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之死

作者&投稿:乐正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贵妃之死有几种说法~

杨贵妃最后在马嵬驿自杀而死。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共打进了长安,第二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往蜀中开始逃亡,在经过马嵬驿的时候,保护唐玄宗的禁军军士陈玄礼和其他官兵一直要求唐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并且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告诉陈玄礼杨国忠祸乱朝政,但是杨贵妃没有过错,想要赦免杨贵妃,但是禁军军士和官兵都认为杨贵妃是个红颜祸水,安禄山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杨贵妃而起,不杀死杨贵妃不能以振军心,继续包围着唐玄宗。
唐玄宗无奈之下听从了随身太监高力士的劝言,赐给了杨贵妃一条白绫命令杨贵妃在佛堂的李树下面自杀,杨贵妃为了保护皇上听从了唐玄宗的话,在梨树下自杀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扩展资料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十分恩爱。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环

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杨玉环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扩展资料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杨玉环

百家讲坛 杨贵妃下落之谜 叶广芩*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上既命,赐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   说“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他把自己军装内的甲胄脱了,脱了干吗,请罪呀!把皇上的媳妇杀了,陈玄礼请罪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了他就没有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验看杨贵妃遗体?已经大不敬了,还要扒拉来扒拉去看娘娘的尸体,他敢吗?他不敢。而且人们说,缢死杨贵妃执行的是谁执行的呢?我们想杨贵妃电视里面是杨贵妃自己上吊了,吊死了,实际上是内侍勒死的,内侍把她勒死的。那么缢死杨贵妃,在逃亡的过程中匆忙之中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专门缢死人的专家吧,就让内侍,内侍是什么?皇上身边的侍者,让他把人给勒死了。勒死一个人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人一勒就死了,更何况这个内侍们稍稍有意,甚至是无意,都可以致死杨贵妃气绝而未毙命。      军队皇帝都走了,这个杨贵妃慢慢地复苏,但是她就是复苏了,内侍也没必要再勒一遍,没必要了,这个事情已经平息了,都解决了,她活了,那就活了吧。杨贵妃醒来的时候,周围只有处理她殡葬的内侍和宫女,是这么分析的。有人分析杨贵妃没有死之所以留下来,原因有四点。   第一点是什么呢,是说据说杨贵妃待人非常地宽厚。所谓的祸水,也是一个厚道人,在宫里边可能也不得罪人,这个大家对她是非常有感情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说,在逃难的过程中,调节唐玄宗和军队和各面关系的这是谁呀,是他的儿子叫寿王李瑁。李瑁是何许人,李瑁是杨贵妃的前夫,这个唐玄宗看上儿子的媳妇于是将儿媳妇据为己有,李瑁也献出他的爱妻。那么他的爱妻遇到这样的事情以后,你说他能不帮一把吗,他肯定要帮一把,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高力士帮助。高力士和杨贵妃的关系更不必说,这个高力士设计杨贵妃先当女道士,再改嫁唐玄宗,这都是他设计的,他不光是唐玄宗的心腹,他也是杨贵妃的心腹,他不可能把她再勒死。   最后一点就是可能存在是什么呢,杨贵妃的侄子帮助,她的侄子叫杨暄。她有几个侄子,其他几个侄子都在被士兵杀死了,只有这个杨暄在当时是没死。杨暄是什么人呢,杨暄是驸马,杨国忠的儿子,是万春公主的丈夫,官居鸿胪卿。鸿胪卿的官是个什么官,是外交部长,这位唐朝的外交部长和那些遣唐使们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在随行的队伍当中,大家记得不,还有遣唐使呢。外交部长的姑姑出了这样的事,那么这些危难之中遣唐使们相助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      * 正史中记载,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但是从历史的情境出发,我们也能发现杨贵妃没有死的蛛丝马迹。杨贵妃如果没有死,她又怎么回到日本?   那么杨贵妃到日本必须借助船,怎么到了海边?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杨贵妃不死的话,她走的是什么样的道路?俞平国先生在解释《长恨歌》的时候也提出了贵妃不死的说法。杨贵妃逃亡只有一条道路,到陕西周至,到周至怎么走,她不可能追随着唐玄宗走宝鸡走汾州到剑阁,到四川。她不能这么走,跟着皇上后边走,那危险太大。但是她也不可能再退回来回到长安去,那长安是一片混乱。她所走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周至的傥骆道。傥骆道从周至县的骆口驿,现在叫骆口村,进山,穿越秦岭,从陕西洋县穿出来。她是从这样的这么一条蜀道,这条蜀道修建得最早,最近便,所有的蜀道都是在山谷里边穿来绕去,沿着河谷,但是这个傥骆道它是遇山翻山、遇水过河,直上直下。今天从汉中飞往西安的飞机航线还是沿着傥骆道飞,大家就可以想见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它是最险峻的、最近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2000年大概前后走了六次,把它给考察了一遍,因为它荒废得最早,所以保留得最完好,沿途有各式各样的石刻。所以就是说,杨贵妃她是有可能沿着这条傥骆道从骆驿口进来,洋县出去,沿着汉江南下,然后到长江,再往东南到海边。     * 有人考证,杨贵妃从马嵬坡出逃之后,穿过傥骆道,一直逃到了扬州,然后从扬州出海,最后辗转到达日本的山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日本的实物与文字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这与中国的正史完全不同,哪一个与真实的历史相符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杨贵妃是死在马嵬坡,还是逃到日本,她都没有摆脱所谓红颜祸水的悲剧命运,这是时代与认识的局限。知古鉴今,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这种局限和这种悲剧将成为永远的过去。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中国的正史和日本的文字记录完全不同,谁是谁非我们姑且不去评判,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杨贵妃看不见的美丽,和马嵬坡以后的这种让我们抓不住的虚幻,这是艺术的张力,这给了文学艺术发展扩张的一个余地。所以,历史上自从天宝轶事以后,不管是诗歌,还是传,在马嵬坡的杨贵妃墓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篇,还有一些戏剧《长生殿》《大唐贵妃》《唐明皇》等等之类的这些艺术上的东西,是非常多的,这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我们说杨贵妃从霓裳羽衣舞,到宛转娥眉马前死,一直到油谷町里望家乡,这是一个故事,可是在故事的背后,它的内涵是太丰富了。杨贵妃抓不住,这种扑朔迷离,或许正是杨贵妃的本意,谢谢大家。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其宠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其实,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史书上记载杨贵妃是在马嵬坡下自缢身亡,但也有野史说杨贵妃去了东瀛(日本)没有死而且帮助平息了日本叛乱

