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死读书"的相声稿

作者&投稿:称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读书的相声稿~

甲 您是?
乙 哦,我是相声演员。
甲 噢?相声的演员?
乙 对啦!
甲 我跟您不一样。
乙 那您是?
甲 我是文人。
乙 您是什么?
甲 文人哪。
乙 文人?哼哼,这我还真不理会。
甲 不理会吗?
乙 对啦。
甲 我没“闻”过您吗?
乙 哎……对啦,独让你“闻”哪?什么叫“闻我”呀?
甲 文人墨客。
乙 这对。
甲 每天我要读读书啊,阅阅报啊。
乙 学习嘛。
甲 操操琴哪,舞舞剑呢。
乙 好!
甲 做做诗啊,尿尿炕啊。
乙 啊?
甲 这个……写写账。
乙 他差点儿把实话说出来。
甲 啊,写写账。
乙 这写账也是您的工作呀?
甲 那当然啦!每天我要算一算我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能不能保持平衡。
乙 生活有计划。
甲 还经常到公园游玩游玩。
乙 哦,您喜欢到公园去玩儿去。
甲 对。这话在三月份吧!我还到北海去游玩。
乙 噢,您到北海去玩儿去啦!
甲 游玩哪。
乙 哎?什么叫”游玩哪“?您说玩儿去不就得啦?
甲 您不知道,因为我这个人说话就爱走大音。
乙 你那么说多别扭?
甲 到北海去游玩。
乙 哎,游玩!
甲 那天的天气还是比较好,响晴白日!
乙 是啊。
甲 有点儿小风儿。这个风嘛,也不大。
乙 够几级风?
甲 也就在一、二级左右。
乙 唉,不大。
甲 哎呀,我一看这个风景啊,非常的优美。
乙 是啊。
甲 我一看这个河水,也是非常的清凌。
乙 嚯。
甲 当时我一看这河水这么清凌,我一高兴啊!
乙 怎么样?
甲 我就洗了个“枣”。
乙 哦……啊?
甲 洗“枣”……
乙 别说啦!要把你淹死怎么办呢?
甲 洗“枣”怎么能淹死人呢?
乙 怎么淹不死?北海那儿水深着呢,你脱了衣服下河里洗澡去,会淹不死你?
甲 冲你这么一说呀,你这个人一定没洗过“枣”。
乙 我怎么没洗过澡?
甲 洗“枣”我脱衣服干什么呢?
乙 废话!你不脱衣服怎么洗呀?
甲 我洗“枣”你懂不懂?
乙 懂啊。不就是脱了衣服,下河里头,洗澡去嘛。
甲 不,洗“枣”。
乙 你怎么个洗澡啊?
甲 就是地下有一个枣,我把它捡起来,到那儿洗了洗,然后我把它给吃啦!
乙 洗“枣儿”啊?
甲 啊,洗“枣”。
乙 咳,那得说洗“枣儿”。
甲 我已经跟您说了,我这个人说话就爱走大音嘛。
乙 你走大音?可吓我一跳呢,我还直怕把你给淹死哪。
甲 这是笑谈。
乙 别取笑。
甲 我那天确实是很高兴。河水是非常的情凌。这个小风刮的河水是一层一层的波浪。
乙 是啊。
甲 当时我一看这河水一层一层的波浪,我的诗性大发。
乙 噢,你做了一首诗。
甲 做诗的时间来不及啦。
乙 那你做什么呢?
甲 当时我的灵机这么一动,我就写了一副对联。
乙 哦,作了一副对子。那你这个对子以什么为题呀?
甲 以这个“风、水”为题。
乙 好!这对子你怎么做的?
甲 干什么?
乙 您念一念,我向你学习学习。
甲 念一念?在哪儿念?
乙 就在这儿念啊。
甲 在这儿念?这儿可不能念。
乙 怎么?
甲 这是什么地方?
乙 这是娱乐场所呀。
甲 娱乐场所,读书人之多,识字人之广,倘有一字说差,岂不被大家耻笑,我学生便如何是好呢?
乙 这是什么鸟叫唤哪?
甲 你看,要是大家耻笑我,那可怎么办呢?
乙 没关系,耻笑你呀,我替你兜着。这还不行吗?
甲 那我就给您念一念。我这个对子是以“风、水”为题。
乙 是啊。那您这个上联是怎么做的呢?
甲 上联是:风吹水面层层浪。
乙 哎,还真不错呀。呵呵!
甲 见笑,见笑。
乙 哎呀,哪里,哪里!您这个下联是什么呀?
甲 这是献丑啊,献丑!
乙 您太客气啦!那您这个下联儿是?
甲 惭愧、惭愧!
乙 您太谦虚啦!那您这个下联儿是?
甲 真是粗……
乙 你还有完没完啦?干什么呀?
甲 向您表示谦虚嘛!
乙 您甭谦虚啦!我问您哪?这个下联儿是什么呀?
甲 “风”就是刮“风”的那个风。
乙 哦,我没问这个“风”。我问您啊,下联儿。
甲 “风”的下边嘛,那就是“吹”。这个“吹”嘛!就是“口”字边,这边一个“欠”债的“欠”字。
乙 这个我认识!
甲 噢,这个认识?
乙 我问您呐,下联儿!
甲 下面就是“水面”,这个“水面”嘛,就当表面来讲。
乙 对,这我懂!
甲 哦,这个也明白!
乙 我问你呀!下联儿?
甲 再下边儿就是“层层”!
乙 他没有下联儿吧!
甲 这个“层层”嘛,当然就不是一层两层,而是很多——“层层”!
乙 对对,我知道这个。我问你呀!下联儿!
甲 紧下边儿就是“浪”。
乙 他是没下联儿。
甲 “浪”嘛,就是三点水加……什么意思?
乙 我问问你:就像你这样的文人,家里住那房子也安着门哪吗?
甲 这什么意思这是?那当然有门啦!
乙 哦!也有门。你们家的门,有门框没有?
甲 没有门框,那门往哪儿安呢?
乙 哦,也有门框!那比方说过节的时候,你们家贴对子,这边儿上联儿你贴的是“风吹水面层层浪”,那么这边儿下联儿你贴什么呀?
甲 哦!明白你的意思!
乙 明白啦!
甲 你说嘛,两个门框,这边贴上“风吹水面层层浪!”
乙 哎!
甲 这儿边贴上什么?
乙 对!对子得有上下联儿啊!
甲 要不怎么说你这个人,脑筋太简单呢。
乙 哦,怎么?
甲 这个对子是死的,你这人是活的呀!你可以再写一张,再贴到这边呀!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嘛。
乙 嗐!俩“层层浪”啊!
甲 仨也照样贴呀!
乙 没听说过!你那怎么念呢?
甲 我教给你呀!按我这么念:上联把音压下去!下联把韵挑起来。你这么一听,它就是对子上下联儿啦!
乙 怎么念呢?
甲 上联儿是——“风吹水面层层浪”。
乙 下联儿呢?
甲 下联儿是——“风吹水面层层——浪!”
乙 呵呵!那横批?
合 风吹水面!
乙 就这个呀?你什么文人哪?你纯粹是“捡枣”的!我认识你!我跟人各位一说,人就明白啦!不错!前些日子,他还真上北海去玩儿去啦!明着是玩儿去呀,暗含着就是捡枣去啦!竟听说那金丝蜜枣挺好吃的,可是没尝过。一想怎么办呢?哎!北海那儿游人多,保不齐那儿有掉枣的!如果有掉的呢!好捡起来尝尝,明儿个好跟别人说去!他正在河边那儿转悠哪!可巧前边有两个人,拿一大包子枣儿,人家是一边儿走一边吃。有一个人一看,那水波浪刮的挺好看的,就跟他旁边儿的这个人说:“嘿,你看啊!真是‘风吹水面层层浪’啊!旁边儿那人一听,“哎,好!你这一句话呀,够个对子上联儿,咱给记下来吧!”哎,人家呢,就拿笔给记下来啦!不是人家记下来了吗?他在后头,他也给记下来啦!那个人说:“你看,咱们有上联啦!还没下联呢,那多不好啊!我呀,再给你对个下联儿。”刚要对下联儿啊,一看手里拿那枣儿是坏的,人家一瞧是坏的就不吃了,“啪”一下子就给扔啦。他一看,这机会可来了,撒腿就追!等捡起这枣儿来了,没法吃。怎么?掉泥里头啦!那怎么办呢?他也有主意,他就上河边那儿去啦。干吗去啦?哎,就上那儿洗“枣”去啦!等洗完了这“枣”儿,吃完了,坏啦!人家那下联也念完了,他没听见。这合着你就拿一上联儿这儿唬我来了,是不是?那哪行啊?常言说的好啊!“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人不言自能、水不言自流!金砖何厚,玉瓦何薄”?自大念个“臭”!懂吗?哼!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甲 演员哪。
乙 哎,对了。演员的肚是杂货铺,你买什么我这儿有什么。唬别人行啦!我呀?你差点儿。我说你可不能白说。今天呢,我要给你对上一个下联儿来。你记住啦,明儿哪,好再
唬别人儿去!听见没有?
甲 好!
乙 那么你那个上联儿是什么呀?
甲 “风吹水面层层浪”!
乙 哦!上联有“风吹”,下联儿?我给你对“雨打”。对子嘛,嘿嘿!我给你对“雨打沙滩万点坑!”听明白没有?
甲 听明白啦!
乙 记住了吗?
甲 记住了。
乙 好!捡枣儿去吧!别这儿起哄啦!什么“文人”呢?真是!
甲 哎呀,您真是高才呀高才!
乙 哈哈,岂敢,岂敢。
甲 都说相声演员没有多大学问。
乙 唉,那是他们。
甲 您是不然。
乙 啊?
甲 您可称得起是乱石之中,您这么一块无暇的美玉。
乙 哎哟,不敢当,不敢当!
甲 乱草之中会有您这么一棵灵芝。
乙 啊,过奖,过奖,哈哈!
甲 这狗食盆子里头儿,会有您这么大块儿的坛子肉啊。
乙 您太……那我还是狗食啊!你这是夸我吗?
甲 夸你?我为什么要夸你呀?
乙 给你对上下联儿来啦!
甲 对上下联儿?你这下联儿怎么对的?
乙 “雨打沙滩万点坑”啊!
甲 “雨打沙滩万点坑”?怎么个讲法?
乙 当然有讲啦!
甲 你说说。
乙 我说下雨呀,下了一万个点儿,下到沙滩上了,把这沙滩呢,砸了一万个坑,这不叫“雨打沙滩万点坑”嘛。
甲 哦,下雨?下了一万个点儿,你数着来着?
乙 我?没有。
甲 那你怎么会知道下一万个点儿呢?它就不许多下点儿?它就不许少下点儿吗?它就不许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点儿吗?它就不许下一万零一个点儿吗?怎么那么寸,就下一万个点儿呢?这一万个点儿全下沙滩上啦?
乙 啊。
甲 马路上没有?
乙 啊……没有。
甲 石头上也没下着?那么这雨点儿下到石头上没砸坑那怎么办呢?这得请石匠,现凿?
乙 那多麻烦哪。
甲 那么这雨点儿要下到你脑袋上呢?那也得现钻眼儿?
乙 那我脑袋就成漏勺啦?
甲 那什么叫“雨打沙滩万点坑”?
乙 它这……不且比你没有下联儿强的多吗?
甲 你怎么会知道我没下联儿?
乙 那有下联儿,你怎么不念呢?
甲 还没容我念,我这儿刚想解释解释,你瞧这份儿催!下联儿!下联儿!我听见啦!我不爱理你!你知道不知道?
