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了解尼采的朋友们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做出一个深刻客观的分析,谢谢。

作者&投稿:答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解释尼采的永恒轮回(追加20分)~

最近在读尼采的书,以及同尼采有关的书,都是重读。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德勒兹的《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海德格尔的《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对照着读。永恒轮回是尼采最“幽深的思想”。而尼采的两个最伟大的解释者德勒兹和海德格尔,对它的解释完全不
同。正如尼采主张的,解释,实际是赋予被解释的对象一种力,是权力意志的效应。因此,不存在着一种解释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尼采”,都是不同的尼采,都是“我的尼采”。不管是德勒兹论尼采的书,还是海德格尔论尼采的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同尼采的著作一样伟大的著作”。

永恒轮回这一思想之所以复杂,就是将瞬间同永恒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瞬间就是永恒的,永恒存在于瞬间之中。永恒轮回不是机械式的轮回,不是时间的重复循环。“万物之中能跑者不应当已经跑完了那条路吗?”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这指的是一个无尽头的路,时间是无限性的,没有尽头,没有开端,那么,作为存在者的万物,作为一个有限过程的世界,必定都在这个永恒时间中存在过了。作为有限性的万物只要存在,必定在时间中一再轮回。但是,在什么意义上,万物不再是绕圈子呢?轮回中强调的是什么呢?是偶然,是瞬间,是刹那,是此刻。每一个时刻都有自身的分量。因为过去和将来都聚焦于瞬间这一点上,瞬间具有非同凡响的重量。永恒在瞬间中存在,它是将来与过去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瞬间得以达到自身。瞬间决定着一切如何轮回”,将每一个时刻作为重要的时刻。这就是永恒轮回强调的本质。对于德勒兹来说,“往昔如何能在时间中形成?此刻如何能消逝?流逝的时间倘若不同时是既已过去的,又是即将来临的和此刻的,它将永远不会消逝。”“此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存在或在场的时刻,它是正在流逝的时刻。”因此,每一个时刻——这个流逝的时刻——都是一个差异的时刻。此刻就是生成和流逝的时刻,而永恒轮回就是要肯定这个时刻,没有这个时刻,没有这个瞬间,就无所谓轮回。尼采这样揭示了这一点:“生成应该出现在每一个瞬间,绝不允许因为未来的缘故而为现在进行辩护,也不允许因为现在的缘故而为过去进行辩护。”瞬间有自身的自主性,有自身的深度和光芒,有自身的主权(我们看到了巴塔耶在这里是如何心领神会的)。一言以蔽之,瞬间有自身的存在性。瞬间当然是生成的,流逝的,但是它也具有存在论的性质,这也就是尼采一再强调的“观察的巅峰”:“生成和存在的无限接近”,在瞬间这里,存在和生成的对立变得模糊不清:流逝是它的生成,自主性和深度是它的存在。

就此,永恒轮回不是要消除瞬间,而是肯定瞬间,肯定流逝,肯定生成,肯定偶然。这就将柏拉图颠倒过来。轮回是存在,是整体,是规律,但“存在必须属于具体生成,整体必需属于个别的时刻”。也就是说,存在,整体都保留下来,但它们的保留不是牺牲偶然性的,不是牺牲瞬间的,不是牺牲个别的,不是牺牲多样性的,这样,永恒轮回就构成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一个统一在一起的悖论:偶然性和整体性的无限接近,多样性和单一性的无限接近,也就是生成和存在的无限接近:肯定生成和肯定轮回是一回事,因为生成和轮回是一体式的。用海德格尔的说法,“生成作为生成保存下来,但却要把持存性置入生成之中,以希腊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要把存在置入生成之中”。

但是,德勒兹和尼采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差异。尼采的永恒轮回,实际上是说的“同一物的永恒轮回”,在对这个同一物的理解上,德勒兹对海德格尔的解释不以为然。海德格尔理解的同一物(thesame),指的是同一个存在者,永恒轮回是同一个存在者的永恒轮回。但是,德勒兹的“同一物”,根本不是指的存在者,而就是轮回本身,是轮回这个事件本身。“永恒轮回中的同一物描述的不是轮回之物的本质,而是不同之物轮回的事实”。因此,在这里,同一物就是对永恒轮回这个事实的描述。永恒轮回,是存在,但是,是生成之存在。

