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道家)文化的慈善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投稿:章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体会儒家与道家思想精华~

儒家思想用来治国安邦,道家思想用来修身养性,各得其所!

仁爱,中庸,忠恕;自然、柔顺、无为。这些都对,但是也全是错的。因为你的问题偏了,不是这些”家“们所真正关心的。

不管哪一家,创始人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造一个“核心思想”出来。绝大多数的思想家想解决的问题都是:

“我”是谁?主要想弄明白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存在的意义。
“我”应该做什么?或者说”我“应去向何方。这是想弄明白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相处之道。
”我“从哪里来?这个是根源问题,也是终极问题。不同的解读决定了前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不要期望别人给你指出某个学派或宗教的”核心思想“,除非只是应付考试,不过考试不会出这种题目的,当然某些官僚的白痴考官例外。你想知道,就要自己观察探索这些思想学派是怎么解答这3个问题的,解决的方法你觉得对不对,有什么破绽吗?然后你才应该给出一个自己分析出来的”核心思想“。要知道从不同的切入点研究,很多人给出了很多不同的”核心思想“。

道教的劝善行善伦理思想

刘 仲 宇

道 教 素 来 以 善 道 教 化 为 己 任 。 一 方 面 , 积 极 地 用 自 己 的 理 论 、 观 点 向 社 会 作 宣 传 , 引 导 人 们 学 善 明 善 , 期 望 整 个 社 会 能 够 风 俗 淳 美 , 道 德 高 尚 , 是 为 劝 善 ; 另 一 方 面 则 更 加 提 倡 修 道 者 身 体 力 行 , 主 动 去 做 好 事 , 是 为 行 善 。 行 善 的 目 的 , 并 非 为 了 赢 取 别 人 的 赞 扬 , 而 是 为 了 完 成 自 己 应 尽 的 义 务 , 积 累 功 德 , 以 作 宗 教 解 脱 的 基 础 。 做 了 好 事 不 求 人 知 , 不 让 人 知 , 称 之 为 积 阴 功 。 广 积 阴 功 , 是 道 教 徒 对 自 己 的 基 本 要 求 。

广积阴功

道 教 提 倡 广 积 阴 功 , 要 求 「 积 功 累 德 , 慈 心 於 物 」 ( 《 太 上 感 应 篇 》 ) 。 相 对 应 的 , 便 是 反 对 放 纵 自 己 , 干 各 种 不 妥 当 的 甚 至 於 缺 德 的 事 。 有 人 干 一 点 好 事 , 生 怕 人 家 不 知 道 , 而 一 旦 无 人 监 督 , 便 偷 偷 干 一 点 坏 事 , 自 以 为 瞒 过 人 耳 目 , 不 会 得 到 惩 罚 。 道 教 对 此 态 度 完 全 不 同 。 因 为 , 善 恶 的 行 为 , 终 究 逃 避 不 了 果 报 的 法 则 , 阴 功 阴 恶 , 人 或 不 能 知 , 天 地 神 明 却 不 会 不 知 。 《 太 上 感 应 篇 》 说 : 「 祸 福 无 门 , 惟 人 自 召 。 善 恶 之 报 , 如 影 随 形 。 」 正 是 基 於 对 神 明 监 察 每 一 个 人 思 想 与 言 行 的 观 念 。

