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浓缩机制是什么?

作者&投稿:薛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根据生理学最新知识,尿的浓缩和稀释在肾哪个部位?~

  我不是很清楚
  给你找了点
  一、尿液的稀释

  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前已述及,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对水不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为低渗。在体内水过剩而抗利尿激素释放被抑制时,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非常低。因此,髓袢升支的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时,NaCl继续重吸收,使小管液渗透浓度进一步下降。可降低至50mOsm/kgH2O,形成低渗尿,造成尿液的稀释。如果抗利尿激素完全缺乏时,如严重尿崩症患者,每天可排出高达20L的低渗尿,相当于肾小球滤过率的10%。


  二、尿液的浓缩

  髓质渗透梯度及其作用: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水重吸收的动力来自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即髓质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而不断升高。测定鼠肾的渗透浓度可观察到肾皮质部的组织间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与血液渗透浓度之比为1.0,说明皮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是等渗的。而髓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的渗透浓度之比,随着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而逐渐升主,分别为2.0、3.0、4.0。这表明肾髓质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步升高,具有明确的渗透梯度。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便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20mOsm/kgH2O,形成浓缩尿。可见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建立就成为浓缩尿的必要条件。

  髓袢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只有具有髓袢的肾才能形成浓缩尿。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例如沙鼠的肾髓质内层特别厚,它的肾能产生20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高渗尿。猪的髓袢较短,只能产生1.5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尿液。人的髓袢具有中等长度,最多能产生4~5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高渗尿。 髓质渗透梯度作用的机制:有人用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通透性不同(见下表)和逆流倍增现象来解释。


  物理学中逆流的涵意是指两个并列的管道,其中液体流动的方向相反,甲管中液体向下流,乙管中液体向上流。如果甲乙两管下端是连通的,而且两管间的隔膜容许液体中的溶质或热能在两管间交换,便构成了逆流系统。在逆流系统中,由于管壁通透性和管道周围环境的作用,就会产生逆流倍增现象和逆流交换现象。
  逆流倍增现象可要根据的模型来理解。模型中含有钠盐的液体从甲管流进,通过管下端的弯曲部分又折返流入乙管,然后从乙管反向流出,构成逆流系统。溶液流动时,由于M1膜能主动将Na+由乙管泵入甲管,而M1膜对水的通透性又很低,因此,甲管中深夜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将不断接受由乙管泵入的Na+,于是Na+的浓度不断增加(倍增)。结果甲管中溶液自上而下的渗透浓度会越来越高,到甲管下端的弯曲部分时Na+深夜逐渐下降,渗透浓度也相应下降。这样,不论是甲管还是乙管,从上而下来比较,溶液的渗透浓度均逐渐升高,即出现了逆流倍增现象,形成了渗透梯度。如果有渗透浓度较低的溶液从丙管向下流动,而且M2膜对水不能通透,对溶质不通透,水将因渗透作用而进入乙管。这样丙管内溶质的浓度将逐渐增加;从丙管下端流出的液体成了高渗溶液。

  髓袢、集合管的结构排列与上述的逆流倍增的模型很相似。 这对理解尿的浓缩机制是有帮助的。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

  外髓部 内髓部

尿稀释与尿浓缩试验是一项评价肾小管功能的指标,检测时一般采用昼夜尿比重测定法。如果肾功能异常时,对尿液的浓缩功能下降,会排不出一定的浓缩尿。所以这个实验对提示肾功能异常具有极大的作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尿浓缩试验方法试验前,停用利尿剂,晚餐照常进行,晚8时后禁食,试验日正常进食,每餐含水分500毫升左右。晨8时排尿弃去,上午10、12时,下午2、4、6、8时各留尿一次,分别准确测定尿量及比重。
尿稀释试验方法:晨7时排尿弃去.30分内空腹饮水1500毫升,卧床,在上午9、10、11、12时各留尿一次,分别测定尿量及尿比重。
正常人在4小时内排出所饮水量的80%~120%,第一小时排出400毫升,比重在1.001~1.003。此后,尿量逐渐减少,比重逐渐增大。若水分排出迟缓,尿比重不能相应降低,多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及慢性肾炎尿毒症。

扩展资料:
正常尿生成过程中,远端肾小管对原尿有稀释功能,而集合管则有浓缩功能。检测尿比密可间接了解肾脏的稀释-浓缩功能。生理情况下,夜间水摄入生成减少,肾小球滤过量较白昼低,而稀释-浓缩功能仍同样进行,故夜尿较昼尿量少而比密高。
尿的渗透压可作为肾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能力的依据。因为尿的渗透压可以由于体内水缺乏或过剩等不同情况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当体内缺水时,机体将排出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渗透压的高渗尿,亦即尿被浓缩。
当体内水过剩时,将排出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低渗尿,亦即尿被稀释。如果肾浓缩和稀释尿的能力严重受损,则不论体内水缺乏还是过剩,终尿的渗透压将和血浆渗透压相差无几,此为等渗尿。所以,可根据尿的浓缩和稀释试验测定尿的渗透压,来了解肾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尿浓缩试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尿稀释试验

