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身等级

作者&投稿:众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学历等级排序~

读书人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
进士及第: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进士出身:殿试第三甲就是赐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三甲就是赐同进士出身。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扩展资料考试等级:
第一级:院试通过称“秀才”。院试是县、府一级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第二级:乡试通过称“举人”。乡试又称“秋闱”,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算正式进入官场。
第三级:会试和殿试。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分两步进行,先会试后殿试。
会试又称“春闱”,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三年一次,参加考试者为举人,录取者为“贡生”。会试主考官四人,称总裁。一正三副,以进士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官,由礼部提名皇帝钦命特派。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

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

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入关后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

扩展资料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古代官位等级



以清代为例。

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

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入关后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


扩展资料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八旗满洲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

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位等级






古人出身有很多种的,不同民族,不同时期都不一样的。
周朝及以前,是奴隶社会,出身等级有:1、王族:即周王室直系、旁系出身的人,后来到战国后,诸候称王,其族人也可称为王族;2、公族:即各诸候的直系、旁系出身的人,姓多冠以公孙、公子等;3、士族,即士大夫一族,多为名门大族之后,有做官的权利,也叫贵族;4、平民:普通人,土地极少或没有土地的平民,以农业、渔业等为职业;5、奴隶:这个不用说了,奴隶的后人,还是奴隶。
战国后期,各国先后废除奴隶,奴隶升级为平民,其余不变。
到了汉晋南北朝时期,原来的普通贵族和平民一般称为庶人出身、王族、士族不变。
隋唐开科举后,士族慢慢没落,成分复杂的庶族出身的人开始抬头,普通人家,只要家里出了读书人,也可以进身上层当官。平民开始被称为白衣和布衣,因为在唐朝,设立了严格的服饰等级,普通的人只能穿白衣。
到了元朝,蒙古人实行等级统治,称为蒙古人出身、色目人出身、汉人出身、南人出身,其中南人,实际是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统称,社会地位最低,也极少能做官。不做官的人,连名字都不能有,基本都是数字为名,比如朱元璋原名就是朱重八,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是用他们父母的年龄相加而来的。
到了明朝,恢复唐制,民族压迫现象基本停止。
到了满清,恢复民族压迫,满汉不能通婚,满族分为王族和旗人,王族是爱新觉罗家庭和一些异姓封王、蒙古和西藏王公。旗人分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另有下五旗(不是下三旗哦)即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五旗。上三旗是清帝亲军,位置相对高一些。在满清,旗里还有包衣,就是奴隶。范文程就是包衣出身。

你是想说清朝的八旗制度吧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城内八旗分布
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皇族(各朝代划分标准不一)、宗室
国戚(太后一族、后族)
贵族(有爵位的)
士族(世代为官的)
官宦子弟(两代县官以上的)
进士之族(出五个进士以上的)
科举世家(出两个进士以上的)
庶族(平民,一般指务农的)
工匠


古代三甲是指什么人?
古代三甲是指古代科举录取的三个等级。“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

中国古代学历等级排序
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又有国家特考,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和现在只能大概对比:...

贾府人物关系图
如图所示:第一代:两个对国家有功的兄弟贾演与贾源,被封为公爵,一个封宁国公,一个封荣国公,两支绵延下来,形成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大家族。贾演与贾源是第一代,请注意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水”。第二代:到了第二代就是贾代化和贾代善,他们是“代”字辈的,名字中都有一个“代”字。因为...

古时候状元、举人、秀才、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古代官员等级
三省六部下的等级,由尚书省、各尚书,为最高,各部辅助官员次之,辅助官员下的办事人员再次之。地方官员再次。大体上的官员演变规律就是如此,如果要细致的去说的话,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楼主既然也在百度上看了那么多,我也不需要去复制,大体上的规律便是如此,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各朝代选官制度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

元朝时人们分为几个等级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了四类: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文化,风俗,在一开始都互相区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汉族的丧葬习俗也更多的被蒙古族所使用,尤其是皇族.在已经发现的元代墓葬中,很多贵族的随葬品很多就是一个例证.近两年在内蒙的赤峰一代曾出土了几...

是不是人从出身就开始分等级、层级、区别划分?
先说,回答是肯定的。没错,人就是从出生开始,从出身开始,就开始分等级、层级、分区别!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其实想来也是没错的,每个人出生面对的机会真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同样的努力却换来不一样的结果,为什么?因为出身,你想想好了,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和一个省长出生的儿子,他们面临的...

后宫嫔妃等级
周礼古制,对同等级的妃嫔人数有一定限制,即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而妃嫔中夫人为一等,嫔为二等,世妇为三等,御妻为四等。 二、秦朝嫔妃等级 秦王朝同等级妃嫔人数并无限制,分别为一等的夫人、二等的美人,三等及以下统称为姬,其中具体名号和等级分别是三等称良人,四等称八子,五等称七子,六等...

宋朝官职等级
1、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为正一品。2、尚书左右仆射,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光禄大夫,为从一品。3、门下侍郞,中书侍郎,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开国郡公,上柱国...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古代读书人被分为几个等级 -
弘尹杞菊: 从低到高排列如下: 1、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2、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古代士人的等级? -
弘尹杞菊: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三甲(探花,榜眼,状元)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古时候状元、举人、秀才、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 -
弘尹杞菊: 参加县或者府一级考试通过的,成为秀才; 秀才参加省一级(或者其他行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一样)考试通过的,是举人,这场考试叫做“乡试”; 所有举人参加全国考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进士考试的殿试第一名,才可以称为状元. ...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贡士和进士哪个大? -
弘尹杞菊: 进士吧.. 古代读书人考试大体有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考秀才,称院考;第二个级别是考举人,称乡试;第三个级别是考贡士和进士,称会试和殿试.其实贡士和进士差不多,贡士考进士,不敢说100%的录取率,也有95%的录取率.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名次 -
弘尹杞菊: 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古代官职由小到大排名?? -
弘尹杞菊: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由小到大排名为: 1、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急求:古时的举人,秀才,进士什么的从低到高是什么样的一个顺序? -
弘尹杞菊: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299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经之路. 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古代是怎样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弘尹杞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只不过我这一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三六九等了.” 早有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古时候的功名按次是怎么排名的? -
弘尹杞菊: 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 传胪不只有第四名这么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第一名也叫传胪. 从第四名开始(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名额不定 再往后赐“同进士出身” 这就是明清科举的排行. 而“...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236855276: 在古代,人为什么要分三六九等?
弘尹杞菊: 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别先把别人划出三六九等,都打倒. 出身贫寒. 为人高贵的大有人在. 贫寒仅限于物质, 精神思想上的才是真正的高贵.很多生于富足之家的人, 精神上实际佷卑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