乙 那这么一说,你有下联儿?
甲 当然喽!没有下联能跟你这儿说来吗?
乙 那你这下联儿是什么呀?
甲 我这下联?唉,跟你那个也差不多。
乙 噢,一个样?
甲 一个样啊?那还说什么?当然是不同。
乙 那你这是?
甲 我这下联是“雨打沙滩点点坑”!
乙 “雨打沙滩点点坑”?我对的是“雨打沙滩万点坑”。
甲 一个样吗?
乙 哦,差着一个字儿不咧!
甲 嗯?一个字儿不咧?这一字入宫门,是九牛拽不出啊。比如说人该你拾块钱,还你一块钱行不行?
乙 那哪儿行啊?
甲 哎,一个字儿不咧。
乙 那不成!还差九块呢。
甲 还是的,那你这叫什么“雨打沙滩万点坑”你对错了对子,我还不恼你,你瞧刚才这一大套——“什么文人?纯粹是捡枣儿的?”你怎么会知道我是捡枣儿的?
乙 我瞧你像!哼。
甲 瞧我像?我这錾着字呢?“捡枣的”?啊?您听这一大套!又什么“天不言自高”啊、“地不言自厚”啊、“人不言自能”啦,“水不言自流”!什么什么“金砖何厚”、“玉瓦何薄”?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啊?又“自大念个‘臭’?那对吗?
乙 怎么不对呀?
甲 自大念个“臭”,自大一点儿念个“臭”!你那点儿哪儿去啦?
乙 我那……点儿,不下到沙滩上了吗?
甲 像话吗?还又是“演员的肚、杂货铺”?
乙 对,对。
甲 你那是杂货铺吗?
乙 啊,杂货铺。
甲 大杂货铺,小杂货铺?
乙 这个……小杂货铺。
甲 来包火柴!
乙 没有。
甲 买盒烟卷儿。
乙 不卖!
甲 卖什么?
乙 什么也不卖!今儿盘货。
甲 对对子规矩,你都不懂!有数对有数,无数对无数啊。如果说我现在的上联是“千层浪”,你下联可以对“万点坑”。我上联是“层层浪”,你为什么要对“万点坑”?啊?知道再对,不知道别胡对!那常言说的却好!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患人知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是求为可之!”
乙 您听吧,他又来劲儿啦!
甲 完不了!我越想越生气,我有心打你一通吧!
乙 什么?打人?
甲 我……我又怕打不过你。
乙 你这不废话吗?
甲 我有心骂你。
乙 你敢骂街?
甲 有失我学生的身份!不打你,不骂你,难解我心头之恨,完不了。限你三分钟,你要答复我!否则的话,我在你这儿抽疯!
乙 别介!
甲 我还说抽就抽。
乙 哎,先生?你怎么真抽啊?
甲 完不了!我就问你什么叫“雨打沙滩万点坑”?
乙 您说我招谁惹谁了我?没法子,说几句好话呀,我给他央告走也就算完了。嘿嘿!
甲 完不了!
乙 你吓我一跳!您呐,消消气儿,别跟我一般见识!我这人呢,不会说话,您就拿我当个小孩子!
甲 啊,等会儿!你说你是什么?
乙 我就是个小孩子?
甲 “小孩子”?哼哼!你比不了!
乙 这“小孩子”我怎么比不了呢?
甲 那是一位古人。
乙 古人?我不知道。
甲 不知道?那好!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
乙 什么叫“想当初”?
甲 就是——不是现在的事情。
乙 哦,过去的事儿啦!
甲 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浮球之智。司马温公,倒有破翁救儿之谋;汉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逊之礼;黄香九岁温府奉亲;秦甘罗,一十二岁身为宰相;吴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施苦肉、献连环、借东风、借雕翎、火
烧战船,使曹操望风鼠窜,险些命丧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当中之魁首。我说的这几个小孩子,阁下您比哪位呀?
乙 哪位我也比不了啊!对啦,你净说那好的啦!那尿炕的你一个没提呀?
甲 你说什么叫“雨打沙滩万点坑”?
乙 我没跟您说吗?别生我的气!我这人呢,什么都不懂,我就是这么一个粗鲁人。别跟我……
甲 你说你是什么?
乙 我是个粗鲁人哪。
甲 “粗鲁人”?你比不了!
乙 怎么这“粗鲁人”我也比不了啊?
甲 那又是一位古人。
乙 我不知道。
甲 不知道?那好。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
乙 还是过去的事儿。
甲 唐朝有一位粗鲁人。此人复姓尉迟,单字名恭,号敬德,保定三后留五州,日抢三关,夜夺八寨。自秦王夜探白壁关,敬德月下赶秦王,打三鞭、还两锏、马跳红泥涧。自降唐以来,征南大战王世充,扫北收复皮克能!跨海征东,月下访白袍。唐王得胜,班师回朝。那尉迟恭因救白袍,在午门外拳打皇亲李道宗,打掉门牙二齿。唐王大怒,贬至田庄,后来白袍访敬德。那尉迟恭独坐船头垂钓,忽听得身背后人又喊,马又叫,“吾乃征东薛平僚,特地前来访故交,你我金殿去交旨,保你为宫永在朝。”敬德言道:“将军不要错认!我乃山野村夫,耕种锄耪一粗鲁人也。”粗鲁人——敬德!门神爷,你比得了吗?
乙 门神爷?我连兔爷也比不了啊?
甲 那你说!什么叫“雨打沙滩万点坑”?
乙 还记着这茬儿哪?您呢,消消气儿!我不说了吗?您千万别跟我一般见识!我这人呢,不会说话,就是这么一个莽撞人。
甲 等会儿,你说你是什么?
乙 咳,我是个莽撞人呢。
甲 “莽撞人”?你比不了。
乙 怎么“莽撞人”我也比不了啊?
甲 那又是一位古人。
乙 我不知道。
甲 不知道?那好!
合 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
乙 我倒霉就倒霉这“想当初”上啦!
甲 后汉三国,有一位莽撞人。自从桃园三结义以来,大爷,姓刘名备字玄德,家住大树楼桑;二弟,姓关名羽字云长,家住山西蒲州解梁县;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家住涿州范阳郡;后续四弟,姓赵名云字子龙,家住真定府常山县,百战百胜,后称为常胜将军。只皆因,长坂坡前,一场鏖战,那赵云,单枪匹马,闯入曹营,砍倒大纛两杆,夺槊三条,马落陷坑,堪堪废命。曹孟德在山头之上见一穿白小将,白盔白甲白旗号,坐骑白龙马,手使亮银枪,实乃一员勇将。心想:我若收服此将,何愁大事不成!心中就有爱将之意,暗中有徐庶保护赵云,徐庶进得曹营,一语未发。今日一见赵将军马落陷坑、堪堪废命,口尊:“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曹操言道:“正是”。徐庶言道:“何不收留此将!”曹操急忙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倘有一兵一将伤损赵将军之性命!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战将,与他一人抵命。”众将闻听,不敢前进,只有后退。赵云,一仗怀揣幼主;二仗常胜将军之特勇,杀了个七进七出,这才闯出重围。曹操一见这样勇将,焉能放走?在后面紧紧追赶!追至在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让过赵云的人马。曹操赶到,不见赵云,只见一黑脸大汉,立于桥上。曹操忙问夏侯敦:“这黑脸大汉,他是何人”?夏侯敦言道:“他乃张飞,一‘莽撞人’。”曹操闻听,呀!大吃一惊: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斩颜良之时,曾对某家言道:他有一结拜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在百万军中,能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一观那莽撞人的武艺如何?”青罗伞盖撤下,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润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海下扎里扎煞一部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头戴镇铁盔、二龙斗宝,朱缨飘洒,上嵌八宝——云、罗、伞、盖、花、罐、鱼、长。身披锁子大叶连环甲,内衬皂罗袍,足登虎头战靴,跨下马——万里烟云兽,手使丈八蛇矛,站在桥头之上,咬牙切齿,捶胸愤恨,大骂:“曹操听真,呔!今有你家张三爷在此,尔或攻或战、或进或退、或争或斗;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乃匹夫之辈!”大喊一声,曹兵吓退;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把当阳桥喝断。后人有诗赞之曰:“长坂坡前救赵云,吓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留芳莽撞人”!莽撞人——张飞!你比得了吗?
乙 您甭说张飞啦,我连咖啡也比不了啊?
甲 你说什么叫“鱼打沙滩万点坑”?
乙 你怎么还记着这茬儿啊?
甲 完不了!
乙 你说了半天,我不言语就算得啦!
甲 得啦?得啦,你还不吃去。
乙 你听哎!
甲 我听,你唱?
乙 你瞧哎。
甲 我瞧,你变!
乙 哟?
甲 么翻过来是个六。
乙 嗬!
甲 喝?你带汤扒拉吧!
乙 别介!
甲 别借过得去吗?
乙 算啦,算啦!
甲 蒜辣吃韭菜呀?
乙 我说我算啦!
甲 我甭算啦!你属猴的。
乙 我不好!
甲 你不好请大夫瞧啊!
乙 您让我小。
甲 小也没欺负你呀!
乙 我岁数小。
甲 还没满月哪?
乙 我呀?

