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书中阐明"舍生取义"的篇章是《______》?

作者&投稿:娄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一书中阐明"舍生取义"的篇章是《______》?~

第一段分为四层
①“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运用设喻,将生命与利益比作“鱼”和“熊掌”,引出中心论点。
②”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
③“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
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
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④“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
运用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第二段分为三层
①“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
第二段总结
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对比的运用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牺牲自己,获取正义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xiàng通:向"过去,从前.下同)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


在<<鱼我所欲也>>和<<孟子.滕文公下>>里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_百度知 ...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关于孟子的介绍,谁知道告我一下,急!!!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

孟子主张什么
孟子主张“仁政”。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孟子生平的主要经历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孟子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

谁能介绍介绍 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祥子 啊?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

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述孟子的观点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传》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天时不如地利中 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

《孟子》《论语》的文学价值?《庄子·庖丁解牛》如何体现庄子思想及其客 ...
《孟子》喜欢谈人性,讨论了很多心性、天道的问题。这些,就成了此后几百年中国思想界的核心问题。但《论语》讲的都是习俗。而且孔子强调“学”,认为君子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庄子写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庄子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争中,很易...

《鱼我所欲也》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把“生命”和“大义”比作“鱼”和“熊掌” 对比论证:用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举例论证: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孔孟论学》中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什么学习道理
1.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2.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5.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

大兴区18396022483: 《孟子》一书中阐明"舍生取义"的篇章是《______》?RT -
席广立文:[答案] 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大兴区18396022483: 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
席广立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大兴区18396022483: 如何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 -
席广立文: 活着&quot.所以做人不会苟且偷生,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智四个方面,就是善分为仁. 义指善恶之心1. 2.这就是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让生命绽放出光芒,但人们所厌恶的还有比这更厉害的东西. 孟子认为生命虽然是人人都想要拥有的.生命虽然可贵,但人们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智指是非之心;. 仁指恻隐之心.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孟子提出性善说. 3,礼;死亡虽然是人人所厌恶的. 礼指恭敬之心.我认为有现实意义;义&quot,应牢记心中的&quot,遇到祸患也不会躲避

大兴区18396022483: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
席广立文: 这是孟子关于“生”和“义”做的对比所用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要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也”.是关于儒家的关于大义的解释. 其前者关于鱼和熊掌的比较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大兴区18396022483: 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 -
席广立文: 孟子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身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世代的道德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大兴区18396022483: 你对<孟子语录》中的“舍生取义”一词怎么理解的? -
席广立文: 舍生取义: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做不义之事.全文: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关键时刻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做各种不义之事,要将“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要将正义、道义摆在首位.这篇课文偶们上星期刚刚讲完撒~~~

大兴区18396022483: 孟子如何巧妙的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的 -
席广立文: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开篇即用一个比喻,表述了他“舍生取义”的思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说,如果鱼和熊掌必选其...

大兴区18396022483: 孟子告诉我们做人当“舍生而取义”的经典句子是:
席广立文: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大兴区18396022483: 孟子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的句子是 -
席广立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大兴区18396022483: 孟子语录中二者不可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的意思 -
席广立文: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的兼,舍生取义者也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你看行不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