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丘吉尔为什么站在美国一边,反对苏联,而且就算苏联在进行扩张,苏联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邸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丘吉尔在二战前和二战后对苏联(俄)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二战前:由于希特勒德国崛起,丘吉尔主张联合苏联对抗德国,对苏联示好
二战后:德国战败,苏联成为欧洲最强大国家,丘吉尔主张围堵苏联,拉开了“铁幕”围堵的序幕。
原因:二战前英国需要和苏联联合起来对抗德国,而二战后,苏联崛起,英国不得不掉头反击苏联。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
他早在三十年代对未来战争中的一些重大技术发展所作的预见后来都变成了现实;他以超乎寻常的惊人敏感和极大的勇气,冒着和平主义浪潮的巨大压力和“在政治上几乎有被消灭的危险”,一天也不放弃向国人发出预言式的战争警告,使英国人做好了战争来临的精神准备。
他在用雷达侦察来袭敌机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对此问题的研究。他因动用海军经费改进和大量建造“陆地行舟”,使轮式装甲汽车演变成为威力巨大的现代坦克而被尊为“坦克之父”。
他主持制定了“二战”中的许多战略计划。他亲自有意培育了在当时乃至后来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关系。总之,丘吉尔是一位人生内涵极为丰富的传奇人物。

扩展资料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法、中五国通过大西洋会晤、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搭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百度百科——二战

杜鲁门主义——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杜鲁门接任总统以后,美国正处在扩张势头上。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对苏“强硬”政策,大造苏联“扩张”的舆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并制订了以欧洲为重点的遏制战略。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他宣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杜鲁门这番关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讲话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所谓“希、土危机”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承认1946年财政赤字超过原先估计,已达4.5亿英镑,不得不大大削减海外开支。同日,英国政府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结束援助希、土的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英国强调希、土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力维护“民主制度”,由于希、土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决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控制之下。白宫要求华盛顿立即接过援助希、土的坦子。“希、土危机”一时成为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突出事件。

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历来被英国视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种种借口,千方百计渗入这个连结欧亚非3大洲的重要战略地区。苏联与伊朗、土耳其的纠纷,恰好为美国提供了机会。1946年初,美国指使伊朗向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控告苏联拒绝从伊朗撤军,同时扬言美国准备“使用军事实力”。接着又支持土耳其指责苏联企图侵犯土耳其领土和主权,以夺取黑海海峡。1946年3月,一支包括“密苏里号”主力舰在内的特遣舰队,借口运送土驻美大使的尸体回国,开往东地中海游弋示威。8、9月间,苏联两次照会土耳其,要求修改蒙特勒公约,由苏、土共同防卫达达尼尔海峡。而美国却派遣最大的航空母舰“罗斯福号”加入地中海舰队;11月,“伦道夫号”又接踵而至。这支庞大的美国舰队耀武扬威地访问土耳其、希腊、西班牙等地,要以美国的实力驱赶“俄国的巨大阴影”。它后来扩展成为常驻东地中海的第6舰队。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英国耗费巨资仍无法消灭希腊民主军的困境,以提供援助的方式来“填补真空”。1946年初以后,提供了2�6亿美元的援助,年底又派经济代表团赴希腊“考察”。这时渲染形势危急的报告接连从希腊和英国传来,国务院认为希腊“正成为紧张的国际关系的焦点”,草拟了题为“危机和迫在眉睫的崩溃的可能性”的备忘录。据说形势危急的根源是苏联的“侵略”,希腊、土耳其和伊朗当即被确认为遏制苏联的前哨阵地。

恰恰在美国跃跃欲试,准备取代英国控制东地中海地区战略要地的时候,英国发来前述的照会,将渗入、干涉希腊、土耳其的机会拱手送上门来。美国政府官员立刻又惊又喜地认为,“英国此刻已将领导世界的任务,连同其全部负担和全部光荣,一齐移交给了我们”,美国应该从更广阔的世界背景上考虑“希、土危机”,要把援助希、土当作“一把钥匙”,去打开一个“广阔得多的局面”。杜鲁门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提出酝酿已久的全球性侵略扩张的纲领。

