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文学史上的象征意义

作者&投稿:涂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
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按表达方式有: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


拓展资料:
文学简介-百度百科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此次,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也许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古琴,属弹拨乐器。它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 ...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轮用以调节弦的音高。琴的面板(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古琴有效振动弦长超出其它弦乐器,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历尽人间沧桑,朝代兴亡。而今,它以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走向世界,汇入人类音乐的海洋。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来变化就不大。但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被动摇了。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波状起伏,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演奏时只弹空弦,自汉朝以后,琴面渐趋于平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古琴全部音域宽达为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线谱上大字一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丰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弹空弦,古琴家称之为“散音”,其声刚劲浑厚、宏亮如钟;泛音有的轻盈虚飘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00多个可实用的泛音)。按音则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似歌声。而琴家称之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一种非常微弱的滑音)则如丝绕柱梁。
“吟”、“猱(náo)”、“绰”、“注”是古琴特有的左手技法,“吟”是左手指细微缓慢地摇动,其音色有如人声吟哦;“猱”是左手指实上虚下左右滑动,取音苍劲;“绰”即现在所指的上滑音; “注”,即下滑音。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古琴音乐富于人声吟唱的特点,而且由于频率、幅度变化所形成的各种“吟”、“猱”,还巧妙地表现了不同感情状态下律动的紧张度。
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隋唐间的琴家赵耶利,曾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明清时期,古琴则发展演变为川派、虞山派,广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诸城派,闽派等多种流派。
而近现代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断孕育和派生之中,这无疑将给琴坛带来新的风貌。同时,古琴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思想,积极地影响着现代的音乐创作。
中国古琴名曲,历尽沧桑,均实为千古流传的“雅乐”。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唉(ǎi)乃〔唉乃,象声词,1、形容摇橹的声音;2、划船时歌唱的声音〕、关山月等。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的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往往与诗歌密不可分,古诗词一般都能弦歌之,韵律和顿挫诗歌和琴乐是完全统一的。琴又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又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诗歌琴乐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美的追求。在琴那里,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了。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今天,我们还有幸在中国故宫博物院。日本正仓院,以及现代古琴家,收藏家的手中,看到唐宋以来,工艺精致,音色优美的古琴。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都是无价之国宝。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艺术意境。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去除一些轻狂和浮躁,透过这古奥之曲,悉心体验蕴藏在琴声中的诗情画意吧!

附:

南宋建都临安,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如《梧岗琴谱》的编者黄献,《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肖鸾,他们都以‘徐门正传‘见称。《风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说:‘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不过,就影响大、小来看,两派并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许多谱集,传授了大量生徒。刘珠在《丝桐篇》中介绍了具体情况:‘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

浙派琴师毛敏仲和徐天民编纂了《紫霞洞琴谱》,重要琴著还有:《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浙派的代表琴曲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其艺术风格表现为流畅清和。


关于古筝,古琴的典故
古琴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

琴瑟象征什么
1. 琴瑟是指两种古代弦乐器,琴和瑟,它们常常一起演奏,和谐悦耳。2. 在文学中,琴瑟常用来比喻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源自古代对音乐与婚姻的美好寓意。3. 琴瑟和鸣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夫妻感情融洽,如同琴与瑟的和谐声音。4. 琴瑟交好意味着夫妻间的感情和睦,或者朋友间的友好相处。5. 琴瑟之喜...

古琴的别称雅号还有哪些
摘要:古琴别称玉琴,因为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所用的琴会用玉来装饰,因此得名,后来就成了古琴的美称,除了玉琴以外,古琴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还有很多别称和雅号,比如瑶琴、七弦琴、凡桐、孤桐、玉振、鸣丝、鸣琴、清英、舜琴、虞弦、三尺桐等,这些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对古琴的爱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古...

古人为什么如此推崇古琴?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中有关于琴的故事吗
汉代司马相如话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著名琴曲:《风求凰》。传说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待嫁闺中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

“言公家在旧琴声”中的“琴”是什么琴?
这个“琴”,是指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相传为神农创制。琴身为狭长形,木质音箱,面板外侧有十三徽。底板穿「龙池」、「凤沼」二孔,供出音之用。上古作五弦,即“宫、商、角、徵、羽”,至周朝增为七弦。古人把琴当作雅乐。“言公家在旧琴声”出自...

简述古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其代表曲目
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琴头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有一足,很像单足的夔,有礼器的象征。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1]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而在先琴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

古人与琴的故事
4、汉代绿绮 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但其真正的模样,我们早已无幸见到——古琴琴体需用疏松的木头(最合适的是桐木)制作,琴弦用动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马尾制作,承受不起岁月摩挲,早已消逝于茫茫历史长河中。5、唐朝春雷 “春雷”为唐代名...

从琴棋书画对传统文人的意义看音乐的作用
但无论他们在形而上方面有着多么大的分歧,而琴言志的思想却基本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出古琴音乐艺术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人的“志”都具有一定的诠释作用和意义。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两个极富思想性的美学观点,其生命力直到今天还被文学艺术界所重视。因而,学者们更习惯于将二者合...

古琴距今多少年历史
中国音乐史有多少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是中国的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作为追记的传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澄江县19533498797: 古诗文中的“琴”,象征的意义.这是很麻烦的作业,希望大家帮帮忙. -
山泻和信: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1.周--号钟 2.春秋/绕梁 3.汉/绿绮 4.东汉/焦尾 5.唐/春雷 6.唐/九霄环佩 7.唐/大圣遗音 10.明/奔雷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精深博大,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做出...

澄江县19533498797: 关于古琴的历史和发展? -
山泻和信: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

澄江县19533498797: 古琴的文化内涵答案 -
山泻和信: 古琴不仅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代,古琴是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代言,也是文人墨客的一种象征.古琴艺术追求

澄江县19533498797: 你对古琴感兴趣吗? -
山泻和信: 当然感兴趣! 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先秦时代...

澄江县19533498797: 古琴的文化内涵 -
山泻和信: 细述古琴的文化内涵之一在凡事讲求迅捷便利的今日社会,面临在文化层面的冲击与日俱增;当人们期待能放慢脚步,寻求身心各面的调和,怡情养性、休养生息……似乎越来越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工商社会的繁忙与竞争压力中,许多人迷...

澄江县19533498797: 简述唐代古琴发展 -
山泻和信: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然而,与繁盛的歌舞燕乐相比,古琴音乐在唐代多少显得有点落寞.白居易在《废琴诗》中不无感叹地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

澄江县19533498797: 古琴的文化内涵答案 -
山泻和信: 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拥有数千年历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习古琴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够调理身心,修养性情,久之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澄江县19533498797: 古琴和古筝是同一种乐器吗? -
山泻和信: 完全不同. 相同点:都是弹拨乐器.不同点:古琴七根弦,古筝二十一根弦. 古琴构造: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

澄江县19533498797: 中国古代乐器 -
山泻和信: 琴与瑟的区别1、琴,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文献都有记载.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东周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

澄江县19533498797: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象征什么 -
山泻和信:[答案] 文、武.古琴最初的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徴、羽.当年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将士的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