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作者&投稿:经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代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

  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

  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

  汉初除了建立军队外,又制定了法律。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除了法律之一,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须无条件执行。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特征。

  压制割据势力

  早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将领为王。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此外,还封了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多人为列侯。这些异姓王的存在,对中央集权是一个严重威胁。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借谋反的罪名,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杀掉,张敖(张耳子)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入匈奴,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吴芮。随着异姓的翦除,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以代替异姓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其实封国的存在,对中央集权必然是个离心力。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诸王掌握着封国内的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乘文帝击匈奴之机,发动武装叛乱。三年之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刘兴居后尘。这两处叛乱虽然被消灭,但拥有五十三城的吴王刘濞又露出不臣的形迹。面对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的问题,许多官吏都感到事态的严重。当时,梁王太傅贾谊给文帝上了有名的《治安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文帝按照这个建议把一些王国分小,又把自己的儿子封在梁国,作为屏障。景帝时,吴王刘濞叛乱的形迹更加明显。于是,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开始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吴楚等七国遂于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举兵叛乱。 吴王濞是这次叛乱的主谋和首领。他倚仗吴国冶铜、铸钱、煮盐等优越的条件,早已蓄谋夺取皇位。他联合了胶西王、楚王、赵王、济南王、菑川王及胶东王,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共同起兵。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等率大军前去迎击,同时又杀晁错。但刘濞继续进攻,于是景帝决心讨平叛乱。 周亚夫率领大军迎击吴楚七国叛军。下邑(安徽砀山东)一战,“吴大败,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率精兵追击,吴王刘濞仅率千人南逃,后被东瓯所杀。其余诸国也被打败。七国之乱经过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平定,使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145年(中元五年),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改王国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廷尉等官,对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减。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全部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不能掌握政治军队。从此以后,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组织。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继续打击地方势力。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削地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至此,王、侯二等封爵制度虽然还存在,但所封王、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汉代的政治制度(2)
  君主集权的加强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了。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汉武帝还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以扩大统治基础。汉初,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军功地主到武帝时已经没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汉武帝即位后,除沿用上述制度外,又建立了新选拔制度:   其一,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时,开始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选举,取消了资产的限制。这样使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

  其二,“征召”制。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汉武帝召见,确有才能,授予官职。与此同时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之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长,授以官职。

  其三,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置五经博士弟子,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并为郎官。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收归铸币权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一方面造成币制混乱,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另一方面,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操纵造币之权,富比天子,威胁中央。吴楚七国之乱时,铸币便为其提供了重要财力支持。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这次新铸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治理黄河

  西汉的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突出的成就是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
  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黄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成灾,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

  “井渠法”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著名水工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东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渠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地受益。
  与此同时,又征发民工修龙首渠。这条渠是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智慧,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又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六辅渠。公元前95年(太始二年),从仲山口(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河至栎阳(陕西临潼栎阳镇),这就是白渠。全渠长近二百里,灌溉农田4500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今山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今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等等。

  郡国制

  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而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高级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刘邦认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县有统制之功,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但由于时间一久,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故在文帝时,贾谊曾建议削弱诸侯;至景帝,晁错更进一步提议削减诸王封地,由是诸王为求保障自身利益,便打着「诛晁错,清君侧」之口号,起兵反对汉室,史称「七国之乱」。及后景帝派周亚夫平定叛乱,诸王被杀。自此,景帝将王国军政大权、官吏任免权全归中央,分封王国名存实亡。
  区田法
  或称区种,是一种农田耕种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成帝时的《泛胜之书》。具体作法是在田中间开沟或挖穴,称为区,在区中点播。在点播前,先要溲种(以肥料或可以防虫的物质处理种籽),在区内施用重肥。下种后,要注重中耕除草,保和灌溉。这种耕种方法的优点是在小面积的土地上经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得以提高;而且也可施用于坡地,有利于扩大土地的利用范围。区田法技术要求高,费工费力,所以未能推广。
  代田法
  一种农田耕作的方法,由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出来,推行于北方干旱地区。其办法是将一亩土地定制六尺,分成三圳三垄,圳垄相间,圳宽一尺、深一尺,垄宽一尺。第一年在种植时将种籽播在圳底,到中耕时把垄上的土和草逐次锄入圳中以培壅苗根,至暑天时,圳垄已经相平。第二年种植时变更过来,上年的圳改为垄,垄改为圳。如此轮换耕种,所以称代田法。这种耕作方法的优点是,种籽在圳底,可以保,幼苗在圳中也能得到较多的水份,中耕时将垄上的土和草锄入圳中能使作物根深叶茂,利于生长,增加产量。代田法始行于三辅,后来推广到河东、弘农,乃至边郡。

  西汉屯田
  汉代政(蟹)府利用士卒、谪戍罪犯和招募农民开垦荒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的措施。屯田有民屯、军屯之别。前者如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复河南地,募民十万居之。后者如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发将士屯田张掖郡。

