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把中国近代史上都城(首都)变化情况描述一下

作者&投稿:枕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历史的描述,大概描述一下发展历程...~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近代等历史时期。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
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

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扩展资料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物证,可将中国历史(炎黄文明)划分为十个纪:
炎黄、虞夏、商周、齐楚、秦汉;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黄纪: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约两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纪)。以农业社会、母系社会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父系社会初期为准。炎黄纪已经出现私有制、商业、战争、奴隶。
二、虞夏纪:以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约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纪)。二里头文化兜底:以青铜器时代初期、双轮车、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标志为准。传说时代的颛顼、帝喾、尧、舜、禹或可研究纳入本时代故事集。
三、商周纪:青铜器时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为典型代表。成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为本时代三部曲。约八百年。
四、齐楚纪:铜铁并用时代,约六百年。以齐楚为代表的众多周边族群势力(分别代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大规模融入华夏,为最终形成汉族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东迁,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等重要历史故事。
五、秦汉纪:铁器时代初期,中国进入帝制时代。以大一统、书同文为时代口号,史记、汉书为时代标志,蔡伦改进造纸术更具有划时代意义。有秦并六国、大泽乡起义、楚汉相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昭君出塞、班超投笔从戎等重要历史故事。
六、魏晋纪。亢龙有悔,黄巾起义,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十六国走马,南北朝并立。
七、隋唐纪。凤凰涅盘,盛世隋唐,隋文科举,大乘玄奘,贞观天可汗,则天女皇帝。(隋文帝……)
八、宋元纪。天下一家,地狱天堂,文明臻极,野蛮大成,华夏之殇无尽痛,上帝之鞭惊启蒙。(借用欧洲文艺复兴之意)(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巴格达百年翻译运动……)
九、明清纪。黄粱石头,南柯红楼,千载遗梦,百年屈辱,金粉帝国,罪恶毒瘤,极权桎梏瓜藤狱,十万成就皆嫁衣。(红楼梦……)
十、共和纪。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辛亥,北伐长征,民国共和,抗战翻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综述 综述: 此时期是从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综述 (1840—1919年) 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总之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清朝统治者在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有对抗到暂时“和好”,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从而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历史。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鉴于此,列强为扩大海外市场及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们之间既勾结又相互争夺。随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以武力和战争手段造成中国边境地区的普遍危机,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后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由于侵华的不断加剧,使清统治集团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也扩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别,但都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封建经济的特征已经具备。而软弱的资产阶级形成两个政治派别,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把救亡图存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和平方式)来实现其救亡图存的斗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变法悲剧;以义和团运动通过“灭洋”(流血方式)来实现斗争目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为“以华制华”,而后这两次救亡运动的失败都与清有极大的关系,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到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俯首听命于列强。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论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对内独裁专制复辟、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而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不断地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实质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局面而告终,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掀起了复古逆流,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和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且随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我有篇论文……
关键字:迁都,长安,洛阳,疆域,地域差异。

摘要:本文对中国古代的主要迁都与疆域和地域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试图构建新的迁都因果结构。