这样,海德格尔相信的是,万物都永恒轮回。德勒兹则认为并非所有的物都永恒轮回。在他看来,尼采的永恒轮回,断然根除了小人也轮回这一思想,轮回是选择性的轮回。这也是查拉图斯特拉和他的动物的隔膜之所在。对于动物而言,一切都在轮回,但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这是一个“玩笑”,因此,动物们,你们这些“傻瓜”,“闭嘴吧”。

以下内容来自维 基 百 科。(参考条目:【永恒轮回】)

在西方,随着古典文明的没落及基督教的崛起,永恒轮回的观念被基督教神学世界观所取代,即世界始于耶和华创世,并终于最后审判后归于时间上无尽的天国。19世纪中期,欧洲物理学家认为如果时空无限,则相同形式的物质必然无限次重复。叔本华在其著作中发展了这一观点,但仅视之为物理概念,即物质以同一形式反复出现于循环性的时间。尼采对永恒轮回的概念进行了哲学反思,从而使这一概念再度复兴于西方哲学。

据尼采所说,他第一次获得这个概念是在1881年的8月间在高山的森林中散步时,他承认他是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变化理论的影响。他称其为“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1],但也是超克虚无主义的方法。 以下是在他的著作中对此的描述:
“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离而相合,存在之环,永远地忠实于自己每一刹那都有生存开始,‘那里’的球绕着每一个‘这里’而旋转,中心是无所不在的永恒之路是曲折的。”[2]

“你们是永远的存在着!永远爱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说:‘去吧!但是还要回来!’因为,一切的快乐要求永恒。”[3]

“十字架上的上帝是对生命的诅咒,一个由生命寻找救赎的路标。酒神被斩成碎片是对生命的承诺:他会由毁灭中再生与回归。”[4]

尼采认为永恒轮回是他的“所有假说中最科学的”[5],前提如下:宇宙间的能量是不灭的而时间是无限的,有限的力在无限的时间中运行,必定能重复出现。但实际上这种机率是近乎零的,这使得他的永恒轮回说缺乏科学上的根据。考夫曼对此的评论是:“永恒轮回对尼采而言是一个观念的成分小于是一个体验……他对自己第一次有这个体验说的很多,因为对他而言那是一个拯救了其生命的时刻。”[6]


以上标号内容所参考的文献:
【1】《权力意志》55
【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康复
【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4—醉歌—10
【4】《权力意志》1052
【5】《权力意志》55
【6】《Nietzsche》

