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康桥 读后感

作者&投稿:勇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急要~

知道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

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桥。



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在案前,今夜,我就只有康桥了。此刻的我便是康桥唯一的游容。



素 描



无论如何辗转迂回,志摩终是属于康桥的。钟情已是千年,相遇自是有缘。一切先有默契,不必多言。该在的,不论是前生还是来世,它是始终都等在那里的。就只这一个康桥,单等这一个志摩去“发见”,去结一段缘。不需要任何理由与契机。

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皈依与寄托。

第一段只用了一支炭素笔,就以线条勾勒出志摩与康桥之间几乎具有某种宿命意味的互属关系。语言平浅、意象单纯,而志摩心中的意念却温和地随着文字的节拍,不疾不缓地淡淡点出。



版 画



上前一步,即抵达你营造的“单独”境界,这正是你智慧的灵光一闪,也需得以犀利的心灵去抚触。仅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和三个“你要发现”的排比句,就完成了一个人生的大颖悟,这出自性灵的会心之见,悟透的人自有心领神会的一笑。再如后文中“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自取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扶养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这种从眼前景物荡开去,通过冥想的途径,反映个人情思的格言警句式的哲理短句,文中俯拾皆是,可圈可点。恰如散置在夜空里的星星,让人眼前一亮又一亮。从中可窥志摩炼字炼句,想象比喻的功夫,已达圆熟境界。


若以版画技法相拟,一刀一刀是刻在画版上的,无法随意涂改,没有相当把握,怎敢轻易下刀?也是最见画家功力所在。

勿容置疑,志摩是属于才华横溢的那一路作家。但临到面对至爱的康桥,我们一向自信的诗人忧心忡忡。你说:“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辜负了它。”这是多么动人的忧虑,又何尝不是我们常人的经验?最神圣钟爱的事物,总是最不敢轻易提及,唯恐亵渎了它。

康桥,那是志摩心中千遍万遍唱不尽的爱宠,是断断不肯对它做骚人墨客式的清论高谈、评头论足。你甚至已经断言:“这回是写不好的。”你的担忧至少让我明白了两层意思:爱是用血写的诗;其次是,我相信,志摩将要尽全部心力、笔力之所能,画一个心中的康桥给我们的。



国 画



随志摩踏时光而行,步步有声。

康河近了。我听到你的心跳。我望着你的背影正一步一履朝自己心跳过的地方走去,朝自己曾经的鞋声走去,朝自己哭过的哭和笑过的笑走去了。

你轻轻叹一口气,自言自语:“这么快就离开那个春天这么远了?”可不是吗,那一个特定的春天,成了你和康桥永恒的季节。那些个不能释怀的日子,成了你一生的感动。

你也算是见过真山远水的人,但你竟毫不迟疑地断言:“我敢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纵有一百个质疑的理由,我不忍心给自己一个质疑的自由。你此刻的心情我想我知道。

此时的康河,已被偷换概念成你心中理想的象征。你不是地理学家,你无需科学的精密与严谨。况且,谁又能不容许“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颇?你的执着,令每一个读到这的人不能不深深动容。不是为康河之美,而是你炙人的痴情。我能感觉得到你的血在烧,在字里行间窜流。志摩是实实在在爱疯了康桥的。

随即,你以中国画常用的散点透视法,引导我从不同角度浏览康桥,交给我三幅传神写意的中国水墨:



淡泊悠远、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图

堂皇典丽、气象高华的学院建筑群

超凡脱俗,维妙维肖的克莱亚三环洞桥



第一幅:拜伦潭——果子园——星光下的水声——近村晚钟声——河畔倦牛刍草声。神秘的层境尤需次第叠出,叠而不重。星光、波光,钟声、水声,人烟气、生灵气,笔性和墨气浑然天成。不仅想象瑰丽,色彩缤纷,而且感觉奇特,极富视听之美。没有玄奇的意象,却似有玄机伏笔,让人产生无边玄想。不知不觉中已被志摩所酿制的神秘悠远的气氛所覆盖。而志摩本身则完全进入物我合一,无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第二幅:志摩并不着意描绘学院建筑群,而以具有暗示性的墨意留白,提供给人想象的空间和回味不尽的“意趣”。以柯罗的田野画和肖邦的小夜曲这些具有暗示意味的形象与意境引起读者联想与共鸣。遥想志摩当年置身其间,方帽黑袍,一卷在手,何等惬意潇洒,最是神采飞扬了。景、人、情交融,才成最美的画境。