正文:
中国古代王朝的迁都的次数非常多,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而其出发地和目的地千差万别,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表面的纷繁复杂不能掩盖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帝国迁都是有一些规律和趋势的。本文就试图通过对帝国疆域的幅员和地域差异的分析来寻找这种规律和趋势。
先让我们理顺一下中国古代帝国的迁都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有如下几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除此之外,还有几次迁都,如唐太祖迁都于长安,武则天迁都于洛阳,金末迁都于汴京,明末迁都于南京等等,这类时间短暂或者迫于形势的迁都,本文都会将其考虑进去,作为一些补充说明。
最后不脱离主题地说一句:迁都大多有不同的、复杂的、多样的诱因和历史环境,这里主要探讨上面提到的疆域、和地域差异。
一, 源头和惯性
进入主题,我们从中国政治中心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王朝的首都大体集中于三线,即一,北方的北京一线;中部的西安——洛阳一线;东南部的南京一线。
我们可以以这三线为主体进行简单的探讨,这三线是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变化的。中部的西安——洛阳一线,是很好理解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夏商周王朝的统治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河南、山西南部是夏代的统治中心;而商代稍微扩大了统治范围,但仍然是以河南为中心的;至西周,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山东至陕西一线都被王室牢牢地把握在手中,由于原起家地在陕西的缘故,陕西成了新的政治中心,而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时的原殷商统治中心依然是政治中心之一,形成了“双头”的政治地理格局。这样三代长达两千年左右(夏代的统治至今未被明确承认)的政治地理格局产生了巨大的惯性。致使后面长达千年的格局基本在这里被定下。
这里需要简单分析的一点是,这三个漫长的王朝一直延续了 “封建”(指“封邦建国”)的政治模式以统治、控制和影响周边文明圈的政治体。但是他们真正能直接统治的地域集中于中原的那块不断扩大的地带,所以名义疆域内的其他地方便失去了产生首都的资格——这对后来的建都意向、条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码在一千年内这种格局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后来崛起的秦帝国恰好产生于这个范围内,确定了暂时的陕西政治中心形势,但河洛一代并没有从此淡出政治中心的历史舞台,之后与前者之间的交互“执政”证明了这一点。
政治中心大的变化产生于南北的分裂,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北方疆界的扩展,以及南方的崛起。于是南京和北京两线成为了新的选择——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迁都都无法跳出这个圈子。
一旦形成了模式,惯性就不可避免。西安——洛阳一线成为“双头”主流,对首都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的惯性,非关中,即河洛。可以说大体上之后的王朝都在继承、扩大这种惯性。
由于军事上的威胁,周平王迁都洛邑,将周代之前的“陪都”重新升格为首都,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关中相对安全的环境一旦受到西北部的威胁,退到河洛是必然的选择。
而秦却恰恰起家于关中,秦武公之后,直至嬴政,关中恢复之前的人脉,西北之患相对缓和。于是,在武力统一结束后,虽然秦朝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对全国的直接统治,但是并没有选择经济上更为发达的东部原各国都城,这样的选择出于不安全、不信任感的影响,同样延续了关中作为政治核心地带的地位。
如果说上面这些是一些历史偶因的话,到了汉刘邦,他的选择就不能仅仅根节于偶因了。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淮北流氓,打下江山后其实对衣锦还乡是非常向往的**,但是他最终没有选择回到他的家乡建都,而是依然选择了关中,这不能不说是前面的惯性所驱使的。
此后西汉末年的战乱使长安几乎毁于一旦,出身关东的刘秀又选择回了洛阳。逐渐的,关中、河洛“轮流坐庄”的格局形成。哪怕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也会因为这种惯性来选择这两块宝地建都,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唐高祖从太原迁都长安同样是很好的例证——将都城从边缘地带迁至历来的帝都专用板块,恐怕再没有比这更合君王口味的了。
前面说过的南京一线本身是暗线,最早从春秋时吴、越的称霸便以初现端倪,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终于浮上水面,真正形成规模的时代始于之后的东晋、南北朝,惯性便也由此开始。
而北京一线则始于少数民族对汉地经营,在幽云十六州被割之后,原本汉人不甚重视的边城成为了少数民族的政治中心之一(辽代作为陪都)**,颇有些牛后变为鸡首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笔者在这里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王朝最初的疆域范围决定了都城的选择范围和选择都城的大体方向,迁都则必然大体上遵循这样的“规定”。
二, 为什么选择?
前面,在大的方向上,基本上定下了中国古代王朝迁都的主旋律,具体疆域和地域差异是如何影响决策者的迁都意向和行动的呢?