p.s. 建议去尼采吧发帖问这个问题。
p.s.2 这个问题应该发哲学区,你发在宗教区了。

在“和解”里,尼采一开始就指出,他看到“历史”上并没有完整的“人”, 而只有“残缺不全的肢体”——“……es findet immerGleiche:Bruchstuecke und Gliedmaassen und grause Zufaelle —aber keine Menshen”(注:我用的是《尼采全集》批审研究本,第四卷,第179页。)。请大家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Gleiche”,这个字并不意味着老是出现“相同的东西”,而只是指,它们在“残缺不全”上是“相同”的。 所以, “永恒轮回”加上“相同”、 “同样”(Gleiche),并不是说,同样的东西在那里“轮回”, 过去是“残肢”,将来也是“残肢”,这是尼采的基本意思,也是德罗兹所要强调的意思。这一点一定要牢牢记住的。
然后,尼采就来解释他的“和解”,他用了“Erloesung ”这个词,而在德国哲学,在黑格尔那里,通常用“Versoehnung”。 “Versoehnung”这个词在行文中尼采也用,但标题和主要分析的是“Erloesung”。我体会,“Erloesung”这个词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它意味着“和谐”、“统一”,一方面也有“释放”、“解开”的意思,所以本文译成中文的“和解”。“和”和“解”是相关的,“解开”了,就“和谐”了。
“解”还有“解脱”的意思,从一个什么东西里“解脱”出来。能够从一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是“意志”,这是从康德到叔本华的教导,“意志”是“自由”。
什么叫“摆脱一切的束缚”?所谓的“一切”,乃是“一切”的“既成事实”,亦即“过去”。“过去”一直在束缚着“意志”,如今“意志”觉醒了,  要摆脱这一切的束缚,  说了一声“我愿意”(Sowollts ich es!)(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就以为真的“解脱”了。尼采批评这种人为“蠢人”(Narr),他说,“被监禁的人都成了蠢人!被监禁的意志愚蠢地释放(解脱)出来的仍然是被监禁的意志。”(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尼采解释道,时间不能倒流,就象一块曾经滚动的石头现在不能再滚了。意志要从时间里解脱出来,对于它已经无可奈何的“过去”则充满了“怨恨”(Ingrimm),是一个“恶意的观察者”, 被释放出来的意志是一种“报复精神”(Der Geist der Rache )(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而这种报复, 又必定要受到“时间”的“惩罚”(Strafe),于是人间一切的“苦难”(Leid),都是这种报复精神的“应得”之“惩罚”。尼采指出,这就是“带有谎言(Luegenwort)性质的良心(gutes Gewissen)”(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
尼采指出把人间一切苦难“化解”为一种“惩罚”乃是地地道道的谎言,这是理解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按照这个谎言,人生充满了苦难乃是一个接受惩罚、努力赎罪的过程,而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洗清”身上的“罪孽”而“得救”的。
这时候,尼采又设计出一个“疯人”(Wahnsinn),跑出来说,“如果有永恒的正义,会有和解吗?啊,那石头已不再滚动,‘已经过去了’:惩罚也必是永恒的!”(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 页。)。这是“疯话”,却是“实话”。
在这里,尼采力图告诫世人,不要去相信那些“罪与罚”、“得救—和解”这类的“谎话”,不要做那“摆脱”“时间”的“美梦”,起那自以为“自由”的“蠢念”,“永恒”中没有“正义”,没有“和解”,而只是“同样的”“轮回”。在这里,我们要记住尼采在说“永恒轮回”时心目中要“破”的批判对象。
尼采所批判的“对象”,首当其冲的是基督教神学思想,这里的“罪”与“罚”等等,是基督教大力宣扬的道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尼采的矛头所向,不仅仅是基督教,而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整个的欧洲哲学传统。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是对整个欧洲哲学传统的批判。哲学“化解”宗教的问题,大大丰富了自己。古代希腊哲学固然仍然保持着经久的智慧的魅力,但是也要看到欧洲近代哲学对于问题的深入和推进。
人们在不断温习近代哲学历史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哲学之所以能够—有能力“化解”宗教的问题原来也在于它们在理论上、在对世界的理解上原本有一些共同的基点。明确地把这个基点揭示出来的哲学家中,尼采是突出的一位。
我们已经知道,尼采对于基督教的“罪”与“罚”、“尘世”与“天国”这类观念可谓深恶痛绝,然而,就深入的层次来看,哲学又何尝不如是!