从对苏“强硬”到全面“遏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统治集团企图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调整与西欧盟国以及昔日敌国德、日的关系,乘它们亟需美国援助之机,把它们拴在一起,既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又在战略上利用西欧,以便对付苏联这个阻碍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对手。杜鲁门上台伊始当即准备对苏联实行“强硬”政策。美国决策层对战后世界性质和美国对策的看法,已在1945年底1946年初基本形成。

1945年12月,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反对“姑息主义”的浪潮。1946年1月5日,杜鲁门当面指责国务卿贝尔纳斯对苏不够“强硬”,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而要用“强硬的抗议”和武力的“铁拳”对付苏联。杜鲁门自己把这一举动称作“我们政策的转折点”。2月22日,美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千字的电报,提出了一套“遏制”苏联的政策,美国政府内主张对苏“强硬”的一派立即对此大加赞赏。

美国政府对于公开与苏摊牌会引起什么反响感到没有把握。趁丘吉尔访美的机会,杜鲁门把丘吉尔推上前台,1946年3月5日请他在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借以试探公众反应。结果是美国各界舆论哗然,表明美国人民希望同苏联继续保持友好关系,美国政府和国内内部也有不同看法。杜鲁门深感时机尚未成熟,赶紧举行记者招待会,矢口否认自己与丘吉尔的演说有任何关系。

从杜鲁门陪同丘吉尔到富尔敦发表演说以后1年间,尽管大国之间就意、罗、匈、保、芬5国和约问题勉强达成协议,美国并未放弃伺机插手东欧事务的企图,同时致力于夺取所谓苏联“势力范围”以外的地区。美国统治集团一方面利用德国、希腊、土耳其等问题,竭力渲染苏联“扩张”的危险,制造反共气氛,另一方面在内部加紧制订遏制苏联、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当时在对苏方针问题上,美国有两种人与当权的决策集团有严重分歧。一种是以共和党参议员塔夫脱为代表的“孤立主义”派,他们坚决反共,赞成对苏强硬,不过他们反对过多卷入外国事务,主张回到战前孤立主义的做法上去。他们要求削减政府开支,反对拨付巨额援外经费,反对大量海外驻军,这就实际上剥夺了美国政府实行对苏强硬方针的主要手段。

另一派是以罗斯福时期的担任过副总统的商务部长华莱士为代表的“自由派”,他们以罗斯福政策的继承者自居,在美国公众中有较大影响。他们反对与苏联公开决裂,甚至提出用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为代价,换取苏联在经济上服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种和平缓进战略目的同样是夺取世界霸权,可是在做法上却与杜鲁门政府的“主流派”很不相同。华莱士曾两次写信给杜鲁门,反对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抨击联英对苏的对外政策,强调美苏合作的重要性。在美国借口土耳其问题耀武扬威,大搞炮舰外交时,华莱士、佩珀等民主党显要议员公开提出异议,给杜鲁门政府泼了一大盆冷水,指出美国如果强硬起来,苏联照样也会强硬起来。正在巴黎出席21国和会的贝尔纳斯,依仗范登堡、康纳利等人的支持,指责华莱士作为政府官员不该公开批评政府的对外政策。杜鲁门利用华莱士与贝尔纳斯公开对峙、互不相让的局面,于1946年9月20日把华莱士撵出政府,为公开宣布全球扩张计划扫除了一个内部障碍。

4天之后,白宫主要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提出了“美国与苏联关系”的长篇报告。这份按照杜鲁门的命令起草、由政府重要官员几经商讨写成的文件,继凯南8千字长电报之后,进一步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原则。报告鼓吹美国应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建立“我们自己的世界”;报告还建议将苏联“侵略扩张”、奉行“军国主义”的情况公之于众,以便改变公众对苏联的看法。报告提出“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目前它所控制的地区”,这就是所谓“遏制战略”。杜鲁门把这份报告在统治集团内部传阅,力图在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上进一步取得一致意见。1946年底1947年初,凯南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的政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的文章,凯南征得国务院有关方面许可,化名“x”在《外交季刊》7月号上抛出这篇文章,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供福莱斯特尔(海军部长,后任国防部长)“私人参考”。福莱斯特尔极为赞赏,把它推荐给新上任的国务卿马歇尔。这样,遏制战略就具有了“更坚定、更严峻的理论基础”。

