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传达的是什么主题?

作者&投稿:封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小说只是文学里的一种写作形式,不能如此比较。就好象面食包括馒头,你不能说面食好吃还是馒头好吃一样。

一、整体与局部的区别。
1、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2、小说,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这一学科的一个分支,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二、构成要素的区别。
1、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也是语言艺术的一种。
2、小说,构成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三、表达内涵的区别。
1、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2、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说(文学体裁)

日本著名评论家吉田精一认为《伊豆的舞女》“有一种近于散文诗的美感。作为小说可以说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失败作

选自《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但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的分析,来展现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

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川端康成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感情因习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避而不谈现实。如此等等,反映在文学中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新,即文学革命。也正是他的这种人生观、宇宙观与文学观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简称川端文学)的底流。这种底流首先表现在他的初期文学(1923年—1933年)的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是来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让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他在《文学自传》中曾谈到:“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他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说:“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川端康成如上所述的“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具体地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注:东山魁夷、吉村贞司著,叶谓渠译:《我的道路》,《世界文学》1988年第6期。)“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注: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概论》,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这一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这就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也即“佛典”文学思想。

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个孤儿,受人照顾太多。许多人都宽恕过我,我自己也不曾对别人怀有恶意。”他还谈到:“我刚到东京时,我很爱看失火的场面。大地震后,我一连十天半月,天天都带着水和饼干,到处游逛灾后的遗迹,脸都晒黑了。……我想去的不是欧美,而是东方的灭亡的国家,或许我是个亡国奴。再没有什么人间的形象,比地震时逃亡者那源源不断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赏托尔斯泰。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缠绵不断。”从川端康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孤儿根性”使他的性格具有了“无怨无恨”的孩童般的稚朴、明亮的一面,又使他的性格具有了“亡国奴”般的痛苦和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同命相连等伤感、阴暗的一面。
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血肉相连般地融化在他的人生观及文学思想中。他在《文学自传》中写道:“早在十五年前,我脑子里就已构思了一部题为《东方之歌》的作品,又想把它写成天鹅之歌。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的虚幻。也许我没能写出来就死去,不过我一直想写它,只有这点我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川端康成把“佛典”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是别具慧眼,有其自我认定的含义的。在佛教看来,“人生是苦的,人生是一切苦恼的总合。但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磐”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注:杨曾文:《佛教的起源》,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川端康成以此为自己的创作宗旨。这一创作宗旨指导下的川端文学,是带有明显的孤儿伤感禀性和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创造理想与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伊豆的舞女》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日本学者伊藤整在评论《伊豆的舞女》时,曾有过精辟的阐述:“反复读一下《伊豆的舞女》可以随处发现这篇作品同川端今天的创作在脉搏上是相通的。可以说这相通之处在《伊豆的舞女》中只是处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不用说,读作品时,虽然在这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感动而深入了下去,但掩卷时获得的总的感动不是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的,而是构成这篇作品骨骼的情节和情景的甜蜜性,是青春的抒情。残忍的不回避的目光不漏过丑恶的全过程,在最后的目的地,一定要抓住纯洁和美。川端这一创作精神,游弋在贯穿始终的抒情气氛中,因而被深藏在作品的内部。”(注:伊藤整:《川端康成的艺术》,《文艺》1938年2月号。)

《伊豆的舞女》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印象系列:(1)中风老人的印象;(2)流浪艺人的印象;(3)茶店老板娘、旅店老板娘的印象;(4)孤儿及老奶奶的印象。这几个印象系列是由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印象中又可分为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这苦难、悲哀的印象,同“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第一次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青年学生在向茶店老板娘打听今晚那些艺人的住处时,老板娘“含有过于轻蔑的话语”使青年学生想到:“要是那样,就让那位舞女住到我的房间里来吧。”(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对于文章中的“我”即青年学生的遐想,有一些日本研究者认为这是“邪念”;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超越了色情堂堂男子汉的正义感,即不含邪念的保护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里,作者把初恋的少女的纯洁视作一种人生理想来渲染的。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青年学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因此,这一寻常而又超乎寻常的“好意”换来的是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是个好人啊!”“这话语带有单纯而坦率的韵味,是天真自然是轻轻抛出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声音。”(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赞扬使青年学生有了自我确认的信心:“连我也毫不做作地感到可以把自己叫作好人”。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凉的基调。然而,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这一心理变化,作者在《伊豆的舞女》的结尾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时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虚的。明天我将带着老奶奶到上野站去买前往水户的车票,这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我感到这一切全融为一体了。……我的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来,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我心里快活得甜滋滋的。”

引文里出现的“空虚”、“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等,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这也就是《伊豆的舞女》的主题的深层内涵。

川端的早期文学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的创造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他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包括自救)和客观审视(主要是对被侮辱被损害人物的社会环境的揭示)的融合。在以哀伤颓废为基调这一点上,它的道德归向和理想闪烁是主题的核心。这大概就是诺贝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称赞川端康成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的主要原因吧。
被选编入苏教版教科书中的《父母的心》也是川端康成的优秀作品!其构思之奇特,文笔之巧妙,堪称一绝,深受人们的赞美!


伊豆的舞女原著阅读
在旅途中,舞女对我展现出深深的亲情,还邀请我到大岛做客。下田港对他们有特殊意义,沿途风景优美。艺人们的生活并非困苦,而是充满闲适。在旅途中,舞女的关怀和邀请让我深刻体会到她的深情。在险峻的山路上,她尽管保持距离,但仍专心攀登。在山顶,她帮我掸尘,小鸟围绕。她询问我在大岛的生活,展示...