善 恶 有 神 明 监 察 : 善 恶 的 报 应 , 系 於 人 心 , 人 心 与 相 应 的 行 为 , 自 有 神 明 监 察 。 神 明 的 监 察 有 一 个 系 统 。 《 太 上 感 应 篇 》 称 : 「 天 地 之 间 有 专 门 负 责 记 录 人 们 过 失 的 神 灵 , 依 照 人 所 犯 过 失 的 轻 重 , 以 剥 夺 他 们 的 享 寿 的 时 间 — — 算 , 算 减 便 会 贫 穷 虚 耗 , 经 常 碰 上 忧 患 , 别 人 都 厌 恶 他 们 , 刑 罚 灾 祸 老 跟 随 著 他 。 吉 庆 却 避 开 他 , 恶 星 临 头 , 降 下 灾 难 。 寿 算 被 剥 夺 完 了 死 亡 便 到 来 。 」 ( 天 地 有 司 过 之 神 , 依 人 所 犯 轻 重 , 以 夺 人 算 。 算 减 则 贫 耗 , 多 逢 忧 患 , 人 皆 恶 之 , 刑 祸 随 之 , 吉 庆 避 之 , 恶 星 灾 之 。 算 尽 则 死 。 ) 《 太 上 感 应 篇 》 的 说 法 , 来 自 葛 洪 , 而 葛 洪 又 远 有 所 本 , 并 不 是 他 个 人 的 创 造 , 可 见 神 明 监 察 下 民 , 根 据 其 善 恶 施 行 报 应 的 思 想 在 道 教 中 是 一 贯 的 。 至 於 神 灵 的 具 体 名 号 , 倒 不 那 麽 重 要 。 所 说 的 夺 算 , 据 《 抱 朴 子 内 篇 . 微 旨 》 , 一 算 是 三 日 , 就 是 说 若 犯 过 失 夺 一 算 , 便 是 减 少 三 天 寿 命 。 比 算 大 一 级 的 , 还 有 纪 , 一 纪 合 三 百 日 。 大 错 夺 纪 , 一 纪 减 少 三 百 天 寿 命 。 所 谓 善 恶 功 过 , 不 仅 仅 指 人 的 言 论 与 行 为 , 还 包 括 人 头 脑 中 的 念 头 。 葛 洪 说 , 只 有 恶 心 但 尚 未 有 恶 迹 的 夺 算 , 做 恶 事 损 害 到 人 的 夺 纪 。 算 、 纪 超 过 应 享 的 寿 命 , 死 了 之 后 殃 祸 会 留 给 子 孙 。 周 易 说 : 「 积 善 之 家 , 必 有 馀 庆 , 积 不 善 之 家 , 必 有 馀 殃」亦 即 此 矣。

阴 功 的 范 围 : 既 然 人 的 一 言 一 行 乃 至 於 一 动 念 头 , 都 有 神 明 监 督 著 , 那 麽 , 决 没 有 一 种 欺 骗 天 地 神 明 的 办 法 , 阴 恶 能 骗 人 , 不 能 骗 神 , 一 点 也 干 不 得 。 人 应 该 时 时 处 处 警 戒 自 己 , 避 开 坏 事 恶 行 , 做 好 事 , 行 善 行 。 这 样 阴 功 的 范 围 是 极 其 广 泛 的 , 并 不 限 於 某 些 特 殊 的 领 域 。 道 门 的 劝 善 书 中 , 号 召 人 们 的 是 「 行 时 时 之 方 便 , 积 处 处 之 阴 功 。 」 既 然 是 时 时 处 处 , 便 没 有 限 定 。 当 然 , 广 积 阴 功 没 有 限 定 范 围 , 警 戒 自 己 不 干 坏 事 的 场 所 , 也 便 没 有 限 定 。 葛 洪 说 各 种 应 夺 算 的 事 , 有 数 百 种 , 无 法 一 一 具 体 解 说 。 数 百 事 , 也 不 过 举 其 大 者 , 实 际 上 在 社 会 生 活 、 人 际 交 往 , 以 及 处 理 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等 广 泛 的 领 域 中 , 都 有 损 阴 德 还 是 积 阴 功 的 问 题 。

因果秘义

道 教 提 倡 行 善 , 并 不 认 为 它 们 仅 仅 是 对 别 人 的 施 舍 , 仅 仅 是 自 己 的 支 出 , 相 反 , 认 为 行 善 的 结 果 不 仅 利 人 , 同 时 也 利 己 , 因 为 其 中 包 含 著 自 己 人 格 的 完 满 , 在 为 人 的 同 时 , 也 为 自 己 的 修 行 完 满 准 备 了 条 件 。 这 样 , 才 具 有 行 善 的 主 动 性 。