第三幅:克莱亚三环洞桥,在志摩笔下,美得不夸张也不尖锐。但志摩最是善用隐词的高手,一个“怯怜怜”,有声有色有味,立时给一个平平凡凡的小桥注入了血脉与精气神儿。文字的高度妙用,被志摩童话般的魔手耍活了。小桥自有了她玲玲珑珑的风韵,正是那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式的纯净与温润。初初入眼并不夺人,需得“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这才品出她的脱俗之美。如古人所说:“花好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在莫造。”这份“精神”是要人穿过眼帘,用心去感受的。志摩在问:“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当然没有了,也许真的没有了,也许单是冲着你那痴情,不容许自己再有了。

正如蓬头垢面的清晨不宜欣赏女人一般,志摩是不乐意我在不适当的天时与气候,去赏坏了他的康桥的。

志摩的天性是唯美的,唯美的志摩正是叔本华所说“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仍要在园中遍植玫瑰”的那种人。志摩受不了康桥不够完美。

在我有限的地理知识里,英国的冬天总是雾着一张脸,而志摩则说是“走极端”“荒谬的坏”。你用了一个欧化长句“逢着连绵的雾盲天你一定不迟疑地甘愿进地狱本身去试试”把消化这句子的节奏放慢、时间拉长,感受力也加强了。没有人会再怀疑冬游康桥将是怎样愚蠢的选择。一个“盲”字用神了,语言在一瞬间活了过来,并扩大到无限,具有一种超现实的情趣。

总还是那个诗人的志摩。三幅画毕,方兴未艾,又信手拈来两节小诗。再次以乐器的层次滋润着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的通感,就象在人心胸铺展开两方好平的阳光,令人浸润其间,享受一种不可言诠的温柔的感动。

如果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那么,康河的灵性则全在它脱俗的神性之美。

康桥也因此而有了它最动人的质地。



油 画



只是浮光掠影的写意水墨画,对于至爱康桥的志摩来说,是不尽兴的。如果说第三段是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画了康桥的“线”,那么志摩在第四段则以西洋油画的焦点透视法,浓墨重彩地画了康桥的“点”。这巨幅油画我叫它——康桥之春。

布局吗?当然也还是依你:

把“恣蔓”的草丛给牛马的“胫蹄;”把“新来的潮润”给“寂寞的柳条”;把“饮烟”给“佳荫里的村舍”;把仙姿给素裙纱帽、长篙轻点的女郎;把春的长袍披给康桥,把康桥——还给志摩。

康河水波依旧,你说,去租船吧,就那种别处不常有的长形撑篙船。——在水一方,你手持长篙,盈盈而笑,轻吟一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仿佛从来就不曾离去。谁能知晓你这尾深水鱼的快乐?庄子负手不答,但——我想,我知道。

河身多曲折,时隐时现你单衫微寒的身影。我以为:一条河的走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百转柔肠;船撑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叶扁舟,去留由己的小情小趣;住惯都市不解季节变迁,还是远离尘嚣不食人间烟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还保有一颗对自然的敏感之心。

志摩说得对,人类是“病”了,病在“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就远似一天”。这不禁使我想起清朝画家盛大士的一句话:“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我们离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是越来越遥远了,追求清欢的心念也越来越淡薄了。五官要清欢,总遭遇油腻、噪音、污染;心情要清欢,找不到可供散步的绿野田园。有时想找三五知己去啜一盅热茶,可惜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只是有茶的地方总在都市中心人声最嘈杂的所在。清欢已被拥挤出尘世,人间也越来越逼人以浊为欢,以清为苦,而忘失生命清明的滋味。


志摩给我们开了一帖药方——不完全遗忘自然。

岂止是不遗忘,你是完完全全把自己融入自然,也终于完成自己于无边的自然之中。

你看:志摩在“天然织锦”般的草坪上读书、看云、拥抱大地。你把这里描绘成草的天堂。人给自然一个天堂,自然也还给人一个天堂。

志摩在“薄霜铺地”的林子里散步,听鸟语、盼朝阳、寻泥里苏醒的花香、体会最微细神妙的春信。写景在字面上也还是历代诗词中常见的那种春之美。但以前只知道春天有多美,这会儿才感到春天有多骚,象足了一个娇俏的、爱嗔闹着小姐脾气的小女人。她的呼吸、她的体温,近在咫尺,伸手可触。那是逼着人忍不住要去相亲的生命。

