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召公所在的采邑是哪里?还有,是哪个国家?

作者&投稿:夷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解释一下“之子归”什么意思?~

11.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大江自有分流水。 这个人儿回故里, 不肯带我一同去。 不肯带我一同去, 将来懊悔来不及! 大江自有洲边水, 这个人儿回故里, 不再相聚便离去。 不再相聚便离去, 将来忧伤定不已! 大江自有分叉水, 这是一首弃妇诗。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奭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女主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 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汜”、“渚”、“沱”,上面的译文都从支流这一意义上翻译,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水路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一条乘坐小船悄然离去。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样地恩尽义绝,无需再添加笔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画出。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将受到的感情上的自我惩罚与他背弃自己妻子的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我以”引出“悔”,“不我与”带来“处”,“不我过”导致“啸歌”。其愈是绝情,其后果也就愈加严重。当然,这只是弃妇一厢情愿的假想之辞。事实上,那男子很可能事过境迁,在感情上并不引起任何震动。对于理解这首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弃妇自信的论断日后是否会成为事实,而是隐藏在这一论断背后的弃妇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泄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由此决定了这首诗风格上的特点,既一唱三叹,极尽缠绵,又柔中见刚,沉着痛快。 此诗每章的前三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其中第三、四句重出——男子的薄情集中表现在这一句,女子的痛苦不幸也根源于这一句,因而采取了反覆咏叹的形式。重出的这一句子中的关键字,各章不同。从一章的“以”,一转而为二章的“与”,再转而为三章的“过”,愈转愈深,丈夫如何薄情,做妻子的又是如何痛苦不幸,都因了这一关键字的置换而得到一层深于一层的表现。全诗形式整齐,结构严谨,用字精审,笔法却极为自然,语言又十分浅近,达到了精工与自然、深入与浅出的完美结合,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历来对此诗的解释不一。或以为是媵妾因受正妻排斥、不能陪嫁而作,“之子”指正妻(见《毛诗》小序);或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之子”指薄情的丈夫,但认为“啸歌”者是弃妇,所谓“啸歌”是弃妇自我排遣的一种表现(方玉润《诗经原始》)。这些解释都与原诗的实际不合,故为本文所不取


江有汜⑴
江有汜,之子归⑵,不我以⑶!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⑷,之子归,不我与⑸!不我与,其后也处⑹。
江有沱⑺,之子归,不我过⑻!不我过,其啸也歌⑼。
这是一首弃妇诗,诗中有着丰富的、多重的情感在其中纠结着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弃妇的哀怨诗。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商人妇。古代有一夫多妻制,商人在经商的地方娶了妻或妾,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以自我安慰。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
历来对此诗的解释不一。或以为是媵妾因受正妻排斥、不能陪嫁而作,“之子”指正妻(见《毛诗》小序);或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之子”指薄情的丈夫,但认为“啸歌”者是弃妇,所谓“啸歌”是弃妇自我排遣的一种表现(方玉润《诗经原始》)。这些解释都与原诗的实际不合。
诗前原有小序:“《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郑笺》:“妇人谓嫁曰归……嫡与己异心,使己独留不行”;唐·孔颖达:“嫡妻往归之时不共我以俱行”(以上均见《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是时汜水之旁,媵有待年于此,而嫡不与之偕行,其后嫡被后妃夫人之化,乃能自悔而迎之”(《诗集传》)。清陈奂进一步将之具体化为“美媵”,“媵有贤行,能绝嫡之嫉妒之原故美之。诗录《江有汜》,其犹《春秋》美纪叔姬与嫡”(《诗毛氏传疏》)。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shi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曾还辅佐了周厉王。 春秋战国燕国(北燕国)  燕(yān),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国君姬姓。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起源: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鼎盛:   燕哙让国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齐国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4]。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在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 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余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招贤纳士   </B>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苏秦、乐毅、邹衍。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破齐   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并杀死齐闵王,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 覆灭: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赵政[1][2]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召公采邑在今陜西歧山西南,后被封在在今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南,他是燕国始祖
◇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姓姬名奭(音「是」shi),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陜而治,陜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召公把他的辖区搞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身受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采邑是蓟,他就是跨越整个西周东周的燕国的开国君主。


之子归,不我以 翻译一下呢…
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奭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女主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

邵氏的起源
邵姓,《姓源韵谱》说是"周召公?后"。那么召公?系何许人,邵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是西周初的大臣,"与周同姓,姓姬氏",即为周之支族,名?,因采邑在召(shao音邵,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大...

凤翔县的历史沿革
夏(约前21~前17世纪)。时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凤翔县属雍州之域。商(约前17~前11世纪)。相传为商太史周任封地,称周国。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为周王畿地,属召公奭采邑。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时期为雍邑。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市),...

召公和谁的言行一样他们语言有什么特点?
周 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i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

邵性的源头
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

邵姓氏的来源??
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

谯是哪个地方的姓
谯姓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推到三千年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谯姓是出身于上古周朝时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谯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与周公旦同负贤名的召公。他的子孙世代为曹国大夫,其中有一支的采邑受封于谯地,其后世子孙一部分就以采邑作为姓氏;一部分则以地名谯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形成了后来的谯姓...

周文王后裔有哪些姓氏家族?
11.庶长子:姬奭,最初采邑在召,因而被称为“召公奭”或“召公”、“邵公”。因其死后的谥号是“康”,又被称作“召康公”。武王灭商以后,封他和他的儿子姬克于燕地,建立燕国,因而又称作“燕召公”。其后裔姓氏主要有召、邵、奭、燕、贝、盛、谯、缪。12.庶次子:姬郑,因被封于毛,爵位...

召的意思
。告诉。古文:《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6、(Shào)周代诸侯国名。周初召公奭的采邑。在今陕西凤翔一带。周东迁后,别受采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古文:《诗经‧召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汉郑玄笺:“召伯,姬姓,名奭,食采於召。”

毛氏西河堂族谱,字号排序!
三、据东晋初州凌侯毛宝原序中:“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其父文王,长子伯邑考从父难而卒,乃立武王。武王为天子,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故封为十六国,曰管、曰蔡、曰鲁、曰卫、曰曹、曰霍、曰郕、曰聃,武王母弟也;曰毛、曰郜、曰雍、曰滕、曰毕、曰原、...

江都市13912697639: 召公是谁 -
祢缸马来: 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shi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歧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曾还辅佐了周厉王.

江都市13912697639: 古代有姓邵的吗? -
祢缸马来: 有啊.一、 姓氏源流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

江都市13912697639: 召公是哪个国家的始祖?
祢缸马来: 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燕国始祖. 姬姓,名奭.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 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助武王灭商,受封于北 燕.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

江都市13912697639: 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 -
祢缸马来: 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二人同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

江都市13912697639: 关于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
祢缸马来: 邵姓的历史:1,春秋战国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

江都市13912697639: 姓氏暖句之性邵 -
祢缸马来: 邵姓出自姬姓,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邵氏.

江都市13912697639: 周朝人物召公奭名字中的召念Zhao还是Shao? -
祢缸马来: 念Shao! 周召公奭,姓姬名奭(音「是」shi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歧山西南),故称“召公”而“召”字在地名中汉语约定俗成都是读“Shao”

江都市13912697639: 周南 召南中南的意思 -
祢缸马来: 说法不同.1、周公、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现在的河南陕县南部.2、南是古代国名,周王将其分封给周公、召公做采邑.采邑不能称国,所以叫做周南、召南.3、周、召都是地名,在雍州岐山之阳.4...

江都市13912697639: 给孩子取名字
祢缸马来: 邵雪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