这时,苏联报刊先后发表了斯大林对英美记者提问的几次答复和会见罗斯福总统之子埃利奥特·罗斯福时的谈话。斯大林表示,在苏联那样的国家内建设共产主义是完全可能的,苏联和西方民主国家可以长期和平合作。对于美国舰队在地中海游弋,他觉得“无所谓”,不相信有新的战争的实际危险。他指出,必须揭露和约束丘吉尔之流新战争的煽动者,但是,应把现时进行的战争叫嚣,同目前并不存在的新战争的实际危险区别开来。

美国政府官员根本不相信苏联的和平诚意。他们认为这是苏联“讹诈”政策失败后发起的和平攻势,目的无非是为华莱士那样的反对派撑腰,制造和利用美英之间矛盾,挫败美英的对苏政策。他们把苏联大量裁减兵员,说成是因为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而作出的“暂时退却”。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情况并不像华莱士他们所说的那样,苏联很可能是欺软怕硬的,美国越是“强硬”,也许苏联就越是“谨慎”,因此他们更增强了发动“冷战”的决心。

在1946年11月国会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大获全胜,取得了1928年以来第一次控制参众两院的胜利。被民主党参议员佩珀斥为“帝国主义反赤色集团”首领的范登堡当上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同时由于副总统职位的空缺,又被推为参议院临时议长。当时,许多报刊认为共和党是靠高唱反共口号,抗议民主党政府对苏过于软弱而赢得选票的。本来就属于民主党保守派的杜鲁门,自然不甘心让共和党将反共旗帜夺走。他不仅深知坚决反共在政治上会获得的好处,而且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孤立主义”的障碍,从共和党控制的、正准备把政府预算削减60亿美元的国会手中获得大量拨款。

美国统治集团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决定对苏联实行“坚定”、“强硬”的方针,进而制定了全面遏制苏联,夺取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英国决定停止援助希、土,恰好为美国提供了公开宣布这个遏制战略的最佳时机。

首先,楼主应该明白,英国其实早就跟美国站在一边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是一样的。另一方面,通过《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以及《马歇尔计划》,美国帮助英国度过了二战最艰难的时期,战后英国的经济恢复也得到了美国大力的援助。这些都足以让英国必须跟美国站在一起。

其次,至于英国在战后反对苏联,只不过是其一贯“反苏”本质的体现而已。这从二战爆发前夕,其长期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就可见一斑。毕竟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再加上苏联在二战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势力范围,其社会帝国主义的本质也开始逐渐暴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配合美国的遏制苏联政策,以及维护英国自身的利益(维持海外领地的地位、得到美国的援助,恢复经济、继续推行反苏/反供的立场等),英国才公开的反对苏联。

你说反了,丘吉尔早就看穿了苏联的野蛮扩张本质,再加上其骨子里的反共,很早就密切注意苏联的动向,不仅是丘吉尔,甚至可以说整个英国都有这种看法。当初对于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苏联的顾虑。倒是美国对于苏联没有什么真正的敌意,说穿了多一个对手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和谋略。冷战完全是丘吉尔鼓噪提倡的,可以说是丘吉尔极力说服美国领导西方阵营去对抗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既然英国,乃至欧洲的实力面对苏联都不能感觉安全,那就必须把美国拉下水。和扩张没有任何关系。当时的疯狂年代,欧洲看到非常紧张,那么庞大的战争机器,加上野蛮的侵略本质,欧洲人认定苏联对欧洲动手是早晚的事情,更何况欧洲地势平坦,非常适合苏联进攻。而苏联看到美国也非常紧张不安,美国的绝对技术优势和更加庞大的战争机器让苏联担心美国会动手剿灭苏联的红色政权,因此苏联从冷战一开始就是集中全部力量拚命发展军备。