首先的问题是交通和便于统治的原则,有人说,蒙古大帝国的最终分崩离析是交通上的原因,即一个王朝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不可能在北京统治到远达欧洲的地方***,或者说起码统治不好。可见,首都和疆域内其他地方之间的交通对于统治有多么大的影响,所以迁都者必须要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
而具体来说,河洛成为了大多数时候的首都热门。想更好地统治国家,中心地带无疑是拥有最好的交通条件的。虽然其他的首都所在地并不能同河洛在交通上的便利等量齐观,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首都都不能太偏了,否则疆域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会选择这几处都城来选择迁都。地方行政权变为全国性政权后,往往都会循着这一规律进行迁都:当北魏由一个代国变为一个统一北方的大国的时候,再固守着原来的都城平城,很可能就会放松新的领地,把新的领地重新交给南方的敌人,所以迁都洛阳不仅仅是汉化的考虑,更是统治的考虑。而类似的,李渊迁都长安也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一个皇帝很难在两面被黄河隔开,一面是太行山,唯一开放的一面是面向北方少数民族的地方统治整个中国,或者中国北方。而关中的特殊性,即“易守难攻但却并不难出入——关隘险要,但却有通行的便利道路,这使得它成为了建都的理想地点,也难怪其他地区崛起的大国真正想统治全国首选是长安。即使是这些宜于建都之地成为了众矢之的,总是被战争毁得一塌糊涂,但还一直是迁都热门,虽然西安和洛阳在唐代遭到了彻底的打击和毁坏,但之后的汴梁,还是一种不大的修正,是为了取代破败不堪、交通逐渐趋于不便(到洛阳的运河没了)的洛阳****,还是无法摆脱这些地方。真正的改变是在女真人入侵之后。
南京和北京本来并不是特别好的选择,但是当统一全国的王朝被打到了江南,偏安于东南的时候,作为天然的政治中心,南京变成了南方王朝的不二选择。而为了更好地控制新的领土和原有的关外领土,金朝将都城迁于中原和东北之间的枢纽地带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这一次似乎并不显眼的迁都却改变了整个传统的首都所在地格局。使北京成为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当这个王朝拥有对东北甚至漠北的控制权时,这也是个不错的地点。于是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便建立了新的惯性。
之后的问题就是安全的问题,皇帝老儿无一不怕死,像朱棣那样把首都迁到前线的毕竟还是少数。以下的篇幅我用来探讨一下这个安全的问题。
安全首先体现于战略纵深的大小。战时的首都本身就容易成为首要的进攻目标,如果首都被攻占,国家的很大一部分管理和组织都会陷入很严重的瘫痪,国家的首脑很可能会受到破坏、消灭,甚至直接导致战败。这也就决定了国家的首都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建立在边境上,尤其是危险性很大的边境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中国边境附近的政权崛起成为全国性(或者统治相当区域的)政权之后,一般来说都会迁都到战略纵深更大的内地。比如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不仅仅是为了汉化和更好的统治,同样也是因为他们这一支鲜卑族入主中原以后漠北崛起的少数民族部落形成了不小的威胁。后来留守平城的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威胁,还上书质疑皇帝迁都洛阳的举动把祖宗之地的防务荒废了,让柔然等部易于进攻*****,但将首都留在平城就能保平安了么?显然迁都内地是更明智的举动。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了:北魏很早就入主黄河流域了,为什么直到很迟的孝文帝一代才迁都呢?这同样是一个战略纵深的问题。北魏初期,来自南方的压力是很大的,抛却历任皇帝的顽固不说,志在收复失地的宋武帝一直没让北方有安宁的时刻,最北他夺回了山东的大部分土地,对河洛的威胁很大,迁都中原是一个冒险的举动。而孝文帝之前的太武帝拓跋焘则轻而易举地击败宋军,让宋武帝的北伐梦想成为泡影,随着宋文帝的即位,来自南方的压力变小,江淮地区逐渐稳定在北魏疆域内,而之后的南朝对北方的压力就更小了,这样孝文帝才有了迁都洛阳的资本。
至于北京,有人会问了:北京的战略纵深并不大啊,为什么北京能成为都城?我们仔细审视历史,可以发现:北京同样是中国古代王朝疆域扩大之后的选择。辽代对北京的经营已经是非常的好了,几乎是辽境内最发达的地方。但同样是因为战略纵深的问题,处于辽宋边境的幽州只能是一个陪都。到了金代,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后,战略纵深的问题解决了,而关中和河洛与宋金边境太近,外加败落得厉害,北京才迎来了真正的机会。之后的元代是不用太顾忌战略纵深的问题,于是就继续选择了离北方老家较近的、初步成气候的北京。至于朱棣迁都北京,是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他作为一个雄材大略的皇帝固然值得佩服,但是成祖百年之后明朝的惨景让我们更清楚的意识到首都战略纵深的意义——不能指望所有的皇帝都像成祖那么强势,“顶风作案”是要考虑代价的。但是无论如何,明成祖这样的选择使得北京首都的地位日益牢固,最终形成了新的惯性。清朝的择都由于北方的蒙古归于中央统治而消除了战略纵深的影响,北京于是更加众望所归地成为了首都。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地域差异的小问题。这里我们可以以关中地区做例子。它并不是一个战略纵深特别大的地方,而且也不是便于统治全国的中心地带。但是它比河洛地区更符合安全的标准:黄河做天堑,潼关保平安,南面有秦岭拱卫,只有西北有些漏洞,这些漏洞往往还随着加强防务和吞并河西走廊而被填补,这也就是汉唐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夺取河西走廊的原因了——西周灭亡的老路他们不想重走,而唐朝的中晚期,由于国力衰退,河西走廊被吐蕃控制,关中经常受到吐蕃的进袭,这也就更加速了唐的灭亡。我在这里所说的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关中做为京畿所在地还是很安全的,这是地形所造就的。
除此之外,水源和土地也是地域因素的一部分。
不够全……不过你可以看看