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经过苏格拉底、柏柏图的“理念论”,教导人们要用一种“超越”的态度思考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变幻不定、 转瞬即逝的感性世界, 只有那超越的“理念”(ideas),才是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世界,按照柏拉图, 感觉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理念世界”为“本”,而“感性世界”为“末”。这两者的关系很费了柏拉图一番周折,也有很深入的内容,但其基本点,却不外乎此。
欧洲哲学这个基本点——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个“感性世界”永远是一种“否定”的态度,而只有“理念”才是被“肯定”的;只有“否定”了这个“应该”“否定”的感性世界,我们才能进入“肯定”的“理念世界”。这就是尼采所批判的欧洲哲学的“虚无主义传统”:感性世界的生活,是“应该”被“否定”的生活,于是,它也就是“应该”被“谴责”、被“诅咒”的生活。这种态度,我们在柏拉图的《费多》篇里,看得最清楚了。在那里,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灭”的宣教,深入到欧洲人的内心已经有几千年了。尼采要破除千年积习,则非大声疾呼不可。
尼采在《如是说》的“和解”一章中指出“永恒”也得不得“公正”之后,在“康复”这章中,更进一步地阐述了这个意思。他说,“万物皆逝,万物复回;存在者(Seins)之齿轮(Rad)永(ewig)转。万物皆死灭(stirbt),万物有复生,存在者之岁月常(ewig)流。”(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2页。 )紧接着又说:“万物分而又合;存在者永久地(ewig)建造着同一的(gleich)房子;永远地(ewig)在那存在者之圈(Ring)中。”(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 273页。)
这里,“轮回”针对着那“超越”,意思是很明确的。不要把“超越”寄希望于“永恒”,“永恒”的过程中,仍是那相同的生灭经验,“永恒”不能保证“得救”、“超升”。
于是,尼采的“永恒轮回”,并不仅仅意味着“永生”,而且也意味着“永死”,“总是(永远)有生”,也“总是(永远)有死”,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永不能“超越”这个“生”“死”的“轮回”,“生”“回来了”(Wiederkunft),“死”也“回来了”, 这就是尼采的“永恒轮回(总是要回来的)学说”(der Lehrer der ewigenWiederkunft),并说,这是一种“命运”(Schicksal)(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5页。), “灵魂”与“肉体”同时“有死”(sterblich)(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6页。)。
然后,在《如是说》的“七印”一章中,就出现了尼采充满激情的“永恒”的赞歌。应该说,尼采的“永恒”就是“轮回”,“轮回”也就是“永恒”,并不是在“轮回”之上,还有一个“永恒”,即“不轮回”的“永恒”。他在赞歌里说得很明确,他对“永恒”的“动情”(bruenstig ), 是一种对“婚礼指环, 亦即回归之环的追求”(nachden hochzeitlichen Ring der Ringe,…dem Ring der Wiederkunft!)(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87页。)。
这意味着,尼采并没有把“永恒轮回”当作一个“理念”来理解,这就是说,世间的万物,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只是一些“个别”的、“具体”的“残肢”“碎片”,它们永远如此,生灭无穷。在这个意义上,尼采不是形而上学者,他的思路,恰恰是和欧洲形而上学针锋相对的。尼采厌恶一切的“超越”的“绝对”、“精神”、“理念”、“大全”、“神”,不遗余力地揭示它们的虚妄性,而反过来则对被欧洲传统哲学贬为“变幻虚无”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热情的赞颂。
尼采把整个欧洲哲学传统颠倒了:过去认为“虚幻”的感性世界,原是真实的,而过去认为真实可靠的“理念世界”,原来真是“虚幻”的。就是那被认为“至高无上”的“神”,也是“有死的”。“神”已经“死”了,而且“死过了”,尼采在那“已经死了的”“神”的墓地旁, 感到欣喜若狂, 深深体会到“神”原来是世界的“诽谤者”(verleumder)(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88页。),为什么?因为“神”“污蔑”现实世界是可憎的、丑恶的,是要被“扬弃”的。尼采批判了形而上学、神学的欺人之谈,热情地歌颂了感性的现实生活,把这种批判的精神贯彻到底,无所顾忌地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学说,固不免于一时的误解,但他这种哲学的彻底精神,吸引着人们有信心消除误解,得窥其真实意义(注:我试着把尼采《如是说》“七印”(第288页)中三段颂歌译成中文:
