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直径如何知道

作者&投稿:冉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子的直径是如何算出来的?~

计算一下特定物质原子的总数与占有的体积,相除而得。
实际上,对于原子的空间分配,纯属通过外部测量而去做的推测,不可能如同观察宏观物体一样。用宏观的视角来描述微观世界(这里的微观不是指显微镜能观测到的那个尺度,而是更小),是很不确切的。

数量级:10的-10次方立方米,那是油模法测量的,一般的原子这么大。

原子并没有一个精确定义的最外层,只有当两个原子形成化学键后,通过测量两个原子核间的距离,才能够得到原子半径的一个近似值。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很多,包括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化学键的类型,周围的原子数(配位数)以及自旋。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半径变化的大体趋势是自上而下增加,而从左至右减少。因此,最小的原子是氦,半径为32pm;最大的原子是铯,半径为225pm。因为这样的尺寸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约400-700nm),所以不能够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测它们。然而,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能够观察到单个原子。这里可以用一些实例来演示原子究竟有多小。一根人的头发的宽度大约是一百万个原子。一滴水则大约有二十米(2×1021)个氧原子以及两倍的氢原子。一克拉钻石重量为2×10-7kg,含有约100垓个碳原子。 如果苹果被放大到地球的大小,那么苹果中的原子大约就有原来苹果那么大了。原子半径在同一元素周期内从左到右递减,在同一族内从上到下递增。造成这种现在的部分原因是电子的分布不是完全自由的。原子内部的电子按照电子层排列,每个电子层只能容纳固定数量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新的周期和一个新的电子层对应,离原子核也越来越远。原子核的电荷是另一个和原子半径相关的重要因素,随着原子序数Z的增加,原子核电荷增加。原子核的电荷是正的,吸引负电子。在一个元素周期内,原子核的电荷增加,而新增加的电子在同一层里,导致电子层的半径减小,从而影响到原子半径的减小。遮蔽效应也是重要因素。内层电荷对外层电荷的排斥力,将外层电荷“向外推”。原子半径的主要三个因素可以总结如下:因素原理随……而增加倾向效果电子层量子力学-原子半径↑同一族的原子半径从向上而下增加核电荷原子核质子对电荷的吸引力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同一周期的原子半径从向左而右减少遮蔽效应内层电荷对外层电荷的排斥力电子层数目原子半径↑减弱第二个因素

www.studa.net/Physics/080122/14184597.html 2008-05-17
这个网就是论文网,以下是我在其中找的一篇。
对旧的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推导,从而得到新的知识理论,科学的发展总是跃越性的,没有大胆的假设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对原子核结构的探索将使现在科学理论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个结论若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将会重新改写物理教科书。

核外电子具有强力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表等),核外电子具有清楚的壳层结构和能级排列,碳族元素外层电子具有s1p2杂化.所有这些核外电子的性质由电子本身决定还是由原子核结构决定呢?

对原子核裂变产物分析发现:为什么裂变成质量均匀的两半几率很小,裂变成不均匀的两半几率很大? 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后变成了Ni核,从而核变为稳定结构.。 212Po 核经α衰变后成为了碳族中稳定的 208Pb 核 。稳定的核结构是什么形状的呢?

核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的组合,在相邻两质子之间表现出的核力势垒图如图2-1.

从图中可看出质子之间间距在约R--6R之间表现出引力(R为质子半径),在这区间之外表现出斥力。原子核的高速旋转中每个核子必须具有向心力,所以核子间只能表现出引力才能组成原子核。从图中还可发现在1.7R--4R之间引力最强,从这点可推断:质子之间是以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组成原子核的;中子于核内只表现出引力;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了后每个核子还具有多余的引力 ,这个多余的引力正好作为核子园周旋转的向心力。难道单中子结构和双中子结构就是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形式?

