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杨家将”

作者&投稿:爨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家将的历史记载~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文广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杨令公庙 ,原称杨令公祠,坐落于古北口北门外的半山坡,距京城约100公里。1992年古北口镇政府拨款重建。 寺庙座北面南,前后两院,有山门、角门、前殿、后殿、东西禅房。土木结合建筑,整个庙宇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杨令公庙的山门建筑颇为讲究,山门高5米、宽3米,磨砖对缝虎头对门。山门两侧另有对联一幅,上联为“杨氏全家做事忠实不二”,下联为“专祠一座表扬英勇无双”。横批是“气壮山河”。正殿是杨令公庙的主体,殿前出檐的两根明柱上的对联是“节使若逢苏武牧,将军定作霍骠骑”,大门的楹联和横匾是冯玉祥将军所题,上下联为“何须纸笔舒中愤,自有公平在世人”,横匾为“真正无敌”。正殿内的两根明柱,还有一副楹联和横匾。上下联为“潘氏至今无葬地,杨家自古有忠祠”,横匾为“天下无敌”。杨令公名杨业(又称杨继业),为北宋名将,被誉为“杨无敌”,史载其“军纪严明,屡建战功”,但在986年北宋伐辽战役中,不幸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的错误指挥,被迫孤军奋战,于陈家谷矢尽援绝,重伤被俘,绝食而死,终年60岁左右。其事迹在当时便广为传颂,后经戏曲、小说的渲染,逐渐形成了“杨家将”的故事。但经考证,杨令公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今山西雁门关和大同一带,并不在古北口地区,而令公庙之所以建在古北口,主要是因为古北口长城是万里长城上战事最多的关隘之一,为其立庙,以激励将士向杨业那样鞠躬尽瘁,公忠体国。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渊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化名木易)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杨继业义子,原名杨星)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郎而死和生前认六郎为兄,佘太君认其为义子,原名任炳,字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充广(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似,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3)忠武将三郎杨延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赛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又名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女)(明版杨家将和五虎平南中杨七姐)(7)敏烈侯七郎杨延嗣之子:杨宗英(8)八郎杨延顺之子:杨宗连(杨宗德杨宗林)、杨宗飖、杨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银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9)九郎杨延兴之子:杨宗唐(随父并入杨家)(10)十郎杨延惠之子:杨宗童(任宝桐其是六朗义子也是佘太君认的义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宝童)(11)杨宗齐(11)杨光扆之子:武伯候杨琪 (1)平南王杨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杨文广、二令公杨文举(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杨金花(女)、杨宣娘(杨文姬)(女)、杨充广、杨文贵、杨文藩(义子,原名杨藩)、杨崇勋、杨文惠(女)(2)杨宗勉之子:杨文震(杨震)(3)杨宗唐之子:杨文悦(随父并入杨家)(4)杨琪之子:杨畋、杨云儿(女) (1)太平王少令公杨文广之子:杨怀仁(杨公正)、杨怀兴(杨唐兴)、杨怀恩(杨彩保)、玉面虎太平王杨怀玉(化名:吴玉)、杨邦玉、杨邦仪、杨邦怀、杨闹红(女)、杨满堂(此女将只有传说,北海子风景区号称“甘肃第一园”,其中马踏泉最负盛名,它有宋代杨门女将杨满堂西征的美丽传说)(女)、杨月满(后宋慈云走国全传杨文广二十个月出生的女儿)(女)(2)杨文震之子:恭武王武安信王武安和王同安郡王殿前都虞侯检校少保杨怀存(杨存中杨沂中杨恭武)、杨怀居(杨居中)、杨怀执(杨执中)、杨怀安(杨安中)