《伊豆的舞女》全文
她就象头发画得特别丰盛的历史小说上姑娘的画像.那舞女一夥裏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两个年轻的姑娘,另外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人,穿著印有长冈温泉旅店商号的外衣.到这时为止,我见过舞女这一夥人两次.第一次是在前往汤岛的途中,她们正到修善寺去,在汤川桥附近碰到.当时年轻的姑娘有三个,那舞女提著鼓.我一再回...

伊豆的舞女小说概述
《伊豆的舞女》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自传体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部短篇小说展现了作者早年的才华,讲述了一段深刻而微妙的日式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孤儿身份的青年学生,在一次独自的伊豆之旅中,邂逅了天真烂漫且充满异国情调的年幼舞女。在那片...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一个迷失与自我发现的旅程)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这部小说以一个迷失和自我发现的旅程为主题,通过舞女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迷茫。本文将以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为主题,探讨舞女的旅程和她在其中所经历的变化。迷失的舞女 故事的...

伊豆的舞女作者
《伊豆的舞女》作者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简要赏析
唯美的日本文学,唯美的川端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极富诗意的语言,引出了小说的开头。而故事还未展开,就直接写感观印象“骤雨百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山林”,于是,读者被带入了小说的意境,进入了雨的世界,开始了伊豆之旅,这不能不说是川端康成技法的巧妙之处!小说的内容质朴动人,大致讲...

伊豆的舞女情节概述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

《伊豆的舞女》主要讲了什么?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6年。小说描写一个高中生,在伊豆旅游与一伙江湖艺人邂逅相遇,被那个美丽纯洁的小舞女所吸引,便结伴而行。舞女天真无邪的品性净化了“我”的情感,互相爱恋。艺人们的善良真诚,使“我”沉浸在亲密的人情之中。小说结尾,写“我”出于爱和同情...

《伊豆的舞女》内容概括
主人公川岛是一个二十岁的高中学生,性情孤僻。即将就读东京某高等学校的他趁开学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队乡村巡回演出的艺人,并与之结伴同行。他认识了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舞女薰,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为舞女迷人的姿色所吸引,甚至还产生过占有她的邪念。但他不愿这种...

伊豆的舞女 内容概要
经典名著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青年学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

望奎县18380144652: 伊豆舞女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裘义五福: 我觉得主要是描写的对异性最简单的追求夹杂着 简单 温馨 青涩 单纯 青涩的懵懂但渴望成熟向往 情感线索很简单却投射出作者复杂的情愫 渴望却略带芥蒂 概括 就是人性对感情的原始投影 具体点就如朦胧美学模式 当自己渴望的东西 失去的那一瞬间是最美的 前面的阶段都是美的上升

望奎县18380144652: 日本著名作家的川端康成所写的散文《伊豆的舞女》,表达了什么?舞女?
裘义五福: 《伊豆的舞女》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

望奎县18380144652: 《伊豆的舞女》写了个什么意思? -
裘义五福: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望奎县18380144652: 伊豆舞女描写的什么故事情节? -
裘义五福: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 《伊豆的舞女》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

望奎县18380144652: 急求 《伊豆的舞女》 读后感 -
裘义五福: 在78年之前,有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伊豆舞女的,有着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本身很简单:少年初恋.如果要再多说一点儿,便是:在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娴静的旅途中...

望奎县18380144652: 《伊豆的舞女》是描写什么的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
裘义五福: 一个二十岁的高中学生,性情孤僻.一次,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队乡村巡迥演出的艺人,并与之结伴同行.他认识了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舞女,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为舞女迷人的姿色所吸引,甚至还产生过占有她的邪念.但他不愿这种无瑕的美受到沾污和损害.一方面.他为自己难以抑制的冲动而苦恼,更为少女夜晚可能受到侮辱而惴惴不安.当他在男女公共浴场看到她裸露着少女纯洁的肉体,欢叫着朝他迎面跑来时,从那天真无瑕的神态中,感到了无限的宽慰.舞女也对这位青年一见钟情.几天后,青年旅费耗尽,不得不和这队艺人分别了.临行前,来送他的舞女默默无言,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他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

望奎县18380144652: 川端康成的最美的散文是哪篇 -
裘义五福: 川端康成最美的散文应该是《雪国》.《伊豆的舞女》在吸收西方文学的现代技法的同时,明显地继承平安时代文学幽雅而纤细的感受性,通过优雅的美,反映内在的哀感,力求体现日本的传统美.《雪国》在艺术上拓宽了《伊豆的舞女》所开辟的新路,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形成了川端康成的创作个性.它是川端康成创作成熟的标志和艺术高峰.

望奎县18380144652: 关于一些文学作品的问题.
裘义五福: 《一天的等待》我觉得他所阐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篇文章表述的是男孩认为自己快要死了,而父亲知道这只是小病而一开始却找不到方法安慰自己的孩子.原因就是因为父亲不知道自己儿子在担心什么.仅仅因为一个摄氏度和华氏度的区别,就让自己的孩子苦苦等待了一整天的死亡. 《伊豆的舞女》给人展示的是初恋那种朦胧的美,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主旨就是爱情.

望奎县18380144652: 川段康成哪一部小说最棒? -
裘义五福: 伊豆的舞女最出名了,许多文学大家都推崇这本.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是古都,太有日本情调了……也可能因为我是女孩子的原因.而且古都比伊豆的舞女和千只鹤都容易读,情节性强.

望奎县18380144652: 川瑞康成哪些小说适合学生看 -
裘义五福: 是川瑞康成!他的书我觉得我有资格发言.《伊豆的舞女》绝对适合,篇幅不长,讲述的是一段萌动的恋情,男孩因为爱恋伊豆的舞女,所以一直跟着他们的演出团队走,但又迟迟不敢表露出来,这里有一种对少女的由爱而生的同情感在里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