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爵位除了王、公、侯、伯、子、男这六个等级以外,还有其他的爵位名称吗?

作者&投稿:紫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的爵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排列的吗?~

只有西周时期爵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排列,其他朝代都略有变动。
中国古代的爵位变化很多.爵位自商代就有,西周沿用了商代的爵位并略加变化,形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但是根据以前的文献,好象这五等爵位制与西周的并不合,这只是春秋时期的爵位制度。
在周代,只要是中央官员都可以称公,如司徒、司马等.如查地方诸侯充任此职,他也可以称公,如郑桓公、郑庄公父子都兼任周王朝的司徒一职,为此他们也可以称公。
公、侯、伯、子男只是诸侯的爵位等级,但并不代表他们职权大小,他们都一样是诸侯.诸侯下面有卿、大夫、士等级别,这些都是贵族.但是王朝的相同官职要高于诸侯的,如王朝的卿与地方上的诸侯是平级的,大夫与诸侯的卿平级的,依此类推。
到了战国时期,五等爵位制名存实亡.各国诸侯虽然名义为周天子的臣子,但已经纷纷称王.而且诸侯们也会封自己的下属为侯或伯等,完全不通过周天子了。
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行新的爵位制度.公士、上造、管􏣧、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这套爵位制度一直实行到了西汉初年。

古代的高官大员,除了官职的名称合品位的登记以外,光地还按照他们的功劳大小授爵,作为恩宠。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公、侯、伯、子、男等名称,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这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特殊待遇。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诸侯友分赐他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大小也按爵位等级而定,这叫做“采邑”,或称“采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地位,并对诸侯承担义务。《汉书 刑法志》说:卿、大夫的采地大约有一百里范围,几万户人家,戎马有四百匹,兵车有一百辆,称为百乘之家。采邑原来是世袭的,卿、大夫世世代代以采邑内的收入作为食禄,所以采邑又称为“食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相互兼并,封国、采邑的范围发生变化,世袭制度也逐渐废弛。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以军公授爵,公有二十级爵位:1 公士;2.上造;3.僭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相当于士;5到9相当于大夫;10到18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 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就全部实行郡县制了。汉代的封爵只有王、候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候,统称列候。封了王、候,就有封地,但与周朝按封地的大小区分者不同,汉代受封爵者既没有在封地内统治的权利,食禄也该为以征收封地内居民的赋税拨充,按民户多少计算。例如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汉高帝六年正月大封功臣,刘邦在宴会上说;张良虽无冲锋陷阵的战功,但是在帷帐中出谋划策,使千里之外的战争获得胜利,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他让张良在最富饶的原齐国(今山东)境内选择三万户的地方作为封地。但张良谦让,只求得封给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就够了,因为张良在留县遇到刘邦,跟着起义的。于是汉高帝就封张良为留侯,侯是爵位,留是封地留县,但这只是把留县的人民交的赋税拨给张良享受,并不是张良到留县去统治。张良当时的官职是行太子少傅事,主领东宫的家属,又常替皇帝出谋划策,职位比留县的统治者——县令要高得多。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把张良的传记提名为《留侯世家》。”一个老百姓能封为“万户侯”,那是封建社会最富贵显达的了

读史杂记】中国古代所有爵位一览~夏商时期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朝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参考: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朝
  秦朝,设有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爵位名。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X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汉朝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晋南北朝
  曹魏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两晋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但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南朝
  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国租税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官属:王至侯国等置官属。
  北齐: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将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隋朝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唐朝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宋朝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
  元朝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明朝
  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宗室爵俸禄: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
  二等公685两
  三等公660两
  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
  一等侯610两
  二等侯585两
  三等侯560两
  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
  一等伯510两
  二等伯485两
  三等伯460两
  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
  一等子410两
  二等子385两
  三等子360两
  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
  一等男310两
  二等男285两
  三等男260两
  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
  一等轻车都尉210两
  二等轻车都尉185两
  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
  骑都尉110两
  云骑尉85两
  恩骑尉45两
  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
  闲散侯230两
  伯品级世职205两
  子品级世职180两
  男品级世职155两
  轻车都尉品级世职130两
  骑都尉品级世职105两
  云骑尉品级世职80两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没了

没有了


关于爵位的排次
一。是的。爵位中子爵、男爵是大于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甚至县公。西汉时多以县立国,也有食乡亭者,但并无乡侯、亭侯之称。至东汉,列侯正式分为县、乡、亭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曹魏时有乡公、亭伯等爵称即将代魏的司马氏设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礼》中公、侯、伯、...

