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作者&投稿:种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冗官、冗兵、冗费
  3.农民的反抗斗争
  4.辽、西夏的威胁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
(1)政治危机。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得到保护,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加深北宋土地兼并程度的印象)。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造成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②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财政困难又使北宋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所有这些情况,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2)财政危机 。主要来自于:①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冗兵局面出现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这样,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造成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同时,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②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也是造成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
(3)民族矛盾导致的危机。北宋中期,还面临着民族矛盾。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北宋在战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财力,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加剧,北宋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可见楼主所讲的辽和西夏侵扰边境,大大加剧了宋朝内部的矛盾。

这个假设首先就不可能。
河北大地主集团与曹太后等人密切合作,坚决反对,这就注定不可能成功。
其次,王安石这人。。。
怎么说呢。
撇开正史的评论,这个人是个复杂集合体。
也许有改革的愿望,但手法不当,树敌过多,这在后世是遭到批评最多的地方。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那个时期完全是个虚假命题。
北宋三大弊政--冗官、冗兵,冗费。官员叠床架屋,甚至可以给亲属子女带来十多个”荫封“,国家财政紧张,巨额军费,官费拖累经济,在仁宗朝时已呈不得不变的境地。神宗初登大位,急于扭转这个局面,也就启用了”负国家三十年盛名“的王安石。
因此,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这些新法迅速出台。
然而,除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岷五州外,无论内政、军事,经济,财政等诸多方面,王安石变法无一成果。
相反,变法的危害是巨大的,以最有意义的青苗法为例--也没有实际效果。
《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钱谷为本,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听起来很不错,与现代的”农业小额贷款“相似。
事实上呢?
全国差异很大。
江南、成都平原地区本身就比较富裕,农民不需要这些小钱,不愿意贷。而山陕山东等丘陵山区的农民则愿意贷款,却得不到这些钱。
地方官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指标,或者强制不需要的农民贷款,或者把这些钱交给地主放贷,需要贷款的反而拿不到手。
老百姓能满意吗?
这是王安石所处环境和学识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简单地归咎于反对派的阻力。
另外一个问题是,王安石对政见不同者采取了异常激烈的手段,常以辞职要挟皇帝处分反对派大臣,征诛是也。
人所共知的文化领袖苏东坡本是支持王安石的,只是在守制时见到农民被变法所累--似乎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称猪为--安石,也见农民的怨恨之情了。所以苏东坡提出《寒暑论》意在折衷,区别对待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这就立即遭到了王安石的无情打击,不同意变法就是我的敌人。
事实上,北宋后期党争由此发端。
既然王安石破坏了政治和谐与“君子政治”的传统,那末,报复也就难免。
神宗死后,掌握政权的高太皇太后与旧党立即废除新法,并将新法干将驱逐。哲宗上台后再启用章淳等,将旧党成员报复驱逐。哲宗一死,向太后再出手将章淳驱逐,结果没几天,书画皇帝又开始起用蔡京等新党,一用就是二十年,然后又是一轮的报复。
北宋,世界历史上文化,科技,经济,制度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就这样在报复与反报复中来回,一干就是70年,直到统治阶级精英尽丧,最后留下来的都是一群只知道吹捧上级的人,普通官员和老百姓们就麻木地看着国家被女直人灭亡。
究其根源,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一个极端恶劣的破坏作用和引导作用。
因此,谈论王安石变法成功能否改变北宋最终灭亡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变法不可能成功。
其次,变法即便能够在全国获得不遗余力的全面推行也不能改变制度上的弊端。
再次,北宋的灭亡不是因为变法,而是因为变法破坏了君子政治体系,最终消灭了大多数政治精英造成的。
最后,宋哲宗、宋徽宗的骄奢淫逸,对蔡京等新党的无限制信任给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层面都造成了全面破坏。一个蹒跚多年的破船,不沉绝对是个梦想。

王安石的变法史称熙宁变法,起因是宋神宗锐意进取,想要富国强兵,并消灭西夏解除西北边患

这场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

具体措施很多,主要是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人教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1.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表现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2. 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负担沉重,以及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频繁,导致国力衰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原因是朋党之争,特别是范仲淹与吕夷简之间的...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庆历新政:北宋中期,内外矛盾的急剧发展.使北宋统治集团日益深刻地感觉到,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怎样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最先提出一套改革方案,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于1043年付诸实施,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特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加强整个官僚制度...