因 果 相 应 : 因 果 的 关 系 , 在 道 教 教 义 中 , 是 特 指 人 言 行 、 思 想 对 他 的 未 来 、 对 他 自 身 所 造 成 的 影 响 、 作 用 之 间 的 关 系 。 人 的 言 行 、 思 想 是 因 , 由 此 造 成 对 人 自 身 的 影 响 是 果 。 因 , 指 原 因 , 果 , 指 结 果 , 这 儿 特 指 由 因 引 起 的 报 应 。 因 和 果 , 言 行 、 思 想 与 其 报 应 之 间 , 是 紧 相 跟 随 的 。 其 中 因 是 引 起 果 的 根 子 、 缘 由 , 果 是 对 因 的 报 应 。 人 的 言 行 、 思 想 , 总 要 造 成 一 定 的 结 果 , 受 到 一 定 报 偿 , 造 了 因 , 想 不 受 到 报 应 , 是 不 可 能 的 。 俗 话 说 ∶ 善 有 善 报 , 恶 有 恶 报 , 不 是 不 报 , 时 候 未 到 , 时 候 一 到 , 一 切 都 报 。 道 教 将 因 果 分 成 出 世 因 果 和 世 间 因 果 两 种 。 出 世 间 , 以 智 慧 为 因 , 以 解 脱 为 果 。 其 果 即 是 道 果 。 世 间 因 果 , 以 善 恶 为 因 , 苦 乐 为 果 。 做 了 恶 业 , 必 定 得 恶 报 , 其 最 终 之 果 为 苦 ; 做 下 善 因 得 善 报 , 其 最 终 之 果 为 乐 。 一 般 人 们 讨 论 的 是 世 间 因 果 。 修 道 者 则 两 者 都 要 考 虑 。 在 世 间 , 不 忘 善 恶 果 报 , 多 行 善 , 多 积 德 , 以 求 离 苦 得 乐 , 并 以 之 作 为 进 一 步 修 大 智 慧 , 获 大 功 德 , 得 大 道 果 的 基 础 。

因 果 随 人 : 种 因 得 果 , 无 法 避 免 。 就 每 人 而 言 , 种 什 麽 因 , 得 什 麽 果 , 全 在 於 自 己 。 人 人 都 要 对 自 己 的 行 为 负 责 , 谁 也 无 法 逃 避 。 干 坏 事 , 必 定 得 恶 报 , 做 好 事 的 必 定 获 善 报 , 无 法 由 别 人 所 代 替 承 担 。 报 应 有 阳 报 , 阳 报 不 及 , 还 有 阴 报 、 冥 报 。 至 於 每 一 个 人 , 做 什 麽 性 质 的 事 , 种 什 麽 性 质 的 因 , 全 系 於 自 己 的 选 择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其 因 在 其 心 。 所 以 《 道 教 义 枢 》 卷 三 《 因 果 义 》 引 灵 宝 经 说 : 「 善 恶 报 应 , 正 由 心 耳 。 」 同 时 , 中 国 人 重 家 族 , 个 人 的 荣 辱 与 家 族 的 命 运 有 密 切 关 系 。 《 易 传 》 说 ∶ 积 善 的 家 族 必 定 有 剩 馀 的 喜 庆 留 给 后 代 , 积 累 著 不 善 的 家 族 , 必 定 有 剩 馀 的 灾 殃 留 给 后 代 。 (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庆 , 积 不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殃 。 ) 这 种 情 况 , 在 《 太 平 经 》 中 称 为 承 负 , 即 一 代 代 积 累 下 来 的 馀 庆 与 馀 殃 , 主 要 是 馀 殃 。 对 此 , 后 代 子 孙 要 赶 快 迁 善 改 过 , 皈 依 大 道 , 排 除 长 期 积 累 下 来 的 「 故 气 」 、 戾 气 , 才 能 转 祸 为 福 。

因 果 观 念 是 道 教 推 行 善 道 教 化 , 劝 善 行 善 的 思 想 基 础 。

行善准则

要 人 行 善 , 必 须 讲 清 什 麽 是 善 , 什 麽 是 恶 。

根 本 上 说 , 要 慈 心 於 物 , 恕 己 及 人 。 《 抱 朴 子 内 篇 》 说 , 阅 读 各 种 道 门 戒 律 , 没 有 不 说 凡 是 要 求 长 生 的 , 都 必 须 积 善 立 功 , 以 慈 爱 之 心 对 待 万 物 , 推 己 及 人 , 仁 爱 及 於 昆 虫 , 喜 欢 看 到 别 人 的 吉 祥 , 同 情 别 人 的 痛 苦 , 帮 助 解 决 别 人 的 急 难 , 救 济 别 人 的 穷 困 , 手 不 伤 害 生 灵 , 口 不 诱 劝 挑 起 祸 端 , 看 到 别 人 有 收 获 就 像 自 己 收 获 一 样 , 见 到 别 人 的 过 失 就 像 自 己 的 过 失 一 样 , 不 自 以 为 尊 贵 , 不 自 己 赞 美 自 己 , 不 嫉 妒 胜 过 自 己 的 , 不 拍 马 也 不 暗 中 算 计 别 人 , 这 样 才 算 到 上 有 德 , 受 天 赐 福 , 所 从 事 的 一 定 成 功 , 追 求 成 仙 才 有 希 望 。 ( 《 微 旨 》 : 然 览 诸 道 戒 , 无 不 云 欲 求 长 生 者 , 必 欲 积 善 立 功 , 慈 心 於 物 , 恕 己 及 人 , 仁 逮 昆 虫 , 乐 人 之 吉 , 愍 人 之 苦 , 人 之 急 , 救 人 之 穷 , 手 不 伤 生 , 口 不 劝 祸 , 见 人 之 得 如 己 之 得 , 见 人 之 失 如 己 之 失 , 不 自 贵 , 不 自 誉 , 不 嫉 妒 胜 己 , 不 佞 谄 阴 贼 , 如 此 乃 为 有 德 , 受 福 於 天 , 所 作 必 成 , 求 仙 可 冀 。 ) 这 些 原 则 中 , 最 重 要 的 是 「 慈 心 於 物 , 恕 己 及 人 」 。 以 慈 爱 之 心 对 待 万 物 , 是 爱 护 和 同 情 的 基 础 。 恕 , 就 是 由 此 推 彼 , 恕 己 及 人 , 即 将 心 比 心 , 自 己 不 想 承 受 的 , 不 要 强 加 於 别 人 , 自 己 视 作 愉 快 的 , 也 希 望 别 人 获 得 。 这 就 是 说 , 实 行 孔 夫 子 说 的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於 人 」 , 「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 。

