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集中的《奇怪的日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枕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秋雨散文集 赏析 急!!!!!~

行走在深沉与浅薄间——我看余秋雨散文


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主义”(也即“民族主义”,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思潮),而后在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主义”走向。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煽情主义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随笔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那么,在当时所谓“建构大中华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潮中,余文受到大陆、台湾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但是余文在市场化的包装上存在着“媚俗”过火的问题。它太过矫情。再以“王道士”一文为例,由于爱“宝”心切,作者竟打算给道士“下跪”,而为了敦煌经卷的一次亏本的“出口贸易”,作者想为此“大哭一场”。这种行文上的肆意煽情,主要源于,他一方面沉浸在老式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之中,一方面则试图向大众或市场寻求最大限度的认可,这两者最终发生了统一。没有任何一种统一比这一种看起来更为古怪。

与诗歌相比,中国散文在其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角色,散文是诗歌与小说的话语残渣,堆积在文学史的边缘,成为每个时代主流话语的底衬。长期以来,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小笔触为基本特征的“小散文”,尽管获得了城市市民的热烈掌声,其局限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充满着阔大意象的中国文化而言,它只能是一种日用文化缀品。这就为所谓“大散文”诞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由:散文需要长“大”,需要更为“大气”的构架和运作。

在我看来,余进入历史和政治话语领域是一个错误。他旅行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驭的领域,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余文依托的那些陈旧的话语体制,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缓慢地崩溃。我们应该注意到,所有出现在这些怀旧书页中的言说都是一种挽歌,哀悼着所有正在随风而逝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余文并未让历史向我们开放并成为我们的,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个旧式文人的普通特征:屈从于陈旧的历史阐述和历史语法,同时又沉醉在一些细小的话语改造之中,而这样的文本无疑无法成为新散文的方向。

散文应当从这思想的迷津中彻底解放出来,散文应当终止这种紧张的文化漫行,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舒适状态。在一个高速运转的超级资讯时代,散文完全没有必要成为思想者的承重之本。“轻小”应当成为散文的常态,而“娓语”才是当代散文的主流。无关乎深沉和浅薄,要的只是真性情,流行散文的真正面貌就应如此。

