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学的论述题

作者&投稿:饶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美学原理论述题什么是科学美?它与自然美有什么关系?~

科学美来源于自然美,但它不是指大自然的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并为理智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科学美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科学美的意义

科学美感是指具有科学美的事物作用于审美者。在其内心世界激起欢乐和愉悦等特殊心理感受。

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爱因斯坦在分析自己科学感受时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是美和真。”

科学美的客观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科学家大都有科学美的审美感受。因此,科学学习就不但是一种科学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感知过程。如果在科学学习中,能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以美求知就会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增长才干,获得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2.科学美的内涵

科学美又称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实验美。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客观物质运动规律的反映和总结。因此,了解科学美还要从科学与美的联系和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美感两个方面去理解。

科学理论是科学家的头脑对自然界内容美的反映。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家对自然界的内容美的审美感受过程。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正如现代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所说:“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科学家一旦创造性地发现了自然界的内在规律,理解了自然界内在结构的惊人的秩序性、统一性与和谐性,这种有机统一的自然图景同审美者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达到情景交融时,就会产生科学美感。正如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当你终于确实明白了某件事物时,你所感到的快乐是人类所能感到的一种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指科学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生经过刻苦地学习实践,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和规律,增强了学习兴趣,这其中就体现了科学美。
3.科学美的特征

前面我们已经对各学科的科学美内容及现代科学家对科学美的体验和论述,可以把科学美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和谐、简单、对称和新奇为标志的4个方面。

①科学美的和谐方面。美学家大都主张美是和谐。科学理论美是自然中存在的和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指的是理论内在和谐结构和外在和谐功能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前者是说理论的“逻辑结构合理匀称”,使概念清晰明白,简洁优美;后者表现为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符合观察实验事实及其他正确理论的检验。如物质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这些理论本身是协调一致的,同时与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联系。凡是一种理论,它的普遍适应性越广,它的审美坐标就越高。

自然界的长期进化过程表明,它本质上是最优化的,最和谐、均衡、统一的。凡是能表达自然这种内在特征的理论都具有和谐美。例如,解析几何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把代数、几何和逻辑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牛顿力学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把宏观运动统一起来;元素周期律把物质世界的元素井然有序地统一起来;生物进化论则把几百万种的生物起源统一起来。

和谐是指事物的各部分配合得当,协调一致,均衡舒畅,多样性统一。科学理论能否反映自然这种和谐,是其美学价值重要标准之一。

②科学美的简单方面。爱因斯坦认为,评价一个理论美不美,标准是原理上的简单性。这里的简单性是指科学理论、定理、公式的简单形式与其深广内涵的统一。这两个方面必须联系起来去理解,就是说,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设或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因为,“理论的前提简单性越大,它所涉及的事物种类就越多,它的应用范围就越广,给人们的美感就越深”。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简单性不是指学习这种理论时产生的困难最少,而是指理论赖以建立的独立的假设或公式最少。例如,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微观、宏观、宇观无数质能变化的规律,但形式却十分简洁,具有很烈的审美价值。我国出版纪念爱因斯坦的邮票上,印上了这个简洁的公式,它代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人类贡献的精华。

③科学美的对称方面。科学理论的对称性来源于自然界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图景所具有的广泛对称性。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理论之所以美,不仅因为它与实验事实相符合,也因为它采取双轴对称的几何图形,给人以美的魅力。自然界的原子、分子以及生物结构都具有这种对称美。这种均衡、稳定给人以美感。因此,凡能反映自然这一特征的理论也是美的,如平衡理论、对称理论、对偶理论、稳定理论都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科学理论中,对称性的美学意境,引起很多科学家心驰神往。如空间对称、时间对称、性状对称、守恒对称(各种守恒定律)等,一旦被发现,常令科学家因窥到自然奇异美丽的内部而兴奋不已。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化学上的合成与分解,氧化与还原;物理上的电场与磁场,波粒二相性,负电子与正电子等都是因有很美的对称形式而受到欣赏。数学上,一个完美命题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就是这一命题的对称美。为了数学的发展,许多数学家为追求命题的对称美而耗尽毕业生的精力。

