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作者&投稿:段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为官之道:不贪污,金钱清楚。不磨人,认真服务。不暴怒,性情平和。不重税,持法公正。不诿过,认真负责。不嗜酒,端正身心。不怪癖,群处和睦。不好色,净洁家门。不扣门,慈悲喜舍。不自私,去私从公。不犯法,守法重纪。不过劳,保其健康。对父母:供养侍奉他们。做事向父母征求意见。听从父母教诲。不做败家子。对老师:给侍所需。礼敬供养。尊重戴仰。师有教诲,敬顺无违。师传其法,善持不忘。对亲友:时常布施。善言相谈。给予利益。共同从事。不欺骗对方。对领导:早起不迟到。做事周密。做事有条理。不与不取。宗教师的做人准则: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以时施。门不制止。诸善奉行,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无量心,自他相换。《长阿含经.善生经》:食止知足,修业勿怠,当先储积。今世安乐四法:1努力学习知识技术,从事正当工作。2守护好自己的合法财产,避免各种意外灾害,同时本人不要沉迷于酒色。3多结交善知识,远离恶友。4善于理财,收支平衡,不浪费。来世安乐四法:1皈依三宝,发出离心。2守持戒律。3上供下施,多结善缘。4自觉觉他。《杂阿含经》:不放逸是一切善法之首。生活态度:不纵欲、不禁欲的中道。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上,是我提倡的佛道四摄,佛教用语,即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

众生的烦恼来自于对五欲六尘的执着心,对世间法的执着,就会起贪嗔痴心,就会有是非人我,利害得失,生大烦恼。其实学佛,就是让众生从烦恼痛苦得到解脱。因此皈依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受戒,以持戒来断除自身的恶习。烦恼是来自自己的心,不改变心的思惟习惯,不断除贪嗔痴的妄心,这个烦恼就不会除去。
想要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首先就要严持五戒,这会让你最大限度的减少烦恼。如果让用空假观来对治,就难为你了,那需要很深的修行基础。能持五戒就很了不得了。当然也可以从戒除自己贪嗔痴的心来对治,效果就看你下的功夫了。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时候,他会“起厌离想”。经常做这种观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趋近于三果的人。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到的。初果肯定没办法,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这么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经常做这种观行,但又还没有成功。
2. 离欲。在讲“厌”的时候,还是要对治。但是因为修习厌离的缘故,到后来就变成了习惯,不需要再去对治了。到了这个地步就会对于“一切染爱事境不现行”,也就是说像“财、色、名、食、睡”这些贪爱统统都不现行了。“此由伏断增上力故”,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把贪爱的现行给断掉了,也就至少是三果了。如果断掉的是欲界爱,三果人就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了。但如果还要包括色界爱和无色界爱,那就只有阿罗汉才能办到。