行 善 不 拘 细 琐 : 做 好 事 , 都 是 功 德 , 无 论 其 大 小 ; 干 坏 事 , 都 损 阴 功 , 也 不 论 其 大 小 。 所 以 道 书 总 教 导 说 : 不 要 因 为 恶 行 很 小 便 去 做 , 也 不 要 因 为 善 事 太 小 便 不 去 做 。 ( 莫 因 恶 小 而 为 之 , 莫 因 善 小 而 不 为 。 ) 善 恶 虽 小 , 积 累 起 来 便 会 增 多 。 而 且 , 既 然 要 做 个 好 人 , 便 不 能 只 在 某 些 时 候 做 好 事 , 其 它 场 合 则 不 做 好 事 , 甚 至 於 干 坏 事 。 干 好 事 和 干 坏 事 都 会 渐 渐 形 成 习 惯 , 人 的 德 性 要 长 期 修 养 才 能 完 善 , 小 者 为 之 或 不 为 , 都 会 直 接 影 响 到 德 性 的 修 养 。

善 行 应 当 拟 订 成 具 体 细 则 : 善 与 恶 , 都 是 具 体 的 。 所 以 有 必 要 厘 订 成 具 体 的 规 范 , 成 为 人 人 一 见 就 明 白 、 并 且 可 以 依 照 它 们 操 作 的 守 则 。 这 些 守 则 中 首 先 包 括 对 社 会 公 益 事 业 的 热 心 态 度 。 比 如 修 桥 补 路 , 收 葬 无 主 尸 骨 , 救 济 孤 寡 , 等 等 , 在 道 门 的 劝 善 书 中 都 有 明 确 规 定 。 其 次 , 提 倡 职 业 道 德 。 比 如 对 商 人 有 不 短 秤 的 要 求 , 对 农 夫 有 不 杀 耕 牛 的 劝 告 , 读 书 人 则 有 敬 惜 字 纸 的 教 训 。 不 同 职 业 活 动 环 境 、 领 域 不 同 , 所 涉 及 的 道 德 规 范 也 不 免 有 所 区 别 。 制 定 相 关 的 道 德 诫 条 , 让 人 知 道 即 使 在 谋 生 时 , 也 有 所 应 守 。 再 次 , 这 些 细 则 , 要 使 人 能 够 从 身 过 做 起 , 时 时 处 处 都 有 行 善 积 德 的 机 会 。 《 阴 骘 文 》 要 求 人 们 点 夜 灯 以 照 人 行 , 造 河 船 以 济 人 渡 ; 乃 至 於 剪 碍 道 之 荆 棘 , 除 当 涂 之 瓦 石 , 正 是 体 现 这 种 为 善 不 捐 巨 细 , 身 边 到 处 都 有 行 善 机 会 的 意 思 。 只 有 这 样 , 才 能 都 从 身 边 做 起 , 逐 步 养 成 行 善 的 习 惯 。