稍微对中国历史有研究的人都会听过“两汉吏治,永为后世传美”这句话,汉朝政治制度历代为许多精英分子推崇倍至。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溢美之词,但汉朝“简单实用,廉洁高效”的政府作风,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最好的士人政治时代”,当然这是比较其他朝代,不过汉朝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帝国之一,毕竟有其突出之地,今天简简单单说说,也算对自己学习汉朝历史的一个总结。
如果细心观察汉朝政治制度,尤其是汉初,我们就会发现制度化的政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现代政府和国家概念,也被我们的祖先简单使用着。首先是皇帝和政府的关系,皇帝代表着国家,而丞相则代表政府,皇帝给予丞相组织政府的权利,类似于现在英女王给予在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以组阁权,区别就在于一个权利来自于皇帝个人,而英女王的权利则来自于宪法以及全部选民。但是基本政治学原理是一致的,那就是国家元首同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机关。也就说汉朝的皇帝和丞相有各自的职权范围,不能互相干涉,古代说“拜相”,就是王或皇帝,将国家托付给某个人。皇帝有“内廷”,丞相有“外朝”,除非有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其他一切政务都交于丞相处理,当然军事和监察除外,军事归太尉,监察归御史大夫(同时也是副丞相),世谓之“三公”。简单说就是皇帝太忙或能力有限,皇帝只是作为最高权威和国家统一之象征,将政府委托给丞相,将军队委托给太尉,将监察权委托给御史大夫。最简单的“三权分立”,丞相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太尉就是军队的总参谋长,御史大夫就是最高检察长兼副首相。最高的中央政府组织就是如此,政府分成九大部门,我们称之为“九卿”,而丞相自己有有一个秘书处,叫“十三曹”,也是主要办事机构,九卿和十三曹诸位长官就是中央政府最高端。汉朝地方政治就是对比现今任何一个国家也算不上落后多少,郡县两级政府,郡长官同中央九卿长官同为食栗两千石,保证地方和中央的平衡。郡管县,中央管郡,汉朝如此广大却一共只有三级政府,却高效廉洁,将汉初颓废,混乱,经济频临破产的不利情况逆转,并在废墟中重建一个强盛帝国,不能不说其政治制度的优越。如果汉朝统治者不为私心,一直将这一制度延续下去,何至于王莽篡政,统治者为了独裁,不断破坏这一制度,好的制度碰到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坏到哪里去,但要是不健全的制度,遇到强人手里可能不会太差,一旦遇到差劲点,政治必定会一落千丈。我们一定要知道好的制度必有其公正性,坏的制度则多为私心和私欲,好的制度造福于大众,坏制度只会让某个利益集团得到他们的利益。汉朝一开始辉煌,就在于几代帝王尊重传统制度,后来的倾覆则就是后来的帝王出于个人原因破坏这一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独裁式军事统治降临,士人奉行的王政得到则是屠杀。

中央
1、内外朝制
1)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君相矛盾尖锐。
2)内容:汉武帝任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
3)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为执行机构。
4)东汉刘秀扩大尚书台权力。
5)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察举制
1)概念:汉代实行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2)内容:汉武帝令军国岁举孝廉,经皇帝测问为官。

地方
1、郡国并行制
1)高祖:分封同姓为王,拥有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建立武装的权利。
2)景帝:削藩——七国之乱。
3)武帝:推恩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子为列侯,分割王国土地;附益之法:规定诸侯不得参政,不得豢养门客。
4)作用:王国越来越小,无力和中央政权抗衡。
2、刺史制
1)武帝: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王侯和高官。
2)东汉:刺史掌握地方军政。
3)东汉末:改州为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4)作用:前期起到监察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后期权力独大,独立性强,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埋下祸根。

汉武帝通过内外朝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 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设立;宋朝...

概括汉至元时期我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过程
宣政院(统领宗教与西藏)二、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汉初---郡(太守)、国(丞相)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景帝---武帝)汉武帝后期---分十三州,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形成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隋...

汉朝的政治制度
2、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3、汉朝的选举制度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

汉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写的详细点,顺便说下意义
武帝刘彻时期对儒家的采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尤其是汉元帝以后(晚期阶段),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废弃,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二千多年的主流思想。3、中宗汉宣帝继续武帝的治国政策,实施“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方针。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的太子刘奭(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

中国古代政冶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皇权的强化与相权的削弱: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标志封建官僚制度的确立,到秦朝时建立一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得以确立。2.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调整:汉朝通过“削藩”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的政治制度是怎么样的
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2、地方制度: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以上就是西汉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西汉的政治制度基本是在...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西汉政治上颁布了什么制度
西汉的行政制度,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求答
(2)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紧密结合。(3)巩固于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重新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秦朝正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西汉巩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北宋加强,将地方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明清...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屠依杞菊:[答案]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①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导致诸侯国尾大不掉.②汉景帝才难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根据《汉书 百官公卿表》归纳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情况 -
屠依杞菊:[答案] 这种题,绝对是大学水平的,详细说非常麻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武帝的附益之法酎金夺爵.整个西汉中期都是在削藩.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情况 -
屠依杞菊: 中外朝制度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西汉政治制度的作用 -
屠依杞菊: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 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 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2... -
屠依杞菊:[答案] (1)郡县制、分封制(2)七国之乱、推恩令、嫡长子(1)藩镇 、地方割据势力(2)藩镇割据 希望采纳!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西汉政治制度的衍变
屠依杞菊: 恩,第一点:由秦国单一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第二点:监察制度的创新,刺史制度;第三点:人才选拔上开创察举制;第四点:户籍制度的进步,编户制度;第五点:税收制度的进步,税收逐步固定化.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中国古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
屠依杞菊: 如果展开来讲的话特别的复杂. 简单来说其本质特点实际上就是两大趋势或者说过程. 一方面,从国家的组织形式(地方制度)上来看就是地方分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汉代实行分封郡县并行,隋唐五代的节度使制都使地方的权力...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汉代宰相制度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
屠依杞菊: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

鄂托克前旗13371046213: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是什么意思 -
屠依杞菊: 汉武帝时期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西汉初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