尿液的浓缩(Urinary Concentration)
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由于水的重吸收是靠渗透作用而实现的被动重吸收,因此肾脏必须建立一个高渗的环境才能将水从肾小管中转运出来。50年前就已经知道肾髓质(renal medullary)存在渗透梯度(osmotic gradient),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逐渐升高。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便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的渗透压可高达1200mOsm/KgH2O,形成浓缩尿。可见,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就成为浓缩尿的必要条件。髓袢,尤其是髓袢升支粗段,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只有具有髓袢的肾才能形成浓缩尿。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肾髓质渗透梯度是如何形成的?由于髓袢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和重吸收机制不同,以及髓袢的U形结构,所有可以通过逆流倍增(countercurrent multiplication)机制建立从外髓部至内髓部的渗透梯度。
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形成机制

1. 外髓部(outer medulla)
正如前述,由于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对水不通透,故髓袢升支粗段内小管液渗透压逐渐下降,而髓袢升支粗段外围组织间液则变成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位于外髓部,故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愈靠近皮质部,渗透压越低,愈靠近内髓部,渗透压越高。
2. 内髓部(inner medulla)
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尿素(urea)的再循环和NaCl重吸收有密切关系。①远曲小管及皮质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因此,当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及皮质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时,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对水的通透性增加,由于外髓部高渗,水被重吸收,所以小管液中尿素的浓度逐渐升高。②当小管液进入内髓部集合管时,由于管壁对尿素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尿素就顺浓度梯度通过管壁向内髓部组织间液扩散,造成了内髓部组织间液中尿素浓度的增高,渗透压因之而升高。③髓袢降支细段对尿素不易通透,而对水则易通透,所以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被“抽吸”出来,从髓袢降支细段进入内髓部组织液。由于髓袢降支细段对 Na+不易通透,小管液将被浓缩,于是其中的NaCl浓度愈来愈高,渗透浓度不断升高。④当小管液经过髓袢顶端折返入髓袢升支细段时,它同组织间液之间的NaCl渗透梯度就明显地建立起来。由于髓袢升支细段对Na+将顺浓度梯度而被动扩散至内髓部组织间液,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髓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由此看来,内髓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是由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以及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Cl 两个因素形成的。⑤小管液在髓袢升支细段流动过程中,由于NaCl扩散到组织间液,而且该段管壁对水不易通透,所以造成了管内NaCl 浓度逐渐降低,渗透浓度也逐渐降低,这样髓袢降支细段与髓袢升支细段就构成了一个逆流倍增系统,使内髓部组织间液形成了渗透梯度。⑥尿素是可以再循环的。因为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具有中等的通透性,所以从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到组织间液的尿素可以进入髓袢升支细段,而后流过髓袢升支细段、远曲小管、皮质部和外髓部集合管,又回到内髓部集合管处再扩散到内髓部组织间液, 这样就形成了尿素的再循环。
从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全过程来看,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NaCl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尿素在尿液浓缩机制中的特殊作用
尿素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在肝脏生成,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被肾小球滤过到小管液中。众所周知,如果动物或人类长期低蛋白饮食会造成尿液浓缩机制的破坏,因为低蛋白饮食会造成肾髓质的尿素浓度下降。图8-16阐明了肾单位对尿素的处理过程。近端小管对尿素是中等通透的,它可以重吸收50%滤过的尿素,但是,远曲小管液中的尿素浓度却与滤过的浓度相等,说明尿素在髓袢被分泌到小管液中。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几乎是不通透的。当小管液流经这些部位时,水被皮质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重吸收,小管液中尿素浓度升高。在内髓部的集合管含有尿素的转运体,它可被抗利尿激素激活并可促进尿素向内髓部组织间液的扩散。尿素能重新进入髓袢并被重新利用,在内髓部浓度很高。尿素还可从肾盏中扩散到内髓部。内髓部渗透压的一半都时由尿素形成的。内髓部组织间液中的尿素可与集合管中的尿素相平衡,这样,组织间液中的其他物质(如NaCl)就可以和尿液中其他物质相平衡,从而有利于尿液的浓缩。


求中药丸药的手工制作方法
1 把中药制粉,有粉碎机最好,不然问问药店有没有药粉药材!2 一般手工制作做成蜜丸,所以需要炼蜜,但是自己手工做没必要!炼蜜是要除杂灭菌,怕药丸酸败,但是自己吃,先做一个月的,冰箱放着就行,没必要炼蜜!直接用蜜大概是药材的四分之一,加水稀释蜜,大概是蜜重的两倍!3 稀释的蜜和...