善 恶 的 标 准 随 时 代 变 化 : 善 和 恶 ,都 有 固 定 的 标 准 , 人 们 才 能 有 所 依 据 。 不 过 这 些 标 准 并 不 是 永 远 一 成 不 变 。 道 教 信 道 。 大 道 流 行 , 亘 古 长 在 ; 时 世 变 迁 , 纷 纭 不 一 。 因 时 应 变 , 是 道 家 的 一 贯 主 张 。 这 种 变 化 , 有 几 种 不 同 情 形 。 有 的 是 善 的 名 目 仍 在 , 但 具 体 内 容 已 发 生 变 化 。 比 如 忠 , 历 来 是 善 之 大 者 。 古 代 家 天 下 , 忠 君 与 爱 国 一 致 。 然 而 孟 子 已 经 说 得 很 明 白 , 民 为 贵 , 社 稷 次 之 , 君 为 轻 。 民 主 时 代 , 忠 的 内 涵 主 要 在 忠 於 人 民 , 忠 於 国 家 。

又 如 , 商 业 行 为 中 , 大 斗 进 小 斗 出 素 来 看 作 过 失 , 现 代 商 业 中 计 量 不 一 定 或 不 限 於 用 秤 斗 , 但 诚 信 不 欺 的 原 则 却 不 会 过 时 , 道 门 反 对 轻 秤 小 斗 的 守 则 , 内 容 便 应 扩 展 到 整 个 商 业 行 为 中 的 诚 正 公 平 。 有 的 是 某 些 社 会 行 为 、 社 会 关 系 古 代 没 有 后 世 新 增 , 那 便 应 设 立 新 的 相 应 的 守 则 。 比 如 , 古 代 没 有 吸 毒 之 恶 习 恶 行 , 今 日 则 必 须 定 下 不 准 吸 毒 、 藏 毒 、 贩 毒 和 劝 人 吸 毒 的 规 矩 , 将 违 反 者 视 为 恶 之 大 者 。 相 反 , 能 助 人 戒 毒 则 是 善 之 一 端 。 所 以 说 , 行 善 劝 善 , 不 必 拘 泥 於 书 本 上 的 具 体 的 个 别 的 语 句 , 而 要 理 解 其 本 意 , 应 时 权 变 。

修善方法

行 善 去 恶 的 主 体 是 人 : 人 能 知 善 , 但 知 不 一 定 去 做 , 知 与 行 之 间 可 以 统 一 , 也 可 以 分 裂 , 只 有 能 知 善 又 能 行 善 , 才 算 真 知 实 行 , 真 正 有 德 。 所 以 , 道 教 说 的 积 功 累 德 , 是 一 个 不 断 实 践 的 过 程 。 修 德 , 主 要 靠 实 践 。 通 过 实 践 前 面 提 到 的 各 种 行 善 的 准 则 , 逐 步 体 悟 其 中 的 真 谛 , 慢 慢 积 累 , 成 为 道 德 高 尚 的 人 。 这 就 要 求 :

首 先 要 时 时 戒 省 : 修 德 靠 自 己 , 别 人 无 法 代 替 。 至 於 修 与 不 修 , 全 在 每 人 的 自 觉 。 没 有 自 觉 , 要 别 人 耳 提 面 命 , 那 样 修 不 了 德 , 即 使 偶 尔 为 之 , 也 不 可 能 持 之 以 恒 , 碰 到 艰 难 险 阻 , 难 免 半 途 而 废 。 道 门 中 历 代 高 尚 之 士 , 之 所 以 受 到 人 们 敬 仰 , 无 一 不 是 发 大 宏 愿 , 道 心 坚 定 , 持 戒 不 懈 。 唐 朝 高 道 司 马 承 祯 , 名 高 德 重 , 受 到 皇 帝 征 召 , 许 以 高 官 , 但 他 视 富 贵 如 浮 云 , 坚 辞 还 山 。 另 有 一 位 道 士 卢 藏 用 , 原 来 也 隐 居 修 道 , 名 气 响 后 , 便 应 诏 出 来 做 官 。 他 在 送 承 祯 还 山 时 , 指 著 京 都 附 近 的 终 南 山 说 : 「 这 儿 本 来 就 有 好 去 处 , 何 必 跑 去 天 台 山 呢 ? 」 司 马 承 祯 嘲 讽 地 回 答 : 「 以 人 我 看 来 , 这 不 过 是 当 上 大 官 的 捷 径 罢 了 。 」 后 人 从 此 概 括 出 「 终 南 捷 径 」 的 成 语 , 专 讽 刺 那 些 用 心 不 坚 希 望 走 捷 径 捞 好 处 的 行 为 。 卢 藏 用 半 途 而 废 给 人 留 下 笑 柄 , 也 留 下 教 训 。 修 德 必 需 经 得 起 时 间 的 考 验 , 经 得 住 外 界 的 干 扰 引 诱 , 关 键 是 要 时 时 提 醒 自 己 , 告 诫 自 己 , 见 善 即 行 , 见 恶 远 避 , 有 过 即 改 。