没有。
杨家将是以中国宋朝为历史背景的系列故事小说及戏曲剧作,以北宋杨家的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杨家三代戍守北疆及精忠报国的抗辽/西夏之人物事迹为原型蓝本,经过漫长的发展,历朝众人所改编杜撰虚构添加人物及情节演绎而成。
原本载于史实上北宋杨家三代主要三位将领被铺写成了五代数十位男女英雄;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英雄。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扩展资料: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南宋“说话”,便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的名目。元杂剧中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赞活拿萧天佑》等杨家将戏。
明代中期以后,满州掘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内部奸臣当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全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其作者已无从考证。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就一走了着,显然是不顾杨业的死活。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而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经过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记载,杨业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冼、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杨业御下有恩,与士卒同甘共苦,陈家谷血战,杨业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当,丧失了杨业这样的勇将,北伐怎么能够成功呢?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冼等人阻挠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出于嫉妒心理,不发一言,坐视杨业走上死路。实际上是潘美导致了杨业的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其中的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但东中二路军很快便溃败,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廷玉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杨业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六个儿子,其中六子延朗(后改名彦昭)也是位大将,坚守北方20年。其子杨文广也做过北方的镇边将军。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帝闻之,痛惜甚,俄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六子延昭本名延朗,他不是第六子,而是长子。

杨业,初为北汉保卫指挥使,迁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征北汉,杨业劝北汉主英武帝刘继元投宋。杨业初授郑州刺史,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深得太宗欢心信任。
雍熙三年(987),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后因争功,战术调度出现问题,杨业被抛弃,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杨业死后,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除六子延昭

六子延昭本名延朗,数迁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大中祥符七年(1016),卒,年五十七。

延昭共三子
其中一个叫文广,字仲容。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

=================

杂语:杨家将作为北汉降将的代表人物,在宋朝初定北方即面临辽国压力的情形,深受重用。但是并没有小说中的重担,同样也没有小说中的忠贞。同时杨家枝繁叶茂,并无断香烟之虞。

杨家的军事水准是高的,但没有达到架海紫金梁的地步。

附 http://baike.baidu.com/view/6253.htm,里面的正史部分翻译的不错

宋史杨业列传附延昭等
=========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帝闻之,痛惜甚,俄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就加如京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仍会诸路兵掎角追袭,令魏能、张凝、田敏奇兵牵制之。时王超为都部署,听不隶属。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及请和,真宗选边州守臣,御笔录以示宰相,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子文广。
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是真实历史吗?
北宋历史上的杨家将,有史可查的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三人。杨业本为北汉之大将,宋一统天下后,杨业归降宋廷,常年守护边疆,累因军功升至云州观察使,辽军一看到杨字旌旗,就心惊胆战,不战而走。以上是杨家将第一代的故事。第二代的杨家将,以杨业儿子杨延昭为代表,杨延昭多次随父出征,...

杨家将在历史上有原型吗?
没有。当年北宋灭亡,杨家被抄,杨延郎的大儿子杨宗到安徽隐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担心杨家血脉被金兵报复,此后杨家人都改姓为越。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着折太君(后多被误读为佘太君)和杨延郎的画像。

历史中的杨家将全部死在战场了吗?
没有全部死在战场,历史中的杨家将八人中有三人战死,一人被害,两人被俘,一人出家,只有六郎杨延昭能够始终坚持在前线抗辽,其中老八是养子。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杨家八将。一郎杨令公:历史上真正的令公杨业本名杨重贵,原本是北汉名将,后归北宋。因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山西一带的驻防事宜,...

杨家将是真实历史吗?
杨家将是真实历史改编的,有一部分是真的。关于杨家将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据《宋史》记载,杨继业是北宋杨家将的第一代,他与自己的儿子们确实长期与辽军作战,最后他在与辽军交战的时候,被辽军生擒,绝食三日而死。演义中的潘仁美在历史上就是北宋的潘美,他虽然在杨继业的死上负有一定的领导...

历史上真正有记载杨家将有谁?
正史中记载的杨家将里面。杨业的事迹比较和小说演义中的相似。包括在北汉时多次击败宋太祖,与辽军作战,被称为“杨无敌”。后归顺北宋,参加了多次对辽作战。直到在陈家谷兵败不屈而死。而其儿子里,被主要提起的就是杨延昭,但杨延昭并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或次子。不过杨业曾说过一句话,...

宋朝杨家将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辽国皇帝宴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

以杨继业为主的杨家将是著名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有杨家将吗?
杨家将中国最早的统领是杨业,别名继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杨业原来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代平定县之后,进行了宋朝的大将,因为杨业能征惯战,勇武极其,大家称他为杨无敌,杨业在宋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的战场上,于986年6月18日壮烈殉国。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继业要在金沙滩一战之际,由于主教练...

