老林里来?”杏妮回答:“我叫杏妮,只因父母被丹阳寨李家害死了,我才一个人逃了出来,想寻找母亲失散十多年的哥哥、自己从没有见过面的舅舅。”年轻的猎人说:“我叫石道(又有资料称“石幸道”),从小没有父母,住在山下的六甲寨(今属黎平县龙额乡)。”石道一边扛起死虎,一边引杏妮来到六甲寨自己家中暂时安身。“小妹妹,你的母亲叫什么名字?”次日,在六甲寨中,一位老大伯来问杏妮。“我娘叫仰香”杏妮答道。“哎呀!我就是你的舅舅九库啊!”杏妮扑到舅舅怀里放声大哭。
  杏妮从此就在舅舅家住了下来,石道天天来照顾她,与她切磋武艺,两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后来结成了夫妻。

  五、杏妮受困
  侗乡盛行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赛歌会。一年秋社,八百侗乡三百个寨的姑娘、小伙身着盛装,汇集在“卷夕”田坝(今黎平县龙额乡六约河下游)举行赛歌会。比赛那天,杏妮被推选为领唱,歌声倾倒了在场的人们。这时,李董顺带着家丁气势汹汹地闯进歌堂,并把杏妮抢走。原来李董顺想趁赛歌会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做他的第七房小妾,没想到正碰上杏妮。此时,石道正在与小伙子们吹芦笙,发现后,他们赤手空拳敌不过李家兵丁,只好忍气吞声地看着李家把杏妮带走。
  杏妮被关在李家楼上,乡亲们焦急万分,石道天天带着十几个后生想来营救,无奈李家戒备森严,一时难以下手。
  为了安慰杏妮并寻机营救,石道来到关押杏妮的楼房附近唱起了歌:
  污泥浑水困着小鲤鱼,
  鱼群盼着她早回清水溪。
  讲无计来也有计,
  污泥水塘崩埂鲤鱼就难离。
  杏妮听到歌声,心里明白石道的主意,于是她对李董顺的管家王素说:“李公真的想娶我吗?”王素连忙说:“真心,一点也不假。”杏妮又说:“若是真心,只要答应我两件事我就嫁给他,第一件,请大摆宴酒宴,我要看他全家老少、家丁奴才是不是诚心诚意喝我的喜酒。第二件,办酒席那天,请送四坛酒给六甲寨的乡亲们,算是给我娘家送去的喜酒!别忘了,一定要告诉乡亲们这是‘嫁酒回窝’,坛子上也要贴上‘嫁酒回窝’四个大字。”王素禀报主人,李家一一答应。

  六、被救脱身
  六甲寨接到李家送来的四坛‘嫁酒回窝’的喜酒,并听说今晚杏妮要和李董顺成亲。经验丰富的九库老人便说:“这是杏妮叫我们趁今夜去营救她呀!”石道猛然抓住九库的手,说:“你怎么知道她叫我们去救营救她呢?”九库说:“杏妮的这句话明明是我们侗家的倒头话,你看,‘嫁酒回窝’颠倒过来不正是‘救我回家’吗?”于是众人便商量搭救杏妮的办法。
  深夜,李家楼房灯火辉煌,李家兵丁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石道带着十几个来‘贺喜’的乡亲,打了个暗号与杏妮联系。杏妮知道救兵已到,就里应外合,先把几个兵丁击死,然后打开李家大门。九库,石道等人冲进李家大战一场。李家兵丁伤亡惨重,便派人前往外地请求官兵增援。九库、石道等众乡亲救出杏妮,知道官兵将到,寡不敌众,便退出了丹阳寨。