以上所提的许多科学凝问都是由原子核的未知结构产生的,核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本文推导出一种多支节、相邻质子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的树形结构,并为它命名为“核的树形结构模型”,多质子大核结构象一颗大树,有树根、树干、树支、根支等;少质子核象个小树苗。这样的结构它的主轴长是它作园周旋转时的直径,这个直径正是卢瑟福实验测得的原子核直径。这种结构正好使任意相邻质子表现出引力,相邻外的所有质子表现出较小的斥力,从而核内总的核子间作用力表现出引力。

下面分两章说明:一章、树形核结构排列规律。包括形状、形式、次序、多中子排列问题等。二章、树形核结构例举证明。包括外围电子运动规律映证树形核的结构;著名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映证树形核结构的非对称性;212Po的a

力太小,必须有分支旋转产生组合引力作用下才能存在,所以主要在第2层以外的特定三角区内出现。这两种形式是由核力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强大核力作用下,高速的核子不可能象气模、液模、壳层结构所述“悬空达到平衡稳定”;只能以上述两种结构形式中子质子相间隔接触存在。因为核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的组合,在相邻2个质子之间表现出的核力势垒图如图1,从图中可看出质子之间间距在约R--6R之间表现出引力(R为质子半径),在这区间之外表现出斥力。原子核的高速旋转中每个核子必须具有向心力,所以核子间只能表现出引力才能组成原子核。从图中还可发现在1.7R--4R之间引力最强,从这点可发现:质子之间是以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的基本形式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在核内只表现出引力;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后每个质子还具有多余的吸引力 ,它正好作为核子园周旋转的向心力。所以,单中子结构、双中子结构就是组成原子核结构的基本结构形式。

2、原子核的树形核结构模型形状

单中子结构、双中子结构形式又是怎样组成一个大核的?

原子核结构形状形如一棵理想的大树,叫“树形核结构模型”。多质子大核以主要形式排列到第2层后,首尾质子因核力作用而明显偏离轴心,为了加强核力和整体的稳定,就由同等地位的3支P质子组成三角分支结构,这3个P支节在主轴S层质子上取名为3支P亚层。稳定态时,这3支P亚层分支与主轴正好形成四面体,称之为:三角四面体结构,如图2-2碳核下部的结构分支。在三角分区之后的结构是以双中子次要形式组成。第3层以后的分支又可在3支P亚层分支上生长出5支D亚层分支,第4层以后的5支D亚层分支上又可分生出7支F亚层分支,各亚层分支由能极高低和轨道数决定。所有亚层分支结构形式都是单中子形主要结构形式。多支节大核的分支以2支或3支组成体系,由各体系组成趋三角四面体形,总体核的形状仍以主轴为中心组成趋三角四面体形结构的亚稳定结构。整个多质子大核结构形如一棵理想大树:有主干、有分支、有次分支,有主根、有分根、有次分根……它以主轴为主体、以三角四面体为根本,首尾以图2-2碳下部三角四面体形结构组成为最稳定结构。这就是核的形状。当核高速园周旋转时,从外界观察可以发现它形如“球形”,当核主要以主轴方式旋转时,从外界观察可以发现它形如“仿垂形”。不旋转(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观察就象一棵理想的大树。所以,把本文推导得出的核结构叫做树形核结构模型。

3、核内质子分层及按能极高低的排理顺序

树形核结构模型是分层多支节的,它分层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

质子分层可分为1、2、3、4、5、6、7层次,每层能排列的质子数分别为:2、8、18、32、18、8、2、(到今为止的最多质子数)。其中第2层分为S、P亚层,第3层又分为S、P、D亚层,第4层又分为S、P、D、F亚层,第5层分为S、P、D、F亚层,第6层只有S、P两个亚层,第7层只有S亚层(到目前为止的的核层次)。各亚层质子支数为S为2支,P为6支,D为10支,F为14支。(其中核结构上部树支节有约一半数亚层支节,下部根支节有约一半数亚层支节)。

质子分层后,能极大小从低到高的顺序是:1S(1层S亚层)、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 质子数从小到大不同的核依次排列。

从少质子数到多质子数的核排列正是从能极低到能极高来排列的,由电子排列规律可得到质子排列规律。对于同一层而言:例如主轴的上部第4S层上将排列3支4P,4P上将排列5支4D,4D上将排列7支4F(下部第4S层上也同样排列)。也就是说S上可排3支P,其余各亚层只能排1-2个支节(其中主轴偏向的亚层支节只排1支)。所有质子、中子的增多,总是先从能级最低层次排起,并且总是从核磁场的北极增加(图中核下部),达到三角四体稳定结构后,才在核磁场的南极增加(图中核上部)