其 次 必 须 少 私 寡 欲 : 上 面 提 到 卢 藏 用 守 道 不 终 , 原 因 在 於 他 带 著 自 私 之 心 , 又 怀 著 追 求 荣 华 富 贵 的 动 机 。 也 许 他 开 始 时 还 不 是 这 样 , 但 一 旦 成 名 , 便 改 变 了 初 衷 。 上 面 提 到 的 种 种 善 行 , 都 要 求 自 己 无 偿 付 出 , 若 是 用 利 己 之 心 去 参 与 , 最 多 可 以 行 之 一 时 , 决 不 能 持 久 。 老 子 说 的 「 少 私 寡 欲 」 正 是 行 善 修 德 的 根 本 指 针 。 若 是 处 处 从 个 人 出 发 , 以 自 己 为 中 心 , 就 不 会 有 对 人 类 对 万 物 的 慈 爱 之 心 , 甚 至 於 对 同 胞 的 痛 苦 麻 木 不 仁 , 又 哪 里 谈 得 上 济 人 所 急 ? 怎 麽 会 去 从 事 那 些 为 人 尤 其 是 穷 苦 人 而 设 的 慈 善 事 业 呢 ? 在 现 代 社 会 里 , 以 个 人 为 中 心 , 往 往 表 现 於 为 一 己 的 享 受 而 追 求 物 质 利 益 , 被 物 欲 牵 缠 既 久 , 迷 不 知 返 , 离 纯 朴 之 德 越 来 越 远 。 所 以 对 现 代 人 来 说 , 寡 欲 尤 其 显 得 重 要 。

再 次 还 要 有 帮 助 修 养 德 性 的 具 体 方 法 : 这 一 方 法 , 主 要 是 将 功 德 和 过 失 都 加 以 量 化 , 使 每 人 可 以 从 自 己 的 行 为 评 价 自 己 过 多 於 功 , 还 是 功 大 於 过 , 并 且 知 过 而 改 。 道 教 中 历 代 高 士 经 过 反 复 实 践 、 研 究 和 改 进 , 形 成 了 多 种 多 样 的 《 功 过 格 》 便 是 这 种 量 化 方 法 的 经 验 总 结 , 也 是 提 供 给 人 们 的 有 效 修 身 工 具 。

《 功 过 格 》 的 方 法 : 《 太 微 帝 君 功 过 格 》 这 样 介 绍 : 凡 受 持 之 道 ( 方 法 ) , 常 於 寝 室 床 首 置 笔 砚 簿 籍 , 先 书 月 份 , 次 书 日 数 , 於 日 ( 日 期 ) 下 开 功 、 过 两 行 , 至 临 卧 之 时 , 记 终 日 所 为 善 恶 , 照 此 功 过 格 内 名 色 ( 每 一 细 则 ) 数 目 ( 指 某 事 合 多 少 功 或 多 少 过 ) 有 善 则 功 下 注 , 有 恶 则 过 下 注 。 不 得 明 功 隐 过 。 至 月 终 计 功 过 之 总 数 , 功 过 相 比 , 或 以 过 除 功 , 或 以 功 折 过 。 折 除 之 外 者 , 明 见 功 过 之 数 , 当 书 总 记 ( 计 ) , 迄 , 再 书 后 月 。 至 一 年 大 比 ( 总 评 估 ) , 自 知 罪 福 , 不 必 问 乎 休 ( 吉 ) 咎 ( 过 失 , 凶 ) 。

《 功 过 格 》 要 有 具 体 的 细 则 , 以 便 於 操 作 。 比 如 ∶ 赈 济 鳏 寡 孤 独 穷 民 百 钱 为 一 功 , 贯 钱 为 十 功 。 如 一 钱 散 施 积 至 百 钱 为 一 功 。 米 麦 币 帛 衣 物 以 钱 数 论 功 。 饶 润 穷 民 债 务 亦 同 此 论 。 济 饥 渴 之 人 一 饮 一 食 皆 为 一 功 。 济 寒 冻 之 民 暖 室 一 宵 为 一 功 。

救 有 力 报 人 之 畜 一 命 为 十 功 ( 谓 驼 骡 牛 马 驴 畜 等 ) , 救 无 力 报 人 之 畜 一 命 为 八 功 ( 谓 山 野 禽 兽 之 属 ) , 虫 蚁 飞 蛾 湿 生 ( 指 水 中 生 物 ) 之 类 一 命 为 一 功 。