我的求学生涯
乙:这几天老没见着你呀!
  甲:可不是吗?忙呀!
  乙:您忙什么呀?
  甲:外出巡回讲学去了。出去一次就得半年,把我给累的呀!
  乙:您先等会,你还巡回讲学???
  甲:我这个 每回讲学都很累
  乙:问你话呢(拉甲) 我问你你还讲学呢
  甲:是啊 我是讲学
  乙:你到什么地儿讲学?
  甲:学 学校。大学。
  乙:你等等!你还到大学讲过学?
  甲:啊 我将来要到大学
  乙:和这你这你还没去呢
  甲:虽然我没讲过学,但我是非常爱学习的
  乙:哦
  甲:我们老师都夸我
乙:哦 老师是怎样说的
  甲:老师是这样说的:大家看看,为什么只有他有这样的成绩呢?
乙:为啥呢
甲:都是因为他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要想不出错,有好成绩,平时就要好好学习!
  乙:啊/,整个一个反面典型!
  甲:不 不是 老师夸我呢
  乙:这老师不都说你平时不好好学习
  甲:谁说的 谁说的 我这个人是非常有志向的 我平时都是好好学习的
  乙:你还有志向
  甲:一 一看你这人就看不起人 我本来就很有志向的 其实上学我可以说是最用功的了!
  乙:我怎么没看出来!
  甲:真的!我是照着古人的方法来的!
  乙:什么方法?
  甲:比如说 锥刺骨!
  乙:你知道这个故事
  甲:当然了,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苏秦的故事
  乙:对 对 对
甲:他考试总是不及格,他妈妈就生气的用锥子刺他的屁股
  乙:嘿嘿嘿/ 别说了 你说的是你吧 是苏秦苦心攻读 苏秦在晚上学困了 用锥子刺自己的腿 把自己扎醒后好继续学习
  甲:哦对 也有这么说的
  乙:什么呀 压根儿都是这么说的
  甲:也行 也行
  乙:那你怎么向他学的
  甲:对呀 就这样 明白了吗
乙:什么呀什么就明白了 你说清楚了呀
  甲:对我是向他学习 我晚上学习也困了 可我找不到锥子呀
乙:那你还是没学呀
  甲:还有哪 我找了一把刀刺 可我下不去手 这玩意他疼
乙:谁让您真学呀 刺骨这个故事只是让人学习苏秦这种刻苦学习 有志气的精神 谁让您真学呀
  甲:哦 行我知道了
  乙:你还学什么了
  甲:还有 还有学偷光 这个可难学
乙:您还偷东西?
  甲:谁谁 谁 谁呀 谁偷东西
乙:你不说你偷光嘛
  甲:凿壁借光 凿壁偷光 这你都不知道
乙:哦 你别太简化了 你知道这个凿壁借光
  甲:我说的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这事是说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他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乙:你是怎么学他的
  甲:就这样学他的
乙:是啊 怎么学他的
  甲:我也要凿墙 现在的墙太硬 凿不透 再说了我邻居也不让我凿听说我要凿墙还要打我 真讨厌
乙:该 你凿人家人不打你 再说谁让你真凿呀 这个故事是让你学他读书刻苦 谁让你学凿墙了
  甲:不过 我还学“萤灯”
乙:萤灯是谁?
  甲:这都不知道!真没学问?
  乙:你说说!
  甲:古时候一个夏夜的晚上,一个叫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乙:哦。
  甲:我抓来好多萤火虫,放到瓶子里,我当灯使唤!你说我怎么这么倒霉?
  乙:又怎么啦?
甲:我妈又要打我!
  乙:为什么
  甲:我妈说:你呀!天天不学习!大白天的,就知道玩那萤火虫!
  乙:你妈说的对呀!
  甲:对什么呀!没文化!我妈肯定国学水平很不怎么样!萤灯都不知道?
  乙:这怨你妈什么事,萤灯这个故事是让人学车胤那有志气 爱学习
  甲:我知道 我生气呀!我把我自己的书都撕破了,扔了!
  乙:你不学了?
  甲:谁说的 我要好好的学!
  乙:那你撕书干什么?
  甲:不是说“读书破万卷”嘛!我撕的还不到一万卷呢!
  乙:啊?这句话不是叫你撕书的! 是叫你要要博览群书
  甲:我还有呢
  乙:你别说了 这么半天 你整个是个反面教材
  甲:不是
乙:不是什么呀 你看人古代的学生立志学习 多么刻苦 在看看你不是凿墙 就是撕书 你还会干什么呀
  甲:会 我还会玩电脑 看电视 课上捣乱
  乙:啊/ 就这个

