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百姓的称呼,有什么样的?

作者&投稿:市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平民百姓的称呼,都有哪些?~

百姓,黔,黎,庶人,白身等。
1.百姓 战国以前,多为贵族的总称(当时贫民无姓)。商代贵族总称“百姓”。战国以后,“百姓”多为贫民的通称,与“民”同义。
2.“黔”,黑色。“黔首”,即黑头。秦尚黑色,贵族加冠,平民一律以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3.“黎”,黑也,“黎民”犹秦之“黔首”;一说,“黎民”为“九黎族之民”。
4.庶人 亦单称“庶”,亦作“庶民”、“黎庶”,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
5.白身 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亦称“白士”、“白丁”。

  百姓 战国以前,多为贵族的总称(当时贫民无姓)。商代贵族总称“百姓”。战国以后,“百姓”多为贫民的通称,与“民”同义。《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民 古代有别于君臣之称的众庶。《说文》:“民,众萌也。”《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匹夫 匹,单独的。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吕氏春秋》:“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惜,此之谓全德之人。”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布衣 即“平民”,古代对百姓的称谓。由平民不能穿丝,只穿麻、布而得此称。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黔首 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后世亦有用者。“黔”,黑色。“黔首”,即黑头。秦尚黑色,贵族加冠,平民一律以黑布包头,故称“黔首”。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黎民 古对平民百姓的称谓。虽说法不一,但皆指平民。一说,“黎”,黑也,“黎民”犹秦之“黔首”;一说,“黎民”为“九黎族之民”。《诗经·云汉》:“周有黎民,靡有孑遗。”

黎苗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黎苗”犹“黎民”,指众民。《后汉书·邓皇后记》:“损膳解骖,以赡黎苗。”

黎燕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史记司马相如·封禅书》:“正阳显见,觉寤黎燕。”

氓隶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赤子 指代百姓。《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白衣 因其穿白色衣服,以此指代百姓。《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白屋 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以此代指平民。《汉书·萧望之传》:“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丁口 我国古代社会中以成年男子为劳动力(人丁),因而又以此称代百姓。《促织》:“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白身 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亦称“白士”、“白丁”。高适《送桂阳孝廉》:“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晋书·羊祜传》:“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满受责乎?”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庶人 亦单称“庶”,亦作“庶民”、“黎庶”,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庶”,众多。“庶人”即众人,指百姓。《左传·襄公九年》:“其庶人力于农穑。”褐夫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褐”为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袄,为贫贱人之服。“褐夫”为衣褐之人。《孟子·公孙丑上》:“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黎藿 本指粗劣饭菜,贫民生活困难,常以野菜充饥,就以“黎藿”代替百姓,意为吃粗劣饭菜的人,用以区别肉食者。陈子昂《感遇二十九》:“肉食谋何失,黎藿面纵横。”蒿莱 指野草,杂草。百姓多住乡野,故称蒿莱。陈凤梧《明》:“我愿吾皇法三代,早施仁政及蒿莱。”苍生 本是草木生长的地方,有时也借指百姓。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闾阎 本指里巷的门,也常指贫民。《史记·苏秦列传》:“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秦。”闾左 古时贫者居于闾左,富者居于闾右,“闾左”借指贫民。《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民众 古时对百姓的称谓。《公羊传》:“赵穿缘民众不悦,起弑灵王。”生灵 古时对百姓的称谓。《梁书·张缵传》:“拯生灵于宇内。”野人 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因此又称“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总之,古代对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不一而足。

百姓,黔,黎,庶人,白身等。



小人(平民自称 )在下(平民自称 称呼还有“贱内”、“家眷”;平民百姓中也有俗称“烧火的”、“做饭的”“官家“官人”老头、当家的、老不死的,“群众”白身”、“白衣”、“布衣“白屋”,

布衣 白丁 黔手 黎民

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如《诗经·云汉》:“周有黎民,靡有孑遗。”《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又称“黎氓”,《北齐书·颜之推传》:“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犹曩。”
又称“黎苗”,《后汉书·邓皇后纪·毅上安帝书》“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骖,以瞻黎苗。”
又称“黎甿” :唐钱起《钱考功集 ·入送李评事题漳州使幕》:“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甿。”
还有称“黎烝” 《史记·司马相如· 封禅书》:“正阳显见,觉寤黎烝。”
又称“黎首”《千字文》:“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又称“黎庶”《韩诗外传》:“黎庶欢乐,衍盈方外。”
又称“黎元”《汉书·谷永传》:“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哦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又称萌隶(氓隶),“氓”也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诗·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又称“氓隶”。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又称“庶”。《左传· 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又称又称“庶民”,《诗 ·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 弗信。”又称“庶人”,。《教战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 行阵之节。”
又称“民”,《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又称“草民”“生民”,《孟子·公孙丑》:“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
又称“平民”“小民” 《教战守策》:“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劳而未尝有病。”
又称 “人民”,《周礼·地官》:“掌建邦之土地,与其人民之数。”
又称“民众”《公羊传》:“赵穿缘民众不悦,起弑灵王。”
又称“生灵”,《梁书·张缵传》:“拯生灵于宇内。”
又称“苍生”,《晋书·王衍传》:“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又称“平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麽步步行凶,打死这无故平人。”
又称“平头百姓”,《范进中举》“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因此又称“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又称“小人”,《书· 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
又以“丁口”称代百姓。《促织》:“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高适《送 桂阳孝廉》:“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又称“白士”《晋书·羊祜传》:“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满受责乎?”
又称“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也 代指平民。《汉书·萧望之传》:“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史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由于平民多穿布衣,因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因又用“编伍”借代百姓。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又因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帻,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古代君王常常称自己的臣民叫“子女”,《左传·僖公 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还有以“赤子”指代子民百姓,如《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有称“匹夫”。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总之,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等。名称虽多,但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在使用。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对平民百姓的所有称呼(要全部,所有,一个不差!!!)
32.又因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帻,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3.古代君王常常称自己的臣民叫“子女”,《左传·僖公 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34.还有以“赤子”指代子民百姓,如《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

