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试题训练

作者&投稿:梅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1

管 仲 相 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鲁人以兵纳之 纳:接纳
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 辞:告诉
D.故请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以兵纳之 而与坐而问焉
b.合立当事之 不当辅以争国
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

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召忽之死节 B.管仲之惠泽 C.叔牙之荐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C.等死,死国可乎
D.管仲不死,为树功

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
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
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
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盟可负 ②为鄄之会
A.①yo 重要 ②wi 为了
B.①yo 要挟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挟 ②wi 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

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请当其君 ②君其许之
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④请倍盟而讨曹刿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被明月兮佩宝璐 D.舍相如广成传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诸侯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D.为五伯长 五伯: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6.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B.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C.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D.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7.对曹刿在坛上迫近齐桓公时讲的一句话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责问齐桓公为什么侵犯鲁国。
B.追问齐桓公是不是还要进攻鲁国。
C.警告齐桓公赶快放弃进一步攻打鲁国的打算,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D.暗示齐桓公:不许进攻鲁国,并且必须接受自己的条件,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8.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了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介 推 拒 禄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天未绝晋 ②不食其食
A.①灭绝 ②俸禄 B.①绝望 ②粮食
C.①断绝 ②吃 D.①截断 ②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 ②主晋祀者 ③推从者怜之 ④五蛇从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大王见(臣列观 D.才美不外见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⑤能如是,与若俱隐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
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11.催景俘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13.读书五失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14.颜回好学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16.陈实与“梁上君子”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17.赵简子元日放生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3.鸠4.担当、胜任。18.3邓攸弃儿保侄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3.①死②逃跑③死19张之万马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20.王安石辞妾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21.宋仁宗忍饿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3.①近来②匹配、比较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22.范仲淹罢宴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23.顾荣施炙1.①讥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24.逆旅主人无情1.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

(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26.岑鼎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3.①相信②诚信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27.杨万里与“诚斋”1.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自己。28.和氏壁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29.幽王击鼓1.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3.失信于诸侯。

(五)品性30许生端方1.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31.王安石待客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32.范文正正直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3.之当以[之]还汝。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33.王安国直言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34.海瑞清廉1.①死②做官③只有④罢了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3.①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35.吕蒙正不记人过1.①过失②这③假装④立刻⑤还是⑥再2.懊悔没有彻底追问。3.①吕蒙正②朝士③这件事④同列⑤朝士的姓名。36.梁鸿尚节1.①猪②别的③常、一般的④批评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指代“我”。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

(六)文艺38.米芾索帖1.①到②交换③抓住④立刻2。①蔡攸思想上对这事感到为难②如果不听从我,我不想活了“见,我”。3。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文徵明等,选取其中三位即可。39.赵孟过扬州1.①到②他,指代赵子昂③提④说、道2。①大多是不满意;②把酒器全部撤下并把它们赠送给赵子昂。40.欧阳修不喜释氏1.①有人②用、把③同“服”,佩服④同“辩”2。①一定板着脸看对方②却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命名呢?③因为鄙贱它。41.唐伯虎识破术士1.①我②看过③只④省悟2。①为什么不自已干②没有像你这样的③烁出(金银)后各得一半④每天到家来3。意为在河边挑了水当场要卖给人,比喻玩弄把戏。42.朱文公爱骗1.①重②直接③发④严重⑤立刻⑥没有人⑦拿2。①好几年依靠细竹竿着我(行走)②我不想惩罚他,只想追讨那首诗。43.章亨书绝壁1.①到②古代八尺为一仞③拍④往后2。①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②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3。动;踩。44.李白之死辨误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2。①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3。①4。杜甫。