三、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衣中宝珠 ——杂阿含经隐藏的大乘法(八)》时讲到:
佛陀在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烦恼:“爱味”——“过患”——“出离”。
比方你去逛百货公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你很喜欢。很喜欢的状态就是经典中所说的“爱味”,漂亮衣服就是“色”。你再一看标价,三万块人民币,你吓了一跳:“好家伙,这么贵的衣服!我怎么买得起?”你知道,为了一件衣服花掉三万块人民币,生活都会成问题。这就说明,你观察到了它的“过患”。你心里说:“算了,不买了。”这时候,就放弃了对这件衣服的贪爱,这种心理状态就叫“出离”。当你观察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就要联想佛经中讲的有关“出离”的法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叫做观察清净。
味、患、离是不一样的。味说明你还在贪着,患表示你已经观察到它会产生痛苦,离则表示你已经准备要出离它了。
以色法为例,你如果很喜欢自己的身体,因为它现在很好。可是身体是无常的,它会衰老、会生病、会死亡。等到那个时候,你会担心、痛苦,甚至害怕。所以说,如果你对五阴产生爱味,等到它发生变异的时候,它就会对你产生过患,让你变得不愉快。你既然不愿意接受痛苦,那就应该讨厌、厌离五阴。
既然它将来一定会离开你,那你为什么不聪明一点,与其等到人家离开你的时候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点在心里离开它。这个离开或出离,不是叫你马上去自杀,而是说在心理上先离开,不要认为这个色身是“我”或“我所”。因为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将来一定会受苦、受罪。
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将来一定会离开你。这里的“识”是指六识身,当你死掉以后,六识身也跟着散坏掉,第七识再怎样把六识身当成是“我”或“我所”都没有用,改变不了它们会离开你的事实。(其实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着的时候,六识身就断掉了。你如果说“六识身就是我”,那就请问你:当你睡着或昏迷的时候,“我”跑到哪里去了?) 你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却根本不甩你,它们要走的时候还是要走,到那个时候,你再怎么痛哭流涕都没有用,再怎么舍不得也没有用。所以你还不如趁早死了这条心,接受“受、想、行、识”不是“我”也不是“我所”这个事实。这样,当它们离开你的时候,你也就不会那么受罪、那么痛苦了。 如果你现在发现自己对于色法有爱味,这就叫做“于色味随顺觉”。“觉”是察觉的意思。能够察觉自己对于色法的爱味,对它有如实的认识,就能够得到智慧。“如实见”是因,“智慧”是果,也就是说,智慧是从观行而来,而并非从禅定而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 对于受、想、行、识的爱味,也是一样的道理。 修行,要把现实中的状况与佛经中讲到的法义作比对,知道它就是佛经中讲的某一个法。有的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比方说,有的人很会说色无常,而且很会念“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可是当他病痛的时候,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贪着于这个身体的健康,才产生这么大的痛苦,反而怪佛菩萨没有保佑他,都没想到要把现实的状况与佛经比对。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在修观行,他只是把佛经当成是一种学问来学习、来记忆,而没有引用经义来对治烦恼。 观察有为法都是无常、苦、能够变坏的法。“法”这个字在佛经里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是指“规则”,但在这里是指“现象”。你观察到这些法都是无常、苦、会变坏的,所以你知道它们是有过失、有过患的。如果你喜欢无常的有为法,爱味只有一点点,但是它的过患却很大,那个时候你就会受很多罪。

四、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劝发普贤行愿》中讲到:

假设你的好朋友欺骗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笔钱故意不还你。这个时候你难过没有关系,但一定要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来应用,这样子你才是一个学佛的人。首先,你应该用智慧去观照它,钱它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能取)还是我所(所取)?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同样的,朋友的关系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还是我所?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这样讲好像很麻烦,当你娴熟这种观行之后,一念之间就可以做准确的分判。刚开始的时候,你只要分别某法(钱、朋友等等)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就行了。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怎样把佛法上的智慧拿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你就长出一只翅膀了。

  你要是只用智慧观察,没有慈悲,你会变得很冷。你可能就丢一句话给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后果报你自己承担。」(大众笑。)我们用声闻法对治烦恼,虽然也很管用,但却错失了度众生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菩提心,讲话让人受不了。
  其实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来应用,心里头先起一个作意:「这个机会太好了!」(大众笑。)为什么呢?《维摩诘经》说,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世界没有的,其中有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他来跟你借钱,故意赖债不还,你不恨他、不骂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还,我就当作是送给你的,不要紧。」这就符合了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未来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弟子。(问:赖债的人比我还有钱,这样算贫穷吗?)贪得无厌就是贫穷,至少未来世会感得贫穷的果报。净戒摄毁禁,就是你没有做错事,在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错事情是毁禁。(有人说:本来是要还钱的,就是规定的事他毁坏了。)对,戒就是行为规范,所以不一定是佛教的戒律。世间的法律有规定,跟人家借钱必须还,这是民事责任。如果他在跟你借钱的时候根本就不打算还你,这个叫诈欺,可以构成刑事责任,当然算是毁禁。
  这样有没有听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广度众生,现在你跟他结了这样的缘,他将来就一定要做你的弟子。你碰到故意赖债不还的人,要起欢喜心,不要讲他的坏话。因为你讲他坏话,摄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五、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杂阿含经论会编》时讲到:
1、遇到挫折,您应当提起正知见“五阴身与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就能够以般若正智修习忍辱波罗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将来一定能够证得实相般若,成为佛门龙象。