说是意识形态斗争,但是归根到底是国家利益使然,国家利益大于一切

丘吉尔的目的就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西扩,苏联向西扩张也是为了获得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略上的抗衡与经济上的对抗,为自己的发展拓展空间,丘吉尔是个积极的反共倡导者因此他站在美国一边是必然的


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二战,为何战后又迅速被赶下台?
因为丘吉尔说:“我为保卫而战,并赋予人民召回我的权力。”领导英国人民度过战争年代的首相被“选举”下台,原因很简单,丘吉尔的好战和坚强性格无法带领英国走向繁荣,他的时代以希特勒的自杀而告终。丘吉尔不适合在和平时期担任英国首相,因为他是军人,而不是医生。他只会捍卫大英帝国的领土和权力,不会...

战后温斯顿·丘吉尔爵士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他从床上站起来,在小房间里踱来踱去,他的秘书在房间角落的椅子上拼命地写字,勤奋地记录着每一个字。在他工作的时候,一支雪茄挂在他的嘴边,他啜着一杯淡威士忌和苏打水。丘吉尔的饮酒习惯是臭名昭著的,但事实上,他很少喝醉,尽管他每天喝大量的酒。“我小时候就规定午饭前不要喝烈性酒。现在...

丘吉尔带领英国抗德取得胜利后,为何却被选下台?
因为他的想法和民众的不太符合,所以最后民众选了丘吉尔的对立党派。丘吉尔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最后的选票还是在民众手上的,民众投谁都是他们的自己的自由,丘吉尔想法和他们的不一致,那么丘吉尔就只能退休。在二战时期,出了太多的风云人物了。他们带领国家,和法西斯国家做斗争,而且取得了最终胜利,...

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什么最后会被赶下台呢?
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什么最后会被赶下台呢?丘吉尔是保守派这边的人,他的野心很大。在战后的竞选台词中,丘吉尔主张维护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建立强大的殖民地,并要将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但经历过二战的英国本身就被德国炸的破烂不堪,因为战争流民失所,民不聊生。战争后很多人都迫切希望改善...

丘吉尔领导英国赢的二战,最后为什么被民众赶下了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就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败给了在议会中得到393个席位的工党,保守党只得到了213个席位。战后,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战争转向了英国的未来,更多的人希望英国走福利国家的道路。尤其是工党,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它的《贝弗里奇报告》对英国中下层民众很有“杀伤力...

丘吉尔为什么支持"任何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国家"?
我敢说,这决不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这只是迫于当时的局势,希特勒已打到了英国的家门口,因此,老丘拉拢同盟国救他。战后,老丘最先站出来,说要发动冷战,高调宣扬中国和苏联威胁。可以说老丘心眼真多,其实当时同盟国都各怀鬼胎

丘吉尔是一个好的战时领袖吗
丘吉尔对二战中的其他领导人有何看法? 毫无疑问,丘吉尔与罗斯福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这不适用于斯大林,也不适用于戴高乐. 正是教会对轴心国的不可容忍的敌意代表了英国在二战中的立场. 温斯顿丘吉尔是个好领袖吗?温斯顿·丘吉尔无疑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他使英国站起来反对纳粹德国,并为希特勒的最...

丘吉尔离任后,为什么这么厉害,一场铁幕演说就掀起了冷战?
战后,战时内阁功成身退了。不过在选举时,原本信心满满的丘吉尔却失败了。但是丘吉尔并没有闲着,在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丘吉尔离任后,为什么这么厉害,一场铁幕演说就掀起了冷战?有人说,丘吉尔在选举中失利了,但并不代表人们忘记了...

丘吉尔的幽默故事
一次在议会开会,一位议员在发言时见到坐席上的丘吉尔正摇头表示不同意。这位议员说:“我提醒各位,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候丘吉尔站起来说:“我也提醒议员先生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丘吉尔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1922年,他因为做了阑尾切除手术,不能进行他所擅长的讲演,...

