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亦大矣 这句话为什么是孟子替孔子说的呢?

作者&投稿:剧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谈谈学习文学、历史、哲学与提高人文素养的认识~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学习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人文能力,扩宽研究问题的视野,采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参考周作人先生的书籍。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学习历史,读史明智,不过确实可以看到另类的历史,大家眼中的历史和你通过各方所知道的历史是不同的。 汇集和综合了中外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心理学等多门现代人文知识,帮助人们走进人文殿堂。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好其他课程及人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1]。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儿童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文学,藉由阅读他们,教学他们,我们可以贴近孩子,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伴随着很多孩子长大。从听父母讲故事开始,儿童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动的接近不同的文学作品。

“死生亦大矣”的意思是生存和死亡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情。这句话是由孔子说的。

“死生亦大矣”原文出自《庄子·德充符》中: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释义: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扩展资料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是孟子对其生死观的阐述和解释。

原文如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释义: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充符

百度百科-孔子



不是,是孔子说的。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⑩。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17),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注释: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

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

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却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

扩展资料:

孔子和孟子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孟子比孔子晚了大约200年,但他自称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因为他师从孔子的孙子。在中国思想史,孟子被认为是合法的继承人的孔子儒家思想的哲学传统,重强调教学的第二儒家美德,易建联(义),兄弟会或帮助他人在现代语言。

孔子教学的最高美德是任正非,收益率在现代的解释。这是孔子从他的老师老子身上学到的美德,老子是道教或道教哲学的创始人。

这就是两位哲学家的相似之处,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和实施美德。换句话说,为什么在儒家思想中,易学必须由人来控制或管理。在今天的现代世界,强大的美帝国确实体现了易建联的美德,或者至少是他们以自己的名义为之奋斗的美德。

帮助别人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吗?搞清楚了,就知道了任是怎么回事。可以从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或中国的外交政策中看出如果你密切关注儒家的这种理解。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孟子是邹国人(公元前372-28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大约在孔子去世100年后,孟子教授并扩展了儒家学说。他们都主张仁政,孟子则主张仁政。

孔子比较谦虚,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生活贫困,游历各国,学习和解释他的哲学,他看到了很多,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哲学和性格。孔子比孟子早200年出生。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子思的年代老师是孔子的学生,曾参。

孔子生活的时代被称为“春秋”,和孟子的时代的生活叫做“战国”。字面意思“战国”是国家战争无处不在的时代。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被严重削弱,但在知识分子中,仍然有关于黄金时代的记忆和梦想。因此,孔子致力于恢复秩序。他认为,无论知识分子自身多么孤独,他们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称之为“命运”。

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命运”,需要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但即使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不能让自己沉沦或放弃。

孔子曾从政,成绩斐然,但最终被迫退出。他认为教育是他改变世界的方式。在他之前,教育是贵族的特权。他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向所有人传授知识和信仰,无论贫富,无论出身如何。事实上,这就是他值得后人记住的原因。

即使在今天,当你读到孔子的故事时,你也看不到他是一个古人。他的许多思想、言行与今天的主流社会观念仍有重叠。即使在今天,要想像孔子那样生活,也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中央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已经崩溃,人们的信仰也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古老的关于那个时代的书叫“战国策”,这是充满谎言和技巧。国王们更喜欢他们赢得战争的手段,而不是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方式。

然而,社会主流思潮仍然有许多从孔子时代继承下来的信仰,所以即使在国王时期,像孟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仍然受到尊重,但没有人会听从他的建议。孟子的一生与各种各样的人争论不休。他是一个正直雄辩的人。

他公开批评国王,甚至强迫国王赶紧转移话题。他很关心政治。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比孔子更具体、更可行,但仍然过于理想化,注定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在思想层面上,孔子比孟子更注重个人修养和教育的作用,但直接参与政治治理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是把治理看做家庭的延伸,把家庭看作个人修养的延伸。孟子的主张比孔子的主张更直接、更勇敢。

他公开宣称“人民昂贵,社会第二,国王轻”,甚至公开宣称“人民可以合法推翻暴君”,这也是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知识核心。尽管中国经历了许多黑暗时期,但中国从未缺少敢于冒死为人民说话的人。大概是在孟子这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充符



其实这个话有庄子说过,孔子也表达类似的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翻译为: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
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孔子也有不同场合表达“死生亦大”的意思,比如子贡和孔子说管仲节操问题的时候。
孔子认为对于管仲死容易生更难,难能可贵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来源:《庄子 内篇 德充符》,《论语》
参考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788134.htm
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杭州图书馆


漳州市15314899204: 死生亦大矣 这句话为什么是孟子替孔子说的呢?为什么是孟子替孔子说的? -
倪削德维:[答案] 其实这个话有庄子说过,孔子也表达类似的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翻译为: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

漳州市15314899204: 死生亦大矣 这句话为什么是孟子替孔子说的呢?
倪削德维: 额,我只知道死生亦大矣的意思是“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的意思.

漳州市15314899204: 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出自哪里 -
倪削德维: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

漳州市15314899204: “死生亦大也”出处,请简释 -
倪削德维: 《兰亭集序》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漳州市15314899204: “死生本大矣,岂不痛哉?”这句话出自哪里? -
倪削德维: 死生亦大矣是在庄子·德充符 岂不痛哉是王羲之自己在兰亭集序中写的

漳州市15314899204: 古人云死生亦大亦的前一句? -
倪削德维: 这句话是说,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事情转瞬即逝,人们对此会心生感慨.而人的生命的长短由造化决定,最后都会归于死亡,就像那些美好的事情转瞬即逝一样,所以古人说,生命的逝去是件大事.这难道不叫人觉得痛惜吗?这里的“死生亦大矣”的“死生”指的是死去,即生命的逝去.

漳州市15314899204: 文言文《五人墓碑记》中,亦以明死生之大的下一句是什么? -
倪削德维: 亦以明死生之大,死生亦大矣

漳州市15314899204: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是什么意思? -
倪削德维:[答案]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探究学习:“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

漳州市15314899204: ███死生亦大矣███ -
倪削德维: 你好! 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一句话. 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إ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