道士塔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
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
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
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
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上竹下录)!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
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
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
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
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
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
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
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
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
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
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
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
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
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
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
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
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
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
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
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
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
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
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
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
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
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
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
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
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
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
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
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
专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
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
费。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
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付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
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
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
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
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
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
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了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
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
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
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
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
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
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
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
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
银元换去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
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
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
现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
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
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很难
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
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
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
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
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
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站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
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
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
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
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
到京城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
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
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
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
紧钻研。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
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
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了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奇怪的日子》这篇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欧洲地两个著名作家贝多芬与莎士比亚,接着余秋雨先生论述了莎士比亚出生的小镇与家庭情况,莎士比亚因为家里没钱,十三四岁就辍了学,二十二岁偷了东西,接着还跑去伧敦,在伧敦替观众看马,他每年回家乡小镇一次,最后几年是在家乡度过,五十二岁就去世了。很奇怪,为什么这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写出如此精彩的剧本?于是人们开始怀疑,怀疑论者开始了按照他们的文化逻辑,分别“考定”了好几个人。余秋雨先生在文章里论述了怀疑论者对莎士比亚的侮辱,论述了人们对他的不断猜疑,论述了一个被称为“大学才子”格林对他的嘲讽。在莎士比亚逝世的很多年里,人们对他经行了长期地分析,分析他的身份、学历、地位,一一都表明,那个小镇上的莎士比亚不可能写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享利六世》等等伟大的剧本!一定是别人,一定要把那人找出来,可笑的是始终不能肯定任何人是真正的莎士比亚。文章中还提到了比莎士比亚更让人心疼的一位,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无钱上学,不过他比莎士比亚更悲惨,几次被抓进牢里,后来写出惊世巨著《堂吉诃德》,可人们也是抱着怀疑地态度。
看完了余秋雨先生《奇怪的日子》,我默默安抚自己的内心,那颗火热的心快跳了出来!我现在才深刻的明白,原来伟大地著作并不是靠你有多高的文才,也不是靠你有社会中有多高的地位,而是要靠一颗发亮的心,一颗世俗眼光都无法看透的心,那就是伟人的心。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分析过莎士比亚装文盲的心态,我彻底的感受到一颗伟人的心,寂莫了,无助了。他——莎士比亚,就算创造出如此巨著,他也没有想过要有个著作权,也没想过,哦,我要很多人知道我是伟人,我要到处做宣传。要莎士比亚在他地遗嘱上的签名,他只是摇摇头,真的,很像文盲。我默默地幻想莎士比亚闭眼的一刹那,是多么的有戏剧性,他是四月二十三日出生,也是四月二十三日逝世,真是个奇怪的日子,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说着,是真的很奇怪吗?不奇怪,上帝创造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让他写完著作后离去,不留一丝痕迹。
我说最奇怪的是那些怀疑论者,那些自认为自己高水平的学者,他们如一条条毒蛇看不惯伟人的出现,他们妒忌着别人的惊世才华,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水平不高、贫穷、地位不高的人,能写出这么好的剧本。如果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他们会说太好了,你太出色了!如果是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人,他们会不断地怀疑,死者已去,为什么那些所谓的“高水平文化学者”还要不停地思索着怎么让那个小镇上的莎士比亚变成他们想象中的一样。在莎士比亚生前,就有一些文化学者曾对他的著作经行过嘲讽,可莎士比亚还是坚持完成出最好的剧本,他那颗坚韧的心,那颗不顾世俗名利的心,让我彻底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伟人。我无法想象莎士比亚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杰出的作品的,但我想,他忍过去了,忍得很累,越想我就越觉得心疼。我为一个伟人生前心疼,我为一个伟人离去默哀。
在莎士比亚逝世二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了登峰造析地步。在这个时候,人们才猛然惊觉,也开始期待。人们才不再讨论谁是莎士比亚,也不再喧哗。我一直在想,余秋雨先生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篇文章的,那些令人沸腾的文字时刻在我脑海里,有时看着文字就心疼起来,我相信余秋雨先生一定和我一样默哀过,默哀那欧洲文化里逝世的伟人。 其实在我眼里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奇怪的日子》,写得如此激扬,很大一部分和先生的文化背景也有关,从先生陆陆续续地文章中,我体会到,先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也不高雅,可他仍执着于写作。他看不惯那些批评莎士比亚的那些怀疑论者,就如同他自己看不惯狗眼看人低的人一样。在当今社会,余秋雨算是比较优秀的作家,可每次看他的文章,却体会到一种心酸,和一种无奈,或者那就是他的悲伤,而这种悲伤,却牵动了我的心。
我想,大千世界,千百年来,有多少著作让人们心灵震撼,可又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名利而写作,可在我眼里,先生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而写作,名利如浮云,先生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他的文章中看出不一样地真情,看的我深有感触。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
9. 2017年6月,散文集《泥步修行》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将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10. 2019年4月,散文集《雨夜短文》出版,作者将自己的阅历、感想、智慧融入其中。11. 8月,文集《中国文化课》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整理了余秋雨在喜马拉雅FM上的音频课程,对中国文化进行了...

能简单介绍一下余秋雨的作品和其风格吗?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倍受学术界推崇,他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禧日记》和《千年一叹》,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颇受读书界的欢迎和好...

描写秋雨的名家散文
描写秋雨的名家散文如下:第一篇:《秋雨》 ——林语堂。林语堂先生在这篇《秋雨》中写道:“秋雨,是世间最美丽的雨。”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的美妙之处,让读者感受到了雨水的清新和洗礼。他还将秋雨与人的内心情感联系在一起,让我们领略到了秋雨的情感表现和文学意义。第二篇:《秋雨》 ——...