志摩正顺着“水溶溶的大道”登上土埠,与康桥拉开些距离,再赏康桥。这是全文中最能体现志摩艺术风格的一段。溶拟人、排比、比喻、反复、欧化长句于一体。无论是语言的创新、意象的融铸、节奏的掌握,以及某些难以宣说的高度气氛之营造,都不是一般的游记散文所堪比拟的。硬是一步步使读者从内心深处逼出一个鲜活水灵的春之康桥。

志摩又顺着草味和风,骑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放轮远去了,去爱花、去爱鸟、去爱人情、去偷尝晚景的温存、去绿草绵绵处寻梦。

尽管,我无法道出“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这样的消遣是怎样的沉味,但怎能叫人立刻停止那玄幽的迷思?只是你这一“寻梦”,怎么就不醒了?春已经走得很远了,秋露已重,你可有一件御寒的夹袍?可有一只唐诗中焚着一把雪的红泥小火炉?

只是你这一“寻梦”,怎么就不归了?被风翻到三十六页便停住了,成为文学史上的孤本,而康桥在你笔下也便成了千古绝唱。你明明允诺我们“今夜只能极简的写些,等以后有兴会时再补。”却羽化登仙般地翩翩如鹤归去,让我们空悬着一颗再读康桥的心,苦等至今。假如你能象火鸟,自焚之后又在灰烬中复活,自无涯返回有涯来看看你久别的康桥,而康桥前倾到的已是他人。志摩会怎样?

你果然是个真性情的人,竟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未料见过世界的志摩,你的欢愉竟是这样窄窄的、小小的,仅仅容纳得下一个康桥。我为你的执着感动得直想哭……

我在想,我一直在想,若能给志摩多一年的康桥春天该有多好。再转念,其实在时间的流里,原没有什么绝对的长与短,只要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丰盈,瞬间即在永恒。

篇末那两幅夕照图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一笔带过的。它不是描在纸上,也不是刻有画版上,是一刀一刀镌刻在志摩血肉心壁上的。

也试着让自己隔着篱笆,看天风迎面赶一群羊过来,夕阳从它们的后背照过来,把它们照成金色的透明体,谁能怀疑它们不是一群仙界的灵物?谁又能不感到那种“神异性的压迫直逼过来”。大自然的美有时是会逼人落泪的。而我们跪伏在大自然面前的诗人,正是这画幅中最传神惹眼的点睛之笔。只轻轻一点,就把自然景观提升到人文景观的层境。

斜阳下草原上的罂粟花,再次迷眩了我的视觉。究竟象什么?最善比喻的志摩竟“吝啬”地用省略号一点了之,成了画境中的留白。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种想象,想象的空间与深度顿时无限辽阔。

志摩在收笔了。一定还有一些什么,你是不肯说的;还有多少藏在口袋里的情怀,你也不再轻易向人说道。也许四月的黄昏知道,四月黄昏的康桥知道。

但志摩却给我们一个突兀的结尾:“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你怎能把乡愁说得如此轻易?康桥,它也许是别人的故乡,但必定是你的异乡。一读再读,才得顿悟的刹那。于躯壳,你是过客,但于灵魂,康桥正是你的归宿,它是志摩心灵的故乡啊!

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曾经对志摩的理想作过这样的概括:“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能够会合于一个人生里。”而爱、自由、美正是康桥所有。

因此,康桥在志摩心中已不再是一群学院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美学观点、一个博爱的载体、一个自由的象征,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完全是形而上感觉的升华。



有人用画笔呈情,有人用眼眸承情,有人用文字陈情,志摩你是以对康桥第三度山水般的心契与领会,与读到它的人以心换心的。正如你自己的话:“你要打开人家的心,先得打开你自己心。”

我以为:一篇好文章全靠“文气充沛”。“文气”是文章的灵魂,也最见作品的尽境。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我国现代早期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徐志摩散文的巅峰之作而脍炙人口,首先在于它的感人,其次是它完美的艺术形式。而感人的是志摩的真情投入。“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必然是直指本心,写出人性的共相,触及人性的本然,使读者会其心而同其心”,这篇散文便是了。

