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告诉我满清的禁海令。

作者&投稿:地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后期的衰败是因为禁海令么~

并不完全是因为禁海令,但是禁海令的确是一大因素。
禁海令客观上阻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此中国闭门造车,沉浸在天朝上国的优越的梦中。
然而清朝破败的关键,在于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禁海令是其封建保守的一个缩影。试想,一个固步自封,沉浸自己过去的成就中,藐视其它国家以我独大,断绝与世界的交流的国家,能强大吗?封建思想就像一道枷锁拖累着旧中国,阻碍它进步。比如外国使者带来的礼物,先进的大炮,却不被朝廷关注,也没有仿造。后来八国联军攻进来发现那些赠炮静静摆着都没用过。
社会发展一直都受到封建余毒。所以说若是封建思想不扫除,中国社会变革富强便没有指望。

清朝的禁海令及其实施

刘惠君

中国的禁海政策始于明朝,由于政治需要,从朱元璋起,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直至明末,这种禁阻私人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时张时弛,但却始终不曾撤销。清朝始建,由于明末郑成功等人雄踞海上,进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无力海上制胜,于是承继明朝法令,进一步申严海禁,以封锁沿海水陆交通联系来遏制郑成功等的反清力量。限制民众出海迁移成为清朝总政策的重要部分,从顺治四年七月开始,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以对“其海寇则严禁接济,设法提防”,(顺治六年六月,福建巡抚张学圣:《为恭陈闽省近日情形事本》,载于《郑档》,第116页。)禁海令先在广东实行。
十三年六月,清廷全面颁布禁海令,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地督抚,严厉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一旦有人“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缉者,俱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者,皆论死。凡沿海地方大小船只及可泊船舟之处,严敕防守,“不许片帆入口,一贼登岸”。(《清世祖实录》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
敕谕实行了五年多,却未能割断海内外联系,沿海各地对郑成功等“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江日升:《台湾外记》卷5。)因此十八年(1661)起,清政府又采纳郑成功叛将黄梧建议,推行迁界令,它是禁海政策的重要扩大和补充。为了孤立郑成功,清政府将江、浙、闽、粤、山东、北直六省等沿海居民内徙,要求必须在10-15日内迁离海边30-50里,寸板不许入海,界外房屋村舍一律拆毁焚烧,以暴力制造出了一个无人居住区作为隔离带。“至是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阮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对于近海岛屿也同样坚壁清野,不留人迹,“(顺治)十八年十二月,令定海总兵牟大寅率兵巡海,见岛屿而木城草屋者,悉焚毁搜斩。”(《李之芳传》,载于《清史列传》卷6。)同时又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迁海。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清廷使用全副力量禁海、迁界,其中广东等地“凡三迁而界始定”,“功令既严,奉行者惟恐后期,于是四省濒海之民,老弱转死沟壑,少壮者流离四方。”(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迁海。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禁海、迁界给六省特别是江、浙、闽、粤四省的沿海居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沿海居民世代依海而居,以出海捕捞和贸易为生,禁海已断绝了他们生计,而迁界令则更剥夺了其生存基础。“被迁之民流离荡析,又尽失海上鱼蜃之利”,(钱仪吉:《姚启圣传》,载于《碑传集》卷15。)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辗转待毙惨不堪言”,(陈鸿、陈邦贤:《莆变小乘》。)“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仅粤东8郡死亡人数就达数十万。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沉痛写道:“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严重摧残和破坏了沿海地区生产发展,由此海外贸易萎缩,商民出洋难以为继。