功 的 量 化 十 分 具 体 , 过 的 量 化 也 是 如 此 ∶

穷 民 不 济 为 一 过 , 复 加 凌 辱 一 人 为 三 过 。

偷 盗 人 财 物 或 教 人 偷 盗 百 钱 为 一 过 , 贯 钱 为 十 过 。

若 见 偷 盗 不 劝 为 一 过 。 赞 助 偷 盗 为 五 过 。

不 义 而 取 人 财 物 百 钱 为 一 过 , 贯 钱 为 十 过 。 因 而 谋 害 其 过 加 倍 。

每 一 功 过 格 实 际 所 载 的 内 容 非 常 具 体 , 条 目 也 很 多 , 这 儿 只 举 一 些 例 子 。 有 具 体 的 条 目 和 功 、 过 的 数 量 , 二 者 相 比 较 , 就 可 以 判 定 自 己 究 竟 做 得 怎 麽 样 。 同 时 通 过 逐 月 、 逐 年 的 比 较 , 也 可 以 评 判 自 己 在 道 德 修 养 上 有 没 有 进 步 。

使 用 功 过 格 基 础 还 是 人 的 自 觉 : 功 过 格 提 供 了 帮 助 修 养 的 方 法 , 但 能 否 正 确 运 用 , 还 在 於 自 己 。 如 果 有 功 就 记 , 有 过 则 瞒 , 那 麽 非 但 形 同 虚 设 , 而 且 欺 人 欺 己 又 欺 天 , 反 而 过 上 加 过 。

道 士 要 守 道 戒 , 比 一 般 信 徒 有 更 高 的 道 德 要 求 : 道 士 是 道 教 的 专 业 的 神 职 人 员 , 或 者 是 主 动 出 家 专 以 追 求 成 仙 获 得 宗 教 解 脱 的 人 员 。 他 们 献 身 於 道 教 , 平 时 受 到 严 格 要 求 , 比 常 人 更 亲 近 神 仙 , 除 了 自 己 修 炼 以 外 , 还 要 指 导 一 般 信 众 , 因 此 必 须 具 备 较 高 素 质 , 包 括 道 德 水 准 。 在 他 们 内 部 , 作 为 行 为 约 束 和 道 德 规 范 的 , 主 要 是 遵 守 道 戒 。 四 十 三 代 天 师 张 宇 初 反 复 强 度 , 行 法 之 士 , 戒 行 为 先 。 ( 参 看 《 道 门 十 规 》 ) 道 士 随 道 阶 的 不 同 , 要 受 严 格 程 度 各 不 相 同 的 戒 律 。 一 般 道 阶 越 高 , 戒 律 越 严 。 比 如 全 真 道 士 在 初 真 ( 初 受 戒 ) 和 中 极 ( 第 二 阶 段 受 戒 ) 都 有 几 十 至 三 百 不 等 的 戒 。 在 道 教 经 书 中 , 戒 律 形 成 一 大 类 , 每 一 组 戒 从 五 戒 到 数 百 戒 不 等 。 在 各 宫 观 中 , 还 依 据 道 戒 和 自 己 的 具 体 情 况 , 编 定 若 干 清 规 。 戒 律 和 清 规 , 对 道 士 的 言 行 和 思 想 是 一 种 约 束 , 也 是 一 种 指 导 。 它 们 规 定 了 道 士 道 德 修 养 的 基 本 方 向 。

参 考 文 献 :

晋 . 葛 洪 《 抱 朴 子 . 微 旨 》 、
《 太 上 感 应 篇 》 、
《 文 昌 帝 君 阴 骘 文 》 、
《 太 微 帝 君 功 过 格 》


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什么相同和不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做人就要像做人的一个样子”;道家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的观念,核心是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比较这两种文化,儒家文化厚重扎实,注重实事求是;道家文化飘逸轻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这两种文化世代相传,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论述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异同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儒家文化提倡入世,道家文化主张出世。儒家讲中庸,道家讲无为。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儒家的人格境界是内圣外王,儒家人格理想实现的前提是个体只有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才能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道家的人格理想是一...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指的是什么?代表人物又是谁...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并经久不衰。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儒、释、道三者莫属。儒即指的儒家和儒家文化;释则代指佛家和佛学;道指的是道家文化。下面我们就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些文化,并指出它们的代表人物。儒家:由孔子创立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提起儒家,...