  七、栖身螺蛳寨
  九库知李家要来报复,便对石道说:“你快带杏妮远走高飞!免得再受李家***。”杏妮和石道告别了舅舅和乡亲们,离开了六甲寨。他们翻过九条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们看到山脚下有个寨子,便朝那个寨子走去。为了逃避李家的跟踪,他俩暂再离寨子不远的深山里观察动静,第二天清晨才敢进寨子细细打听。他们来到寨边,恰好遇到一位白发老妇人,他们打听:“这叫什么寨?”“这是螺蛳寨(在今黎平县水口镇境内,另一说是黎平县罗里乡境内)。”老人回答。石道又问:“寨里有外人吗?有丹阳寨李家的亲戚吗?”老婆婆摇摇头说:“我们都是穷人,哪有李家的亲戚啊。你们两个娃崽好象是走投无路,有熟人吗?要是没有,就到我家歇歇,只是屋小人穷啊。我叫萨天帕,无儿无女,孤寡一人。”“这就麻烦你老人家了!”杏妮和石道来到老人家里安身,并象自己的母亲一样细心照料这位老人。从此,他们便在螺蛳寨上长住了下来。后来,杏妮先后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叫佳巨,一个叫佳美。杏妮从小教她们唱歌,石道从小教她们练武。一家代,过得和和美美。
  螺蛳寨人多水少,杏妮夫妇就与乡亲们一道,准备把寨前的那眼龙井挖成池塘蓄水,在井底,大家看到有两把宝剑插在冒水缝隙里,便纷纷尝试拔出,最后只有杏妮夫妇力气最大,轻松拔出宝剑。其剑锋刃无比,上刻“九龙宝剑”四字。大家也就将新池塘命名为“九龙塘”。 杏妮夫妇用宝剑和乡亲们一起开荒。渐渐地,寨上的田塘越来越多,贫穷的村寨也一天天富裕起来,九龙塘的鱼虾又肥又大,寨上的人吃不完,外地的乡亲也来捞鱼捉虾,螺蛳寨一时名扬侗乡。

  八、愤怒起抗争
  这事传到李董顺的耳朵里了。一天,他带着几十个家丁来到螺蛳寨上,并击鼓召集众人议事。李董顺站在鼓楼坪上对众人说:“这寨后的九龙山是我们李家的山,你们把龙井挖了,就断了我们李家的龙脉,你们必须把井恢复,把宝剑奉还,另外,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
  众人听了都很气愤,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与李家论理。萨天帕气急了,对李董顺说:“我们螺蛳寨三百侗寨的很多地方原是苗家居住的,后来苗家主公说这地方风水不好才全部搬走。你们李家从梧州搬到这里居住不过是三代人,怎么说这山是你家李公的山呢?你要我们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寨上的人还拿那样来填肚子呢?”李董顺见萨天帕竟敢当众顶他,气得脸色铁青,胡须直往上吹。他猛地冲了过来,一脚把萨天帕踢倒在地,口吐鲜血。杏妮和石道惊叫着跑上来扶起老人,她已经没气了。众人怒吼着涌向李董顺,李董顺的管家王素一看众怒难犯,在家丁的掩护下,忙拉着李董顺逃离了螺蛳寨。
  乡亲们悲愤难忍,要为萨天帕报仇,他们多少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李董顺欺凌。仇恨的种子也深深埋在杏妮的心里,她拔出了剑,石道张起了强弓,乡亲们也纷纷磨砺刀枪。在杏妮夫妇的带领下,他们连夜冲进丹阳寨,愤怒的人群呼喊着涌进李家楼房。杏妮手舞宝剑,寒光闪闪,李家兵丁纷纷倒地。李董顺从梦中惊醒,刚要跳窗逃跑,杏妮赶上前去一剑把他砍翻,给父母报了仇。众人捉住管家王素,他吓得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连喊救命。杏妮正要举剑把王素砍死,石道一把抓住劝道:“留着他吧!他认得字,要他把李家的银钱、禾谷分给穷乡亲们。”石道叫王素把谷仓和银库打开,三百侗寨的乡亲们都聚集道丹阳寨来分钱分粮,好不热闹。
  杏妮站在高处,高声对众人说:“乡亲们,李家仗着他有财有势,欺压我们种田人,今天我们杀了李董顺,出了心中一口气,大家又分到粮食和钱,可是李董顺的儿子李顶郎是州官,他决不会甘心的,我们三百侗寨只有拿起刀枪,结成大款,才能保住田地,才能保住父老乡亲。”众人纷纷高呼同意。九库听说螺蛳寨起款了,也带着六甲寨的乡亲们来入款。贯公也带着寨上的老人老帮款队搓绳,打草鞋。