志摩描绘的是康桥的皮肉骨,我们得到的却是它的神;勾勒出的是康桥的点线面,我们进入的却是整个画廊。在有意无意之间,已不得不思志摩所思、感志摩所感、悟志摩所悟,只有答应了自己随了志摩的思路行去,并以心灵的颤动、呼应那无法抗拒的接引。康桥固然遥不可及,但我们的梦想与神往,借志摩的一支笔替我们都实现了;康桥固然本来就美,也是志摩实在写得好,硬是把这一个康桥给写足了。

文气也在回荡中饱满高涨,充沛于字里行间,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震慑于志摩不凡的才情。而在此文完美的艺术形式中最为亮丽袭人的,是志摩的语言艺术,颇值一提。

写景时惯常使用欧化长句,把读者“消化”一个句子的时间拉长、节奏放慢,恰似一种从容漫步山水的心情;而写感悟,则多用短句,以适合表达感情的急促与热烈。或用长句把一串短句轻轻托住,或长短句错综出现,使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快慢相节,形成一种起伏的韵律美。

反复、排比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使语言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洋溢着灵动的乐谱情调,甚至写出了满纸的回音与乐声。

志摩是这样自如地操作着语言,不仅使它精确,而且赋予它“活”的生命,寻求语言新关联的能力,选用机能性强的语字,使语言的内在世界丰盈而饱满,多姿多彩而富于表情。曲折而非直线、起伏而非平坦。时而开门见山,时而回廊九曲,时而腾达、时而沉落,既一针见血、又十面埋伏。相当耐读,差堪玩味。功力之深,已达心手两忘的境界。

这使我赏读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错觉:读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一首好诗。即使不分行也读得出是诗,是诗化了的意境,是诗歌语言的魅力。

每读一遍都有新鲜的感动。《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一遍就可以读懂的,因为它——语近;但也许是好多遍也读不懂的,因为它——情遥。把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的“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移来此处,是否最为贴切?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下面是我搜到的读后感!看看吧!!!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
我觉得徐志摩的散文,最好的当属旅行散文,如《我所知道的康桥》,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尤其喜欢的是他写康桥在大雨中淋漓等彩虹的那段,将一个诗人的性灵展现无疑。那时候徐志摩在剑桥做旁听生——到底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想去美国念书就去美国,想来剑桥跟随哪个大师就来英国。做旁听生多美啊,不用考试,不怕不及格,想听谁的课就选谁。咱也想当呢就是没这个命哦,上大学也不过是为了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敲门砖――这人跟人差别杂就那么大呢?所以咱去了剑桥就只有从后门溜进国王礼拜堂逃票看风景,舍不得银子坐平底船让撑篙的人把咱也漂浮在静静的康河上,只有趴在桥头把那些舒展的身姿做个背景留个念。不过在剑桥的时候倒没怎么怀想徐老前辈,毕竟那样的天空那样的建筑那样的氛围太异国情调了,虽然也看到不少年轻的中国面孔。 知道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

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桥。



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在案前,今夜,我就只有康桥了。此刻的我便是康桥唯一的游容。



素 描



无论如何辗转迂回,志摩终是属于康桥的。钟情已是千年,相遇自是有缘。一切先有默契,不必多言。该在的,不论是前生还是来世,它是始终都等在那里的。就只这一个康桥,单等这一个志摩去“发见”,去结一段缘。不需要任何理由与契机。

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皈依与寄托。

第一段只用了一支炭素笔,就以线条勾勒出志摩与康桥之间几乎具有某种宿命意味的互属关系。语言平浅、意象单纯,而志摩心中的意念却温和地随着文字的节拍,不疾不缓地淡淡点出。



版 画



上前一步,即抵达你营造的“单独”境界,这正是你智慧的灵光一闪,也需得以犀利的心灵去抚触。仅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和三个“你要发现”的排比句,就完成了一个人生的大颖悟,这出自性灵的会心之见,悟透的人自有心领神会的一笑。再如后文中“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自取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扶养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这种从眼前景物荡开去,通过冥想的途径,反映个人情思的格言警句式的哲理短句,文中俯拾皆是,可圈可点。恰如散置在夜空里的星星,让人眼前一亮又一亮。从中可窥志摩炼字炼句,想象比喻的功夫,已达圆熟境界。