杨家将到底是哪朝的人?
五代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其“无敌”。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杨家将的后世影响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

史书上有没有杨家将?
(1)北宋初年的杨家将,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杨令公、杨六郎、杨文广,祖孙三代,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史书记载不多,演义小说中许多故事,也有虚构和夸大的。(2)演义小说中,杨文广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是杨六郎的孙子。但历史真实是:杨文广是杨六郎的儿子。杨宗保和穆桂英是虚构人物。(3)演义小说...

杨家将历史
《宋史》对杨家着墨不多。杨业、杨延昭(杨业之长子)、杨文广(杨延昭三子)确实存在,其余如穆桂英及杨排风等皆是杜撰出来的,并不存在于《宋史》等史实中。杨业原是北汉名将,官至建雄军节度使,骁勇善战,国人号为“无敌”。北汉降宋,杨业得到宋太宗赵光义信任,继续戍边防备契丹。他曾在雁门以奇兵数千...

渝中区15843948291: 杨家将历史上是什么样?
剑转亚叶: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五代时,北汉的麟州刺史杨信有子杨重贵,后更名杨业,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

渝中区15843948291: 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实力有多厉害 -
剑转亚叶: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

渝中区15843948291: 杨家将,历史上真的有这些人物吗? -
剑转亚叶: 评书里的杨家将,大多是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的杨家将,第一代杨业,本名杨重贵,北汉名将,号称无敌,北汉亡后归宋,因他对辽作战经验丰富,为宋太宗倚重,跟潘美伐辽(就是那个潘仁美,但他不是大奸臣,大奸臣是王冼),为监军王冼陷害,战死沙场.第二代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杨业长子,辽人认为北斗七星,第六颗星专可辽国,辽人很害怕杨延昭,称之为杨六郎,一生为大宋镇守边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第三代杨文广,杨延昭之子,重低级军官起步,被范仲淹所青睐,后推荐给朝廷,随狄青征西有功,累迁至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参与对西夏作战,颇有战功,死于任所,其影响力不及前两代.

渝中区15843948291: 宋朝历史上真的存在杨家将吗? -
剑转亚叶: 有杨家将. 但是没有杨门女将,杨家男将虚构的故事比较多,没有专门与杨家作对的奸佞之臣. 1.杨家第一代.杨业(也叫刘继业、刘重贵、杨继业),原北汉大将,后投降大宋,因通晓虏情,得到宋太宗的重用.曾参与宋伐辽的高粱河之战...

渝中区15843948291: 历史上的杨家将功绩有关杨家将的史实资料
剑转亚叶: 《宋史》里有杨业和其子杨延昭的

渝中区15843948291: 据史书记载,杨家七子名字及分别是怎么死的? -
剑转亚叶: 关于杨家将,要分演义和正史来说,演义主要是以戏曲、话本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四代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英雄系列故事.里面的杨家将主要有:第一代 ▪ 杨继业 ( 杨令公 ) ▪ 佘赛花 ( 杨令公妻 ) 第二代 八子二女 :杨延平 ( 杨大郎 ) ▪...

渝中区15843948291: 介绍一下杨家将 -
剑转亚叶: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

渝中区15843948291: 历史上真的有杨宗保真人吗 -
剑转亚叶: 杨宗保 小说中的人物,《杨家将演义》中为杨业之孙,杨延昭子,少年从军,娶穆桂英为妻,生子杨文广.然在正史记载中,杨文广实为延昭子.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明清两代, 编选的传世杨家将演...

渝中区15843948291: 历史上真有杨家将吗? -
剑转亚叶: 有,但不象电视上说的那么悬 杨门女将系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杨家将》二书附会而来,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怀女、穆桂英等.这些人物中有的因为艺术形象塑造得好,深为老百姓所喜爱,但考诸正史,却都属“子虚乌有”者流.

渝中区15843948291: 杨家将有哪些人 -
剑转亚叶: 杨业与佘太君,夫妻关系.杨业有七子,亦说八子.据杨氏族谱记载: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实际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讳,改名延昭.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