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哪些改革?

作者&投稿:燕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哪些改革~

内容:
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另设“明法科”。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王安石变法的第四项举措是进行科举改革。
关于科举和教育制度改革,王安石主要依靠的理论来源就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主要谈到当时科举和教育的弊病主要是课试文章主要是章句之学,以及人主没有陶冶人才,所以提出“养之、教之、任之”的方法。
一是采取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
二是改革贡举法。王安石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于1070年3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于1071年2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三是颁行新的经义。1072年,明神宗正式提出应该颁行新的经义。次年,宋明神宗任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由吕惠卿、王雱等兼修撰《诗》、《书》、《周官》等书。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制度提出了异议,认为单靠一两个考官对考生进行一两天的考试是不大可靠的,未必能够真正检验出其才德。于是王安石当政之后,就着手逐步完善各级学校制度,不但将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单位,还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地方,生员自州县学逐级考试进入太学,太学又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舍生又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生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担任官职。经过各级学校多年的系统培训,又经层层淘汰最终脱颖而出的上等生显然水平比较可靠,较之科举制的一考定终身,这种逐级考试选拔的制度显然更加合理。太学上等生可以直接授官,表明已与进士取得了同等的待遇。这些措施显示了王安石欲以学校取士最终代替科举取士的设想,只是在他当政期间条件还不成熟。直到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始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学校取士最终取代了科举取士。
王安石还提出了分级管理的原则。他指出天下之大,帝王不可能事必躬亲,也无法一一考察所有人才,但将此选才之事专属一人也不合适,怎么办呢?王安石认为帝王可以亲自考察才能德行最高者,使之成为大官,然后再让他们考察并推荐与己才德相类者,任命为官,这样逐级考察、分级管理,帝王就可以拱手而治天下。

  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政,但大都有好举细务、事必躬亲的缺点,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大权旁落、欲加强君主专制的想法。神宗也不例外,大事小事都想管,结果是管了小事,却往往忽略了大事。王安石屡次进谏,提出君相只可管天下大政,细务自有有司处置,不必皇帝操心,可神宗就是不改。最后,王安石进言说:如果总是这样,那就是将我们两人累死也于事无补。神宗只是一笑置之。后来,王安石辞去相位,神宗更是大权独揽,故意任用庸人为相,结果身体累出了毛病,三十八岁就英年早逝。假如神宗能够采纳王安石的忠言,实行分级管理,也许就不会过早去世,新法也可能就不会草草被废,历史恐怕又要改写了,可惜这又是一个假设。

  选拔人才就是为了任用。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德,以人之才德为唯一标准。这一方面,王安石吸收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突破了传统儒家任人唯亲的模式。他主张以才德的高下来决定职位的高低,高者为长官,低者为佐属,如此才能使上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王安石一再强调对官员要“久于其职”,使其在一个职位上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官员不久其任是宋朝吏治的一大弊端,也是政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说来可笑,这一点同样是朝廷有意为之——为了防止官员专权谋变,宋朝皇帝有意让官员频繁调动,使之不久其任,甚至还有到任仅数日即改官的事情发生。由于调动过频,官员不敢有长期的谋划,只能重视短期效应,而且往往还没熟悉情况就被调离,换个职位又得重新再来,这么一来,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效率,而且无法对官员的治绩进行有效考察,结果是贤者不能见其功,不贤者不能察其过,升降黜迁都缺乏依据,只能根据资历年头提升。

  王安石指出,官员久其任,一是可以有长期的规划,才得兼备者可以尽力毕其功。而滥竽充数者则会因为顾虑日久必见原形,糊弄一时没多大用处,也不得不勉力为之。至于那些真正全无才学者只好自己辞避而去,因为早晚会露马脚。因此采用“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则贤者必会脱颖而出,取之必已详。