http://ting一 等 于 几

甲 听说相声演员都是知识渊博,很有学问。
乙 唉,哪儿,我们知道的都很浅薄。不过干我们这一行那得要多学、多问。
甲 噢,不,我听说您在数学方面很有研究。
乙 哎,什么研究啊,在过去上学的时候啊,这一门比其他的功课略微的强一点儿。
甲 嗯,好!在数学方面您都学过什么?
乙 也就是:加减乘除,比例、四则,算术、代数,三角、几何,微积分儿。咳,其实啊,马马虎虎。
甲 嘿!好家伙1
乙 哎,您别瞧学了这么些个啊,可是成绩不太好啊。您算:哪次考试的时候啊,总是九十多分,连一百分都不保证。
甲 您这成绩还不好吗?
乙 咳!马马虎虎。
甲 那行了,我有一道算术题得跟您请教请教。
乙 唉呀,那可不敢当,咱们这互相的研究。
甲 噢不,肯定地说向您学习。
乙 哪里哪里。
甲 这道算术题啊,我算了好几年,都没有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乙 噢。
甲 我想去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一下。
乙 嗯嗯。
甲 怕人家工作忙。
乙 噢。
甲 这碰见您了,行吗?您给帮帮忙吧。
乙 噢。,
甲 嗯?
乙 我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啊。那么,您可以说一说是怎么样一道题呢?
甲 我的跟您请教。
乙 哎,不敢。
甲 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嗯,您说什么?
甲 一等于几?
乙 就是这道题啊?
甲 算了好几年没算上来。
乙 哎呀,这道题可是太难啦。
甲 要不怎么我想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呢!
乙 您哪,不用了。
甲 嗯?
乙 您就向我请教就行了。
甲 噢,您能解决我这个难题?
乙 当然喽。
甲 我可是请教过一些朋友。
乙 那么人家怎么说的啊?
甲 他们表示无能为力啊。
乙 我看哪,这人都不愿跟您怄气啊!
甲 这叫什么话!
乙 就这样的算术题,您还要去请教专家呀?
甲 我算不上来嘛!
乙 哎,我就能做出准确而使你满意的答案。
甲 那我非常感谢啦。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等于两个零点五。
甲 噢,一嘛等于两个零点五?
乙 对了!要列成式子:一乘一等于一。
甲 要按您的计算方法,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嘛还等于一。
乙 干吗还似乎应该呀,它就等于一!
甲 谁告诉您一等于一?嗯,您是数学专家吗?
乙 我呀,小学刚毕业.
甲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乙 不奇怪啊,这样的算术题啊,几岁的小孩子他都知道。
甲 您这叫什么话啊?几岁的孩子都知道?就是等于一。我怎么大个子白活了,我不知道?
乙 啊......其实您也不知道。
甲 我知道我干吗还问你?
乙 啊......可说呢!
甲 要这么简单,我还去请教数学专家。
乙 是啊......您还请教数学专家。
甲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充分表现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对任何问题不要轻易地过早地下结论,应该多思考思考。拿起就说,哼,岂有此理!
乙 嘿,这倒是怨我。我应该思考思考再说。我再算一算。一乘一等于......还是等于一啊。嘿,差点儿没让他把我给唬住啊。我说先生......
甲 多思考思考吧。
乙 哎,这甭思考了。这个呀就等于一。这是肯定的,这是推不翻的公式。
甲 你这是书本上的学问。
乙 嗯?
甲 您这叫死啃书本。古人说那么句话——
乙 说什么啊?
甲 读书死,死读书,读书读死不如不读书。我们念书讲究活念活用,你撇开书本再想想这个问题。
乙 您这话我不懂。
甲 你是相声演员吧?
乙 是啊。
甲 是搞语言艺术的,语言词汇一定很丰富喽。
乙 哎,也不敢再那么说啊。
甲 有这么个谚语,你听说过吗?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一呀。
甲 那么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又怎么讲呢?
乙 啊......是呀!这是顶俩不是等于俩!
甲 那么顶俩和等于俩有什么区别呢?
乙 嗯,顶俩和等于俩,似乎......应该是......一样。
甲 哼,这不是废话么!
乙 不不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知识,有经验,肯于钻研,一个人能做出两个人的工作来。
甲 少说废话,我问你一等于就几呢?
乙 等......要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似乎、应该、这个一就等于二。
甲 为什么又等于二了呢?
乙 这,不等于二,你不满意啊。
甲 哎,这话叫什么意思?我强迫你了啊?
乙 唉,没有,这个事实说服了我了。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等于二。
甲 嗯,还有这么两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嗯,什么?
甲 好汉不用多——
乙 一个顶十个!
甲 一等于几?
乙 好么,这一又等于十了。
甲 等于十了?这不是结论。在大跃进中,我们工人搞发明创造,创造了很多机器,过去手工操作的现在是机器操作。
乙 哎,您说说什么工作?
甲 说最简单的吧,包装。
乙 噢,包装。
甲 包针,包仁丹,包糖果,过去都是手工包装。
乙 是啊,现在不都改了机器包装了吗?
甲 对啊,有这么两句谚语啊,一把工具改,一人顶一百。
乙 好,这结论又改了,一等于一百了。嗯。
甲 要是人人都把窍门钻——
乙 还可能一人顶一千。
甲 还有这么句农业上的谚语儿,一籽入地——
乙 万粒归仓!
甲 这一等于几?
乙 等......哎呀,这个一就等于万啦。
甲 还有这么几句谚语——
乙 我说你有完没完。算术里加谚语啊?没法算清楚喽。你见哪个会计净往这帐本学谚语来了?查帐的来一瞧,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好汉不用多,一个顶十个”。你说这叫做什么玩意儿?
甲 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算清楚?
乙 这算术题嘛,你得有具体的钱数。
甲 说具体的,你也算不上来。
乙 那也不一定啊!
甲 你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一厘钱哪......一厘钱它等于......我,我,你说五厘钱行不行啊?
甲 干吗呀?
乙 好按一分钱算哪。
甲 五厘钱干吗算一分哪?
乙 你要四舍五入么!
甲 我没让你写账,我就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那好算哪,一厘钱等于一分钱的十分之一,一角钱的百分之一,一元钱的千分之一。咳,微不足道。
甲 不对,一厘钱有它的经济价值呢。
乙 有什么经济价值?您买根冰棍儿还得五分钱呢。五十个人一根冰棍,这怎么吃啊?
甲 一人咬一口。
乙 多大口?
甲 小口。
乙 小口啊?不够,每人只能拿那舌头尖就那么一沾,小沾,还别大沾。你要遇见个大舌头啊,这根冰棍没了。有什么经济价值啊?
甲 你说一厘钱有多大分量?
乙 没约过。看得见用得着,银行里不出,帐本上不写。有多大分量啊。
甲 有这么几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您听吧,这谚语又来啦!什么啊?
甲 大海大不大?
乙 大!
甲 一滴一滴水汇成的。
乙 那倒是!
甲 万丈布匹多不多?
乙 多呀!
甲 一丝一丝线织成的。
乙 当然喽!
甲 首都人民大会堂高不高?它是一砖一瓦砌成的。您姥姥的年纪老不老?
乙 我......
甲 她是一天一天老起来的。
乙 你这不废话么?
甲 一厘钱搁一个人身上是微不足道的。
乙 哦!
甲 你要知道我们全国有六亿多人口。
乙 是啊!
甲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一本大账,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一个细小的数目。
乙 哦。
甲 用六亿多这个数子去乘,就会得出一个巨大的数目。
乙 嗯。
甲 是吧?
乙 对。
甲 所以说点滴节约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精神,节约一厘钱、一寸布、一滴油、一度电、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灰一石、一丝一毫,把这些微不足道的“一”汇集到一起,变成一个巨大的“一”字。
乙 嗯。
甲 让它在建设中发挥巨大的威力!
乙 对!
甲 你嚷什么?
乙 哎,您说的是太对了!
甲 可您对一厘钱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乙 啊?
甲 你只喜欢这个大大的多多的。
乙 嗯,我的不喜欢那小小的通通的。我是外国人哪?
甲 你呀,只知从大处着手,不在小处着眼:只看问题的一面,没有全局观点;只会铺张浪费,不去节约从俭。这种思想发展,真正危险——危险!
乙 好嘛,他这儿给我做坚定来啦!您不问我一厘钱是等于多少吗?可是谁知道您这一厘钱后面又有六亿多呢?一会儿乘,一会儿加的,这谁也算不上来!
甲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乙 嗯,什么?
甲 您说一个人等于多少?
乙 一个人哪?一个人他等于......那得看个儿大、个儿小啦!这个儿大的分量就多,他个儿小的分量就少。
甲 干吗你,过秤哪?
乙 我干吗过秤啊,你不说清楚喽,我知道一个人等于多少?
甲 有这么两句谚语你知道吗?
乙 这位的谚语儿倒真不少。嗯,什么?
甲 工人常说的话:“为了社会主义早实现,两天的工作一天干!”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二。
甲 还有这么两句谚语儿。
乙 什么?
甲 争分夺秒抢时间,仨人工作一人担!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就等于三啦。
甲 现在我们中国人民都有社会主义的觉悟,都有主人翁的态度,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忘我的劳动精神,在生产上都是一人多艺、一机多能,生产效率是一翻再翻,你说这个一究竟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
甲 嗯。
乙 这个一那就等于——好些个0啦。
甲 别含糊启辞,说准喽。
乙 说准喽啊?
甲 嗯。
乙 就这个一啊,哼哼——不知道!
甲 这半天才答对!
乙 怎么着,答对啦?
甲 我说的一等于几啊,就是没有答案的一个算术题。是多是少都看我们主观能力性。有一分热必发一分光。节约一分钟,为国家创造一分财富。节约一厘钱,为国家积累一分资金。这是我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感。是吗?
乙 对,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甲 可是具体到我身上,你说这个一等于几了呢?
乙 那么,到我身上啊?到我身上......咳,那就马马虎虎。
甲 你在为国家创造财富方面等于几?
乙 没告诉你是马马虎虎吗?
甲 那么你在节约方面等于几?
乙 马马虎虎!
甲 那么你整天睁着眼睛看着这些新人新事都有什么看法?
乙 马马虎虎嘛!
甲 噢,你是马虎眼!
乙 谁是马虎眼呀?
甲 什么眼?
乙 我这眼是好眼啊,左眼一点三,右眼一点二。
甲 噢,正好。
乙 嘿嘿!
甲 二五眼。
乙 我呀?
xs.net/Article/xstw/xswb/133348211.htm