以上质子排列由核外电子排列规律推导得到。是电子排列规律决定核内质子排列规律?还是核内质子排列规律决定电子排列规律呢?当然是内因质子决定外因电子,质子排列规律决定电子排列规律;所以,完全可以由电子排列规律映象反推出质子排列规律。以上排列规律类同电子排列规律就是这个道理。

4、中子数太多的大核结构规律

在原子核内,中子的主要作用有点是保护性质的作用,中子的多少与核的自旋和稳定有关,转动平稳、结构稳定的核相应中子数就多些。

对同一种元素,当原子的中子数特别多时,中子加排在什么地点?多中子大核结构(或指同位素核的结构),按核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次要结构形式组合后余下的中子怎样排列?余下的中子将占据质子下一个能极的位置。对于大核余下的中子太多,它不仅占据下一位质子能级位置,还将占据更下级的第二、三能极的位置。在大核分支处核力加强,园周旋转慢,外围需要的向心力小,在亚层分支之间处也可吸引一些中子(排列规律之外,亚层分支之间处);因为质子与质子的库仑斥力,使这些地方不能排上1个质子,只能吸引排列一些中子。所以, 越大的、转动越慢的核吸引的中子数越多。

总之, 每个质子运动状态决定1个相对应的电子运动状态。电子排理的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保里不相容原理的正确性,正好间接映象出质子排列的正确规律。所以质子分层用大写字母:S、P、D、F表示。(电子排列用小写字母:s、p、d、f)

下面例举一些典型的核的排列事例,对核的结构规律加以祥细说明。

二章、原子核树形结构模型排列例证

1、核外电子云图映证碳原子核的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形状

一般碳核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绝对按能极高低排列出的核结构是:1S2 、2S2 、2P2(2P2 表示:第2层的P亚层有2个质子)。如图2-3图(1),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因为图中2S上的1个质子因核力要偏离轴心转动,很不稳定,一支2P质子和另一支2P质子两支质子也不能组成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整个核表现了极不稳定;因此,整个核将重新组合:1 支2S质子与2支2P质子杂合成3支同等的分支,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 ,从而使核首尾缩短而成为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称这种杂合叫碳核的S 1P 2 杂化结构。所有的碳族原子核都有这种杂化结构。如图2-3中间图(2),2S12P2 杂化组成三角形,与主轴正好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2S杂化为一支节后,一个1S作为变化后的2S,最上面的2S成了1S,整个结构好象减少了一个2S。这就是核的稳定结构形状:三角四面体形。

碳核外电子云层图如图2-3中图(3)正好是四面体形结构,每个外层电子运动状态都由核内相对位置质子的状态决定,碳核外电子云图正是碳核质子杂化后组成三角四面体的间接映象。核的结构不可能用实验仪器直接验证,那么,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我们能感悟出什么呢?那就是核内的形状与核外电子的云的形状一定有关联。而对应的核外电子中,所有的碳族电子也有同样的杂化结构,从而映象出碳核的SP杂化结构。(所有图中黑色为质子,白色为中子)

2、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机理及宇称不守恒的原理映证核的稳定结构形状

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后变成了Ni核,使外层非三角体形结构衰变后成为三角体形结构,从而核变为稳定结构。

钴60核(60 C O )有27个质子和33个中子,其中最外层1个中子 0 n 衰变成 1 P质子,并放出1个负电子-1 e 。钴60核(60 C O )结构如图2-4中图(1),按能极排列为:1S2 、2S 2 、2P 6 、3S 2 、3P 6 、4S 2 、3D 7 。最后排列的3D7 中7个质子首先在图下部核磁北极排完5个后,余下的在上部核磁南极上排上2个质子。图2-4中图(1)下部北极,平面图如图2-4中图(2):5个3D质子分三组组成三角形,与1个4S质子组成以主轴为中心的趋三角四面体形结构;这样钴60核(60 C O )结构下部变为稳定结构。为什么下部D亚层只能排列5个质子呢?这是由于质子排列规律决定的:D亚层最多能排10个质子(F亚层最多能排14个质子); 下面排列5个D亚层质子,上面排列5个D亚层质子,并且总是从核磁场北极首先排列,达到半满后,才到上部排列余下的。(从这里也看出质子排列规律与核外电子半满排列规律相同,从而映证质子排列的可行性)。