二十二年(1863),清军攻取台湾,康熙终于次年下谕各省,认为海氛廓清,先前所定海禁处分条例尽行停止,海禁遂开。然而康熙虽以“船只出海,有裨民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588页。中华书局版。)开海可使“穷民易于资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592页。中华书局版。)但是出于政治考虑,却长期以“海禁不可轻开”为念,(《清圣祖实录》卷77,康熙十七年九月丙寅。)又以“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忧虑,(《清圣祖实录》卷270,第16页。)担心汉人与外相通,概不批准任何放宽奏请,一再“诏如顺治十八年例,迁界守边”。(《郑芝龙传》,《清史列传》卷80。)海外贸易重开之后,康熙对此仍不放心,又以荷兰等国请与中国地方互市,一些地方官员奏请准许中国与西洋、东洋、日本等国出洋贸易,直言“海寇未靖,舡只不宜出洋。”(《康熙起居注》第二册,第657页。中华书局版。)“外国人不可深信,在外官员奏请互市,各图自利耳。”(《康熙起居注》第二册,第666页。中华书局版。)对海船和出洋严加限制,其律令逐年严密,不许民间建造双桅以上海船,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和运载违禁货物出洋贸易者皆处斩枭示,全家发边卫充军。(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样刑典,律令部汇考三十七,1934年影印雍正铜活字本。)后虽允许打造双桅船,但却有着种种限制,民间使用的渔船商船,严格限制在五百石以下。
海禁重开后,深受海禁之苦的沿海人民纷纷出国谋生,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居留南洋。清政府因担心汉人出洋日多会危及统治,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清圣祖实录》卷270,第16页。)于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又颁布南洋禁海令,规定内地商船不准到南洋吕宋(今菲律宾)和噶喇吧(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处贸易,南洋华侨必须回国,澳门夷船不得载华人出洋。同时加强海路限令,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禁止民人私出外境。禁航令颁布后,东南沿海民生凋敝。福建士绅蓝鼎元道,“闽粤人稠地狭,田园不足耕,望洋谋生十居五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蓝鼎元:《鹿州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鹿州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直到雍正初年,福建、广东等省才陆续开禁,但清廷同时下谕称,贸易外洋者多系不安本分之人,嗣后外出应定期限,免除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日众。若逾期不回者,是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之后不许再回内地。
与禁海政策相一致,清朝亦长期限制海外贸易,并对外国人严加防范。尤在乾隆期间,由于担心“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因而清政府一再严申“华夷之别”,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正式发布谕令,仅限广州一口通商,所有外国船只仅在广州停泊、交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
禁海令是清政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和封建专制日益加强的反映,它通过一种自我封闭和摧残,最终成为了闭关锁国。统治者从以农为本的思路出发,对工商业充满了恐惧,亦很少考虑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需求。清朝正值世界贸易迅猛发展时期,而禁海令则严重隔阻了中外之间的商品、文化交流,以及国内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它构筑了人们彼此并中外隔绝的一道堤墙,严重破坏了沿海经济,也造成了民众长期生活在一种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状态中,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埋下了许多悲惨的祸根,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光明日报》2009年6月23日