罗斯福与丘吉尔的前言
但是,丘吉尔在其他人举棋不定的时候却坚定地站在了保卫自由的一方,为罗斯福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让犹豫不决的美国人做好了参战的准备,并为战后取得世界主导权做了良好的铺垫。他们共同捍卫了民主革新的进程。他们是伟人,但他们更是普通的人。丘吉尔曾写道:“要想对伟人进行公正的评价,评论家必须具有敏锐的辨别力,...

三原县18660012807: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是否意为着丘吉尔的根本立场发生了变化 -
冯秋沙棘: 我大胆猜测,你问的那道题发的材料应该是丘吉尔对苏联态度的变化,苏德战争之前,丘吉尔把苏联当死敌.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把苏联当盟友.二战结束后,丘吉尔又把苏联当死敌,发表铁幕演说. 这么多的变化都体现出来一个共同的根本立场——英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丘吉尔的根本立场从没发生变化...

三原县18660012807: 试评丘吉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丘吉尔政府领导的反法西斯胜利) -
冯秋沙棘: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5月26日,丘吉尔下令...

三原县18660012807: 据材料二,说明丘吉尔为什么要对俄国实施援助 -
冯秋沙棘: 标准答案:因为丘吉尔看到希特勒的野心对英国的威胁,就战争威胁而言,希特勒是英国和俄国共同的敌人.

三原县18660012807: 丘吉尔为什么害怕美国在朝鲜使用原子弹 -
冯秋沙棘: 丘吉尔担心美国在朝鲜使用原子弹后,三战爆发,丘吉尔没有信心阻挡苏联的机械化部队,而且那时候苏联也有了核武器.美国为了朝鲜战争,从欧洲抽走了大量兵力,而苏联只出动了少...

三原县18660012807: 回顾一战到二战期间英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冯秋沙棘: 一战后,英国在欧洲仍奉行均势政策,维护其霸主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则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但在争夺过程中,美国的实力逐渐占了上风,直到法西斯国家开始侵略,英国开始奉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企图祸水东引,后来在1940年5月,丘吉尔担任首相时,开始改变上述政策,坚决抵抗法西斯侵略,并与美国等共同组成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法西斯被彻底打败.

三原县18660012807: 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言论,预示着战后将出现怎样的国际格局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 -
冯秋沙棘:[答案] 预示战后是美苏两极的格局 小毛驴不仅包括英国,也可以说是夹缝中的西欧,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和美苏抗衡

三原县18660012807: 丘吉尔在二战时为什么要援助苏联,居心何在 -
冯秋沙棘: 在英国国内,丘吉尔是最坚定的反苏维埃的一群人之一,丘吉尔在二战时要援助苏联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因素.政治上,苏德战争爆发时,整个西欧除了孤悬在海岛上的英国和没什么资源的中立瑞士外,几乎都是德国的盟国或仆从国,加上美国光荣孤立政策不能直接参战,英国在政治上极端孤立,急需盟友加入.军事上,德国闪击西欧,继而空袭英国,英国本土一度岌岌可危,丘吉尔需要有国家分担军事压力,苏联无疑是个好选择.当然为了苏联坚持的更久一些,让苏德消耗的更久一些,援助苏联些物资势在必行.所以,丘吉尔是基于英国的自身利益而援助苏联,当然消耗苏德双方也是其潜在原因之一.

三原县18660012807: 二战丘吉尔想打苏联吗?
冯秋沙棘: 二战之前从英国的绥靖政策就知道他讨厌苏联,想将祸水东引,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承认有这么一个国家.当然,二战的时候欧洲就剩英国还有实力与德国抗衡,为了顾全大局,迫不得已和苏联结盟共同与德国作战.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危机严重,苏联坐视不理,美国帮了欧洲的忙,本来前期就和苏联有矛盾,再加上苏联不厚道,便成立北约共同抑制苏联,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最好的证明.

三原县18660012807: 二战结束后,美英两国霸权转移历经互补、同盟、协同分别是谁? -
冯秋沙棘: 这个其实很简单呀,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和德国打仗,所以说美国不断的支援英国.和德国进行对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