若以版画技法相拟,一刀一刀是刻在画版上的,无法随意涂改,没有相当把握,怎敢轻易下刀?也是最见画家功力所在。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叙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翡冷翠山居闲话: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 巴黎的鳞爪:但巴黎却不是单调的喜剧。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倩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想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
一、什么是“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诗人的称号,也是与康桥息息相关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表现
文人的情结都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徐志摩也是如此。“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的一生的诗文中。除了两篇怀念母校的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外,徐志摩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其中,《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叶嘉莹曾言:“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再别康桥》正是徐志摩用生命写成的诗歌。它幽微地传达出失意之人再别母校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这正是“康桥情结”的魅力所在。
三、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根源分析
为什么徐志摩一生对康桥挚爱至深?在英国的两年可以说是徐志摩魂牵梦绕的两年。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游学经历、爱情婚姻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庭背景。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出生在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的家庭。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徐志摩从小就表现出他诗人的才情,是个聪颖、活泼好动、单纯的热血男儿。浪漫的徐志摩思想上并未受到父亲的束缚,离开故国后在康桥的日子正好契合他心中的理想国。
(二)游学经历。
在英国伦敦的留学经历对徐志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徐志摩自己对美国的学习生涯并不满意,他曾经说,“如果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女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在那个“迷茫”时期,一个英国哲人“召唤”了他,就是罗素。“夏日黄昏时穿透海上乌云的金色光芒——冷静、锐利、千变万化。”诗人徐志摩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来评价罗素的思想。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在哥伦比亚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来到了英国,只为“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即伏尔泰——译注)认真念一点书去”。志摩去英国本想追随罗素,而罗素却去了中国,志摩扑了一场空。他在伦敦时认识了狄更生,并在他的介绍下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
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
罗素的政治观、社会观,乃至婚姻、家庭、爱情的思想,以及对两性关系问题所抱有的自由主义主张,给徐志摩深刻的启示。罗素作为哲学教授,在写出许多“精确的真理”著作的同时,更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心的热忱。徐志摩作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在罗素的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广泛的吸取滋养。
在英国伦敦期间与徐志摩交往甚密,对其思想产生影响的不止罗素一人。当时,徐志摩手头阔绰、视野开阔,同时对交际抱有强烈的兴趣,与之交往的人众多,魏尔斯、魏雷、卡因、狄更斯、史斯奇、嘉本特、曼斯菲尔德、福斯特。从这些人那里,广泛猎取英国文学、政治、哲理、社会心理学、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的知识。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时期,孕育了徐志摩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些交际经历对徐志摩的深刻影响,莫过于丰富、凝结了他所谓的“康桥情结”。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
(三)爱情婚姻 。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徐志摩与富家千金张幼仪结婚,1920年,张幼仪跟随徐志摩一起到英国,徐志摩却想着过自己的诗化生活,他去他“甜蜜的单独”的康河上过他属于自己的“真愉快”的时光去了,甚至整宿在康河边上做他的梦。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在康桥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甜蜜的单独,那时甜蜜的闲暇。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
徐志摩与林徽因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发生在康桥时期。正当志摩与徽因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到英国来找志摩。志摩一心想跟徽因在一起,于是提出要与幼仪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时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徐志摩在那时期的诗也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在热恋中,他的诗歌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失恋时,他的诗却充满了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如果没有爱情,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诗歌。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这对爱的执著也丰富了徐志摩不可磨灭的“康桥情结”。
(四)历史文化根源。
中国文人很多都会有某种情结。例如李白具有“诗酒情结”和“月亮情结”。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李白一生以月为伴浪迹天涯,月随李白漫游神州,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李白对明月有深沉的理解和挚爱,这轮明月从此就走进了李白的夜空,与李白生死相守,穿越了时间的障碍,跨越了地域的阻隔,放射着熠熠的光彩;杜甫具有“忧国忧民情结”,不管穷达,他也要兼善天下;陶渊明则具有“归隐情结”,他一生乐于归隐、心怀归隐,并且实现了归隐。这自古传承的传统也深深影响了后代诗人,特别是身处新旧时代碰撞的诗人,徐志摩就是其中一例。
四、结语
康桥的自然之美,徐志摩失落在这里的梦幻以及他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使他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那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的“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所以,凝固了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更何况离开康桥之后的生活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竟为了生计,更增加了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亮点,是他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同凡响的“康桥情结”。我们能找到坚实的历史根基。读图曾经被视为思想幼稚、情感肤浅、心灵浮躁。然而,也正是在读图中,我们发现了尚未泯灭的童心、留恋不去的生趣和活泼泼的感性。图文不同插图,在插图书籍中,图是文字的点缀并且紧紧依附于文字。但对于图文书籍来说,图自成系统,前后呼应,它被文字所拥有,又一次次从文字的空隙中滑脱,向世界直接展示它的光影和色彩,并吸引着文字对它再一次拥有。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
我觉得徐志摩的散文,最好的当属旅行散文,如《我所知道的康桥》,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尤其喜欢的是他写康桥在大雨中淋漓等彩虹的那段,将一个诗人的性灵展现无疑。那时候徐志摩在剑桥做旁听生——到底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想去美国念书就去美国,想来剑桥跟随哪个大师就来英国。做旁听生多美啊,不用考试,不怕不及格,想听谁的课就选谁。咱也想当呢就是没这个命哦,上大学也不过是为了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敲门砖――这人跟人差别杂就那么大呢?所以咱去了剑桥就只有从后门溜进国王礼拜堂逃票看风景,舍不得银子坐平底船让撑篙的人把咱也漂浮在静静的康河上,只有趴在桥头把那些舒展的身姿做个背景留个念。不过在剑桥的时候倒没怎么怀想徐老前辈,毕竟那样的天空那样的建筑那样的氛围太异国情调了,虽然也看到不少年轻的中国面孔。