中国的禁海政策始于明朝。由于政治需要,从朱元璋起,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直至明末,这种禁阻私人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时紧时松,但始终不曾撤销。清朝始建,由于郑成功等人雄踞海上,进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无力海上制胜,于是承继了明朝的禁海令,进一步申
严海禁,以封锁沿海水陆交通联系来遏制郑成功等反清力量。另外,限制民众出海外迁也成为清朝禁海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自此,清代的禁海令率先在广东实行。顺治十三年六月,清廷禁海令从广东一隅全面扩展开来。清廷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地督抚,严厉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一旦有人“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缉者,俱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者,皆论死。凡沿海地方大小船只及可泊船舟之处,严敕防守,“不许片帆入口,一贼登岸”(《清世祖实录》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但顺治帝的这一敕谕实行了五年多,并未能彻底割断海内外联系,沿海各地对郑成功等“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江日升:《台湾外记》卷5)。因此,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政府又采纳郑成功叛将黄梧建议,推行迁界令,它是禁海政策的扩大和补充。为了孤立郑成功,清政府将江、浙、闽、粤、山东、直隶六省沿海居民内徙,要求必须在10-15日内迁离海边30-50里,寸板不许入海,界外房屋村舍一律拆毁焚烧,以暴力制造出一个无人居住区作为隔离带。“至是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阮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对于近海岛屿也同样坚壁清野,不留人迹。“(顺治)十八年十二月,令定海总兵牟大寅率兵巡海,见岛屿而木城草屋者,悉焚毁搜斩。”(《李之芳传》,载于《清史列传》卷6)同时,清廷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清廷以全副力量禁海、迁界,其中广东等地“凡三迁而界始定”,“功令既严,奉行者惟恐后期,于是四省濒海之民,老弱转死沟壑,少壮者流离四方。”(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禁海、迁界给六省特别是江、浙、闽、粤四省的沿海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沿海居民世代依海而居,以出海捕捞和贸易为生。禁海令一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计,而迁界令一出,更剥夺了他们的生存基础。“被迁之民流离荡析,又尽失海上鱼蜃之利”(钱仪吉:《姚启圣传》,载于《碑传集》卷十五),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辗转待毙,惨不堪言”(陈鸿、陈邦贤:《莆变小乘》),“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仅粤东八郡死亡人数就达数十万。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取台湾,实现了全国统一。在此形势下,康熙帝于次年谕令各省,认为海氛廓清,先前所定海禁处分条例可尽行停止,海禁遂开。然而,康熙虽然认为“船只出海,有裨民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588页。中华书局版),开海可使“穷民易于资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592页),但这一政策并未维持下去,他出于政治考虑,仍长期以“海禁不可轻开”为念(《清圣祖实录》卷77,康熙十七年九月丙寅),并且一直担心南方汉人与海外相通,所以后又一再“诏如顺治十八年例,迁界守边”(《郑芝龙传》,《清史列传》卷80),概不批准任何请求放宽海禁的奏请,对海船出洋严加限制,其律令且逐年严密,不许民间建造双桅以上海船,擅造二桅以上大船和运载违禁货物出洋贸易者皆处斩枭示,全家发边卫充军。后虽允许打造双桅船,但却有着种种限制,民间使用的渔船商船,严格限制在五百石以下。  海禁重开后,深受海禁之苦的沿海人民纷纷出国谋生,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居留南洋。清政府因担心汉人出洋日多会危及统治,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清圣祖实录》卷270,第16页)。于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再颁南洋禁海令,规定内地商船不准到南洋吕宋(今菲律宾)和噶喇吧(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处贸易,南洋华侨必须回国,澳门夷船不得载华人出洋。同时加强海路限令,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禁止民人私出外境。禁航令颁布后,东南沿海民生凋敝。福建士绅蓝鼎元道:“闽粤人稠地狭,田园不足耕,望洋谋生十居五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蓝鼎元:《鹿州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直到雍正初年,福建、广东等省才又陆续开禁,但清廷同时下谕称,贸易外洋者多系不安本分之人,嗣后外出应定期限,若逾期不回者,是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之后不许再回内地。  与禁海政策相一致,清朝亦长期限制海外贸易,并对外国人严加防范。尤其在乾隆年间,由于担心“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因而清廷一再严申“华夷之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还正式发布谕令,仅限广州一口通商,所有外国船只仅在广州停泊、交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  禁海令是清政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和封建专制日益加强的反映,它通过一种自我封闭和摧残,最终导致闭关锁国。统治者从以农为本的思路出发,对工商业充满了恐惧,亦很少考虑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需求。清朝正值世界贸易迅猛发展时期,而禁海令则严重隔阻了中外之间的商品、文化交流以及国内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严重破坏了沿海经济,也造成了民众长期生活在一种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状态之中,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埋下了悲惨的祸根,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简单来说,《禁海令》和《迁海令》都是针对当时台湾郑氏政权的行动。禁止对台湾贸易进而令台湾得不到生活、军事等物资的补充。《迁海令》是《禁海令》的延伸,《禁海令》内容只是从派兵把守沿岸,严查走私;而《迁海令》是将所有的沿岸居民迁入内陆,彻底断绝走私。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而迁界之事在《清世祖实录》中有详细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军厦门战役失利之后不久,浙江监察御史季振宜旧事重提,又上书分析征伐郑军的形势,建议在禁海的基础上实行迁界。他认为,东南之地本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全国的赋税大半出于东南,但近年来由于郑军成为闽、浙、江南三省之重患,朝廷屡次用兵,以至各地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要想从根本上扫平郑成功,朝廷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船,不习水战的八旗子弟还须冒风波之险前去征战。因此,季振宜建议:闽、浙、江南等地应首先注重防御,而后才行征剿之策。防御之法应以断绝郑军物资来源为主,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江南的崇明、江阴、通州、镇江等处,应由督抚镇、都统、章京等官员驻防,各率精兵,严密防守,可使三省之兵声讯相通,互相支援,如此一来,郑军无处可补给,只能坐以待毙。