一 等 于 几

甲 听说相声演员都是知识渊博,很有学问。
乙 唉,哪儿,我们知道的都很浅薄。不过干我们这一行那得要多学、多问。
甲 噢,不,我听说您在数学方面很有研究。
乙 哎,什么研究啊,在过去上学的时候啊,这一门比其他的功课略微的强一点儿。
甲 嗯,好!在数学方面您都学过什么?
乙 也就是:加减乘除,比例、四则,算术、代数,三角、几何,微积分儿。咳,其实啊,马马虎虎。
甲 嘿!好家伙1
乙 哎,您别瞧学了这么些个啊,可是成绩不太好啊。您算:哪次考试的时候啊,总是九十多分,连一百分都不保证。
甲 您这成绩还不好吗?
乙 咳!马马虎虎。
甲 那行了,我有一道算术题得跟您请教请教。
乙 唉呀,那可不敢当,咱们这互相的研究。
甲 噢不,肯定地说向您学习。
乙 哪里哪里。
甲 这道算术题啊,我算了好几年,都没有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乙 噢。
甲 我想去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一下。
乙 嗯嗯。
甲 怕人家工作忙。
乙 噢。
甲 这碰见您了,行吗?您给帮帮忙吧。
乙 噢。,
甲 嗯?
乙 我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啊。那么,您可以说一说是怎么样一道题呢?
甲 我的跟您请教。
乙 哎,不敢。
甲 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嗯,您说什么?
甲 一等于几?
乙 就是这道题啊?
甲 算了好几年没算上来。
乙 哎呀,这道题可是太难啦。
甲 要不怎么我想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呢!
乙 您哪,不用了。
甲 嗯?
乙 您就向我请教就行了。
甲 噢,您能解决我这个难题?
乙 当然喽。
甲 我可是请教过一些朋友。
乙 那么人家怎么说的啊?
甲 他们表示无能为力啊。
乙 我看哪,这人都不愿跟您怄气啊!
甲 这叫什么话!
乙 就这样的算术题,您还要去请教专家呀?
甲 我算不上来嘛!
乙 哎,我就能做出准确而使你满意的答案。
甲 那我非常感谢啦。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等于两个零点五。
甲 噢,一嘛等于两个零点五?
乙 对了!要列成式子:一乘一等于一。
甲 要按您的计算方法,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嘛还等于一。
乙 干吗还似乎应该呀,它就等于一!
甲 谁告诉您一等于一?嗯,您是数学专家吗?
乙 我呀,小学刚毕业.
甲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乙 不奇怪啊,这样的算术题啊,几岁的小孩子他都知道。
甲 您这叫什么话啊?几岁的孩子都知道?就是等于一。我怎么大个子白活了,我不知道?
乙 啊......其实您也不知道。
甲 我知道我干吗还问你?
乙 啊......可说呢!
甲 要这么简单,我还去请教数学专家。
乙 是啊......您还请教数学专家。
甲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充分表现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对任何问题不要轻易地过早地下结论,应该多思考思考。拿起就说,哼,岂有此理!
乙 嘿,这倒是怨我。我应该思考思考再说。我再算一算。一乘一等于......还是等于一啊。嘿,差点儿没让他把我给唬住啊。我说先生......
甲 多思考思考吧。
乙 哎,这甭思考了。这个呀就等于一。这是肯定的,这是推不翻的公式。
甲 你这是书本上的学问。
乙 嗯?
甲 您这叫死啃书本。古人说那么句话——
乙 说什么啊?
甲 读书死,死读书,读书读死不如不读书。我们念书讲究活念活用,你撇开书本再想想这个问题。
乙 您这话我不懂。
甲 你是相声演员吧?
乙 是啊。
甲 是搞语言艺术的,语言词汇一定很丰富喽。
乙 哎,也不敢再那么说啊。
甲 有这么个谚语,你听说过吗?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一呀。
甲 那么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又怎么讲呢?
乙 啊......是呀!这是顶俩不是等于俩!
甲 那么顶俩和等于俩有什么区别呢?
乙 嗯,顶俩和等于俩,似乎......应该是......一样。
甲 哼,这不是废话么!
乙 不不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知识,有经验,肯于钻研,一个人能做出两个人的工作来。
甲 少说废话,我问你一等于就几呢?
乙 等......要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似乎、应该、这个一就等于二。
甲 为什么又等于二了呢?
乙 这,不等于二,你不满意啊。
甲 哎,这话叫什么意思?我强迫你了啊?
乙 唉,没有,这个事实说服了我了。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等于二。
甲 嗯,还有这么两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嗯,什么?
甲 好汉不用多——
乙 一个顶十个!
甲 一等于几?
乙 好么,这一又等于十了。
甲 等于十了?这不是结论。在大跃进中,我们工人搞发明创造,创造了很多机器,过去手工操作的现在是机器操作。
乙 哎,您说说什么工作?
甲 说最简单的吧,包装。
乙 噢,包装。
甲 包针,包仁丹,包糖果,过去都是手工包装。
乙 是啊,现在不都改了机器包装了吗?
甲 对啊,有这么两句谚语啊,一把工具改,一人顶一百。
乙 好,这结论又改了,一等于一百了。嗯。
甲 要是人人都把窍门钻——
乙 还可能一人顶一千。
甲 还有这么句农业上的谚语儿,一籽入地——
乙 万粒归仓!
甲 这一等于几?
乙 等......哎呀,这个一就等于万啦。
甲 还有这么几句谚语——
乙 我说你有完没完。算术里加谚语啊?没法算清楚喽。你见哪个会计净往这帐本学谚语来了?查帐的来一瞧,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好汉不用多,一个顶十个”。你说这叫做什么玩意儿?
甲 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算清楚?
乙 这算术题嘛,你得有具体的钱数。
甲 说具体的,你也算不上来。
乙 那也不一定啊!
甲 你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一厘钱哪......一厘钱它等于......我,我,你说五厘钱行不行啊?
甲 干吗呀?
乙 好按一分钱算哪。
甲 五厘钱干吗算一分哪?
乙 你要四舍五入么!
甲 我没让你写账,我就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那好算哪,一厘钱等于一分钱的十分之一,一角钱的百分之一,一元钱的千分之一。咳,微不足道。
甲 不对,一厘钱有它的经济价值呢。
乙 有什么经济价值?您买根冰棍儿还得五分钱呢。五十个人一根冰棍,这怎么吃啊?
甲 一人咬一口。
乙 多大口?
甲 小口。
乙 小口啊?不够,每人只能拿那舌头尖就那么一沾,小沾,还别大沾。你要遇见个大舌头啊,这根冰棍没了。有什么经济价值啊?
甲 你说一厘钱有多大分量?
乙 没约过。看得见用得着,银行里不出,帐本上不写。有多大分量啊。
甲 有这么几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您听吧,这谚语又来啦!什么啊?
甲 大海大不大?
乙 大!
甲 一滴一滴水汇成的。
乙 那倒是!
甲 万丈布匹多不多?
乙 多呀!
甲 一丝一丝线织成的。
乙 当然喽!
甲 首都人民大会堂高不高?它是一砖一瓦砌成的。您姥姥的年纪老不老?
乙 我......
甲 她是一天一天老起来的。
乙 你这不废话么?
甲 一厘钱搁一个人身上是微不足道的。
乙 哦!
甲 你要知道我们全国有六亿多人口。
乙 是啊!
甲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一本大账,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一个细小的数目。
乙 哦。
甲 用六亿多这个数子去乘,就会得出一个巨大的数目。
乙 嗯。
甲 是吧?
乙 对。
甲 所以说点滴节约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精神,节约一厘钱、一寸布、一滴油、一度电、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灰一石、一丝一毫,把这些微不足道的“一”汇集到一起,变成一个巨大的“一”字。
乙 嗯。
甲 让它在建设中发挥巨大的威力!
乙 对!
甲 你嚷什么?
乙 哎,您说的是太对了!
甲 可您对一厘钱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乙 啊?
甲 你只喜欢这个大大的多多的。
乙 嗯,我的不喜欢那小小的通通的。我是外国人哪?
甲 你呀,只知从大处着手,不在小处着眼:只看问题的一面,没有全局观点;只会铺张浪费,不去节约从俭。这种思想发展,真正危险——危险!
乙 好嘛,他这儿给我做坚定来啦!您不问我一厘钱是等于多少吗?可是谁知道您这一厘钱后面又有六亿多呢?一会儿乘,一会儿加的,这谁也算不上来!
甲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乙 嗯,什么?
甲 您说一个人等于多少?
乙 一个人哪?一个人他等于......那得看个儿大、个儿小啦!这个儿大的分量就多,他个儿小的分量就少。
甲 干吗你,过秤哪?
乙 我干吗过秤啊,你不说清楚喽,我知道一个人等于多少?
甲 有这么两句谚语你知道吗?
乙 这位的谚语儿倒真不少。嗯,什么?
甲 工人常说的话:“为了社会主义早实现,两天的工作一天干!”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二。
甲 还有这么两句谚语儿。
乙 什么?
甲 争分夺秒抢时间,仨人工作一人担!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就等于三啦。
甲 现在我们中国人民都有社会主义的觉悟,都有主人翁的态度,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忘我的劳动精神,在生产上都是一人多艺、一机多能,生产效率是一翻再翻,你说这个一究竟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
甲 嗯。
乙 这个一那就等于——好些个0啦。
甲 别含糊启辞,说准喽。
乙 说准喽啊?
甲 嗯。
乙 就这个一啊,哼哼——不知道!
甲 这半天才答对!
乙 怎么着,答对啦?
甲 我说的一等于几啊,就是没有答案的一个算术题。是多是少都看我们主观能力性。有一分热必发一分光。节约一分钟,为国家创造一分财富。节约一厘钱,为国家积累一分资金。这是我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感。是吗?
乙 对,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甲 可是具体到我身上,你说这个一等于几了呢?
乙 那么,到我身上啊?到我身上......咳,那就马马虎虎。
甲 你在为国家创造财富方面等于几?
乙 没告诉你是马马虎虎吗?
甲 那么你在节约方面等于几?
乙 马马虎虎!
甲 那么你整天睁着眼睛看着这些新人新事都有什么看法?
乙 马马虎虎嘛!
甲 噢,你是马虎眼!
乙 谁是马虎眼呀?
甲 什么眼?
乙 我这眼是好眼啊,左眼一点三,右眼一点二。
甲 噢,正好。
乙 嘿嘿!
甲 二五眼。
乙 我呀?