  “我狂喜地坐在那过去的神灵的墓地旁;祝福世界,热爱世界,但我却在那世界之诽谤者的纪念碑旁。”
  “当天空透过其破碎了的遮盖物闪烁着纯净的目光时,当教堂的废墟上长满了千篇一律的青草和红色的樱菽花时,我就喜欢坐在教堂和神的坟墓旁。”
  “我还没有找到可以为我生儿育女的女人;也许有一个人为我所爱:啊,我爱你,永恒!”)。
破除形而上学真理观,欧洲古代就有怀疑论的传统,破除宗教神学的也有强有力的无神论传统,这些自然都为尼采思想提供了资源;不过尼采并不止于怀疑论,他反对基督教神学也有其特点。
尼采不是怀疑论者,他的真理价值观对传统形而上学来说,是一种颠倒,他的信心建立在现实的世界的永恒变化之中。坚强的人勇敢地面对着千变万化的世界,不断地开拓着自己的事业,只有那怯懦的人,才逆来顺受,忍受着现世的折磨,而幻想着“永恒的和解”。
基督教神学也好,形而上学也好,都教导人们正确“理解”这个世界。
基督教,特别是新教说,人本是因为“有罪”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生原本是为了“赎罪”,因此,你的一切苦难都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忍受”起来。
形而上学也告诫人们,“现象”原本是变幻不居—不完善的,是“本质”的一种“影子”和“摹本”。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存在者,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感性的现象界,自然也是不完善的,要经过“永恒”的努力,经过曲折艰辛,受苦受难,才能不断接近这个“本质”。
尼采的时代,形而上学的高峰是黑格尔,正是黑格尔,把欧洲的哲学传统和基督教新教传统结合到亲密无间的程度,他的《精神现象学》乃是哲学的“圣经”,是“精神”历经磨难、考验并努力奋斗而“升天”的过程。和基督上帝一样,黑格尔把人间一切苦难和不公,都在他的“绝对理念”的“回归”中,得到了“和解”。象上帝一样,“绝对理念”作为“第一因”“外化”“创造”了世界,世间一切都在“绝对理念”的“运作”之中,这种“运作”,乃是高出于自然因果的最高的必然性,在它的涵盖下,一切都是“合理的”,即“可以理解的”。现实世界的一切的否定,都会经过再一次的否定,回到肯定。世界受着这个最高的“运作”支配,一切都有它的“安排”,黑格尔叫做“理性的机巧”,亦即“上帝的睿智”。
既然并没有那虚无缥缈、化解一切的矛盾的“绝对理念—神”,那么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去掉了那否定生活(现象)的“至高无上”的真善美,生活现象本身就得到了肯定,在这个意义上,被德国哲学所推崇的“意志”,才真正有了“力量”,才真正赋予了“创造性”。在尼采看来,设定一个“绝对—神”,来化解生活,也化解了意志,“意志最终自身和解(化解,erloeste),意志成为无(非)意志”(Nicht-Willen)(注:尼采:《如是说》,见《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页。)。尼采说,这是疯人的寓言之歌, 据此尼采(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说,“意志是一个创造者”(注:尼采:《如是说》,见《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页。)。
我们知道,基督教把人的自由意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希腊的知识性的必然性,使“神学”与“形而上学”成为一体(亚里士多德),而基督教要创建一个人格的唯一的神,不得不把自由意志赋予人类,这样,正如康德后来论证的,才能通过道德的途径进入宗教。然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既是神所赋予,神也就有权力将其收回,这是一种借贷的关系。果然,人类不仅在结成社会时相互让出一部分权力(卢梭),而且在与神交往时,把自己的“自由”全部“托付”给神。“放弃”“人”自己的自由,把它交给神来管理,以此来忍受生活,以赎罪的心态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于是,对于人来说,“自由”成了“服从”,“意志”成了“无(非)意志”。什么叫“无(非)意志”?“无(非)意志”就是“没有力量”的“意志”,“软弱无力”的“意志”,亦即“没有现实性”的、抽象的“意志”。提倡这种“意志”最力的,是康德。尼采的“权力意志”主要的反对目标是康德的意志学说。
康德哲学的贡献在于把基督教神学的问题“化解”于他的哲学思路之中,使理论上自奥古斯丁以来的“意志自由”有了一个系统的哲学位置,它占据了“实践理性”的核心中枢,以此展开了康德在伦理道德学说方面的深入的论述。
不过,康德的“意志自由”却是很抽象、很形式的,意志自由没有任何现实的经验的内容,它是纯理性、纯形式的,一粘上经验的内容,就成了“幸福论”,那是经验的学问,所以,在经验的现实世界,康德这种“意志”也就成了“无(非)意志”了。当然,康德的“意志自由”也会有“现实性”的,即要等到“永恒绵延”中的遥远的“天国”,“意志自由”才会有(而且一定、必定有)“现实性”,这种“超越的现实性”,只有在“神的王国”里才有可能。
如今,“神的王国”、“天国”、“绝对理念”的虚幻性,统统都被尼采的“永恒轮回”所摧毁,那么,“意志”的“现实性”,也就回到了经验的现实世界,“意志”恢复了它的“力量”,“权力意志”,也就是“有力量的意志”,而不是“软弱的意志”了。