钴60核(60 C O )的上部结构如图2-4图(3),2个3D质子与1个4S质子加1个中子不能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不稳定;只有在X中子处由中子衰变产生1个质子才能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从而使整个核变稳定。衰变后没有变成5个质子的保满状态,但三角形结构比衰变前稳定得多了。所以钴60(60 C O )核在X处发生β衰变,并从此处放出1个负电子; 钴60核(60 C O )的衰变发生在特定位置,这个位置正好是核磁场的南极。钴60核(60 C O )的衰变发生在特定位置,正好可由科学家吴建雄验证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实验得到映证: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宇推断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建议用β衰变电子的角分布来推断。1957年吴建雄等完成了此项实验:(文献1)

“把β衰变的钴60核(60 C O )放在强磁场中,温度降到1K以下,最后达到0.004K,这样有60%的钴60核(60 C O )磁矩取顺磁场方向。低温下原子核热运动减低,以免扰乱原子核的有序化。实验发现,60%的β射线从反磁场方向发射出来,40%的β射线从顺磁场方向发射出来。” 实验证明:钴60核(60 C O )β衰变发生在核磁的南极,或说是逆磁方向,也就是图2-4的X处。实验映证:核结构排列总是在核磁北极排满后才在核磁南极排列。实验映证:衰变后的三角形比衰变前稳定得多。从整个核结构可以直观看出核结构是非对称的,反过来说明弱相互作用时宇称不守恒的原因。从结构上说“宇称不守恒”其实是核的结构并不是对称性质的,总是N极大,S极小。

( 我做了一个钴60核(60 C O ) 结构的土制模形,有机会定会展示给大家。)

下面再用其他方法去映证核的大树形结构。

3、212Po 核 的α衰变再次映证核的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和核的排列方法

212Po 核的α衰变成208 Pb 核后,其208 Pb 核结构上下为正三角四面体形和趋三角四面体形,比衰变前要稳定得多,再次映证核的三角四面体结构是核的基本结构形状。

衰变方程:212Po -->208Pb + 4He (α粒子)

的是1支6P亚层质子,由于只1支亚层质子已经是不稳定结构,再加上周围大核许多质子强大库仑力的斥力作用下,使这支6P质子偏移轴心更不稳定,并带动相连的6S也不稳定,如图2-5。经α衰变后成为碳族的208Pb 的铅核,此核没有6P6S组成的独立支节,并且下部又是S 1P 2 杂化后的三角结构(碳族都有此结构),杂化后的Pb核好象缺一个6S,就象碳少一个2S一样。因此,此Pb核比 212Po 核稳定性强,所以 212Po 核经α衰变后成为了稳定的208 Pb。

212 Po 核的质子排列顺序为:1S 2 、2S 2 、2P 6 、3S 2 、3P 6 、3D 10 、4S 2 、4P 6 、4D 10 、4F 14 、5S 2 、5P 6 、5D 10 、6S 2 、6P 4 。最后4个6P质子在北极排三个后,余1个排在南极的6S上,成为1支不稳定支节。比6P能极大的为7S、5F、6D,因此,排中子时,按常规将中子排列后余下的中子,其余的就排在下一能极的质子位置上,如7S、5F、6D上。一直到128个中子排完为此。如图2-5(祥图与作者联系)。整个核形如一颗多支节有规律支节的大树:上部为支干部分,下部为树根部分; α衰变处正好是树顶上1支幼枝,象被大风吹断一样自然和谐。 经 α衰变后正好成为稳定的S1P2杂化三角结构。

4、卢瑟福测定核半径实验有力地映证了大树形核的主轴长

卢瑟福用α 粒子打击原子核发生散射的方法,求得核的大小,即所认为的核半径大小:计算方法是:由能量守恒定律与角动量守恒定律得到核半径公式,算出核的半径。(文献2)由以上实验测得下例一些原子核的半径:

钴60核(60 C O ) 半径大小为:1.58×10-14 米。

银核 半径为:2×10-14 米。

212Po 核 半径为:2.9×10-14 米

通过对树形核结构模型的主轴直接测量,可以得到核的主轴长。这个长度正好与卢瑟福实验的核半径大小相吻合(在实验误差内)。

物理上测得1个质子半径(也是1个中子半径)约为0.8×10-15 米。树形核结构主轴长正好是主轴上所有质子和中子半径的总和(不计支节)。对于钴60核(60 C O ) 主轴上有8个S层质子和12个中子,所以,计算出半径总和为:

R=(8+12)×0.8×10-15 米=1.6×10-14 米。(与测量值相差0.02×10-14 米)

对于银108 Ag 核 主轴上有10个S层质子和16个中子,所以主轴半径总和 为:

R=(10+16)×0.8×10-15 米=2.08×10-14 米。(与测量值相差0.08×10-14 米)

对于 212 Po 核 主轴上有12个S层质子和24中子,另有1个6P支节对主轴长有一点增加,约加 0.5个中子的半径计算。所以计算出主轴半径总和为:

R=(12+24+0.5)×0.8×10-15 米=2.92×10-14 米 。 (与测量值相差0.02×10-14 米)

从以上实验和测量可看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卢瑟福实验测出的核半径正好等于大树形核结构的主轴长。至于为什么有一点误差?那主要是对高速旋转的核进行实验有测不准的原因,核本身高速自旋、实验碰撞时大核也可能要发生偏移;还可能是受支节核力的影响,因而产生误差。仔细看看可以发现:是卢瑟福实验的测不准还是大树形核结构不对呢!

5.核力性质决定了大树形核结构模型的基本组成:

所有理论物理和高能实验发现: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从核力势垒图中发现两个质子约在1.2---3.3×10-15 米的距离内表现为强引力作用,在这个距离之外表现为强斥力作用,且这核力与中子无关性,使中子在核力中只表现为引力;核力相邻饱和性,使相邻质子为引力,以外的质子表现出斥力。由此说明:在强相互作用中,质子与质子之间不可能以其他模型悬空达到平衡,只能大树形结构成立,以上说的每2个质子间以单中子结构和双中子结构形式是完全满足核力势垒图中的引力强相互作用和相邻饱和性的;中子在质子之间起调和保护作用,表现为中子质子相互吸引说明核力的与电荷无关性;相邻质子与质子之间因强大引力作用以间隔1个中子或1个中子而成立,并以整个大核作高速自旋所需强大的向心力来减弱质子与质子间的强力作用。特别是外围质子,因没有引力向外吸引它,而只有向内强引力作用,它需将向内的引力作为自旋的向心力,从而达到平衡;没有这个强力的作用,质子将离心而去;这也是原子核高速自旋的原因。不要误认为质子中子接触就有摩擦,摩擦是宏观现象,微观无摩擦现象。由核力势垒图可发现:当间隔2个中子距离时质子与质子的引力减小很多,虽然有各支节使此点的核力加强,但此点还是原子核中最弱的点;大核裂变产物不是均匀分布的,原因就是裂变发生在树形核结构上部第2层与第2层间的双中子组成的结构这个薄弱点,由于这点周围质子间库仑力作用,使这里成为大核不太牢固的点;而第3层与第4层以下的双中子结构有其他支节旋转产生辅助核力的作用,比第2层双中子结构要稳定一些。裂变时在外来特定能级中子打击下,首先在此点打入组成三中子结构,并立即分离成不等的2个大核(有机会与你再详谈《核的裂变》)。所以裂变产物不是从中均匀分开的。

总之,许多现象都在无形中映证大树形核结构的正确性,它满足核力的性质:短程强作用、电荷无关性、相邻饱和性.,它能解释费米气体模型、核的壳层模型、集体模型等所解释的所有性质,并能解释它们不能解释的现象;如:有哪种模型能解释为什么铀核裂变会主要发生在某个特别的位置?也就是说为什么裂变产物不是均匀分布的。核外电子云具有什么样形状,核内结构就具有相同的形状,内因决定外因,有哪种核结构模型能合理解释外围电子壳层排列规律?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机理,212Po 核 的α衰变再次映证核的三角四面体结构。卢瑟福实验测定核直径的大小与大树形核的主轴长相等;所有这些还不能说明大树形核结构模型的可行性吗?难道要真实看到高速微小的核才能认可吗(现实中是无法直接观察的)?