一 等 于 几

甲 听说相声演员都是知识渊博,很有学问。
乙 唉,哪儿,我们知道的都很浅薄。不过干我们这一行那得要多学、多问。
甲 噢,不,我听说您在数学方面很有研究。
乙 哎,什么研究啊,在过去上学的时候啊,这一门比其他的功课略微的强一点儿。
甲 嗯,好!在数学方面您都学过什么?
乙 也就是:加减乘除,比例、四则,算术、代数,三角、几何,微积分儿。咳,其实啊,马马虎虎。
甲 嘿!好家伙1
乙 哎,您别瞧学了这么些个啊,可是成绩不太好啊。您算:哪次考试的时候啊,总是九十多分,连一百分都不保证。
甲 您这成绩还不好吗?
乙 咳!马马虎虎。
甲 那行了,我有一道算术题得跟您请教请教。
乙 唉呀,那可不敢当,咱们这互相的研究。
甲 噢不,肯定地说向您学习。
乙 哪里哪里。
甲 这道算术题啊,我算了好几年,都没有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乙 噢。
甲 我想去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一下。
乙 嗯嗯。
甲 怕人家工作忙。
乙 噢。
甲 这碰见您了,行吗?您给帮帮忙吧。
乙 噢。,
甲 嗯?
乙 我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啊。那么,您可以说一说是怎么样一道题呢?
甲 我的跟您请教。
乙 哎,不敢。
甲 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嗯,您说什么?
甲 一等于几?
乙 就是这道题啊?
甲 算了好几年没算上来。
乙 哎呀,这道题可是太难啦。
甲 要不怎么我想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呢!
乙 您哪,不用了。
甲 嗯?
乙 您就向我请教就行了。
甲 噢,您能解决我这个难题?
乙 当然喽。
甲 我可是请教过一些朋友。
乙 那么人家怎么说的啊?
甲 他们表示无能为力啊。
乙 我看哪,这人都不愿跟您怄气啊!
甲 这叫什么话!
乙 就这样的算术题,您还要去请教专家呀?
甲 我算不上来嘛!
乙 哎,我就能做出准确而使你满意的答案。
甲 那我非常感谢啦。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等于两个零点五。
甲 噢,一嘛等于两个零点五?
乙 对了!要列成式子:一乘一等于一。
甲 要按您的计算方法,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嘛还等于一。
乙 干吗还似乎应该呀,它就等于一!
甲 谁告诉您一等于一?嗯,您是数学专家吗?
乙 我呀,小学刚毕业.
甲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乙 不奇怪啊,这样的算术题啊,几岁的小孩子他都知道。
甲 您这叫什么话啊?几岁的孩子都知道?就是等于一。我怎么大个子白活了,我不知道?
乙 啊......其实您也不知道。
甲 我知道我干吗还问你?
乙 啊......可说呢!
甲 要这么简单,我还去请教数学专家。
乙 是啊......您还请教数学专家。
甲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充分表现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对任何问题不要轻易地过早地下结论,应该多思考思考。拿起就说,哼,岂有此理!
乙 嘿,这倒是怨我。我应该思考思考再说。我再算一算。一乘一等于......还是等于一啊。嘿,差点儿没让他把我给唬住啊。我说先生......
甲 多思考思考吧。
乙 哎,这甭思考了。这个呀就等于一。这是肯定的,这是推不翻的公式。
甲 你这是书本上的学问。
乙 嗯?
甲 您这叫死啃书本。古人说那么句话——
乙 说什么啊?
甲 读书死,死读书,读书读死不如不读书。我们念书讲究活念活用,你撇开书本再想想这个问题。
乙 您这话我不懂。
甲 你是相声演员吧?
乙 是啊。
甲 是搞语言艺术的,语言词汇一定很丰富喽。
乙 哎,也不敢再那么说啊。
甲 有这么个谚语,你听说过吗?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一呀。
甲 那么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又怎么讲呢?
乙 啊......是呀!这是顶俩不是等于俩!
甲 那么顶俩和等于俩有什么区别呢?
乙 嗯,顶俩和等于俩,似乎......应该是......一样。
甲 哼,这不是废话么!
乙 不不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知识,有经验,肯于钻研,一个人能做出两个人的工作来。
甲 少说废话,我问你一等于就几呢?
乙 等......要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似乎、应该、这个一就等于二。
甲 为什么又等于二了呢?
乙 这,不等于二,你不满意啊。
甲 哎,这话叫什么意思?我强迫你了啊?
乙 唉,没有,这个事实说服了我了。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等于二。
甲 嗯,还有这么两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嗯,什么?
甲 好汉不用多——
乙 一个顶十个!
甲 一等于几?
乙 好么,这一又等于十了。
甲 等于十了?这不是结论。在大跃进中,我们工人搞发明创造,创造了很多机器,过去手工操作的现在是机器操作。
乙 哎,您说说什么工作?
甲 说最简单的吧,包装。
乙 噢,包装。
甲 包针,包仁丹,包糖果,过去都是手工包装。
乙 是啊,现在不都改了机器包装了吗?
甲 对啊,有这么两句谚语啊,一把工具改,一人顶一百。
乙 好,这结论又改了,一等于一百了。嗯。
甲 要是人人都把窍门钻——
乙 还可能一人顶一千。
甲 还有这么句农业上的谚语儿,一籽入地——
乙 万粒归仓!
甲 这一等于几?
乙 等......哎呀,这个一就等于万啦。
甲 还有这么几句谚语——
乙 我说你有完没完。算术里加谚语啊?没法算清楚喽。你见哪个会计净往这帐本学谚语来了?查帐的来一瞧,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好汉不用多,一个顶十个”。你说这叫做什么玩意儿?
甲 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算清楚?
乙 这算术题嘛,你得有具体的钱数。
甲 说具体的,你也算不上来。
乙 那也不一定啊!
甲 你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一厘钱哪......一厘钱它等于......我,我,你说五厘钱行不行啊?
甲 干吗呀?
乙 好按一分钱算哪。
甲 五厘钱干吗算一分哪?
乙 你要四舍五入么!
甲 我没让你写账,我就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那好算哪,一厘钱等于一分钱的十分之一,一角钱的百分之一,一元钱的千分之一。咳,微不足道。
甲 不对,一厘钱有它的经济价值呢。
乙 有什么经济价值?您买根冰棍儿还得五分钱呢。五十个人一根冰棍,这怎么吃啊?
甲 一人咬一口。
乙 多大口?
甲 小口。
乙 小口啊?不够,每人只能拿那舌头尖就那么一沾,小沾,还别大沾。你要遇见个大舌头啊,这根冰棍没了。有什么经济价值啊?
甲 你说一厘钱有多大分量?
乙 没约过。看得见用得着,银行里不出,帐本上不写。有多大分量啊。
甲 有这么几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您听吧,这谚语又来啦!什么啊?
甲 大海大不大?
乙 大!
甲 一滴一滴水汇成的。
乙 那倒是!
甲 万丈布匹多不多?
乙 多呀!
甲 一丝一丝线织成的。
乙 当然喽!
甲 首都人民大会堂高不高?它是一砖一瓦砌成的。您姥姥的年纪老不老?
乙 我......
甲 她是一天一天老起来的。
乙 你这不废话么?
甲 一厘钱搁一个人身上是微不足道的。
乙 哦!
甲 你要知道我们全国有六亿多人口。
乙 是啊!
甲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一本大账,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一个细小的数目。
乙 哦。
甲 用六亿多这个数子去乘,就会得出一个巨大的数目。
乙 嗯。
甲 是吧?
乙 对。
甲 所以说点滴节约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精神,节约一厘钱、一寸布、一滴油、一度电、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灰一石、一丝一毫,把这些微不足道的“一”汇集到一起,变成一个巨大的“一”字。
乙 嗯。
甲 让它在建设中发挥巨大的威力!
乙 对!
甲 你嚷什么?
乙 哎,您说的是太对了!
甲 可您对一厘钱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乙 啊?
甲 你只喜欢这个大大的多多的。
乙 嗯,我的不喜欢那小小的通通的。我是外国人哪?
甲 你呀,只知从大处着手,不在小处着眼:只看问题的一面,没有全局观点;只会铺张浪费,不去节约从俭。这种思想发展,真正危险——危险!
乙 好嘛,他这儿给我做坚定来啦!您不问我一厘钱是等于多少吗?可是谁知道您这一厘钱后面又有六亿多呢?一会儿乘,一会儿加的,这谁也算不上来!
甲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乙 嗯,什么?
甲 您说一个人等于多少?
乙 一个人哪?一个人他等于......那得看个儿大、个儿小啦!这个儿大的分量就多,他个儿小的分量就少。
甲 干吗你,过秤哪?
乙 我干吗过秤啊,你不说清楚喽,我知道一个人等于多少?
甲 有这么两句谚语你知道吗?
乙 这位的谚语儿倒真不少。嗯,什么?
甲 工人常说的话:“为了社会主义早实现,两天的工作一天干!”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二。
甲 还有这么两句谚语儿。
乙 什么?
甲 争分夺秒抢时间,仨人工作一人担!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就等于三啦。
甲 现在我们中国人民都有社会主义的觉悟,都有主人翁的态度,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忘我的劳动精神,在生产上都是一人多艺、一机多能,生产效率是一翻再翻,你说这个一究竟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
甲 嗯。
乙 这个一那就等于——好些个0啦。
甲 别含糊启辞,说准喽。
乙 说准喽啊?
甲 嗯。
乙 就这个一啊,哼哼——不知道!
甲 这半天才答对!
乙 怎么着,答对啦?
甲 我说的一等于几啊,就是没有答案的一个算术题。是多是少都看我们主观能力性。有一分热必发一分光。节约一分钟,为国家创造一分财富。节约一厘钱,为国家积累一分资金。这是我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感。是吗?
乙 对,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甲 可是具体到我身上,你说这个一等于几了呢?
乙 那么,到我身上啊?到我身上......咳,那就马马虎虎。
甲 你在为国家创造财富方面等于几?
乙 没告诉你是马马虎虎吗?
甲 那么你在节约方面等于几?
乙 马马虎虎!
甲 那么你整天睁着眼睛看着这些新人新事都有什么看法?
乙 马马虎虎嘛!
甲 噢,你是马虎眼!
乙 谁是马虎眼呀?
甲 什么眼?
乙 我这眼是好眼啊,左眼一点三,右眼一点二。
甲 噢,正好。
乙 嘿嘿!
甲 二五眼。
乙 我呀?