佛弟子碰到障碍,是很寻常的事;因为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所以只要五蕴不是朝向您希望的方向发展,就会有苦。资粮位的阶段,佛菩萨和护法比较容易给您感应,让您平安顺利。但是,到了加行位与见道位,您必须现观苦谛,才能见道乃至离开对三界诸有的贪爱,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道必须修习的功课,并非只是解脱道而已。

2、过失无论大小,皆应尽速忏悔,诸行无常,临终未必有时间可以忏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丧生。忏罪最好的方法是发起普贤行愿,即使不能发起,也应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因为普贤行愿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让人往生极乐。大智、大愿才能灭掉大罪。毁谤正法的过失,要用弘扬正法来补过,如世亲菩萨曾经毁谤大乘法,后来他以弘扬大乘法来补过,临终时几乎证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扬正法,应该亲近真善知识,努力求悟,并帮助真善知识弘法。

六、善知识正元老师在讲解《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中讲到:
  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诸大菩萨,都是有无量的神通自在力来感应众生的心念,并且帮助众生的。假使我们有所祈求,只要是诚心祈祷,没有得不到感应的;佛菩萨一定会以顺、逆、显、隐种种方便,来圆满祈求者的心愿。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华经》当中赞扬 观世音菩萨说: “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妙法莲华经》卷七)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的功德说:“因为八地菩萨对于现相现土等能力都已经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众生所需要的饮食、衣物等等资生之具,都能够立即变现。”所以说,八地菩萨对于一切种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 诸佛菩萨都是时时刻刻不断的怜念众生的,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度的,也有隐度的。譬如求医病而得到痊愈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顺度;求寿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顺遂的,那么是属于逆度;感得佛菩萨为你现身说法或者救拔的,是显度;因为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机缘相助的,则是叫作隐度。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 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瞭解,佛菩萨回应众生的祈求,并不一定是随众生的欲求来满足众生现在的求愿。   例如,佛陀在《菩萨地持经》当中的〈四摄品〉有如此解说:“如何是菩萨一切行利呢?大略说来有两种:第一种是一切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者,方便令熟;第二种是善根已经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脱。另外一种说法又说,菩萨一切行利有三种:第一种是给予现世利,第二种是给予后世利,第三种则是给予现世以及后世利。”所以,佛菩萨摄受众生,是为了让众生逐步能得到解脱的功德,乃至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而能够究竟解脱;这并非只是为了要满足众生眼前于世间法上的所求以及执著。所以,就会视众生的根性,而以各种方便来摄受众生以及调伏众生。因此,在向佛菩萨一心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瞭解,佛菩萨会以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来摄受我们;而不是只会依照我们因为贪瞋痴等烦恼而对世间境界产生各种杂染的欲求,来满足我们。
所以,在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可能的结果。例如:遭遇劫难未必是祸,丧子未必是凶,重病痊愈未必可喜,延寿未必可贺,得财未必是福,家难未必不幸,谋事得成未必可庆,谋事不成则未必可悲。因为世间法本来就是虚妄无常,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面对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世间法的变化当中,来参透这些道理,而逐步发起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因为这才是学佛人最重要的目标啊!
身为佛教徒应该都要知道,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能够深信因果,之所以会有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宝积经》当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偈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也就是说,纵使经过了一百劫那么长久的时间,所曾造的业种仍然会完整地收藏在本识如来藏当中,而不会销亡的;当因缘际会的时候,该受的果报还是要自受,而无法逃离的。这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源如来藏本不生灭,自无始劫前一直到尽未来际,永远都是这样的体性,而不会稍稍改变;所以,所有的业种也都不会随意消失的。
总之,无论今生或者未来世的祸福,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所造的,所以不应该怨天尤人,或者四处胡乱祈求。当我们遇到世间境界的考验,觉得自己实在是力量薄弱时候,应该是要先真心的忏悔,并且自己努力地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要能够这样子作之后,再以追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心念来诚心祈求佛菩萨,才有可能得到佛菩萨的摄受以及加持的。