儒家与道家是什么意思?
而道家则是提倡随性而为、返本归真的哲学思想,倡导自然、无为而治,强调追求自由、超越凡俗、达到至高境界的精神追求,是一种修身养性、超越生死的哲学。尽管儒家与道家有很多区别,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反的思想流派,而是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儒家的文化基础来看,儒家学说注重实践,着重于...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中华文化哪个影响更大?
无疑是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更大。谈及中国千百年来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人,儒家圣人孔子,和道家圣人老子都绝对会榜上有名。由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都是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显学”;后来这两大流派更是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和一代又一代...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是什么?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

儒家,道教,佛教,三者有何区别?谢谢!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

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与《西游记》有什么联系?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佛家、儒家与道家的文化精髓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以下是《西游记》中佛家、儒家与道家文化联系的详细解析。首先,在《西游记》的开篇,便揭示了佛家、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孙悟空的诞生,从一个仙石中孕育而出,映射了...

佛学、道学、儒学三者有何区别?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

合肥市18360659778: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思乡源远流长.先秦诸子家与随后的佛家、道家都对慈善有过精辟的阐述.儒家讲“仁爱”,佛教将“... -
管冉血复:[答案] (1)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形成崇德向善、德行...

合肥市18360659778: 道家、佛家、儒家的善分别是什么 -
管冉血复: 道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佛家:诸恶莫做,诸善奉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听

合肥市18360659778: 道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
管冉血复: 我是墨家学子,与道家无关.到家的精髓是道家整个的思想主要是要让你化解一种对于存在的焦虑,让你活着不要被虚无主义所击倒.人活着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常常觉得活着很无聊,与其受苦,不如提早结束,所以这种思想是很可怕失望.而老庄的思想就在于说不管环境怎么样可怕,人生呢有个道作基础;就好像说你是一滴水:在烈日下,一滴水会被慢慢晒干;而如果你把他丢到大海里去,永远就没有枯竭的危险,海就是道.我们的生命呢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只要觉悟说我这样的生命可以存在,代表一定有他的来源跟归宿,所以就可以安定下来了,所以老庄的思想这点是非常积极的.无为而不为、无为而为之

合肥市18360659778: 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
管冉血复: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道家思想就很难再次成为被官方所接受的主流文化思想.一直延续至今,而儒家及其儒教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至今为止也很有市场.深受政界,商界,教育界追捧.儒家思想毕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该它从神台上退下来的时候了.

合肥市18360659778: 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
管冉血复: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

合肥市18360659778: 谈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管冉血复:[答案] 儒家就不用多说了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道家主张逍遥隐逸、隐世,被中华文化吸收之后,就变成了士大夫贬官时的主流思想,讲究隐于山林而望朝政,是一种特殊的贬官文化.当然从我们小民来说,...

合肥市18360659778: 请简要概括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
管冉血复: 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本文从道德的内涵、起源、人性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合肥市18360659778: 比较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 -
管冉血复: 1、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人生本恶,但道家认为天性自然,无所谓善恶(故不需要教化)2、儒家主张教化以推崇圣人,所;道家主张自化,所以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3、儒家主张仁政,即集中权力为民众做好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仁政是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饪,往往会走向其反面4、道家黄老派也是经世致用的,他们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认为靠符合民情民意的法律,就可以天下大治,这和儒家的礼治形成鲜明对照,也和法家的“法自君出”(黄老道家主张道生法)形成鲜明对照

合肥市18360659778: 慈善传承释道儒,式微淡忘源破除; 邪教猖獗因何故?精神依托不能无! -
管冉血复: 儒道释为三教九流之三教——儒家道家释家,为中华正统文化,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却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淡忘古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侵蚀和现代社会的名利浮华诱惑,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已扭曲,为什么邪恶团伙恐怖组织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肆无忌惮,不就是人们信仰的缺失吗?浮华尘世不能固守本心,不能宁神定性,哪能社会大同,哪有桃源仙境,人性阴暗面的放大是罪魁祸首,妄得不义.究其根本就是灵魂的空虚.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迷茫,在灯红酒绿的肆意中堕落,为何我们不能如同古人一般豪放婉约,在真实与淡泊中寻求自己内心的那一方净土!

合肥市18360659778: 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
管冉血复: 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发展了三纲五常,仁义智信等各种思想和人类行为准则,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中国现在提的和谐社会,奥运会的“和”字,都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中庸之道,现在仍然大有市场.在历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