  九、艰难鏖战
  不出所料,李顶郎得知父亲被杀、家产被分的消息后,当即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仇雪恨”,便调派八千官兵杀往侗乡。
  官兵一路烧杀抢掠,在丹阳寨附近的山冲时,突然锣声震天,鼓声动地,两边檑木飞石轰然而下,吓得官兵们纷纷跑进山路两旁躲命。谁知路边净是埋了竹签的陷阱,他们个个掉下陷阱,死伤人马半数。李顶郎见大事不好,急忙下令退出山冲,改从两边向上进攻。奉命坚守丹阳寨的贯公等人也带着众人狠命猛击,凭借着险要地势,一直把官兵压在九龙山下。
  官兵探知六甲寨侗族群众即将过“六月六”节,遂分三路兵马欲趁机围剿。杏妮即让人通知各家各户,在杀好煮熟了的鸡鸭鱼肉中掺拌桐油,把酒菜摆在桌上,人躲上山。官兵冲来,见剩一座空寨,大喜,即放手大吃。岂料吃后却中了毒,上吐下泻。杏妮见状率众冲出山林,横扫官兵,使之损失过半。官兵整治兵马后,卷土重来,采取杀光烧光手段袭击村寨。杏妮等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叫人暗用干杉树叶,围堆官兵驻地,火烧其营寨。官兵落荒而逃。
  官兵大败,三百侗寨吹笙敲锣,庆祝胜利。杏妮知道敌人不会罢休,还会调来更多的兵马,于是她同石道去到“九洞”(以今从江县往洞乡为中心、从江和黎平、榕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三宝”(今榕江县车江乡、忠诚镇交界的18座自然村寨)等地联络更多乡亲共同起款,扩大队伍,以对付更加凶恶的敌人。
  李顶郎败回州府,连夜派人去禀报朝廷,并说“峒蛮”***了。皇帝听说“峒蛮”***,连忙派出“平蛮将军”率八万人马前来帮李顶郎严惩“峒蛮”。官兵每到一个侗寨,就血洗一处山村。杏妮的队伍虽然壮大了,但刀剑终究不足,只好借地形险峻,与官兵常年周旋。经战九年又九个月,田地荒芜了,粮食没有了,乡亲们就剥树皮挖野菜充饥,勒紧裤带和官兵作战。杏妮夫妇率残部退据岜三顺(今榕江县境),后突围沿河而下,行至八洛,官兵乘船即尾追而至。无奈,杏妮夫妇遂又率众改道上山,经云洞、丹阳(今从江县境),辗转至“弄堂概”的九龙山(今黎平县龙额乡境)安营扎寨。不久官兵又追寻而来,团团将九龙山围困。由于山上严重缺水少食,杏妮夫妇决议率众下山拼战以突围。也正在这紧要关头,被杏妮夫妇饶命不死的王素骗取佳巨、佳美的信任,盗出九龙宝剑,用狗血浇淋,使之失去威力。在鏖战中,杏妮夫妇英勇杀敌,宝剑弯得像一张弓。由于饥饿和伤亡,杏妮的人马越来越少,官兵却一天比一天增多,他们步步为营,包围款众。其中,一万官兵专剿杏妮夫妇所率的不足千人的款众。杏妮夫妇只得带领众人退入地势险要的“弄堂概”深山悬崖(今黎平县龙额乡马尾滩“三龙抢宝”境)坚守。

  十、决战“弄堂概”
  李顶郎带着官兵随后追来,把“弄堂概”围得水泄不通,战斗越来越激烈。款众使用的滚木、檑石、刀剑越来越少,官兵步步逼上山来。款众拼死抵抗,伤亡越来越大,但仍然坚持打退官兵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石道吩咐杏妮守住山顶,自己率领部分款众冲下山腰杀敌。混在款众中的王素突然对准冲在前面的石道张开弓箭,九库眼明手快,立即对准王素狠狠地放了一箭。石道英勇地倒下了,王素也被九库的箭牢牢地钉在一棵大树上。