七、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五浊恶世”之“见浊”

众生有很多邪见。这个“见”主要指邪见,即不符合事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如果修行,就要先从“见”下手。众生的一切烦恼,都从无明而来(广义来说,无明也属于烦恼)。无明是对事实真相的不了解,“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生的大部分烦恼都由它引发。虽然如此,“见”终究只是一种认知,只需用事实来说明,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所以我们的修行,从“见”下手是最得力、最高效的,这种烦恼也叫作“见所断烦恼”。相对还有“修所断烦恼”,是铲除了邪见之后,要依正见慢慢对治,才能断尽的烦恼,贪、瞋都属于这一类。比方说贪爱,贪爱是烦恼,假如说我很贪吃,我也知道这不对,但我就是喜欢吃,控制不了。知道不对是见解,但贪爱这个烦恼还是控制不了,所以烦恼和见解还是有差别的。当然,最初还是和见解有关,如果说你过去世一直在用“凡夫我见”为自己的贪爱找理由,你的贪爱就会一直强化下去。假设说我现在吃一种很美味的东西,我就说:“我必须要活下去啊,民以食为天嘛!”这样为贪爱找理由,就肆无忌惮地越吃越多。众生贪爱的增长,就是因为过去世不断为贪爱找理由,所以贪爱就一直增长,变成一股势力,停不下来。就算你这一世断了三缚结(声闻见道),或者开悟了(大乘见道),你的贪爱也不会马上停下来,必须要悟后起修,才有办法把烦恼断掉。

八、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修行与工作、生活

问: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答:首先,因缘果报难以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修行人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要看过去世是否曾经努力布施,是否曾与正法结过善缘乃至护持正法,是否曾经抵制正法、诽谤正法等,相关的因缘与障难甚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能够安住于正法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缘也不容易安住,因为世间法中能让他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修学佛法,亦即其事障较多而阻碍修学正法。

因此,能安住于正法中修学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资财通常不至于匮乏。若还有生活上面的困苦,学人当思:吾等往世必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够有因缘学习正法,必是往世与善知识结过善缘,但是自己累世修福的部分仍有匮乏,所以此世应当更为努力的在布施众生、利益有情,乃至护持正法上面努力。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后,就能远离贫穷匮乏的业行,古德有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学佛人,当以此来检视自己的处境与行为,以智慧来面对环境及转变自己的命运。

 再者,一般的在家学佛人,尤其是菩萨道的行者,还是得兼顾家中的生活、照顾一家老小,因此确实需要一定的收入作为基本生活之需而长养道器;因此,虽然是心向解脱、心求佛道,但因并未出家专心修行,故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这还是必要的。但学佛人对于钱财的基本心态是够用就好,菩萨虽不会刻意排斥钱财,但也不会为了贪图享受或为了累积财富而不择手段获取不当钱财。

大德您虽然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应该要先满足,才能进一步修学正法;否则,冒然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亲或配偶都不是学佛人,则易引起他们的瞋恼之心,甚至会怪罪正法,未来要接引他们入佛门可就难了;而您自身的学佛过程也一定不会顺利,会因为家里成员的阻挠而有诸多障碍产生,仍然不能于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间法的工巧历练也是菩萨道必须要修集的资粮,因此当以长远观点来看成佛之道。