秋雨散文的目录
扉页:集《山居笔记》、《文化苦旅》之精粹目录《么文化苦旅》自序《山居笔记》小引《文明的碎片》题叙一个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流放者的土地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青云谱随想笔墨祭千年庭院寂寞天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庐山札记皋兰山月沙原隐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三峡脆弱的都城天涯故事乡关何处信客酒公墓...

秋雨散文的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原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曾赴海内外多所大学及文化机构讲学。理论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

余秋雨的《秋雨散文》这本书都包括他的那些作品?知情的透露下?谢谢喽...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写于《文化苦旅》之后,《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之前。该书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1995年8月在台湾出版。后因全国各省市的书市上出现了大批盗版本,作者迫于无奈,于1998年9月交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大陆版的《...

秋雨散文目录
“天涯故事”和“乡关何处”则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深厚情感的探讨。“信客”、“酒公墓”等篇章,触及了生活的点滴与人生的无常,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后记”部分,作者以回顾和反思的方式,为这部散文集划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余秋雨散文集赏析
1、作为散文家的余秋雨以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散文集为新时期散文的文化回归开了先河,做出了贡献。2、本书主要是以三部分来阐述有关余秋雨散文的一系列问题:第一部分“行走的余秋雨”具体深入其五部主要散文集,并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对秋雨雨散文做一个鸟瞰式的把握与评介。3、第二部分“...

散文欣赏《秋雨》
秋天的雨是最具有特点的了。它不像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也不像夏雨般滂沱却一会儿就停下来了。虽然空气会很润湿,凉爽但毕竟是一时半会儿。而秋雨呢,淅淅沥沥的,一串串像细毛线,像水晶丝,像丝丝棉芯,从天空中坠落下来。密密地交叉着,一串连着一串飞舞下来。到处都打着旋旋,一圈一圈地荡漾开...

人与历史余秋雨
《历史的暗角》 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泛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散文集中的《奇怪的日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晁昨甲异: 《奇怪的日子》这篇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欧洲地两个著名作家贝多芬与莎士比亚,接着余秋雨先生论述了莎士比亚出生的小镇与家庭情况,莎士比亚因为家里没钱,十三四岁就辍了学,二十二岁偷了东西,接着还跑去伧敦,在伧敦替观众看马,...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有哪些代表作品? -
晁昨甲异: 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文明的碎片》等. 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 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 以及《读一篇鲁迅的遗文想到的》.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简介 -
晁昨甲异: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 -
晁昨甲异: 主要作品:学术论文:1.戏剧理论史稿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4.艺术创造工程5.笛声何处 散文集;1.文化苦旅2.山居笔记3.霜冷长河4.千年一叹5.行者无疆 回忆录;1.借我一生 选集:1.余秋雨人生哲言2.出走十五年3.晨雨初听4.余秋雨简要读本5.心灵之旅6.亚非之旅7.欧洲之旅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作品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
晁昨甲异: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力作,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的文学作品??、 -
晁昨甲异: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所有散文的名称
晁昨甲异: 学术著作: 1.艺术创造论 2.观众心理学 3.中国戏剧史 4.戏剧思想史 散文集: 1.文化苦旅 2.山居笔记 3.霜冷长河 4.千年一叹 5.行者无疆 6.笛声何处 7.借我一生 回忆录: 1.借我一生 选集: 1.余秋雨人生哲言 2.出走十五年 3.晨雨初听 4.余秋雨简要读本 5.心中之旅 6.中国之旅 7.非亚之旅 8.欧洲之旅 9.文明的碎片 10.历史的脸谱 11.文化苦旅全书(包括《寻觅中华》《摩挲大地》等书目)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生平介绍,及著名著作 -
晁昨甲异: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金湾区13153743807: 余秋雨的作品 -
晁昨甲异: 1.余秋雨·笛声何处 [余秋雨] 2.余秋雨:出走十五年 [余秋雨] 3.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 [余秋雨] 4.中国之旅: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 [余秋雨] 5.余秋雨文集 [余秋雨] 6.可怜的正本 [余秋雨] 7.狼山脚下 [余秋雨] 8.文化苦旅 [余秋雨] 9.江南小镇 [余秋雨] 10....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