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什么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分析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表现后,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外交困,错综复杂。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他们为挽救...

二、宋朝历史背景研究
2. 中期,从998年至1085年,涵盖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的统治,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引发了一系列改革和变法运动,如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变法。这一阶段也见证了北宋与辽关系缓和,与西夏矛盾加剧的转变。3. 晚期,从1085年至1127年,涵盖哲宗、徽宗至钦宗的统治,女真族崛起,金国迅速...

北宋的局部统一与后世的三冗两积现象有什么联系?
而为了维护国内的统治,防止国内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北宋开始大规模地通过科举趋势,保证士大夫阶层的稳定,继而造成了冗官现象。大量的士兵和大量的官员给北宋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沉重的边防压力又使得北宋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对外采取妥协的政策,所以说就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现象。

宋代割据局面是怎样解决的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为了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北宋的统治集团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曾提出过各种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宋代割据局面是怎样解决的
于是,宋、夏在庆历四年(1044年)签定和约: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北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各种事业都有所发展。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至仁宗(1022—...

北宋面临的最大社会危机: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动乱
到了北宋初年中期,发生了很严重的社会危机。唐以后田制不立,没人管了,百姓有多少地就给国家交多少税,没地的就甭交了。而到了宋,北宋太祖皇帝是高干子弟出身,他当上的皇帝是因为趁着人家孤儿寡妇篡的权嘛,所以他不了解民间疾苦,他也没见过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所以北宋还是不给老百姓分地。...

北宋前期、中期的统治危机
淳化四年(993)二月 ,王小波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发动了武装反抗斗争(见王小波、李顺起义)。宋仁宗、英宗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在各地陆续爆发。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已成为中央政权的沉重负担。宋代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宋真宗对...

二、宋朝历史背景研究
第二个阶段为998年至1085年,涵盖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四朝。社会危机逐渐加深,为缓解矛盾和危机,出现了多种改革和变法措施,其中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和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北宋与辽的关系有所缓和,但与西夏的矛盾加剧。第三个阶段从1085年至1127年,哲宗、徽宗、钦宗三朝在位...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
尉迟妹珍德:[答案] 北宋中期自仁宗赵祯起,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主要有:对辽和西夏屡战屡败,岁币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剧增;冗官冗兵过多,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不振;土地兼并,赋税不均.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赵顼继位,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尉迟妹珍德: 辽人的南下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
尉迟妹珍德:[答案]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负担不断加剧. 【3】科举录取人数激增,导致冗官现象. 【4】大量募兵导致冗兵现象. 【5】冗官、冗兵导致的冗费,以及付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岁币”,使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增大.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初期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北宋初期,宋太宗,真宗,仁宗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
尉迟妹珍德:[答案] 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革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①解除石守信等禁军主将的兵权,继而又削减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军权 ②分统禁军,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领军队;...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及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
尉迟妹珍德:[答案] 何谓“三冗”?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20)也有人认为,三冗指冗兵、冗官、冗费.不管怎么说,冗官、冗兵、冗僧道,自然就产生冗费.“三冗”问题...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
尉迟妹珍德:[答案] 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造成两积(积贫积弱)的出现.对外无法抵御侵略,对内无法震压人民起义.官僚队伍臃肿,办事效率低下.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什么 -
尉迟妹珍德:社会状况:北宋中期,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根源: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 、 “田制不立” 的政策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什么会造成冗官冗兵冗费 -
尉迟妹珍德: 冗官冗兵冗费 ① “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宋朝的土地兼并为何北宋不抑止土地兼并,而汉唐却抑制土地兼并?
尉迟妹珍德: 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积贫”,其主要原因是北宋时期的“三冗”局面,即“冗官、冗兵、冗费”,而三冗局面的形成原因在于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措施.所以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历朝历代都有出台政策限制,可是根本不可能限制得了 土地兼并是封建国家分裂的根源.如果要维持帝国的统一,就必须防止或限制土地兼并,可惜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封建帝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土地兼并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就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它与封建社会共始终,在封建社会是根本无法消除的. 但在少数时期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发展速度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盛世

锡林浩特市18336254072: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 -
尉迟妹珍德:[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