④科学美的新奇方面。培根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匀称中有关某种奇异。”科学理论美的新奇特征来源于科学思想的独创性和科学方法的新颖。富有独创性,是科学理论生命力的所在,也是审美价值的所在。新奇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新奇的内容必须具备和谐性才能显示出科学理论的新奇美。

科学理论在原则上是向人们提供关于自然界的新知识。如果科学理论阐明了人类知识背景所没有的知识,提出了人们意料之外的科学假说,并能在前人可靠的科学成果基础上获得新颖的成就,这种重大的新奇理论将导致科学的革命,将推动科学向更高一级发展,这种理论的审美价值就更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规律就是这种新奇美的典型。

新奇之所以被看作是科学美的重要特征,因为它体现了科学理论发现中的艺术因素。新奇的科学思想可以在观察或实验中启发和萌发,但在本质上是创造思维的结晶,单纯的观察实验无论积累多少资料,都无法直接地、必然地导出独创性的思想来。如生物学史上,18世纪的生物学家林奈,用毕生精力从事生物考察和分类工作,积累了大量有关生物性状的材料,却得到一个物种不变的结论。而19世纪的达尔文在考察了不同生物性状和环境的关系,产生了科学的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在化学史上,同样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研究,对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来说,是反观察的结果用来修补陈旧的燃素说;而法国拉瓦锡从实验中却悟出了氧化学说的新理论。

总之,科学美是以和谐、简单、对称和新奇为其主要特征的,而和谐简单是科学美的最基本的因素。

1、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在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美表现为人本身的美,表现在那些作为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例如那些为了争取人类的进步与解放而英勇战斗的生活形象,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为人的献身精神、智慧和力量的形象等等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社会美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这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当棉花生长在田野里,还保持着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时,它虽然是经过人的栽培,仍属自然美,当棉花被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服,这是棉花原有的感性形式以及变了,便属于社会美了。像长江大桥、密云水库、人民大会堂和各种工业品、手工业品的美的造型都属于社会美。
还有环境美,如劳动环境,生活环境等,它也是构成社会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2、优美是指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湖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或是夕阳西下,一脉金晖斜映在山头水面,或是在蔚蓝的天空里略微闪耀着一点淡淡金色。这些境界都是优美,给人以和谐、安静的审美感受。
优美的审美特征要与崇高参照来作答。
1.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 通常我们所说的美,一般指的就是优美,它的最大特点即: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们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形象.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发掘出来后,它的类不知使多少人陶醉。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中如汉代舞俑.表现女子“长袖善舞”、翩翩动人的形象;唐代的一些彩绘舞俑,身着阔袖富服,舞姿轻曼,这些都属于优美的形象。总之,优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凝静、柔和的状态。
2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很早就有各种理论,崇高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盘,是一种不可阻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徽荡、刚健、雄伟的特征,具有一撼人心魄的审美感受。如我国东晋时代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坚持高尚的理想和情趣,表现了耿介不阿的诗人品格。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一生中的一个光明磊落的行为。再如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后期,英国乘机侵人法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巴黎,贞德目睹侵略者的暴行,15岁时和男人们一样参加家乡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游击队.并率军与敌人交战,在一次战斗巾。贞德不幸被俘。英军把贞德囚在铁笼中,不断用酷刑通她投降,贞德坚贞不屈,最后被烧死在卢昂广场。在火刑柱上她留卜的最后一句话是:“法兰西万岁!’.像这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精神,正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又如我们中国的刘胡兰、方志敏、陈然等烈士,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自由,不惜洒热血、抛头颅,‘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崇高美啊!
应该说,崇高和优美都是美,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是人的初步认识.比崇高先出现;而崇高比优美更晚出现,更需要人的道德水准来衡量。
总之,艺术中的崇高不可能完全再现自然界的巨大的体积和现实的力量,所以它的内容和主题多取材和侧重于严重的社会冲突,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其艺术形式也常常以粗犷刚键等特色使人们不至于在精细可爱的形式美上流连。
希望能帮你解决问题!

