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老子五章的翻译

作者&投稿:言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语文选修 老子五章的翻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极远啊,极深啊,它是一切微妙的总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译: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么才算善,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 抛弃了聪明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民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

  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础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非常困难,也众说纷纭。以下是本人理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标点符号与前有区别,各人理解不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炼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

另外,我还有修佛的秘诀。是西藏花教密宗的,三密,身密如大手印,声密如符咒,心密

<老子>五章 翻译
第一章: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仅就是路这一个名。
我们没有给道取名的时候,道就已经创造了天地;我们现在给道取了名就叫道,万事万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产生。
第二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十九章:
弃绝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众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这三者作为学说是不够的,还应该让民众知晓最根本的。展现朴素保持纯真,减少私心限制欲望,弃绝机巧就可无忧。
七十八章: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没有比它更能胜任,它是无法用其他东西代替的。弱胜强,柔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晓,却无人照此实行。因此。圣人说:能承受国家的耻辱,就是国家的主宰者;能承受国家的灾祸,才是天下的君王。正话听起来好像反语啊!
八十章:
小的国家少的民众。虽有多种生活器具却不使用,民众重视生命而不迁移;虽有舟车无人乘坐,虽有兵器却无处陈列。假若人能回到远古结绳记事,食甘甜,服华美,居所安宁,民众快乐该多好啊!毗邻的国家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众直到老死也不需互相来往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有了自己事业,四十岁遇事就不会执迷不悟,五十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六十岁能听从自己的本性,七十岁能境随心转,不受环境影响,不会超出方正之道。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即使我没有才能,也愿照此办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百度是伟大的 。。去吧 那里有你要的答案


黄山区14782376983: 高中语文选修 老子五章的翻译 -
尤飘金力: 参考译文 1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

黄山区14782376983: 《道德经》第5节中是“其犹橐迭乎”还是“其犹橐龠乎” -
尤飘金力:[答案]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注:刍狗是古代求雨或者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或者求雨结束以后丢掉或者烧掉,比喻轻贱务用);圣人(注:圣人是指当时统治者)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注:是指古代冶...

黄山区14782376983: 高二语文书的<老子>五章谁会翻译? -
尤飘金力: 大概意思就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之类的

黄山区14782376983: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
尤飘金力: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

黄山区14782376983: 老子五则翻译 -
尤飘金力:“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阐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 “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方便来认识无形的微妙;经常有所欲望,以方便...

黄山区14782376983: 道德经翻译第五章~! -
尤飘金力: 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有一个风箱,空虚而不空穷竭,越鼓动所现事物越多. 言语太多,不能做到像虚空一样,终会穷竭,这样的话不如恪守虚空虚静. 也就是要得道悟道,不能太多的言语思虑,真正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语和思虑得以体会的,如果太多的言语思虑反倒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越来越被动迷惑.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无心但是能成万物,虽成万物仍然无心可用.帮我设最佳 谢谢

黄山区14782376983: 多言速穷 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
尤飘金力: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

黄山区14782376983: 天降大雪,万物刍狗?出自那首文言文 -
尤飘金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黄山区14782376983: 《老子》这本书的所有内容及翻译 -
尤飘金力: 内容提要: 《老子》的结构是指《老子》一书的分章、章次、分篇以及篇次.今本《老子》结构的上述诸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长期的演变及形成过程.本书因此将今本形成以前的、尚处于发展演变阶段、结构上与今本存在或多或少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