漠河县18357233716: 我所知道的康桥 读后感 -
五详常克: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 我觉得徐志摩的散文,最好的当属旅行散文,如《我所知道的康桥》,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尤其喜欢的是他写康桥在大雨中淋漓等彩虹的那段,将一个诗人的性灵展现无疑.那时候徐志摩在剑桥做旁听生——到底是有...

漠河县18357233716: 急求一篇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哪位高手能帮我写篇 -
五详常克: 下面是我搜到的读后感!看看吧!!!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 我觉得徐志摩的散文,最好的当属旅行散文,如《我所知道的康桥》,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尤其喜欢的是他写康桥在大雨中淋漓等彩虹的那段,将一个诗人的性灵展现无疑.那...

漠河县18357233716: 《再别康桥》读后感200字 -
五详常克: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

漠河县18357233716: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
五详常克: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漠河县18357233716: 再别康桥读后感900字左右范文
五详常克: 《再别康桥》是民国风流诗人徐志摩的抒情之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900字,希望你会喜欢!再别康桥读后感900字:优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

漠河县18357233716: 《最美的散文》读后感
五详常克:一直不觉得写出点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笔或者打开文档就可以完成的,至少我是这样的,需要有心情,有环境! 几天前,朋友借了本书给我,《最美的散文》,说拿去看看,没多想,想谢绝,但无意随手翻开,前言让我改变了主意.开篇就写...

漠河县18357233716: 《我所知道的康桥》的全问赏析 -
五详常克: 【赏析】 知道志摩, 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桥. 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在案前,今夜,我就只有康桥了.此刻的我便是康桥唯一 的游容. 素 描 无论如何辗转迂回,志摩终是属于康桥的.钟情已是千年,相遇自是有缘.一切先 有默契,不必...

漠河县18357233716: 我所知道的康桥的赏析 -
五详常克:[答案] 我觉得徐志摩的散文,最好的当属旅行散文,如《我所知道的康桥》,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尤其喜欢的是他写康桥在大雨中淋漓等彩虹的那段,将一个诗人的性灵展现无疑.那时候徐志摩在剑桥做旁听生——到底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想...

漠河县18357233716: 再别康桥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五详常克: 再别康桥读后感1000字:甘醇所谓的好酒,浓度几何,甘醇何在,流入喉腔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沁脾芳香中之魔力是什么?绝非是以某一位品酒高手所露端倪而端倪;就如...

漠河县18357233716: 如何理解《我所知道的康桥》中思乡的隐忧
五详常克: ①康河梦幻般的景色,在作者追求的美丽境界,是他心灵的理想王国. ②作者在康河边看书、看水、看行云,搂抱大地的温软,使作者找到精神的皈依与寄托. ③康桥虽然是别人的故乡,作者的异乡,对于躯壳来说,作者是过客,但对于灵魂,康桥是作者的归宿,是心灵的故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