一、美的本质
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
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第四种是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但他们往往最终还是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心理。这些观点在把外物看作构成美的条件方面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们强调的重点仍在主观心理方面,因而未能克服第二种观点的缺陷。

美的本质又是什么,一事物因何而美,古今中外,历来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给出美的确切含义,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二)、美的本质之争:主观? 客观?
  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去谈论美的定义,否则,对美的任何论断都是枉然。
  我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美恶皆在心中。”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人而彰。”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我国美的主观论的代表高尔泰举了个例来说明美的主观性: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美。在这个例子中,美的主观性充分显现出来了。
  通俗一点说,美是人们的一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再荒谬不过了。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鹅、蛤蟆,还是卢浮宫的门面,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这种存在的状态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色彩,只是感觉这种存在状态的人,才自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这种美与丑,人类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毫不犹豫地认为这种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鲜艳,又能翩翩起舞,所以人类就认为它美;而蛤蟆皮肤色暗,粗糙,还有可怕的毒腺,所以就是丑。人类是自私的,竟忘了从蛤蟆的角度去审定它是否为美,如果是这样,蛤蟆的肤色及毒腺对它来说是再美不过了。也许人们会认为卢浮宫的修建有人为的主观色彩,是人类追求美的杰作。这话不错,对于人类,确实能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色彩、声响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人们把卢浮宫的门面按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修建,这种形状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它不能说明卢浮宫门面的美就是它的自然属性。上天是公平的,在上天眼里,这种人类劳动创造与乌鸦搭巢可毫无二分(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那种美是人类的自我陶醉。无可否认,美的载体是客观的,就是说这种人类的感觉是以卢浮宫的存在为物质基础,是它的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脑做出美与丑的判断。换句话说,卢浮宫的存在与卢浮宫是否为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卢浮宫门面的存在是客观实在,它的形状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然而它形状的美丑则是人类的主观感觉。由此可见,卢浮宫的存在与人感觉到的美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有的人眼中,卢浮宫不美也不丑,或者是丑的”(狄得罗语)。存在是存在了,是美是丑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说美感是客观美的主观反映,这里的“客观美”应理解为感觉客观的美,因为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美感属于意识,也应该是“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所以美与客观性沾不上边。由此还可以说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美学上的主观论是完全可以统一的。
在美的本质争论中,还有美的统一论。我国两位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和李泽厚先生分别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和“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美的统一论虽然在人们对美的经验认识的解释上似乎更合情理,然我个人认为美的统一论的提出在根本上是个错误。不管是主客观的统一,还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李泽厚先生所说的社会性,指的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所能体现的只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实际上与主客观的统一如出一辙。美的统一论还有一个通病:他们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但在具体的论述中,往往承认美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这当然给美的解释带来了方便,却违背了它自己的初衷。朱光潜先生在物我的统一的论述中说“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没入我”或“物我交流物我同一”,大自然是否没入我只有大自然才知道,这纯粹是个人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西方美学所谓地“移情说”,这实际上是承认美的主观性。 从美的统一论的产生缘由来看,它是在对美的上千年的争论——美是主观还是客观,僵持不前,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人们另辟思路,把主、客观折中而产生的。统一论是对美的主、客观之争的一种逃避,美要么是主观的,要么是客观的,有没有第三种思辨存在的方式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不仅如此,美的统一论还显得泛泛而谈。 朱光潜先生在得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这样推理的:承认了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承认美是文艺的一种特性,美必然是意识形态的。由于物质是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因此美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先生所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客观”,指的是客观存在,而不是美的客观论所认为的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因为任何主观感受都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美当然也不例外。问题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否能严格的推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直接推论应该是 “人类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不应该把范围缩小成美,这样就像定义人时说“人是生物”一样尴尬。美的统一论也就显得空洞乏味,似是而非,对探索美是什么的问题是毫无指导意义。