古今中外爵位等级如何划分的?
而除了英国王室以外,贵族分为五等;因为中国周朝的诸侯亦分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对应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另外还有两种封号:准男爵(Baronet)与骑士(Knight),他们属於平民,而非贵族; 国爵位 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 世子 多罗郡王 长子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

问个中国古代爵位的问题
中国历代都有爵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795236.html?si=5

王爷 侯爷 伯爵的区别
侯爷多半是因为某一方面功绩,比如文成武德突出而给与的特别封赐,地位低于王爷。而伯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地位也低于王爷。2、权力不同 王爷手上没有实权,但是有一定的兵权。侯爷在古代侯爵排行第二,不能世袭,除非有皇帝的敕封。有一定权利,却无兵权。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伯为长子,立...

公爵伯爵侯爵在古代相当于几品管哪?
王、公、侯、伯、子、男属于古代的封建爵位,受封的一般有相应的封地,你看看周朝的历史,什么春秋和战国的诸侯混战,其实就是周朝下辖的这些得到爵位的人四处争地盘引发的战争。周朝结束后,为了中央集权,以后的爵位除了得到相应的封底外,被剥夺了对封底的行政、立法和军事的管理权。等于就是你享受这个...

中国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有什么含义?爵位封号和地位排序有关吗_百度知...
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从大到小为,王,公,侯,伯,子,男。欧洲和我们差不多。王爵是天子之下最高的爵位,一般只有皇族才能封王,皇族嫡系为亲王,分支为郡王。偶尔会有少数异姓封王,这是非常罕见的行为,需要极大的功绩或者特殊环境下才有,一般只有开国时期才有。比如平西王吴三桂。异姓王一般不...

古代的“公、侯、伯、子、男”是什么爵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

中国古代“公”高,还是“王”高?
进一步完善郡县制,皇室成员(一般是皇子)可以封王,功臣封爵,但王全部集结于长安城内,以免在外作乱。不论王还是爵,都只有俸禄没有土地。但是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王始终是比爵大的。一直延续到清朝也是这样,清朝又有了亲王郡王之分,亲王大于郡王大于爵。但是基本上从唐至清,公侯伯子男这五种爵位...

中国古代的爵位中为何多是王公侯伯,鲜有子男两爵?
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中,王公侯伯是常见的爵位,而子男两爵相对较少见的原因主要与爵位制度的演变、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首先,爵位制度的演变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西周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以后的爵位制度,...

公爵、侯爵和伯爵怎么排位?爵位怎么分高低?
公爵、侯爵和伯爵按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爵位高低排序:1、中国周代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2、西方爵位中英国爵位与中国爵位类似,按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

安福县17579773872: 什么爵位最大 -
衅泼阿莫: 公侯伯子男,在其之上还有王的爵位,称之为“外性王”. 但在清朝取消了王的爵位封号,最大的爵位只是到公,可以参考《鹿鼎记》里 韦小宝的封号——鹿鼎公

安福县17579773872: 中国古代跟伯爵地位差不多的称呼是什么 -
衅泼阿莫: 伯爵本身就是中国古代一个地位,中国古代的爵位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上面是天子,天子大致相当于西方的教皇或者教皇加冕的皇帝,王相当于西方的国王,公相当于西方的大公,下面的爵位也可以一一对应.不同的就是西方的爵位对封地有绝对的控制权,但是东方的爵位在西汉以后就只有享受税收的权利而没有治理的权力.西方的伯爵对应到中国古代,也是伯爵.不过由于中国古代有些时候侯爵会分为好多种更细的划分,所以西方的伯爵可能比中国古代的伯爵稍大一点,能比得上最差的侯爵.

安福县17579773872: 中国古代的公爵称什?中国古代的公爵称什么
衅泼阿莫: 古代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基本爵位.同时还有其他的爵位称呼,且历代爵位都有更改,增减.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封爵(公爵)者,多是乱世,艰辛开国之人.或偶有战乱立功者.

安福县17579773872: 古代爵位的名称是依据什么来确定的?另外我想收集古代爵位名称,有的提供一下! -
衅泼阿莫: 各个朝代不一样的. 1、周朝:公、侯、伯、子、男.这些并不代表其职务的高低,仅代表级别的高低. 2、汉朝:王、列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其中只有王、列侯两级可以世袭. 3、明清:亲王、郡王、公、侯、伯、子、男.

安福县17579773872: 关于古中国的爵位等级 -
衅泼阿莫: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 [size=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

安福县17579773872: 中国有男爵吗? - 其他似乎也见过什么伯的;赵襄子应该是吧?
衅泼阿莫: 中国王以下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春秋时,秦国是伯爵的诸侯国,所以秦穆公不是公爵,而是伯爵,在《左传》中经常提到秦穆公时称为秦伯(例如“秦伯素服郊...

安福县17579773872: 古代有哪五等爵位?
衅泼阿莫: 公、侯、伯、子、男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

安福县17579773872: 古代爵位 - 中国古代的爵位从高到底是怎样排列的?
衅泼阿莫: 秦朝以前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w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