乳化液膜乳化液膜分离的传质机理
同向迁移,当载体是非离子型时,与中性盐形成离子对,同时迁移,无需离子在内相和外相间的迁移。逆向迁移,涉及离子型载体,溶质与载体结合后在膜两侧交换,由于电荷平衡的需求,溶质的迁移方向与交换离子相反。这些机制共同推动了乳化液膜在浓缩和分离过程中的高效应用,是分离科学的一个重要突破。

尿液是由什么构成的
而钠、氯、钾、钙、磷等电解质也有相应的重吸收和分泌机制。7. 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受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而对钠、钾、氯等电解质的重吸收和分泌则主要受醛固酮和甲状旁腺激素(PTH)调节。8. 最终,通过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机制,人体将滤过的原尿转化为尿液,并将其排出体外。

胆汁在胆囊的浓缩机制
NaCl自胆囊主动转移出去,是胆汁在胆囊内借以浓缩的机制。

肝外胆道不包括
胆汁在胆囊内90%的水分作为一种电解质溶液主要经胆囊粘膜的细胞内途径吸收,而留在胆囊内的胆汁是一种主要含有胆汁酸和钠的浓缩液。禁食时,胆汁酸在胆囊内被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酸依赖的胆汁流极少。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促发了一系列神经体液机制。十二指肠粘膜释放胆囊收缩素及其他一些胃肠激素肽(...

在萃取过程中,各成分的分配系数与分离效果有何关系?
(二)萃取分离机制及萃取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研究液-液两相界面锂离子迁移动力学;阐明两种锂同位素之间极化率、迁移率和溶剂化作用的差别;锂离子在萃取介质中的迁移、扩散及溶剂化过程中的复杂结构和能量变化;锂离子在不同萃取介质间转移的动力学规律;采用计算机模拟两相锂离子传输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等。

简述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对机制
休克难治期易发生DIC,其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血粘度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产生DIC。②凝血系统激活:严重缺氧、酸中毒或LPS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内皮细胞损伤还可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因子Ⅻ,使内、外凝血途径激活。此外,严重创伤...

正常成年人大量出汗而未饮水,尿量和渗透压发生什么变化,机制
大量出汗而未饮水时,尿量减少,由于汗液是低渗。大量的出汗而未饮水时,人体失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加强,使下丘脑——垂体后叶合成和释放抗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大,重吸收水增多,,结果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上戏影视表演台词一般是怎么训练的?
在做训练体验时,有所顿悟,是因为潜意识工作时,是随时随地在转,正是因为潜意识有这样的能力,才会有想象力,它是一个工作机制,我们叫做潜意识的转移机制。转移机制产生后就是浓缩机制,把不同的想法浓缩在一起产生了图像,身体的符号是接受图像的。我们在阅读剧本时,不要在字上,我们要把它做成...

...影响因素实验中,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尿量如何改变?简述其机制
尿量减少。机制:垂体后叶素中影响尿量变化的是抗利尿激素(ADH),ADH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使尿量减少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②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隋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提高髓质...

湘潭市18692491402: 尿液的浓缩机制是什么? -
尘蚀抗病: 尿液的浓缩(Urinary Concentration)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由于水的重吸收是靠渗透作用而实现的被动重吸收,因此肾脏必须建立一个高渗的环境才能将水从肾小管中转运出来.50年前就已经知道肾髓质(renal medullary)存在渗透梯度(osmotic gradient),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逐渐升高.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最佳答案: http://wenwen.soso.com/z/q108947416.htm

湘潭市18692491402: 尿是如何稀释和浓缩的? -
尘蚀抗病: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主要靠髓袢“U”形管的逆流倍增机制和髓质渗透压梯度完成.在“U” 形管的降部水分随着渗透压梯度被逐渐转运至间质而Na+和Cl_不被通透,管腔内Na+、cr浓 度和渗透压逐渐升髙,至顶端达最高,而在“U”形管升部随...

湘潭市18692491402: 根据生理学最新知识,尿的浓缩和稀释在肾哪个部位? -
尘蚀抗病: 我不是很清楚 给你找了点 一、尿液的稀释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前已述及,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对水不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

湘潭市18692491402: 男人的精力和体力有什么影响关系?精力又和肾有什么影响关系? -
尘蚀抗病: 肾具有强大的根据机体需要调节水排泄的能力,以维持体液渗透浓度的稳定.从肾小球滤出的水分近80%在近端小管及髓袢降支被重吸收.这部分水的重吸收与溶质的重吸收有关,钠自小管腔面的吸收为被动的,它伴随与氢离子交换,葡萄糖、...

湘潭市18692491402: 垂体后叶素可以使尿液浓缩,具体原理是什么
尘蚀抗病: 应该是垂体后叶素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湘潭市18692491402: 尿液的形成过程 -
尘蚀抗病: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部分水分、葡萄糖、无机盐、氨基酸、尿酸、尿素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可以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而剩下部分水分、无机盐、尿酸、尿素经肾小管、集合管流出,形成尿液.

湘潭市18692491402: 尿常规 比重低 电导率低 -
尘蚀抗病: 比重偏低.一般只有在肾功能失代偿期的时候才会出现肾脏浓缩功能差,肾对尿液的稀释浓缩主要发生在集合管.滤液进入髓袢后,通过逆流倍增机制而被浓缩.主要表现是尿常规检查尿比重低.电导率可作为正确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一个良好的替代参数.

湘潭市18692491402: 尿液是由什么构成的 -
尘蚀抗病: 肾脏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3个方面:排泄机体外代谢终末产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产生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尿液主要承担排泄体代谢体产物及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作用.肾的血循环是维持肾脏正常生理功能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