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论述,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的繁琐论述中可以看出:要给美的本质下定义是什么是很难的。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普遍接受的论断。结合各方面的结论,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虽然美是因人、因物、因事而显现出来的,但人、物、事却不是美本身。世间一切事物都只是美的"照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对象。我们就称这些象照片一样含有美的信息的事物为审美对象。 把审美对象说成是美,把审美对象与美混为一谈的美学家有很多,例如亚里士多德、蔡仪等。这些美学家为什么会犯这样一个简单的错误呢?主要是因为美只有通过审美对象才能反映出来,没有审美对象,也就不存在美,而审美对象既是美的载体也是美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美显现于人们面前的唯一可感的要素。所以,许多美学家都无法将美与审美对象区分开来,把审美对象当成美也就不奇怪了。
我认为美是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这个定义与其他的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有什么区别吗? 朱光潜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朱光潜给美下的定义同我们的新定义相比,是非常相似的。但是,相似并不就是相同。首先,朱先生的定义不仅包含美,还把美以外的许多东西,比如善,都装进去了。而这个定义比朱先生的定义外延要小得多,它不包含美以外的其它事物。其次,朱光潜的主观和客观两词是绝对的,静态的;而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两词却是相对的,动态的,它随人的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第三,朱先生的定义是理论性的,而这个定义是实践性的,它同我们在审美实践中的实际经验相吻合。因此,这个定义同朱先生的定义是相似而不相同的。 其它的关于美的定义或类似定义的言论,区别是明显的。比如,李泽厚: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吕荧: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吴宗璜:美是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之间,刺激与情感反应的功利关系。丁枫:美,就是当对象以它的感性形象表现了人的实践创造的智慧和力量,表现了社会实践的进步内容和理想,从而引起人们喜爱和愉悦的那种性质。易洪斌:美是人的积极本质的对象化,美,是人的自觉自由活动的产物,是人的积极本质在实践对象上的感性显现。我认为,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个合规律的存在,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所以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简言之,当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对象化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上表现出来时,这就是美。
   那么,"美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这一定义,如何理解呢?比如:一个满月的晚上,张三的心情好极了,他看见天上的月亮,觉得月亮真美,它明亮而温柔,美极了。但是,就在第二天,在同一个地方,张三望着同样的明月,却感到这月亮真丑,真讨厌。为什么呢?因为张三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张三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月亮这个审美对象与他的审美意识不和谐了。我认为美的本质是"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至于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任何关系,只要它发展变化成为"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样一种关系时,它就是美。
美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对美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美的本质是"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至于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任何关系,只要它发展变化成为"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样一种关系时,它就是美。因此,我们说美是相对的,美是动态的,美是发展的,美是变化的。而美的本质--关系本身--作为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才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的。
  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美在关系的话。但狄德罗说的关系,指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狄德罗的关系是一个局部的部分的具体的小关系,与我们说的本体论的关系有所不同。我们国家的一些美学家,在美学研究中也隐约感到了美的本质是一种关系,但由于他们没有将美同美的本质区分开,经常把它们等同、混同,以至于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美的本质就是关系,而常常把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说成是美。比如:李泽厚"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吴宗璜"美是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之间,刺激与情感反应的功利关系。"等等。都没有完全解释美的本质。

综上所述,关于美和美的本质美学家的认识还有很多局限性,因此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的去把握这两者的内涵和关系。最近十余年来对美本质问题的讨论虽未形成规模,但从本文总结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讨论其实一直没有中断过,并且确实澄清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思考。这说明,在这一古老的美学主题上,仍然倾注着美学家们难以割舍的情怀。这种探索的积极意义是不能被轻易怀疑和否定的。