顺治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传旨“此奏内事情关系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察议奏。”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清廷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迁海令》亦称《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是更为严厉的政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令》开始实行,清政府勒令东南沿海五省滨海三十里的边民迁离故土,并沿内迁三十里处开挖两丈余深、两丈余宽的壕沟,临沟筑起四尺余厚、八尺余高的城墙,每五里设一个炮台、二个烟墩、三十里屯兵。秦汉时期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修筑在草原与田园之间的“长城”,如今修筑到了内陆与海洋之间。 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朝文字狱的影响
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有的地方戏曲也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毁灭。文字狱使广大文人学者无所适从,于是...

关于满清的旗人制度和清末的衣裳与地理(要详细)
1639年松锦大战获胜招降的明军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于是正式成立了“八旗汉军”,最初为4旗,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康熙两代又有招募扩充,到清嘉庆年间总兵力达到22旗半。 其中以汉人为主,间杂有回回、满洲、朝鲜、蒙古等各族官兵及家属,统称“八旗汉军”。须要注意,清入关前,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等人的...

清朝受人欺负主要原因是因为武器科技不行,清朝有人研发火器吗??_百度...
所以清政府就算自研武器那也并不是十分的厉害,所以这也导致后面清政府即使在面对其他周边小国的骚扰时,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武器实在太过于落后,根本就不是对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吸取以前清政府的经验,支持改革开放。

正月到底从什么时候到时候时候不能剪头啊?
从阴历正月初一到阴历二月初一,二月二,龙抬头可剪头发。

辽东在历史上是以汉人为主,为什么提到满族进入汉地都从入关开始算而不...
八旗子弟是对这些旗人的统称,能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旗人中间的蒙古族,汉族,甚至还有高 丽族,俄罗斯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为了和腐朽的被推翻的旧王朝撇清关系,肯定不会把自己归于满族,在占了便宜但是不能吃亏的指导思想下,毅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民族...

谁能告诉我怎么去理解清朝的历史?先是乘中原内战大举入侵,而后强行推行...
辽代女真人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或系辽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被称为生女真,或不系辽籍女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被称为回霸(一作回纥)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由于铁的传入和使用,生产发展较快。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起兵反辽并...

我记得小时候在录像厅看过一部电影 香港拍的宫廷戏 结局是女主用刀把...
满清禁宫奇案》\/满清禁宫秘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2334041.htm

清朝文字狱案例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清朝文字狱案例 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江苏东台的举人徐述夔去世后,其子为纪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楼诗集》...其他触犯庙讳、御名以及提到皇帝应该换行抬写而没有换行抬写,因此获罪的,不可胜数。有一个河南人刘峨,编印《圣讳实录》一书出售,本来是为了告诉人们应当...

翁红的电影有什么?在哪可以看?
吸我一个吻 (1994)满清禁宫奇案 (1994)醉生梦死之湾仔之虎 (1994)欲霸天下 (1994) ... 于莉贞 紫禁城轶事 (1994)满清十大酷刑 (1994)轰天陷阱 (1994)青楼十二房 (1994)挡不住的疯情 (1993)虎穴屠龙 (1993)狗蛋大兵 (1993)太子爷出差 (1992)太子爷出差 (1991)庙街豪情 (1991)富贵冤家 (...

谁能告诉我翁红演过滴电影...最好是带点彩的
《满清十大酷刑》《满清禁宫秘史》《青楼十二坊》《慈禧秘密生活》《吸我一个吻》《处女夜记》《挡不住的疯情》《情难自禁》《新大小不良》带点彩的大概有这些

德昌县18452585454: 清朝初年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
艾受希存: A答案最为合适.分析如下:一个国家是不会无缘无故禁止对外贸易的,尤其是在海上贸易能为朝廷带来巨额税收的封建社会.因此皇帝决定要搞海禁,一定是因为当时的海外贸易和海上活...