“永恒轮回”(die ewigeW iederkunft),这个命题看起来并不新鲜,它是人类古已有之的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一种看法。“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周而复始地燃烧和熄灭。”这是古希腊赫拉克里特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在印度的神话中,世界历史被描绘为一条首尾相衔的蛇:蛇神舍沙(Shesha)环绕着龟神俱利摩(Kurma),支撑起负责背负整个世界的八头(或称四头)大象。“万物去了又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万物枯了又荣,存在之年永远行进。万物分了又合,同一座存在之屋永远在建造中。万物离了又聚,存在之环永远忠于自己。存在始于每一刹那,每个‘那里’之球都绕着每个‘这里’旋转。中心无所不在。永恒之路是弯曲的。”这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宣讲的永恒轮回的中心思想。尼采宣讲“永恒轮回”不只是在重复古代先哲的思想。对他来说,这个命题包含特别深刻的内在矛盾:它既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由,又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动因。如果不结合尼采的视角主义的思想方法,很难说清楚这个道理。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无始无终,一切都在重复,没有进步,没有终极目的,一切生都要死,一切努力都要落空,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对“超人”也是一个挑战,“超人”也要像“渺小的人”一样永恒轮回。那么“超人”的一切努力又有何价值呢?尼采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叙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侏儒对查拉图斯特拉说:“呵,查拉图斯特拉,你这智慧的石头,你这石弹,你这星球的毁坏者啊!你把自己抛得那么高,———但每一块被抛的石头———都必将掉落下来!……呵,查拉图斯特拉,你确实把石头抛得很远,———但它将回落到你自己身上!”永恒轮回是否意味一种抛石头砸自己的运动呢?查拉图斯特拉与侏儒的区别是否意味前者跳得越高,摔得越重,后者跳得低一些,摔得轻一些;前者被自己抛得又高又重的石头击毙,后者则逍遥自在?对于尼采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恶劣的、折磨人的问题。尼采把它比喻为一条正盘绕在牧人身上的粗黑的蛇,它的头已钻进了他的喉咙,使他抽搐、哽咽。蛇象征轮回,一条头钻进了牧人的喉咙的粗黑的蛇象征一种可怕的轮回,象征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尼采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这样描述:“我用手去拉那条蛇,拉啊拉:———徒然无功!……于是我高喊:‘咬吧!咬吧!把头咬下来!’”这位牧人咬了。“他好生咬了一口!他把蛇头远远吐出。”“咬断蛇头”意味什么?意味摆脱永恒轮回?不!尼采始终坚持永恒轮回的主张。“咬断蛇头”意味转换了观看永恒轮回的视角。这表现为三个方面:(1)把观看永恒轮回的焦点从未来“死”转向未来的“生”,在万物枯了又荣的更替中,把目光朝向荣的一面,看到再一次的“生”。“这就是生命吗?好吧!那就再来一次!”(2)把自己看作中心,以自己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行动。存在始于每一刹那,把每一个“瞬间”当作起点,由此出发走向永恒。要看透每个“那里”之球都绕着每个“这里”旋转,“这个瞬间吸引了所有将来的事物”。(3)把自己看作永恒轮回的原因。尽管没有什么不朽的灵魂及其轮回,但我的意志和行为在因果之纽带中发挥作用,因而我是这永恒轮回的因果纽带中的原因。“灵魂如同肉体一样是要死的。然则我缠绕于其中的因果之结是轮回的,它将把我重新创造出来!我自己就属于永恒轮回的原因。”(4)把“或然”还给万物,把万物从目的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认清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自己的意志和意愿,但万物之上和万物之中并没有一种“永恒的意志”和意愿,这样在万物之上就赢得自由和澄明。这位转变视角观看永恒轮回的牧人就咬断了那蛇头,“他跳了起来”,超越了自己,他“不再是牧人,不再是人,———一个变形者,一个周身发光者,大笑着!世间任何人都不曾像他这般笑过!”这表明,一旦一位像牧人那样的普通人改变了对生活的怯弱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死,就能克服虚无主义而成为“超人”。超人主要不是指体力和智力上的超强者,而指笑傲永恒轮回的大无畏者。在尼采看来,侏儒提出的问题之所以“恶劣”和“折磨人”,乃是因为它实际上只是“幻觉与谜团”。有关这一点,尼采已用这一章的标题“幻觉与谜团”点明。要破除这个幻觉和解开这个谜团,只需要转变自己的视角。把永恒轮回从一种负担、一种痛苦、一种虚空和无意义感,转变为一种推动力,使自己敢做敢为,敢于自己承担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尼采谈论的永恒轮回绝不是指灵魂不死的永恒轮回。尼采认为灵魂及灵魂不死是基督教宣扬的“迷信概念”,“对知识的发展而言,废除人类对灵魂不朽的信仰也许是最关键的一步”。尼采所说的生命的“再来一次”,是指生命的生生不息。他在对未来生命的寄托中,得到了宽解和安慰:“渴望———对我来说就是:失去自己。我拥有你们,我的孩子们啊!这种拥有中,当有全部安全而全无渴望。”仔细回味尼采在《七个印记,或:肯定和阿门之歌》中来回咏唱的最后一节,我们能体认到他的永恒轮回学说的真谛:“哦,我怎能不为永恒、不为婚礼般的环中之环而热血沸腾,———那轮回之环!除了我爱的这个女人,我还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女人,是我想要跟她生小孩的:因为我爱你,永恒啊!因为我爱你,永恒啊!”在这里写不出什么,也没那水平,最快的办法就是从谷歌那儿搜几篇分析得比较好的让你借鉴,下面两个网址是另两篇的,希望对你会有帮助。http://www.lunw.com/thesis/10/18634_1.htmlhttp://www.aisixiang.com/data/31988.html