美 的本质界定上呈现出集体化的特征。
首先,人是“世界的美”。理论内涵是有了人世界才有了美;世界的美是人类创造的。美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历代美学家对美有一个共同的看法: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我们不能离开人来谈美。在莎士比亚看来,人是"世界的美"。既然美是对人而言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那么,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体和客体自己、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只是主体对客体在某种现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中。所以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美不但是人类提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一种社会功能,而且还要求有社会性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化的解释和评价。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从人类精神发展来看,人类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于客体的关系,这样就使客体不仅成为主体需要的对象而且还能成为自我实现的对象。另一方面人又不断地在实践中加强“类”的意识,从而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识上加强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美对人来说绝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其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包含着主体、客体和对象化三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作为主体的人要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 要具有审美的属性,能够把人的本质力量转化为颜色、声音等物质形式;最后,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的物的物质性和动物性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个体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基础,是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人的精神力量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多元的复合结构,既有自然的物质因素也有社会精神因素而且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创造当中的。对象化是把人“化”到对象中去,也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在从的对象中表现中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使对象化成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就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指人按照美的规律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有机整体。因此,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特别是情感力量的对象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活的形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同时,正因为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所以,人的 本质力量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生不已的、活泼泼的生命力量,是富有生命力的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 对象化。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到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 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再次,美是自由的形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 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 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 成为自由的形象。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 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
最后,美在创造中。美作为一个自由的形象她处在不断的创造之中,它随着历史文化条件和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的一种常新常异的形态。美的创造涉及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独特高峰体验。美的创造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文化的承载和心里机能的统一。因此,每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独特的人生高峰体验。
美在创造中也指美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突创。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美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但是美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所感觉形式的复合。因为知觉表象层可以把个别和一般感性的知觉和理性的认识客观地现实和主观地情感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性已经在向主观性转变, 物质性已经在向精神性转化。这就造成了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是审美的最高层次。社会历史层:人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美的创造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有密切的关系,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美的创造是在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同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交融产生的。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现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 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 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
综上所用四个子命题的集合形式来界定美的本质是因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因此,对美的本质的界定就是应当着眼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方面,及其二者的内在联系。人是世界的美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侧重于审美的客体方面的立论。而美在创造之中的命题是侧重于美的创造过程中来把握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关于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历史性探究和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的确大大深化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一般认为用这四个子命题来界定美的本质是比较合理的,比较系统的、比较全面的。


论述题:设计中功能与审美的关系,简单说说
功能第一,当然美学方面很重要,美的东西人人都喜欢 功能和美学时辨证统一的关系。功能与形式是骨与肉的关系,骨决定其形,肉丰满其状 ;二者是相互依赖 、相得益彰的 。具体到住宅室内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需要简洁;形最好有二次可塑性或可变性,形最好能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审美观及情趣。正如好...

1、 试论述中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共性与差异性,并结合实例来说明。_百度...
试论述中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差异性 并结合实例来说明。笔者从中西方传统思维的差异之一出发,即所谓西方人重“理论”,东方人重“实用”,以及这种差异是如何引领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并试图以此来端正目前美学学科的学习态度。首先,从自然科学来看。古希腊人不讲实用,有时甚至会为了理论而理论。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芝诺的...

论述在美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论述在美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本人不是修哲学的这是美学选修课老师留的论述题作业希望该专业或者有哲学有所研究的朋友给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复急谢谢... 本人不是修哲学的 这是美学选修课老师留的论述题作业 希望该专业或者有哲学有所研究的朋友给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复 急 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

美学题:试论崇高与美的区别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也是传统美学中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美的本质...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四篇】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C) A.统摄性 B.广泛性或普适性 C.历史性 D.现实性 3.11.将...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C) A.对象的物性特性 B.对象的形式特征 C.审美效应 D.生理效应 3.32...