关于杨贵妃之死共有3种说法
1史书记载安史之乱中玄宗逃亡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以西,蔡家坡以东),迫于形势将其赐死。由太监高力士缢死。
2.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3.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

按照<<长恨歌>>里的说法,当时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出逃,到马嵬坡后,六军驻停不前,提出要处死杨贵妃,唐玄宗万分不舍,却无法相救,只能赐杨贵妃白绫,让她自缢身亡,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无比思念,后派道士寻找杨贵妃,道士后来在仙山找到了杨贵妃,此时杨贵妃道号"太真",她托道士帮她把自己的钗环带给唐玄宗以寄托思念.


杨贵妃怎么死的
关于杨贵妃之死共有3种说法。1,已经公认的说法是在马嵬坡,被迫自缢身亡。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安史之乱玄宗逃到马嵬坡,属下大臣们怨声载道,抱怨玄宗重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一、杨贵妃是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二、自唐以来,杨贵妃的死因流传着多种说法,有吞金而去、死于佛堂、缢亡、乱刀而亡、流亡日本等,但据《新唐书》记载,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

杨贵妃之死有几种说法
杨贵妃最后在马嵬驿自杀而死。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共打进了长安,第二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往蜀中开始逃亡,在经过马嵬驿的时候,保护唐玄宗的禁军军士陈玄礼和其他官兵一直要求唐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并且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告诉陈玄礼杨国忠祸乱朝政,但是杨贵妃没有过错,...

《如懿传》贵妃第几集死?
《如懿传》贵妃第33集死。茉心扶贵妃来到院里,贵妃在院里赏雪之时倒下而亡。皇太后听到贵妃逝世,感叹齐太医做事给力,与此同时也觉得是贵妃自作自受。皇贵妃逝世后,皇帝非常哀痛。皇帝对皇后娘娘说皇贵妃死前曾对自个讲了许多话,皇后娘娘觉得一阵子心神不定。《如懿传》贵妃相关剧情 高晞月是乾...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呢?
杨贵妃的死,还有说法是死于佛堂。《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也有说法,表示杨贵妃是死于乱军之中,不是自缢,而是血溅马嵬坡。还有人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也有人说杨贵妃的死只是一种假象,唐玄宗不舍得杀她,只是将她藏起来后来贬为庶民,流落...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被缢死,年38岁。时隔年余,改葬时墓中未见她尸体,因此当时就传说她未死而东渡去了日本。“杨贵妃之死”的文学化 唐诗人白居易吸收民间传说成分作的《长恨歌》,将杨贵妃故事神话化,其中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句,并记临邛道士入海上仙山...