 另外,若是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来专修,也不必然能保证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长;反之,有固定工作的人,也不必然会因为工作而影响其修行。因为修行是一条长远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须“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须福慧皆具,出家菩萨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证,许多的因缘是必须在世间法当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处于世间杂染法中,却能够依此缘之激励而能够对于解脱与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么角度来面对。所以,若是工作性质不是与恶律仪有关,因此不会影响修行,并不一定要因修行而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员若不是也在修学佛法时更是如此,因此摄受家人趣向解脱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萨应该要做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坚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样可以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照样可以护持三宝、护持正法;而且在动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闹,能够骑声盖色而净念相继,这才是将来参禅所需的基本功夫。当然,若您家中未来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当、不虞匮乏,家中成员也都乐于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专修。此中各类情况甚多,企望努力精进于佛道者,当以智慧为先导来衡量自己的状况,选择应有的作法,用长远心配合勇猛心的精进方式正确有智的修道。

最后,对于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问题,其实要供养、护持正法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以钱财的方式为之才算是护持、供养;财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还有无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说:【佛子!我常以法施为首,出生长养诸白净法。】法施亦有甚多种,譬如,于正法团体中帮忙打扫讲堂、整理蒲团、搬运书籍,或是帮往生者助念、出外摆书摊、发结缘书接引众生,让众生有因缘能接触正法、修学正法;或者帮忙校对经文、翻译等等的身力、脑力、时间的付出,都算是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听经闻法,甚至参与讲堂所办的法会、演讲等,也都是护持道场、护持正法。

九、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人会堕到三恶道一定是从取相分别而来

比如强盗看到有钱人家过得很好,这样他就先在“有钱人的生活”上取相分别。接着他又想:“有钱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有钱,而我为什么生下来就这么穷?这是没道理的。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我自己变成有钱人。”后来,他就去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会成为强盗,一定是先从取相分别开始的。如果他不取相分别,心想:“穷就穷,有什么关系?过得很舒服、很享受,又有什么关系?甚至饿死有什么关系?”如果他能够不取相分别的话,就会是这种心境。在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东西吃,如果是一个圣贤的话,他就会说:“其实人都是要死的,饿死又有什么关系?”圣贤不取相分别,所以可以达到这种心境;但强盗却从一开始就取相分别,然后就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达成他的目的,这样就会从人间堕入到三恶道去。

十、问:除了用大乘法的正见、正念、正定对治烦恼,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善知识吕真观回答:另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用菩提心来对治,例如普贤行愿。要是有烦恼一直纠缠着,摆脱不了,可以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将自己沉浸在普贤行愿的愿力海当中,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便能够很快除灭烦恼。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四种缘,这四种缘非常深的时候就变成一家人,如果是疏远一点,那就是亲戚朋友,就比较疏远了。如果没有缘份,你见了面的时候,决定不会打招呼,不会留意的。你在街上走路,人家跟你点头笑一笑,前生都有缘份,都有个善缘。素来不认识的人瞪你一眼,那前生有恶缘,这个缘呢?这个缘很小没有太大的伤害,过去就算了。像这种恩怨结得深,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跟我们说父子四缘,所谓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别的,没有别的事情。若不是这四种关系,绝对遇不到。世间人迷失了事实真相,在恩怨里面,必须又要加深,说实在的,这个恩会变成怨,怨不会变成恩,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为什么说三界通苦,乐会变成苦,苦可不会变成乐,这个是事实真相,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给一切众生结冤仇。那我们善缘要不要结呢?善缘最好也不要结,人在一块好,好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了,所以善缘也不好。所以佛教给我们结法缘,法缘是清净的,这个是佛法出世间的大圣人教给我们,世间圣贤人教给我们,人与人相处,所谓是君子相交淡如水,这个交往才能够长久,才不会变质,凡事好过头会变质,坏过头也会变质,一定要保持平淡。那么,现在这些恩怨已经变成一家人,那怎么办?这问题严重了啦,真的,不学佛的人严重,非常严重,这个恩恩怨怨,报来报去没完没了。真可怕,生生世世纠缠不清,苦不堪言。你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就是有这些人缠着你,找你的麻烦障碍你,这个总起来讲,这叫魔障,就是这些人来障碍你。学佛的人明白了,事实真相完全了解,无论是恩是怨,是讨债是还债,我们把这些统统放下,劝他学佛,把所有这一些有关系的人,我们统统从今天起,都把他改成法缘,把世间这个人情的眷属变成法眷属,这样就好。