  对官员一方面要久其任,另一方面还须合其宜。人的才能不仅有高下,还有专攻。知农者当为后稷,知工者当为共工,使之在能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岗位上任职,则必能成功。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由于古代分工不明,使人注意不到人才的专业性,以为贤者处处皆贤,不肖者事事不肖,不明白人人皆有长处,同样又都有短处。舍其长而用其短,则所用皆愚;避其短而取其长,则天下皆才。王安石是较早认识到专业分工的有识之士之一,并且力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后来朝廷设置武学、律学、医学等就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在《上曾参政书》中,王安石指出,使用人才必须“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势之所安”,如此“使之左则左,使其右则右,可也”,也就是必须考虑人才本身的特点、利益与要求,将之置于一个最合适于他的位置上,绝对不能盲目安排。他坚决反对那种以“使其左则左,使其右则右,害有至于死而不敢避,劳有至于病而不敢辞”为“人臣之义”的观点,或者说他事实上是主张个体本位的,反对以整体的名义侵害个体,以集体的名义损害个人。

  取之已详,使之已当,处之已久,尚且不足,还须任之以专,“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宋朝之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大臣的地位和权力更加萎缩,文官武将,上下臣僚,诸事都不敢自专,也不能自专——都得听命于皇帝,这也是皇帝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的原因。尸位素餐、庸庸碌碌者得保高位;奋发有为、勤政亲民者每遭贬黜。无过便是功,有功便是过,这也是风俗日下,以苟且偷容为安、以进取图新为过的根本原因。这种状况持续已久,上下因循的积弊也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成了凝固在人们头脑中的痼疾。


王安石改革利弊如何?
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

转帖,为什么会有「靖康之难的祸首是王安石」这一说法
却想着怎么惩治蔡京等徽宗羽翼;不管河北兵危,却在为怎么科举考试吵个不停;不管二太子斡离不可能再次南下,却急着立太子,彻底稳固自己帝位,断绝徽宗复辟的可能。可以看出,在如此危机的时候,旧党与急于稳固自己帝位的钦宗在做着一场对于新党从政治到意识形态全方位的反攻倒算。无论是整顿太学,科举...

王安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安石是一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均有较高深造诣,他的散文大多为述说文,为变法服务。他的诗歌以罢相为界风格截然不同,前期的诗多为针对时弊的说理型,罢相后王安石流连山水,这表现在了他的诗歌中多为山水诗。作为一个政治家,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封建时...

求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的试卷
C.增强军队战斗力D.改革科举弊端31.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32.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A.政府财政大大增加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33.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核心是A.科举...

元日这首诗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变法是怎么回事?
一分钟了解王安石变法

评价王安石先生在宋神宗时期实行的强制改革
思想史评价上的矛盾,以及对列宁评价王安石的误引,只是说明重新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必要,而如何重新评价则必须根据史料,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二、以往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我认为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没有对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作比较,二是没有对王安石本人思想的转向作分析。 关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在...

王安石的简介?
一分钟了解王安石

王安石一生的信仰是什么?为了实现信仰他做了什么?
因其才华出众,欧阳修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翰林岁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此时的欧阳修并不知道,这位少年才俊,在日后会成为他政治上的劲敌。金榜题名,踏入仕途有了前辈的肯定,王安石从政的心更坚定了。为了能考取功名,他经常彻夜看书,潜心苦读5年后,21岁的王安石参加了科举考试,最终...

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基本特征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特征:王安石勇于进取,又非常务实,他提出了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并全力实施,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因此,只能立足于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积贫积弱的问题。而且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来推进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哪些改革 -
陶服万复: 内容: 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另设“明法科”.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主要措施有① 设立明法科② 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③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④ 废除明经诸科 -
陶服万复:[答案] ① 设立明法科 ③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 废除明经诸科 三个都是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有什么改变?
陶服万复: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
陶服万复: 【贡举法】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 ..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作了怎样的调整? -
陶服万复: 取士之法: 【太学三舍法】 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弊端是什么?面对选官制度的弊端,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的? -
陶服万复:[答案] 王安石认为,唐朝科举制考查的是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其改革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学生联系当前世纪,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王安石主张不考士子对经...

罗湖区19474476373: 宋朝如何完善科举制度及影响? -
陶服万复:[答案]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方案?
陶服万复: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

罗湖区19474476373: 王安石和苏轼的政治观点各是什么? 急!王安石改革内容是什么?王安石改革内容是什么? 王安石和苏轼的政治观点各是什么? 急! -
陶服万复:[答案]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意思就是,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 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