黑格尔美学中的几个问题散文
他的思想体系很是庞大,不可能是一篇散文可以说得清楚的,所以,这里只能尽我所知,所理解,将黑格尔美学论述中可能涉及的“黑格尔思想”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以便于读者理解他的美学观点。 先说两个词:“实在”和“概念”。 黑格尔认为:“实在”是指个别事物本身。抽象的来看,“实在”只具有个别性,那必然是片面的,不...

关于美学的问题!!急急急!!!
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中西方思想美学还处在一种“前美学”的形态。这一阶段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于:初步和比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关美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和范畴,并作了一些尚不彻底的回答;对美的思考往往同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哲学、伦理把握直接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常常混为...

论述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代艺术家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高度凝练的思想感情与优美的形象的结合。(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艺术类美学原理
37.美学研究的对象38.生命的机械化39.集体无意识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41.简述喜剧性的效果42.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论述
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新中国60年来,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基本上集中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新时期以来出了几百种美学理论教材和著作,其中绝大部分都以美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美论为核心和出发点,围绕美和美的本质问题展开论述。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

灵璧县18591682044: 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具体点,是论述题.(文艺美学) -
笪滢奇米:[答案]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1.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2.具有理论的形态.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①本质: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

灵璧县18591682044: 关于美学的题.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美是不依赖概念而作为一个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 -
笪滢奇米:[答案] 第1题:a 第3题:B 第4题:a 第5题:b 第6题:c 第7题:c 第8题:b 第9题:a 基本上是这样的,就是第4题忘记了,应该是那个选项!

灵璧县18591682044: 一,论述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问题的代表观点.二,联系现实谈一谈你对人的美的理解. -
笪滢奇米:[答案] 当然,试图解构一切形式的美学法则消化的中心. 二,参与 正如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形式重要关系的美,问题的形式美一直是重要的,但有争议的问题.涉及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形式发行,这个系列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形式美的问题的一些重要方面...

灵璧县18591682044: 请详细论述康德有关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论述题,尽量长一点 -
笪滢奇米:[答案] 康德美学中的和谐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他认为审美过程中的主体之所以会感到愉快,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符合了人内心的某种目的,实际上也指出了在审美中对象和主体之间的某种和谐关系.这是康德美学中所包含的和谐...

灵璧县18591682044: 关于《美学》的一些问题,全部回答了的有额外加分哦~跪谢~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自从有了审美活动,就有了美学观念.黄金分割律是用于分... -
笪滢奇米:[答案] 黄金分割律是用于分割黄金的.*(详见: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贺拉斯《诗艺》) 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有两大罪状:A、远离真理;B、伤风败俗.√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属于表现论范畴.*(本体论) 鲍姆...

灵璧县18591682044: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述主要有哪些 -
笪滢奇米: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1.古希腊...

灵璧县18591682044: 答题;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形态有哪些
笪滢奇米: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柏拉图 1.1 美学观点:“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理式(理念、美)—-现实(影子)—艺术(影子的影子) 2 康德 2.1 美学观点:美...

灵璧县18591682044: 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表现,结合具体事例 -
笪滢奇米:[答案] 和一般意义上的美(浓缩、纯粹、表现力)不同,东方的,美本身就带有 适度、和时宜、中庸、平均的感觉 而庄子得文采恢宏,思想超然,具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气度 推荐你看南怀瑾说的庄子,还有李泽厚的华夏美学,这两本书都深入浅出,而...

灵璧县18591682044: 结合作品论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
笪滢奇米:[答案] 1.提到典型,这是现实主义的范畴 2.美学特征,素材与题材关系(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精当),形式与内容关系(文学形式是否很好地表达了内容),阅读效果.

灵璧县18591682044: 分析中国传统美学对美与美的论述 -
笪滢奇米: 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观本同而末异,如儒家认为自然比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