关于尼采经典语录
23) 造就朋友的是同享乐,而非共患难。24) 伟人对我毫无意义,我只欣赏自己理想中的明星。25) 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26) 自从我厌倦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27) 乞丐们,应被完全清除!确实,给乞丐施舍会使人生气,不给他们施舍,也同样使人...

《当尼采哭泣》:选择必要的,然后热爱它
我对存在主义的较浅显理解是:成为你的存在,打破外在的道德、规范等的束缚,不受美德的要求,完全从自己内心出发,去生活去追求,去完成自己。了解了这一点,书就读懂了一半了,另一半,得随着找寻尼采哭泣的原因来去懂。 医生和教授 医生和教授的角色,一个救死扶伤,一个授业解惑,在书里,作者竟然找出了二者对立的点...

尼采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什么?
1、我身上带着许多锈得最严重的钥匙,也知道如何用它们来开启最破旧的门。2、对于纯粹的认知者而言,知识无关紧要。3、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没有孤独。我的朋友,躲入你的孤独中去吧!我看出你既被大人物的喧嚣声吵得震耳欲聋,而又备受小人的暗箭刺伤。4、不能服从自己的人,就要服从他人。这是...

尼采语录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书名;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别小看上天赋予你的能力。相信自己,通过学习来不断地完善自己。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才能真正无所畏惧。——《权力意志》2.获得真正自由的方法是要学会自我控制。如果情绪总是处于失控状态...

尼采的《我妹妹与我》是否是在尼采死后被她妹妹整理出版的?内容真实性...
尼采出生在传统的宗教家庭,父亲早死,母亲和妹妹是虔诚的教徒,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小的时候因为熟读《圣经》,被小朋友称为“小牧师”。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它们给予我的冲击和带给我的惊讶不言而喻。事实上,在后面的阅读中,证实了一点,即尼采对于《圣经》的了解超乎我的想象。 我现在看出,我童年时代的两...

尼采经典哲理语录
尼采经典哲理语录二 1.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2.一个人需要朋友是因为他无法单独。只要一个人需要朋友,他就不太能够成为一个朋友...31.人只能从人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世界,但要想完整的了解这个世界,一切存在都应该参与解释。 32.伏尔泰!人类!白痴!真理和追求真理有点难办,如果弄得太人性了...

★为什么鲁迅说尼采是神经病★
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中国,了解尼采的人似乎都被鲁迅启蒙,鲁迅在他那些以数量取胜于其他所有作家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当中的一篇中写到了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这是这短短的几句话,使成千上万的中学学子把尼采当成了反面的典型,...

名人金句之尼采语录
9、 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10、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尼采11、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善恶的彼岸》12、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尼采遗稿选》13、 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

经典台词
在那一刻,我了解到为什么狐狸看见我们的时候终会跑开。 他们早就知道,我们不能真正成为朋友。 我应该向它解释清楚,还是回家等着?我把爱和占有搞混了。...——尼采 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然后等待着老死....