古代表示平民的词有哪些?
黔首、布衣、白丁、庶民、庶人等。1、黔首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2、布衣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

百姓的古代称呼
黎民、庶民、民夫。1、黎民: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2、庶民:古代社会对平民、老百姓的称呼,是没有任何特权和身份的象征。3、民夫:指服公役的民工,也指宫女入宫...

古人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都有什么?有何依据?
黎民百姓是一个成语,指一般老百姓,原本“黎民”和“老百姓”是2个不一样的阶级,之后伴随着“老百姓”(多指皇室阶层)影响力的减少,“黎民”和“老百姓”统一称呼,一同指称一般老百姓。“黎”,《尔雅》释为“众”,故“黎民”即众民,乃西汉逐渐对庶人老百姓之别名。在西汉之前的时期,“老...

古人对老百姓有哪些称呼
黎苗、 黎甿、 黎烝、黎首、黎庶、黎元等,都具有民众之意。“黔”有“黑”的意思,古时候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脑袋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 另外“氓”也是古代对老百姓(多是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平人、丁口、野人也有百姓的意思。

百姓在古代有别的称呼吗?
还有把百姓称为黔首的。主要是秦朝时期。

中国古代平民的称呼
3、庶民:庶民是一个古老的汉语词汇,指的是普通民众。它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指代那些不属于贵族或官僚的普通人。4、黔首:“黔首”这个词汇起源于战国时期,并在秦朝得到广泛使用。它是对普通百姓的一种称呼,与“民”、“庶民”在秦代含义相近。5、黎庶:黎庶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指的是广大平民百姓...

古代对善良的贫民怎么称呼?
古代老百姓的别称有:黎民、黎氓、黎苗、黎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萌隶(氓隶)、氓、氓隶、庶、庶民、庶人、民、草民、生民、平民、小民、人民、民众、生灵、苍生、平人、平头百姓、野人、小人、丁口、白士、白丁、白屋、白衣、布衣、编伍、黔首、子女、赤子、匹夫等。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由于...

中国古代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称呼除百姓,黎民外还有什么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中国古代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称呼除百姓、黎庶、黎民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白朗县18527765430: 百姓的别称
水钢盐酸: 古代百姓的别称大概有:布衣、 白丁、 庶民、 草民 、黔首 、匹夫、 黎庶、黎民、刁民、 现代百姓的别称大概有:公民、平民、国人、人民、民众、大众、

白朗县18527765430: 老百姓的称谓有哪些? -
水钢盐酸: 百姓 黎民 布衣 平民

白朗县18527765430: 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
水钢盐酸: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 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这里的黎民就解释为“众也”. ...

白朗县18527765430: 古代有哪些对百姓的称谓?
水钢盐酸: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 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白朗县18527765430: 百姓、黎庶、小民的其他叫法
水钢盐酸: "百姓"是中国的特色叫法,现在我们可以叫做公民了.老百姓包含了封建时代制度、皇权下的臣民或者奴才,弱者以及无权利救济的这些概念.中国家国特征是血缘关系为单位的聚合体,"百姓"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族为单位,所谓"百",表示多,用"百"字囊括各种家族.

白朗县18527765430: 老百姓的三种称谓:咱、俺、我. -
水钢盐酸: 老百姓的三种称谓:《咱,俺,我》,一人为私,二人为公. 解道德经的老子.李氏常用的称谓是”咱“.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白朗县18527765430: 下列属于百姓称谓的是﹖ -
水钢盐酸:[选项] A. 布衣 B. 黔首 C. 山河 D. 优孟 E.黎庶

白朗县18527765430: 唐朝时期平民叫什么,好听点的称呼 -
水钢盐酸: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白朗县18527765430: 古代统治者对百姓的称呼有哪些?
水钢盐酸: 历史上,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文化习惯以及统治阶级的差异,对于老百姓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阶级性.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对于普通民众最常用的称呼就是黎民、百姓.战国时常用“黔首”一词指代普通民众.秦始皇时期特别下令要求将“黔首”作为百姓的固定称谓.由于古时候的等级制度十分严格,老百姓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因此“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又因为平民长穿白色衣服,也以“白衣”代指百姓.百姓又被称作“百士”“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外,“氓”也是古代对普通民众的称呼.

白朗县18527765430: 特殊的称呼 -
水钢盐酸: 特殊称谓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1)百姓的称谓.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1] 主要有以下四种: 百姓的称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