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意境


佛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简而言之,从在世间的角度而言,佛法对于生活而言,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所谓的“种福田、长善根、开智慧”即是如此。从出时间的角度而言,佛法就不止对生活而言,而是对生命而言了,它教会我们了生死、求解脱、行菩萨道,最后走向成佛之道,也就是讲我们三维度的生命层次提升到更高...

怎样在生活中运用佛法
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

如何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
多与人结善缘勿邪念,多办好事,自得善果【实证不虚】少恶念,少贪欲,嗔怒,痴惘。做好本职工作,不误人害人之心,既是用佛法修佛啊 若能持戒律,归依三宝,那更好,其实努力做到这些零碎小事就是修行 善念不能断,带需晓得恶,能辨是非黑白,清五浊,正纲常。用佛心看生活,处处是莲花 阿弥陀...

如何将佛法修行落实于生活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佛法,必须要将佛法修行落实于生活中,否则这佛法修的就没意义了。佛法讲因果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学佛法就是大家明善恶知因果,然后,在生活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就不会有烦恼痛苦的果报,修善就会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如何在生活中持守佛法?
皈依后每天需要做的:1、不偷盗,在佛教里,偷盗也叫做“不与取”,只要是属于他人的东西,没有经由主人赞成就据为己有的行动都属于偷盗。2、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夫妻关系以外的,不为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3、不妄语,凡是与事实真相相违抗的语言都属于妄语。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语和小...

如何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去
浪起于水,浪灭复归于水。思想意识言行举止起于生命的那个根源,灭复归于这个根源。思想意识形态各异,生灭不停,无量无边,但是根源不变,也不增减,也不生灭变化。如果能时时刻刻观照这一点,即是佛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

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师传其法,善持不忘。对亲友:时常布施。善言相谈。给予利益。共同从事。不欺骗对方。对领导:早起不迟到。做事周密。做事有条理。不与不取。宗教师的做人准则: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以时施。门不制止。诸善奉行,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无量心,自他相换。《长阿含经....

佛法怎样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佛法就是现实人生,要看明白,要看穿,要度化众 生,你才会无所求,才会有求必应。无所求的人会有求 必应,也就是说,你只管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我 不管收获,我只管耕耘,你说你会没有收获吗?

慈诚罗珠堪布讲怎么把佛法融入到生活
显密双运行为转为道用的方法,是吉美林巴(也即智悲光尊者)撰著的一个方便法门。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否定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里没有慈悲利他心和出离心,这样的...

如何将佛法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因为我们的知见,往往都产生于我们喜欢和不喜欢来决定。佛法是远离知见的。我们应该五宗平等弘扬,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得到佛法。有的人为什么进入一种法门以后,就不能自拔了呢?就因为刚开始学佛时,他没有五宗平等弘扬。没有五宗平等弘扬,而且认为修行佛法必须进入一个法门。进入法门后,他执着这一个...

祁县14728229547: 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
索诗胆舒: 众生的烦恼来自于对五欲六尘的执着心,对世间法的执着,就会起贪嗔痴心,就会有是非人我,利害得失,生大烦恼.其实学佛,就是让众生从烦恼痛苦得到解脱.因此皈依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受戒,以持戒来断除自身的恶习.烦恼是来自自己的心,不改变心的思惟习惯,不断除贪嗔痴的妄心,这个烦恼就不会除去.想要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首先就要严持五戒,这会让你最大限度的减少烦恼.如果让用空假观来对治,就难为你了,那需要很深的修行基础.能持五戒就很了不得了.当然也可以从戒除自己贪嗔痴的心来对治,效果就看你下的功夫了.