原子半径,似乎应该是原子核到最外电子层的距离.但事实上,单个原子的半径是无法测定的.原子总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在单质或化合物中,原子间总是以化学键结合的(稀有气体除外),因此原子半径就跟原子间以哪种键结合有关.一般来说,原子半径是指共价半径或金属半径.  1、共价半径
  如单质分子中的2个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叫做该原子的共价半径.

 2、金属半径
  金属晶格中金属原子的核间距离的一半叫做原子的金属半径.金属半径一般比共价半径大10% ~ 15%.

 3、范氏(范德华)半径
  非金属元素还有另一种半径,叫范氏半径.例如,在CdCl2晶体里,测得在不同的“分子”(实际是层状的大分子)里Cl与Cl间的核间距为:d(Cl-Cl)=0.376nm.
  取其值的一半定为氯原子的范氏半径,即:r范=1/2(0.376nm)=0.188nm.  对非金属元素,总有r范>r共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关系.图中表示出2个Cl2,在同一个Cl2里,2个Cl核间距的一半是共价半径r共;在不同的2个Cl2间,2个Cl的核间距的一半是范氏半径r范.显而易见,r范>r共 .  一般来说,对于金属元素,只有共价半径和金属半径;而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除外)有共价半径和范氏半径;稀有气体元素只有范氏半径.高中教材上原子半径全部用的是共价半径,所以稀有气体元素的半径与同周期其它元素没有可比性.


分子直径,原子直径,原子核直径,质子直径,夸克直径
楼上夸克的说法错误,严重误导小朋友 夸克没有直径,我们现在所说的所谓夸克直径,是指夸克的实验测得的直径的上限,而不是夸克直径.如果你多学点物理的话就会知道,在现代基本粒子物理里面,基本粒子都是所谓的"点模型",也就是说,基本粒子(夸克,电子等,但不是质子)的直径都为0 ...

物理:估算原子直径
例题2、已知金刚石的密度ρ=3500千克\/米3。现有一块体积V=5.7×10-8米3的金刚石,它含有多少个碳原子?试估算碳原子的直径.(阿伏伽德罗常数N=6.023×1023个\/摩尔)分析:由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可知,只要能确定这块金刚石的摩尔数,也就可以求得它含有的原子数。解:(1)由题意,这块金刚石质量...

初二物理!!关于分子 原子的直径!
分子其实就是几个原子合在一起,所以分子比原子大!几个原子合成一个分子,那么分子就是原子的几倍,只是几倍而已,对数量级并不造成影响!所以原子和分子的数量级都是10^-10

三寸的管子的直径是多少
管子的直径其实是指的是管子的内径。一般1.2寸的内径约在32mm,这并不是内径也不是外径。这种管道的直径一般都是非常的标准的,使用起来也是非常的方便的。而且管子的种类选择也是非常多的,金属管的管壁是比较薄的,所以内经也是有一点点的差距的。

原子的直径与原子核的大小有何关系
原子核的半径:意思是原子核的几何半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原子核的核半径:区分原子核"大小"的物理量,这个"大小"并不只是尺寸大小。(详见百度百科-核半径)原子的尺寸: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其大小与电子数、电子层数,以及原子核的荷质比都有关。所以,一般我们认为原子的尺寸,即原子的直径为:10...

圆周长怎么计算-4个步骤图文详解
圆周长怎么计算?无论您是在做手工艺品,在院子里围栏栅栏,还是只是为了解决学校的数学问题,知道如何找到一个圆的圆周都会在与圆相关的各种问题中派上用场。一、使用直径1、写下公式以使用直径找到圆的周长 公式很简单:C =πd。在该方程式中,“ C”代表圆的周长,“ d”代表圆的直径。也就是...

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如何能算出它的直径
接下来应该是把这个得数开平方,即求它的平方根,但小学生没学。那就看这个得数是哪一个数自己跟自己相乘的积。例如,当得出的半径平方是4 时,那么半径就是2, 因为 4=2X2 其他如 1=1X1、9=3X3、 16=4X4、 25=5X5.。。。把求出的半径乘以2就是底面的直径了。

碳原子的直径
碳原子的直径只有1.4×10ˉ⁷mm。一、碳原子 碳原子(carbon)化学符号:C元素原子量:12.011质子数:6原子序数:6周期:2族:IVA。自然产生的碳由三种同位素组成:12C和13C为稳定同位素,而14C则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碳是少数几个自远古就被发现的元素之一,是构成碳基生物的最...

