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大承佛法主要讲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超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里的大承佛法主要讲的是什么?~

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初│十行 ├粮僧│十回向────────────────────────────┘位只─┤暖──────────┐四寻思观──────────────┐劫│ 顶──────────┘ │加│忍──────────┐ ├行└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初地─┤住心───────────┐│ └出心 ││二地 │二│三地 │僧─┤四地 │只│五地 │劫│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七地 ││三┌八地 │僧─┤九地 │只│十地 │劫└等觉───────────────┘ 妙觉────────────────────────────究竟位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可做参考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的大乘佛法其实是《金刚经》,但我认为,唐僧最终取得的“真经”并不重要,真正的重要的其实是唐僧和徒弟们一路走来,虽受尽坎坷磨难,但依然坚持西行,最终才取得真经,可见信仰可以使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金刚经》强调的是“无我”、“无相”和“利他”。主要教导人们如何修习般若的智慧,让人破开迷雾,取得在人世修行的指导。但《西游记》着重的真的只是唐僧最终取得的真经吗?。其实,整个取经的过程其实正是师徒要取的真经。真正的”真经“是一种既不能写出来又不能说出来,只能用心去体味的感悟。对唐僧师徒来说,这一路的磨难,一路的坎坷经历本身才是所求取的真经啊。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没有文字的经,才是真经,正也是《西游记》所要表述的”真经“的核心教义。


其实全本《西游记》的真意正在于此。如来在《西游记》最后一节中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也!”无字真经其实暗示真经无字。只不过”芸芸众生,愚迷不悟。”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人生价值最大化。所以,我们常人也是。要想在社会上做点事情,就一定要有信念做支撑。当我们在社会上同时面对鱼和熊掌两种道义之时,其实也就宛如唐僧在女儿国的经历,当自己所追求的道义与爱情不可得兼时,我们要和唐僧一样,跟随自己的内心,舍生而取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大乘】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可做参考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大乘佛法主要讲述修菩萨行者应该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等

解脱渡众生


什么是大乘佛法
大家都这么想的话,正法哪个来护持?所以我们要想,不管人家护不护持,我既然是佛教徒,尤其是出家的,我就要顶上去,这样子才可以说跟菩提心有一点气味相投。现在修行最方便的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都要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不是大乘。前面也讲过,真正地...

什么是大乘佛法
佛法,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达到圆满觉悟的修行方法。乘,是车乘,一种比喻的说法,含义是运载。因为佛陀觉悟到六道轮回很苦,是苦海,而佛法就是运载我们脱离苦海的车乘。再来说大乘,车乘有小乘有大乘,小乘就是只管自度,不管度人,而大乘是要自度度人。大乘佛法就是能够...

大乘佛法有哪些
大乘佛法是区别于小乘佛法的称谓,但大小称谓并无褒贬之意,是中性的。大乘佛法的特点: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以慈航普度,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弘...

大乘佛法经文是什么?
大乘佛法,较为出名的经文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1、般若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小品般若经又被七次翻译,译本分别是:东汉竺佛朔译的《道行经》一卷;吴国康僧会译的《吴品经》五卷;吴国支谦译的《大明...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
别解脱戒主要是小乘里讲,小乘里没有任何时候允许杀生、饮酒、偷盗、妄语,但是大乘里就不一样。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前提,在不是自私自利的情况下再看具体的情况。如果你杀害他了,对他的伤害小,但是对众生的利益大,这样就允许。偷盗也是一样,完全是为了他、为了上师三宝,就可以偷他的东西,...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千辛万苦取回来的大乘佛法到底说的啥?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的大乘佛法其实是《金刚经》,但我认为,唐僧最终取得的“真经”并不重要,真正的重要的其实是唐僧和徒弟们一路走来,虽受尽坎坷磨难,但依然坚持西行,最终才取得真经,可见信仰可以使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力量。《金刚经》强调的是“无我”、“无相”和“...

什么是大乘佛法?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

大乘佛法内容是什么?具体修行内容是什么?哪位大德肯赐教一下?_百度知 ...
佛陀是大智慧的人,根据不同众生的智慧、根器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各有不同,但都是解脱之道。但选择最适合你的路才最重要,就好像达到终点,本来适合你的是面包车,你非要坐飞机求快,那么反而会坠落更危险。

印度佛教大乘佛教
在古印度,佛教大乘法会的记载和历史研究揭示了其在阿育王时代就已经开始流传,与小乘教法逐渐分化。阿育王的信仰和行为中,慈悲平等、戒杀放生、环保慈善等大乘理念尤为显著,强调众生平等,即使是最卑微的个体也能追求成佛。佛教在印度传播的主旨之一就是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然而,由于社会...

佛教大乘有哪些\/佛教大乘有哪些
当前,我国流传的佛教大乘教法略有八宗,主要是净土宗、禅宗、密宗。三、华严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是指:小乘教,是教钝根小机之法,但说生空,而未说法空,故又称为愚法声闻教。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虽说大乘,而...

广阳区13398794561: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
达佳肤痒: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广阳区13398794561: 什么叫大乘佛法? -
达佳肤痒: 简单地说,小乘只讲解脱生死,讲出离三界.大乘除了解脱,更重要的还要学习般若,也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宇宙的实相...等智慧,大乘还注重福德的修集,最终能福慧两俱足而成佛.

广阳区13398794561: 佛教的大成教法主要是什么思想内容 -
达佳肤痒: 大乘佛教主要是指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法门.度,梵语为波罗蜜,新译为到彼岸,说明行此六法能使众生度生死流,到涅盘岸.

广阳区13398794561: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 -
达佳肤痒: 首先看《法华经》.该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

广阳区13398794561: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达佳肤痒: (1)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 (2)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3)密乘佛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谷信仰为特征.

广阳区13398794561: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有共同点吗?是否有高下只分? -
达佳肤痒: 1.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大乘佛法是天界的国王学院,毕业之后都是天国世界的国王.小乘佛法,是公民学院,毕业之后到某一个天国世界当大臣或者公民. 2. 以上只是让你大概明白他们之间区别的方便说法,不准确.如果准确的说,...

广阳区13398794561: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怎样理解? -
达佳肤痒: 佛教目前分为两支,一支是大乘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台湾、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等地.另一支是上座部佛教,也称南传佛教.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了古代上座部传统,汉传佛教与...

广阳区13398794561: 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还是三藏说的? -
达佳肤痒: 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说的,唐三藏仅仅是把它从古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 大乘佛法目标是成佛,是自度度人,乃至普度众生;小乘佛法目标是阿罗汉,是自度. 无明就是无始以来的烦恼.我们说,人本具佛性,烦恼本来是没有的,只是因为...

广阳区13398794561: 佛教里的 大乘法和小乘法 是什么意思 -
达佳肤痒: 小乘:又叫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大乘诸经论中比较大小二乘之别者颇多. 佛教从公元1世纪前后由古印度传入中国,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

广阳区13398794561: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达佳肤痒: 首先,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