德昌县18452585454: 初中历史闭关锁国从清初'片板不能下海''的什么 政策 -
艾受希存: 因为,明末有部分,反抗“清廷”的人士逃亡'海外,比如“郑成功割据”台湾,由于清朝是满清开创的,是单一的“游牧+农耕”民族,对“大海”航线,十分的不精通,清朝是窃取“明朝”的江山,而“明朝”就设施了“海禁”,清朝当政者,为了便于“统治”和当时的“士大夫”都反对“扩海”,还有民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就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科技”.“清廷”知道,汉民族善于“学习”“模仿”害怕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落入反“清”人士手里,所以再清初就严厉规定,“禁海”加“关闭海关”这类“闭关锁国”的愚蠢政策,使中国到了近代在“天文“”文学”“科技”“军事”“工业等”等方面,前面落后于西方世界.

德昌县18452585454: 求以《历史告诉我们》为话题写一篇大作 -
艾受希存: 文字狱、闭关锁国满清王朝的这两大恶政彻底终止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的进程.而这两大恶政推出的根本原因在于满清王朝防汉、制汉的心理. 大家都知道海外贸易对于中国走向商品社会,融入世界先进文化和主流是多么重要....

德昌县18452585454: 感觉如果不是清朝的禁海令太厉害,明朝的禁海令应该没有人会想到,是吧?
艾受希存: 不是.第一,清朝的禁海令和明朝崇祯年间的禁海令是一个形式.即中央宣布禁海,地方开海,海税因为名义上的禁海令而不必上缴中央(因为中央禁海,所以无法收税),由地方官府贪污.其中广东13行和澳门都是重要的出口贸易地,外国白...

德昌县18452585454: 帮忙找有关清朝“禁海令”的书 -
艾受希存: 在《康熙大帝》有写到这项政策及其影响

德昌县18452585454: 清朝的海关道是干什么的? -
艾受希存: 康熙二十三年"废除禁海令”, 指定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年,康熙二十四年"设立粤海关于广州之澳门、闽海关于福建之漳州、浙海关于浙 江之宁波、江南关于江南云台山在镇江城西门外"准许外商来华贸易.清朝初年的海关有些方面是前朝市舶司制度的继续,也是清朝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上的一 大进步,在我国海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海关命名的海上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清朝的海关道是国家之间交往的门户,是海上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

德昌县18452585454: 为何明朝开祖要下禁海之令?? -
艾受希存: 朱元璋之所以禁海是因为老朱统一天下以后他很忙,朱元璋肃贪大家都知道,在朱元璋时期大臣能混个退休就是祖坟冒青烟啊,包括胡怀庸、蓝玉案等.杀的人都上万啊,大臣杀了谁干活啊,朱元璋说:我干.所以朱元璋事必躬亲.所以禁海既可以防止外族假冒商人、传教之类的事混进间谍什么的,还可以自己省点力气.后来在朱棣时期国内不那么忙了,就想威远四海了(事实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棣不像他爹那么忙了.就开海了.后来小日本来了,就又海禁了,当时为招安大海盗汪直时,汪直提出开海禁,明朝都没同意.

德昌县18452585454: 中国传统文化中断了么? 我们的国服是旗袍马褂,普通话是胡化满化的语言,现代汉语词汇很多是日式汉语? -
艾受希存: 看罢中华历史,只能感叹,来自满蒙的劣制文化的喧宾夺主,用丑陋的马褂和旗袍替代了高贵典雅的汉服,用奴性的冷漠和无耻替代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切.而这种遗毒仍在继续流淌.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

德昌县18452585454: 历史上清朝查禁鸦片为什么不能阻止鸦片的继续输入 -
艾受希存: 清朝查禁鸦片,可为何不阻止鸦片的疯狂输入呢?其实是有阻止过的,清廷曾先后颁布过一系列的禁烟法令,以阻止鸦片的输入. 据史料的记载,清廷颁布的第一道禁烟法令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当时规定:“ 定兴贩鸦片者,照收买违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