如懿传贵妃第几集死
如懿传贵妃第33集死。《如懿传》高贵妃也是比较可怜的人,斗了一生,最终还是含怨而死,高贵妃是被太后间接害死的,也是因为阿箬的死,对她打击很大,多年得病不得治愈,最终离开这个世俗之地。阿箬死后,如懿则再生一计,利用阿箬冤死,棺椁之中冒出幽幽蓝火而大做文章,慧贵妃高晞月最是害怕神鬼...

如懿传高贵妃第几集死
据悉,在电视剧《如懿传》中,高贵妃是在第33集死的。剧中,皇上来到贵妃宫中,看到身着华服的贵妃,贵妃让茉心离开,自己有话想单独对皇上说。贵妃说自己自知罪孽深重,如今有些话不得不说。贵妃说出皇后为探测圣意将莲心嫁给王钦,蛊惑阿箬陷害娴妃以及指使自己毒害娴妃等恶行。贵妃还拿出皇后送给自己...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年仅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典故。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

杨贵妃怎么死的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诗中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玉环是怎么死的?
以徐恺司: 死于马嵬坡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

江干区15989832164: 正史中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
以徐恺司: 安禄山起兵时,唐玄宗出走四川,途经马嵬驿(陕西平县西),六军不发,禁军大将军陈玄礼杀死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动身,玄宗派高力士探其故,众人以“贼本尚在”回答,结果赐死杨贵妃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贵妃最终是怎么死的 -
以徐恺司: 杨贵妃又名杨玉环,公元712-755年她与唐玄宗李隆棋基发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由于皇帝爱美女,不爱江山,不问朝政,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导致祸国殃民,引起全体官兵与老百姓极大不满,其间,齐鲁大地的将领安乐山乘机发起兵变,一直打到长安,即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唐皇与杨玉环一同逃到四川马嵬坡,在总官兵的威逼下,唐明皇无奈赐白绸令杨玉环自缢.尸体葬于马嵬坡.从杨贵妃的死,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当官的,如果爱色,就要倾国,一个富翁如果贪色,就要倾家荡产,古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目前另一说法,说杨贵妃没有死,她逃到了日本去了.这是误导.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以徐恺司: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
以徐恺司: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 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此外,杨玉环在宫中与安禄山有染,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 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贵妃当年是怎样死的要答和详细一点
以徐恺司: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造反,叛军所向披靡,攻入长安;唐玄宗只好带着扬贵妃和文武百官逃往四川;当逃亡的队伍走到一个叫“马巍坡”的地方时,李光弼将军带领士兵哗变,他们将一切的过错归于杨贵妃与她兄长杨国忠,于是强迫皇上缢死杨贵妃.否则他们将不再保护唐玄宗到四川去;被逼无奈的唐玄宗只好派高力士将扬贵妃给勒死了.但有传言说高力士勒死的是一个宫女,而扬贵妃化装后逃到了日本.因为(据说)在日本有贵妃墓.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贵妃死之谜 -
以徐恺司: 杨贵妃之死主要一说死于马嵬坡,另外一说逃亡日本.死于马嵬坡,认为可能有被缢死于佛室,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玉环死于哪场战乱? -
以徐恺司:[答案]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造反,唐玄宗带着贵妃出逃,部下在马嵬坡上兵间,要求杀死贵妃.唐玄宗不得已最后赐死贵妃!

江干区15989832164: 杨贵妃怎么死的
以徐恺司:据记载;安史之乱时, 杨贵妃是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

江干区15989832164: 问:史书上记载的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啊 -
以徐恺司: lz你不但看、居然还信这个狗血剧……[已注销] 她的死法记载的太多了..有说她是被赐死的..有说她被赶出了皇宫..还有说她漂洋过海去了日本……兔吆吆 LSS,无聊了嘛,八卦哈,可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