一 等 于 几

甲 听说相声演员都是知识渊博,很有学问。
乙 唉,哪儿,我们知道的都很浅薄。不过干我们这一行那得要多学、多问。
甲 噢,不,我听说您在数学方面很有研究。
乙 哎,什么研究啊,在过去上学的时候啊,这一门比其他的功课略微的强一点儿。
甲 嗯,好!在数学方面您都学过什么?
乙 也就是:加减乘除,比例、四则,算术、代数,三角、几何,微积分儿。咳,其实啊,马马虎虎。
甲 嘿!好家伙1
乙 哎,您别瞧学了这么些个啊,可是成绩不太好啊。您算:哪次考试的时候啊,总是九十多分,连一百分都不保证。
甲 您这成绩还不好吗?
乙 咳!马马虎虎。
甲 那行了,我有一道算术题得跟您请教请教。
乙 唉呀,那可不敢当,咱们这互相的研究。
甲 噢不,肯定地说向您学习。
乙 哪里哪里。
甲 这道算术题啊,我算了好几年,都没有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乙 噢。
甲 我想去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一下。
乙 嗯嗯。
甲 怕人家工作忙。
乙 噢。
甲 这碰见您了,行吗?您给帮帮忙吧。
乙 噢。,
甲 嗯?
乙 我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啊。那么,您可以说一说是怎么样一道题呢?
甲 我的跟您请教。
乙 哎,不敢。
甲 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嗯,您说什么?
甲 一等于几?
乙 就是这道题啊?
甲 算了好几年没算上来。
乙 哎呀,这道题可是太难啦。
甲 要不怎么我想找一位数学专家请教呢!
乙 您哪,不用了。
甲 嗯?
乙 您就向我请教就行了。
甲 噢,您能解决我这个难题?
乙 当然喽。
甲 我可是请教过一些朋友。
乙 那么人家怎么说的啊?
甲 他们表示无能为力啊。
乙 我看哪,这人都不愿跟您怄气啊!
甲 这叫什么话!
乙 就这样的算术题,您还要去请教专家呀?
甲 我算不上来嘛!
乙 哎,我就能做出准确而使你满意的答案。
甲 那我非常感谢啦。您说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等于两个零点五。
甲 噢,一嘛等于两个零点五?
乙 对了!要列成式子:一乘一等于一。
甲 要按您的计算方法,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嘛还等于一。
乙 干吗还似乎应该呀,它就等于一!
甲 谁告诉您一等于一?嗯,您是数学专家吗?
乙 我呀,小学刚毕业.
甲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乙 不奇怪啊,这样的算术题啊,几岁的小孩子他都知道。
甲 您这叫什么话啊?几岁的孩子都知道?就是等于一。我怎么大个子白活了,我不知道?
乙 啊......其实您也不知道。
甲 我知道我干吗还问你?
乙 啊......可说呢!
甲 要这么简单,我还去请教数学专家。
乙 是啊......您还请教数学专家。
甲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充分表现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对任何问题不要轻易地过早地下结论,应该多思考思考。拿起就说,哼,岂有此理!
乙 嘿,这倒是怨我。我应该思考思考再说。我再算一算。一乘一等于......还是等于一啊。嘿,差点儿没让他把我给唬住啊。我说先生......
甲 多思考思考吧。
乙 哎,这甭思考了。这个呀就等于一。这是肯定的,这是推不翻的公式。
甲 你这是书本上的学问。
乙 嗯?
甲 您这叫死啃书本。古人说那么句话——
乙 说什么啊?
甲 读书死,死读书,读书读死不如不读书。我们念书讲究活念活用,你撇开书本再想想这个问题。
乙 您这话我不懂。
甲 你是相声演员吧?
乙 是啊。
甲 是搞语言艺术的,语言词汇一定很丰富喽。
乙 哎,也不敢再那么说啊。
甲 有这么个谚语,你听说过吗?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一呀。
甲 那么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又怎么讲呢?
乙 啊......是呀!这是顶俩不是等于俩!
甲 那么顶俩和等于俩有什么区别呢?
乙 嗯,顶俩和等于俩,似乎......应该是......一样。
甲 哼,这不是废话么!
乙 不不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知识,有经验,肯于钻研,一个人能做出两个人的工作来。
甲 少说废话,我问你一等于就几呢?
乙 等......要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似乎、应该、这个一就等于二。
甲 为什么又等于二了呢?
乙 这,不等于二,你不满意啊。
甲 哎,这话叫什么意思?我强迫你了啊?
乙 唉,没有,这个事实说服了我了。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等于二。
甲 嗯,还有这么两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嗯,什么?
甲 好汉不用多——
乙 一个顶十个!
甲 一等于几?
乙 好么,这一又等于十了。
甲 等于十了?这不是结论。在大跃进中,我们工人搞发明创造,创造了很多机器,过去手工操作的现在是机器操作。
乙 哎,您说说什么工作?
甲 说最简单的吧,包装。
乙 噢,包装。
甲 包针,包仁丹,包糖果,过去都是手工包装。
乙 是啊,现在不都改了机器包装了吗?
甲 对啊,有这么两句谚语啊,一把工具改,一人顶一百。
乙 好,这结论又改了,一等于一百了。嗯。
甲 要是人人都把窍门钻——
乙 还可能一人顶一千。
甲 还有这么句农业上的谚语儿,一籽入地——
乙 万粒归仓!
甲 这一等于几?
乙 等......哎呀,这个一就等于万啦。
甲 还有这么几句谚语——
乙 我说你有完没完。算术里加谚语啊?没法算清楚喽。你见哪个会计净往这帐本学谚语来了?查帐的来一瞧,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好汉不用多,一个顶十个”。你说这叫做什么玩意儿?
甲 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算清楚?
乙 这算术题嘛,你得有具体的钱数。
甲 说具体的,你也算不上来。
乙 那也不一定啊!
甲 你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一厘钱哪......一厘钱它等于......我,我,你说五厘钱行不行啊?
甲 干吗呀?
乙 好按一分钱算哪。
甲 五厘钱干吗算一分哪?
乙 你要四舍五入么!
甲 我没让你写账,我就说一厘钱等于多少?
乙 那好算哪,一厘钱等于一分钱的十分之一,一角钱的百分之一,一元钱的千分之一。咳,微不足道。
甲 不对,一厘钱有它的经济价值呢。
乙 有什么经济价值?您买根冰棍儿还得五分钱呢。五十个人一根冰棍,这怎么吃啊?
甲 一人咬一口。
乙 多大口?
甲 小口。
乙 小口啊?不够,每人只能拿那舌头尖就那么一沾,小沾,还别大沾。你要遇见个大舌头啊,这根冰棍没了。有什么经济价值啊?
甲 你说一厘钱有多大分量?
乙 没约过。看得见用得着,银行里不出,帐本上不写。有多大分量啊。
甲 有这么几句谚语,您知道吗?
乙 您听吧,这谚语又来啦!什么啊?
甲 大海大不大?
乙 大!
甲 一滴一滴水汇成的。
乙 那倒是!
甲 万丈布匹多不多?
乙 多呀!
甲 一丝一丝线织成的。
乙 当然喽!
甲 首都人民大会堂高不高?它是一砖一瓦砌成的。您姥姥的年纪老不老?
乙 我......
甲 她是一天一天老起来的。
乙 你这不废话么?
甲 一厘钱搁一个人身上是微不足道的。
乙 哦!
甲 你要知道我们全国有六亿多人口。
乙 是啊!
甲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一本大账,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一个细小的数目。
乙 哦。
甲 用六亿多这个数子去乘,就会得出一个巨大的数目。
乙 嗯。
甲 是吧?
乙 对。
甲 所以说点滴节约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精神,节约一厘钱、一寸布、一滴油、一度电、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灰一石、一丝一毫,把这些微不足道的“一”汇集到一起,变成一个巨大的“一”字。
乙 嗯。
甲 让它在建设中发挥巨大的威力!
乙 对!
甲 你嚷什么?
乙 哎,您说的是太对了!
甲 可您对一厘钱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乙 啊?
甲 你只喜欢这个大大的多多的。
乙 嗯,我的不喜欢那小小的通通的。我是外国人哪?
甲 你呀,只知从大处着手,不在小处着眼:只看问题的一面,没有全局观点;只会铺张浪费,不去节约从俭。这种思想发展,真正危险——危险!
乙 好嘛,他这儿给我做坚定来啦!您不问我一厘钱是等于多少吗?可是谁知道您这一厘钱后面又有六亿多呢?一会儿乘,一会儿加的,这谁也算不上来!
甲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乙 嗯,什么?
甲 您说一个人等于多少?
乙 一个人哪?一个人他等于......那得看个儿大、个儿小啦!这个儿大的分量就多,他个儿小的分量就少。
甲 干吗你,过秤哪?
乙 我干吗过秤啊,你不说清楚喽,我知道一个人等于多少?
甲 有这么两句谚语你知道吗?
乙 这位的谚语儿倒真不少。嗯,什么?
甲 工人常说的话:“为了社会主义早实现,两天的工作一天干!”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等于二。
甲 还有这么两句谚语儿。
乙 什么?
甲 争分夺秒抢时间,仨人工作一人担!这个一等于几?
乙 这个一就等于三啦。
甲 现在我们中国人民都有社会主义的觉悟,都有主人翁的态度,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忘我的劳动精神,在生产上都是一人多艺、一机多能,生产效率是一翻再翻,你说这个一究竟等于几?
乙 这个一呀?
甲 嗯。
乙 这个一那就等于——好些个0啦。
甲 别含糊启辞,说准喽。
乙 说准喽啊?
甲 嗯。
乙 就这个一啊,哼哼——不知道!
甲 这半天才答对!
乙 怎么着,答对啦?
甲 我说的一等于几啊,就是没有答案的一个算术题。是多是少都看我们主观能力性。有一分热必发一分光。节约一分钟,为国家创造一分财富。节约一厘钱,为国家积累一分资金。这是我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感。是吗?
乙 对,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甲 可是具体到我身上,你说这个一等于几了呢?
乙 那么,到我身上啊?到我身上......咳,那就马马虎虎。
甲 你在为国家创造财富方面等于几?
乙 没告诉你是马马虎虎吗?
甲 那么你在节约方面等于几?
乙 马马虎虎!
甲 那么你整天睁着眼睛看着这些新人新事都有什么看法?
乙 马马虎虎嘛!
甲 噢,你是马虎眼!
乙 谁是马虎眼呀?
甲 什么眼?
乙 我这眼是好眼啊,左眼一点三,右眼一点二。
甲 噢,正好。
乙 嘿嘿!
甲 二五眼。
乙 我呀?