祁县14728229547: 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
索诗胆舒: 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祁县14728229547: 如何运用佛法来解决现实人生问题 -
索诗胆舒: 欲成俗世之功,当需俗世之力.这世间的成功还是基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付出.佛法讲因果,讲“无住相布施”.我们要有慈悲的心怀,自利利他.这样我们的福德才会不断增长.为富不仁者、恃势妄为者,最终结果不会太好.佛法讲世界的空性,无需执着于现象.这使我们能够从容面对人生起伏,荣辱不惊;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我们要做到荣辱不惊,这样便少去许多痛苦.佛法讲“见地、修证、行愿”.我们平时多读经,多思索,如法地做一些修行,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使得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有感召力、说服力,这也是人生事业的一个助力.佛法说“一切治生产力,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做事业就是做人

祁县14728229547: 如何用佛家思想去除烦恼 -
索诗胆舒: 人往往拥有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得到.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俗话说得好:“欲壑难填.”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对金钱、...

祁县14728229547: 如何用佛法解除世俗的烦恼 -
索诗胆舒: 佛法是教我们修心的,不是教我们废掉行为、不做事的.而是同样做事,做任何事,没有贪嗔痴的心态,没有自私自利的心.租客不交房租,心平气和地谈.要是故意不交,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心里不要有嗔恨心.要不是故意的,可以推迟些日子嘛,照顾人家一下,等他手头宽松了再收.

祁县14728229547: 佛教如何让人解决烦恼 -
索诗胆舒: 1.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是收赃.能在恶人身上找到好处,怨恨自解.认他人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之门.2.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4.凯撒临终时告诉侍者:“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5.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6.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自己服毒药.7.生气是愚人.8.天道无私,常予善人(心里自然的人).9.大地不会因不喜欢你而在你站在它上面的时候把你掀起来.(我写的 O(∩_∩)O哈哈~)10.站在八十岁的立场看今天.

祁县14728229547: 佛教居士做事情遇到困难,烦恼时正确的对治方法是什么? -
索诗胆舒: 师兄好, 要看您具体遇到什么困难,具体对症下药 ,效果才立竿见影! 比如 困难烦恼主要 都来自 于: 1.不受控制的欲望(用不净观,白骨观对治) 2.难以平息的嗔恨(经常思维别人对自己好的一面 常怀感恩 慈爱心 ,就不容易起嗔心) 3.不可救药的愚痴(人事 各种因缘聚合形成的,有合就有散,愚痴不带来丝毫益处) 要增加对三宝的信心,还要用根据针对的佛法来对治, 比如我们在家居士担心工作生活不顺利,因为加强针对的 烟供施食,积累福德,就不愁没饭吃! 祝修行进步 具体问题 具体交流 南无阿弥陀佛 记得采纳啊

祁县14728229547: 佛教中怎么断烦恼消业障 -
索诗胆舒: 只有这一条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什么你一定要懂得,你才有信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这句名号能帮你断烦恼、消业障.在所有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消业障、断烦恼最有效果的方法,无过于念阿弥陀佛....

祁县14728229547: 如何把佛法应用在生活当中 -
索诗胆舒: 很简单,佛怎么说的,你生活中就怎么做,这就是运用啊,佛让你别贪,别随意发脾气,别痴迷任何事物,要精进,要和善,要孝顺,等等吧,你就去做就好了.

祁县14728229547: 如何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去 -
索诗胆舒: 佛法不是神话,不是神通幻化法.佛法是讲生命本质的方法.生命的本质不同于生命的现象,本质只有一个,现象却有千万种.无论思想如何变换,都离不开生命的那个本源.如同因水而起浪,浪花形态各异,水性不变.生活中的种种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如同种种浪花,生命的根源如水.浪起于水,浪灭复归于水.思想意识言行举止起于生命的那个根源,灭复归于这个根源.思想意识形态各异,生灭不停,无量无边,但是根源不变,也不增减,也不生灭变化.如果能时时刻刻观照这一点,即是佛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