在下补充一点:夏朝都城为阳城。


中国近代史上首次、第一、最,都分别指什么?
1、第一个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3、近代史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 4、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马关条约》5、洋务运动中办的最早的近代兵工厂是: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6、中国近代第一艘木...

中国近代的有哪些屈辱史?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崛起的历程
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阶级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

求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和光辉历程!!!
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国内革命战争等。这些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近代史上,外国列强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殖民了中国?
1、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从社会性质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吸取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

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民主化历史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2)抗战...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_百度...
1、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

安次区13325272046: 1924至1945年国民政府都城变迁 -
步耐清肝: 广州,武汉,南京,洛阳(陪都),南京,重庆(陪都),南京.

安次区13325272046: 谁知道中国近代史的故事?长一点的! -
步耐清肝: 中国近现代(公元1840-1949年) 1840年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70年代以后...

安次区13325272046: 求祖国屈辱的历史 资料 !!!!!!!!!!要资料不要作文 400字的资料 -
步耐清肝: 1840年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70年代以...

安次区13325272046: 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北京曾两次遭遇侵略者的洗劫,第一发生在1860年,而第二次则发生在() -
步耐清肝:[选项] A. 1840年 B. 1895年 C. 1900年 D. 1931年

安次区13325272046: 为什么中国近代的首都都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它们失去价值了? -
步耐清肝: 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这都是高中的历史知识.至于哪个最有钱,我认为是北京,毕竟现在是首都,天子脚下,唉,,,,我都想做北京人

安次区13325272046: 近代时期以南京为都城的政权有哪些? -
步耐清肝:[答案] 南京,一座让人尊敬的伟大城市,她兴了又衰,衰了又盛,曾又名白下、秣陵、建康、建邺、江宁、金陵等,名字的变化足以见证了她在岁月中的沧桑变迁.南京,这个城市的历史实在是大漫长了,是一座有着六朝古都美誉的历史名城,自古是江南以...

安次区13325272046: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首都北京曾三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请列举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1)第一次:                     ... -
步耐清肝:[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安次区13325272046: 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北京曾两次遭遇侵略者的洗劫,第一发生在1860年,而第二次则发生在: -
步耐清肝:[选项] A. 1840年 B. 1895年 C. 1900年 D. 1931年

安次区13325272046: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灾难,写出近代史上列强两次入侵北京城的战争名... -
步耐清肝:[答案] (1)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以英法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火烧圆明园;1900年6月,英美俄日等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北京城烧杀抢掠,19...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