  石道牺牲了,官兵嚎叫着杀上山来,九库和勇士们也在混战中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杏妮指挥剩下的款众向山顶撤退,经过几天几夜的血战,最后只剩下他们母女三人。杏妮让佳巨、佳美站在山顶上,自己隐藏在山腰石头后面。李顶郎看见山上只有两员女将,就一马当先冲上山来。杏妮从石头后面猛然跃出,一剑把他劈成两段,然后把尸体踢下山谷。

  十一、杏妮得永生 官兵象蚂蚁一样越来越多,佳巨、佳美两姐妹冲下山来掩护母亲,她们三人又折回山顶。母女三人站在山顶上,官兵向山顶爬来,步步逼近。前面是层层围困的官兵,后面是悬崖陡壁,下面是万丈深潭,再也没有后退的路了,杏妮抱住两个女儿悲愤地说:“这里的山是我们侗家的山,水是我们侗家的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葬身在家乡的水中,决不能让官家捉去,决不把尸骨抛在外乡。”
  佳巨和佳美紧紧地抱住母亲的手臂,说:“女儿生死都离不开自己的妈妈!”杏妮也紧紧地搂着两位女儿,姐妹俩望着母亲,同时点了点头,母女三人纵身往岩下跳去……
  杏妮母女三人就这样英勇地跳下了悬崖。官兵撤退后,贯公带着躲在山洞里的乡亲们呼叫着杏妮的名字赶到“弄堂概”山来。可是,人们已经见不到自己的英雄了。
  后来有传说:杏妮母女三人跳下“弄堂概”以后,佳巨、佳美英勇牺牲了,但杏妮并没有摔死,而是掉下了深潭,后顺水漂到了龙额寨并被一垂钓老人救活。为了躲避官家的追杀,更是不让侗家人因此受到牵连,杏妮不让老人宣扬此事。从此,她扮成贫妇,栖身于深山岩洞之中,偶尔还到附近的村寨去教侗家妇女纺纱织布的技艺。若干年后,六甲寨来了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妇人,上了年纪的一名寨老认出了她——这不是我们侗家的英雄杏妮吗?而此时,杏妮已是92岁的高龄了!杏妮在六甲留下后,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风调雨顺,人蓄发旺的世外桃源景象。杏妮所到之处也都给当地人民带来好运。一天,人们看不见杏妮,即四处寻找,发现杏妮已在寨边的一处岩洞里寿终正寝......
  为纪念自己的英雄,六甲人在杏妮归天之岩洞处修建木结构神堂,称“圣母庵堂”,将其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并从潭溪(今黎平县属)请来杏妮丈夫的亲人石万财负责管护庵堂、给杏妮敬茶。他们把杏妮尊称为“萨岁”(侗语“老祖母”、“圣母”之意),把神堂称为“圣母庵堂”,并于堂内雕塑“圣母”像,将她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隆重举行“祭萨” 活动。

  后来,杏妮的故事越来越被人们传颂,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龙胜及湖南通道、靖州等县的侗族村寨都纷纷到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村的“弄堂概”——“萨玛”灵山或黎平县龙额乡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之意),建立庵祠,把杏妮称“萨岁”或称“萨玛”、“萨莽”、“萨享”。
  每年春社前的春分前后一两天,或秋社至次年春社之间,乡亲们聚集在本寨的“萨玛”庵堂附近,按照祖规,围“圣母庵堂”转数圈,给萨玛像鞠躬、烧香、敬茶,以表祭祀。然后,男人们吹起芦笙,姑娘们跳起踩堂舞,老人们则领众人“多耶(侗族踩歌堂)”,歌颂“萨玛”功德,等等,表达对“萨玛”的怀念和敬意。从此,“祭萨”活动成了侗族人民最古老、最隆重、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长期以来,比较隆重的“祭萨”活动有黎平县龙额乡六甲寨、肇兴乡纪堂、堂安、夏格、从江县贯洞、龙洞、云洞的正月“措也”活动; 黎平县地坪乡半江村的六月十五“萨享节”;广西三江、融水的“萨当节”、“萨丙节”。进入21世纪以来,由榕江县委县政府主办“萨玛节”规模较大,影响较广。


《远古的四大神族》都有哪些呢??
三、九尾狐族 九尾狐族是四大神族之一,以其神秘和强大的法力闻名。在《封神演义》中,九尾狐族的妲己成为了商纣王的宠妃,后因女娲娘娘的命令而蛊惑商纣王。最终,武王伐纣成功后,妲己被女娲娘娘救走,九尾狐族的一部分也随之离去。四、麒麟族 麒麟族,作为四大神族之一,象征着吉祥和和平。麒麟在古代中...