直径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知道直径如何求周长:圆的周长=2*π*半径=π*直径。圆的周长=2*π*半径=π*直径。知道直径,就可以知道半径,直径=2*半径,圆的周长公式是2*π*半径,就可以得到直径求周长公式:周长=π*直径。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代表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值...

请问锚杆钻孔直径是如何确定的?我知道有110mm130mm140mm170mm如何确定...
锚固体直径由行业标准及企业确定,记得煤炭行业标志MT 219-2002有规定,为安装方便其直径要小于钻孔直径,按GB50086规定,永久工程至少小8*2mm以上,主要是从粘结力,锚杆防腐角度考虑。中空注浆锚杆的常用型号一般有 25mm,28mm,32mm;T型中空锚杆(管棚)的常用型号一般有 51mm,76mm,108mm;组合锚杆的...

商河县17378822113: 原子的大小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
真光癃清: 因为原子本身质量太小,计算起来很烦,要写很多负多少此方 为了方便计算,所以使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的实际质量进行计算

商河县17378822113: 原子直径怎么测
真光癃清: 固态物质密度着手,换算成一摩尔原子的体积,处以阿伏伽德罗常数,得到一个院子在固态单质中的平均占有体积,再假设原子是球形,假设所有原子球在固态中紧密接触不留空隙,就可以得到原子半径.

商河县17378822113: 单个原子的大小是如何测出来的? -
真光癃清: 微观粒子采用宏观体积法:在一画有方格的平面上滴一体积已知(V)的液滴,待液滴舒展开稳定之后,数一数有多少方格(方格内占有大或等于一半面积的算作一格).然后计算平面液滴所占面积(S),最后用体积(V)除以S就得出原子直径.

商河县17378822113: 原子很小,请用日常用品(纸除外)设计一个方案估算出一个原子的直径 -
真光癃清: 把已知体积的一小滴油倒在一个大水缸里,让它尽可能的铺展开来,如果铺满就要换个大缸或者减小油的体积 通过算油膜的面积就可以算出原子的直径了.相信我,科学家就是这么算的.

商河县17378822113: 高中化学原子半径的大小判断 -
真光癃清: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Z)的递增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在短周期中,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相应增强,产生收缩效应,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在长周期中,d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减小较慢,甚至由于“镧系收缩”现象...

商河县17378822113: 分子,离子,原子是怎么区分大小的 -
真光癃清: 根据质量和直径排序:分子>原子>正离子 1、从直径区分 (1)原子直径的量级约是10⁻¹⁰m. (2)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具有正电势的质子、无电荷的中子、相同大...

商河县17378822113: 原子直径是多少 -
真光癃清: 如果将原子假设成一个球体的话, 标准原子的直径大约为10的-10次方米

商河县17378822113: 怎么判断原子半径的大小?? -
真光癃清: 怎么判断原子半径的大小单核微粒半径的判断依据: 1.电子层数大的半径大.如:钠原子与钠离子.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钠离子只有两个层,所以钠原子的半径大于钠离子.2.当电子层数相同的时候,质子数大的半径小.如:C原子与N原子.都是两个电子层.因为N原子的质子数是7,而C原子的质子数才6,所以N原子的半径小于C原子.这两条规律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管是比较同周期,同主族的原子.或是比较原子与离子.都行!!!

商河县17378822113: 怎么判断原子和离子半径的大小? -
真光癃清: 原子半径要按照元素周期律来判断: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 离子半径一般比较的是同电子构型的,原则是: 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阴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大;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

商河县17378822113: 化学,怎么判断离子或者原子的半径大小? -
真光癃清: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不包括稀有气体),如: Na>Mg>Al>Si>P>S>Cl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如:N<P<As<Sb<Bi 3、同一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阴离子>原子>阳离子,如H->H>H+ 4、同一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正电荷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2+>Fe3+;负电荷越高,离子半径越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