看样子我来晚了


对于和关于的区别
对于和关于的区别:(1)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研究分析。”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如:“关于牵牛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2)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如“我对于这...

关于和有关的区别
关于是介词。有提示性质,可以单独作文章的题目。有关是关涉,涉及.对于这样的标题,通常情况下用“关于”,极少用“有关”

关于什么
关于 [guān yú]。1、关系到。2、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3、介词。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定语。引证:1、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风雪里》:“关于这个朝鲜小姑娘的问题,你们不要着急,要很好照顾她。”2、朱自清 《论老实话》:“真话不一定关于事实...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

关于“回忆”的古诗词有哪些?
1、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译文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

关于鸟类的古诗大全
1、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2、画眉鸟 宋代: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

关于努力的名人名言
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2、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3、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俞敏洪 5、哪里有...

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带作者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第一部分: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

关于动物的谚语
关于动物的谚语:1、狗进灶,雪就到。2、猪衔草,寒潮到。3、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4、布谷布谷,种禾割麦。5、黄鹂唱歌,麦子要割。6、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7、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8、底层罗非鲮鲫鲤,中下鳊青上鳙鲢。9、水宽鱼跃,水窄鱼跳。10、春天老鼠饥,捕杀好时机。

李白写的关于学习的千古诗句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处:《将进酒》作者:唐代诗人李白 翻译: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处:《行路难·其一》作者:唐代诗人李白 翻译: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

三水区13349654282: 举例说明死读书与读死书有什么区别? -
闳变亨威: !所谓“死书”者盖因其书本无生命故谓之死书也.以此概念则今日吾辈所读之书皆死书也,故余可置之不理.然则此概念之界定实涉及其他二概念即所谓“死读书”、“读书死”.余以为“死读书”是一种心态或谓之精神,今日之时国学衰落故读古文献无此精神则实难行矣.而“读书死”则为一种更高之境界也,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话说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到了三月不知肉味之境地,此实为一种无上之境界.圣人不同于常人盖在于此,吾以为“读死书”、“死读书”和“读书死”是三种层累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对常人之要求,第二种则是对聪明而且立志于成大事之人的要求,第三种则是对圣人的要求.做到前两点已属不易,如果做到第三点则大事何愁不成?

三水区13349654282: 多读书.读好书.死读书.读死书有什么关系?? -
闳变亨威: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就是叫人要多读读书,但是读的书要选择好,要读有意义的书.死读书就是很机械的读了书但是没有学进去,读死书就是读那种刻板的条文化的书.总之,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能动地看书.

三水区13349654282: 陶行知在谈旧学校教育的弊端是说过什么(先生是交死书,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是................. -
闳变亨威: “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上个世纪陶行知先生对旧中国教育的描述.

三水区13349654282: 死读书有什么用
闳变亨威: 死读书没有太大用处,但是也不是没有用处 中国的现用的教育体制,适合死读书的人的发展

三水区13349654282: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意思是 -
闳变亨威: 读书要会读书,活学更要活用,独观其大概而知其意,不求甚解.不要做只会都书的"书呆子" 必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三水区13349654282: 死读书对吗?
闳变亨威:呵呵 心放哪里? 呵呵 用心的生活什么都可以解决.读书即之为读输,慢慢品吧,文学书上的东西都是理想的东西,别太相信了,陶冶下情操蛮好,若要拿来做信仰,不太靠谱.理课类讲究求学将以致用,别转牛角尖,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水区13349654282: 如今社会,在学校死读书是否有用 -
闳变亨威: 一定有用.无论你是什么背景,都需要知识涵养.没钱的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暴发户:读书可以提升家族素质(为什么会提升?同样暴发户的子女,一个光玩,另一个高学历,未来谁更光明?) 贵族:不用我说,你的家教一定不允许你不读书的.一般人:不读书的话,你啥也不懂,也就是社会底层.稍微读点书的话大专以下学历,也就奔个小康.努力读书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各个方面的xx超乎你的想像!超人:超人不读书往哪飞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是超人了,也不明白怎么把自己的能力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啥?你说你都不是?就是不想读书!我会告诉你,不读书的话你都不知道无聊的时候玩什么,怎么玩……

三水区13349654282: 各位,请问关于“不要死读书,要多去开阔视野”大概意思的古诗句是哪一句?拜托了!! -
闳变亨威: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商影的《娇儿诗》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三水区13349654282: 如何才能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死读书的现象?而又需要如何去应对这一现象呢?
闳变亨威: 死读书的另一个意思其实就是没有完全理解,没有融会贯通,试着多联想一下,

三水区13349654282: 如果同学死读书,不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用那句名言警句劝他? -
闳变亨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 ——萨迪 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 ——马雅可夫斯基 经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