十二神分别是谁
4、伏羲 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5、女娲 又称娲皇、女阴,史...

土家族的神有哪些?
其一,猎神:土家族的先民善猎,秋冬出猎春季打围,称为“赶仗”。打猎归来都要祭猎神。湖南湘西等地称猎神为“梅山娘娘”、“梅山土地”、“云霄娘娘”。湖北长阳、五峰等地土家族出猎前要祭猎神张五郎,以祈出猎平安、丰收。其二、土地神:湘、鄂、川、黔交界的土家寨,到处有土地庙。土地神各有分...

《远古的四大神族》都有哪些呢??
四大神族为龙族,凤族,九尾狐族和麒麟族。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混沌元气变化成了天地万物,其中出现最早的神族有四个,也就是天地间出现最早的神兽。在《封神演义》中出现过很多法力无边的上古神仙,其实他们就是上古神族中的一员。据说在洪荒时期,天地间出现了四大神族,他们分别就是龙族、凤族、九尾...

上古神话盘古开天之后的三古神五族
众所周知,盘古开天是古代神话的开端。盘古开天之后最早出现的上古神族有哪些?今天就来说说盘古开天之后最先出现的三古神五族。你知道多少?品古破苍穹盘古田凯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开端,也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童话。在这里,作者不会过多描述盘古田凯的传说。我想说说盘古的长相。我们都知道盘古是上古第一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仙界,有哪些神仙,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龙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属于四灵之一。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4、鸿钧老祖鸿钧道人也叫鸿钧老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神仙
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西王母的起源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祖先神化。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水神,风神,雷神分别是谁
1、火神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其中炎帝后代黄帝夏官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之孙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之孙吴回(楚国先祖)在帝喾...

北欧神话中的精灵族有哪些人物?
北欧神话中的精灵族包括以下人物:奥丁**(Odin):主神。弗丽嘉**(Frigg):爱神,掌管婚姻和家庭,奥丁的妻子。索尔**(Thor):雷神,主神奥丁长子,大地女神弗奥琴之子。西芙**(Siv):索尔的妻子,土地和收获女神。弗雷**(Freyr):丰侥、兴旺、爱情、和平之神,美丽的仙国阿尔弗海姆的国王。...

《封神演义》远古的四大神族都有哪些呢?
四大神族是龙族、凤族、九尾狐族和麒麟。龙族,他们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也是三界主宰的化身。相传天地间出现最早的神族就是龙族,也有一些说法认为盘古就是烛龙的化身,他是天地间的第一只龙,因此历任天帝都是龙的化身。也有一些说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活在龙的身体里,混沌宇宙就是龙祖的化身,而盘古也是...

武安市19697746685: 侗族信仰什么教 -
书怜康迈: 侗族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武安市19697746685: 侗族的节日有哪些 -
书怜康迈: 侗族节日因地而异,多数地区过去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七月,日期不一,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老人去世,男须剃发,无论男女均须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可吃鱼虾.行土葬.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武安市19697746685: 侗族的节日是什么 -
书怜康迈: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武安市19697746685: 萨岁是侗族的什么人 -
书怜康迈: 这个也应该是他们少数民族的人.也就是属于哪个年龄阶段的人?这个应该是他们的中老年人.

武安市19697746685: 侗族的习俗? -
书怜康迈: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

武安市19697746685: 侗族神话对侗族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
书怜康迈: 侗族神话的影响:(一)侗族远古神话传说内在的精神,是侗族民族精神最原始、最直率的表现,也是后来侗族神话故事得以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各民族的远古神话传说,一般都贯穿着先民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产生的疑问:如天空何以...

武安市19697746685: 中国哪个地方有侗族最多? -
书怜康迈: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丰富多彩.

武安市19697746685: 请问谁知道侗族的民情风俗有哪些?? -
书怜康迈: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人口251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武安市19697746685: 求我们华夏民族女神有哪些? -
书怜康迈: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