尼采生存哲学的内容简介
15.尼采:一个人必须在生命之外有一个立足点,用不同的方式,如同已经活过的一个人、许多人、一切人那样去了解生命,方能真正触及生命的价值问题。 16.高贵的人生活中充满自信和坦率(血统“高贵”强调“真诚”,或许还有“天真”,而怀恨的人既不真诚也不天真,甚至对自己都不诚实和直率,他的心灵是斜的,他的精神...

小河区13273267340: 请了解尼采的朋友们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做出一个深刻客观的分析, -
战帜韦尔:[答案] 有一套美国丛书尼采部分这么举例:下棋,有很多可能.似乎每一局都是不同的.这里把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了一盘棋,有无限的可能.但是,尼采接着说,棋盘是有限的,棋子是有限的,一盘棋,不管有多少横、多少竖,我们都可以算出来...

小河区13273267340: 尼采的"永恒轮回"是什么意思啊? -
战帜韦尔: 而这就是一个轮回,永恒轮回意思就是这种轮回会永远存在下去. 尼采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有有限个粒子组成,而世界的改变也就是这种粒子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如果世界是永恒的,那么上述那种永恒的轮回就是存在的.所以现在的人身上的料子...

小河区13273267340: 如何理解尼采说的“永恒轮回的思想是最沉 -
战帜韦尔: 据尼采所说,他第一次获得这个概念是在1881年的8月间在高山的森林中散步时,他承认他是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变化理论的影响.他称其为“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但也是超克虚无主义的方法. 以下是在他的著作中对此的描述: “...

小河区13273267340: 怎么解释尼采的永恒轮回,和佛教的轮回有什么区别? -
战帜韦尔: 佛教讲因果,善恶终有报应,坏人死后就必然会下地狱,无法改变.让人被动的接受,相信命运.使人为了怕下地狱,而做坏事后必下地狱,从而不敢做坏事. 而尼采则不同,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上帝死了"的基础上.当时已有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牛...

小河区13273267340: 尼采 永恒轮回 观点论据求一些关于支持尼采永恒轮回观点的论据,谢谢 -
战帜韦尔:[答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3卷第1期摘 要: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是用来回答事物运动发展归宿的这样一个世界观问题.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尼采形成并接受这个思想经历了悲苦、恐怖并最...

小河区13273267340: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尼采的“万劫回归”.
战帜韦尔: 这植根于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永恒轮回这一思想很复杂,是要将瞬间同永恒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瞬间就是永恒的,永恒存在于瞬间之中.永恒轮回不是机械式的轮回,不是时间的重复循环.“万物之中能跑者不应当已经跑完了那条路吗?”...

小河区13273267340: 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到底是指什么 -
战帜韦尔: 这个问题颇难理解. 永恒轮回?这是尼采致力于突破自身的一道关卡.我开始也很难理解.参见海德格尔的.他对尼采的评述不但经典,而且很到位. 我记得这个经典的问题开始于尼采在大海边的思索.人存在于世上,此在.但生命的瞬间流逝了,而没有...

小河区13273267340: 试论述尼采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的关系 -
战帜韦尔: 「权力的意志」(the will of power),在尼采那里其实是已然取得圆融善美状态的这种知识旳另一种说法.意志当然就是权力,而意志不过就是知识的另一种说法.那「永恒的回向」(the eternal return)又是怎麽一回事呢?在尼采那里,「永恒的回...

小河区13273267340: 什么是权力意志?什么是永恒轮回? -
战帜韦尔: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一种哲学概念,作为他用来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权力意志」这种中译法有争议,因为这很容易让人连想到权力意志是种政治权谋或权力争斗的力量,但这是种误解.像刘昌元先生就建议译为力量意志,陈鼓应先生则建...

小河区13273267340: 哲学名词解释:永恒轮回(尼采)不废话,力求标准,权威 -
战帜韦尔:[答案] 永恒轮回(或作永恒循环或永恒重现 )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这种观念植根于古埃及时代,而且也被毕氏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所接受.当古老思想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