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的作品评价

作者&投稿:彩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5、 王粲 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写了什么典型情节,这样写有何作用?~

社会秩序紊乱
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七哀诗》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还有文献性,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诗歌往往兼有多种功能,而以《七哀诗》最有代表性。

七 哀 诗 王 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无道或无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④委身:托身,寄身。适:往。荆蛮:指荆州。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① 蔽:遮盖。② 顾:回头看。③ 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岸:高地。⑤ 《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时来到长安,十七岁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但在荆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曹操攻下荆州时,刘表已死,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经亲历战乱,流离颠沛,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悲凉,成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后,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优裕,在邺下与曹氏父子周旋期间,写下了一些歌颂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学进步的思想光泽。

◇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百度百科,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592123.htm七哀诗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现在可以见到的,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而晋朝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凄怆感人。《北芒何垒垒》一诗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别》,向为众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赘言。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燹,接着便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朝廷的衰败。《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七哀诗》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还有文献性,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诗歌往往兼有多种功能,而以《七哀诗》最有代表性。  到了后来,由于格律诗歌的兴起,唐诗、宋词、元曲等,相继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风起云涌,淹没了古诗乐府,吞没了柏梁体,席卷了骈文,也兼并了四言、六言诗歌。自然,作为诗歌王国里的弱小群体《七哀诗》,亦遭到了灭顶之灾。在后来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辑里,就很少再看到有《七哀诗》的出现。因此,挖掘、钓沉、收集、整理、研究即将绝迹的稀有诗歌品种《七哀诗》,就更显得迫切和必要。  在汉代王粲、晋朝张载的《七哀诗》,还是以五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王粲的《七哀诗》多用平韵,而张载的《七哀诗》则以仄韵为主。到了明末清初,王马为的《七哀诗》,则是以七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结句处外加衬词。句数不等,或者对称,或不对称。在转句加衬词以外,还转韵。前面多用平韵,到了转句、结句,就换成了仄韵。与王马为同样是活动在明末清初李世锡的《哀沅》一诗,则是三、四、五、六、七、九、十一言不等,而以三言诗居多,其次是七言诗,再次则是四言诗、五言诗。在用韵方面,也是平仄互换交错不一。这充分显示出《七哀诗》的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灵活多变。用这种形式来表现沉痛的战争、瘟疫固然可以,那么用来表现其他方面的内容呢?不是也可以恣意汪洋么?  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  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  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  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  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  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  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  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  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  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  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  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  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  忧思壮难任。  其三  边城使心悲,  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  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  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  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  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  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  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  去来勿与谘。   这是曹植的一首《七哀诗》,是写思妇的,表达的是政治上的失意,有代表意义——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者和出处
曹植《白马篇》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的散文...

曹植最霸气的一句诗 曹植人物简介
4、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

曹植他一生写了多少诗!
一、曹植一生作诗很多,集有三十卷之多,但大多已散佚,今天流传下来的有诗歌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二、他是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 ,完成了乐府民歌到...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说的是谁?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

求洛神赋原文及翻译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

谁能给一下“建安七子”的详细资料,谢谢
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 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七哀诗》、刘 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 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

才高八斗什么意思?才高八斗出处
谢灵运的这句“才高八斗”就成了才学出众的代名词了。4、称誉作者的学问高,文才好,后来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简称“八斗才”。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用尽陈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两句成语合并起来,称为“七步八斗”,以形容诗才的敏捷和高超。

王粲默记的译文和原文
《王粲默记》出处:《三国志·魏书》原文:王粲,汉末人,其强记过人。尝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尝观人围棋,风骤至,局坏,粲为复之。棋者不信,以 帕盖局,更以他局使复,数十子无一误者,棋者服。译文:王粲是汉末时期的...

曹植创作(洛神赋)是哪一年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

前二十名古代著名文学家
1、战国楚. 屈 原 约前340---前278 诗《离骚》、《九章》2、西 汉. 贾 谊 前200---前168 《鹏鸟赋》、《过秦论》3、西 汉. 司马相如 前179---前177 《子虚赋》、《上林赋》4、西 汉. 司马迁 约前145---前86 《史记》5、东 汉. 王 粲 177---217 《七哀诗》、《登楼赋》6...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王粲七哀诗的翻译 -
裔贫万应: 《七哀诗》 作者:王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②.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王粲的七哀诗的思想内容 -
裔贫万应: 七哀诗--王粲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⑥?” 驱马弃...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在“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谁? -
裔贫万应:[答案]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描写百姓生活疾苦的诗句加作者出处 -
裔贫万应:[答案] 王粲《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求王粲的《七哀诗(其一)》...
裔贫万应: 七 哀 诗 王 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5、 王粲 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写了什么典型情节,这样写有何作用? -
裔贫万应: 社会秩序紊乱 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七哀诗》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还有文献性,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诗歌往往兼有多种功能,而以《七哀诗》最有代表性.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七哀诗三首·其一 -
裔贫万应: 原文: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下一句 -
裔贫万应: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下一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七哀诗三首·其一 [作者] 王粲 [全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七哀诗(其一)》译文 -
裔贫万应: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记得采纳啊

门头沟区18989604267: 古诗登楼是谁写的? -
裔贫万应: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