(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1.①总是②同“无”2.①因②做、担任3。①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了?②说话跟平时不一样4.①平反出狱②平反冤狱。46.徐有功秉公执法1.①不久②有人③坚持2.①呈报(皇上)构成他的罪状②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③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脱(罪行)④怎么可以因为私人的恩怨去危害公法呢?47.王翱秉公1.①设备②禀报③几案④最终2.①女婿坚持不放走②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母亲③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如同振落枝叶④十天后才回家。48.私恩与公法1.①荤菜②你③第二天④逮捕2.双方述说着从前相交友好的情况,很快乐。3.①给、替②是。4.察觉灾难要临头了。5州;郡。49.晋平公游于河1.①回答②罢了③句首助词,无义④因为⑤大概、恐怕。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共享这欢乐?②不要担忧没有人才。3.①承接②承接③转折④转折4.对的。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要真心获得他们。50.子产不毁乡校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51.董阏于法无赦1.①回答②发疯③赦免2.①山沟极深,陡得如同墙壁②人就没有谁敢触犯它③为何不能治理好呢!3.宽恕;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1.①一下子②假装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2.①商陵君养它并使它温顺②就跟着商陵君认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墙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53.钱货入瓶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2.①人们对此感到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3.掩盖;更加;分明。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54.田真兄弟1.①只有②众③枯黄的样子④控制⑤分开2.①树木是同一株②这是人不如树③走向;不久将走进棺材,意为不久将死。55.樵夫毁山神1.①发出②求③答应④等候⑤庙⑥迎上去⑦是的⑧将⑨回合⑩逃跑⑾跟上去⑿慰劳⒀骂、斥责⒁最终2.①靠打柴为生②就头也不回地走了。3.之;因告[之]以夜所闻见。4.①狼狈为奸②一丘之貉③沆瀣一气(选择其中两个填入)56.奇鹰1.①锋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鹰很不相同②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火烧的烟盖住天空。3.须臾。57.雉鸟报复1.①不多时②配偶2.①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因为被官司牵连而倾家荡产④鸟也是这样的⑤而雉鸟的报复后果更惨了。3.放着;没有;放在一旁如同没有看见听见的样子。58.桑中生李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59.县令捕蝗1.①适逢②却③欺骗④说⑤不久⑥责问⑦大概⑧公文,此指发送公文⑨没才能2.①(泰兴)县官无话可说②就在对方公文的未了(写了首诗)回复他。3.都不负责任。60.天敌1.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来⑤只⑥尿2.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来源:www.examda.com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来源:www.examda.com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四)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六)《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通假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B.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

  C.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 D.臣是以无请也(“无”通“亡”)

  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 B.扁鹊复见(又,再)

  C.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 D.司命之所属(类)

  3.下面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君之病在肌肤

  C.司命之所属 D.君子之学必好问

  4.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B.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

  C.(疾)无奈何也 D.(使者)已逃秦矣

  5.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是非君子之道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七)不食嗟来之食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 1 名医戴原礼尝 2 至京,闻一医家术 3 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 4 求 5 溢 6 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 7 去,追而告之曰:“临 8 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 9 其故。曰:“此古方尔 10 .”殊不知古方乃 11 饧 12 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 13 !今之庸 14 医妄谓 15 熟谙 16 古方,大抵 17 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 3 术:技术。 4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5 求:上门求诊的人。 6 溢:满。 7 既:已。 8 临:等到。 9 叩:问。 10 尔:同“耳”。 11 乃:是。 12 饧:táng 同糖。 13 嗟jiē乎:唉,叹词。 14 庸:平庸,此指无技术。 15 妄谓:胡说。 16 熟谙ān:熟悉。 17 大抵:大都。

  [训练]

  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叩其故( )

  叩石垦壤( )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 )

  殊不沾污( )

  临煎加锡一块(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三、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九)邹与鲁哄

  [阅读提示]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 1 ,穆公 2 问曰:“吾有司 3 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4 也。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 5 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 6 则可也?”孟子对 7 曰:“凶 8 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9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10 四方者,几 11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 12 实 13 ,府库充,有司莫以告 14 ,是上慢 15 而残下 16 也。曾子 17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 18 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 19 也。君无万焉 20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21 矣。“

  注释: 1 哄:斗,交战。 2 穆公:邹国国君。 3 有司:官吏。 4 莫之死:即莫死之。 5 疾视:恶狠狠地看着。 6 如之何;怎么办。 7 对:回答。 8 凶:荒。 9 转:抛弃。 10 之:往。 11 几:几乎。 12 仓廪lìǖ:粮仓。 13 实:充实。 14 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15 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6 下:下面的百姓。 17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8 尔:你。 19 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20 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21 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训练]

  一、 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 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 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 )

  2.如之何 ( )

  3.凶年饥岁 ( )

  4.莫以告 ( )

  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诛之 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A. B.

  反之 而民莫之死也

  出乎尔者 君行仁政

  C. D.

  此古方尔 人之才行

  (十)卖柴翁殴宦者

  [阅读提示]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尝有农夫以驴负 1 柴。宦者称宫市 2 取之,与 3 绢数尺,又就索 4 “门户” 5 ,仍邀 6 驴送柴至内 7 .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 8 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 9 而归,汝尚 10 不肯,我有 11 死而已!”遂殴宦者。

  注释: 1 负:驮。 2 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 3 与:给。 4 就索:向他索取。 5 门户:指门户税。 6 邀:强要。 7 内:宫内。 8 尔:你。 9 直:同“值”。 10 尚:还。 11 有:只有。

  [训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 ) ( )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 ) ( )

  3.今以柴与汝 ( ) ( )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 ) ( )

  5.我有父母妻子 ( ) ( )

  6.我有死而已 ( ) ( )

  二、 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三、 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阅读提示]

  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喻灵公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做法,从而告诫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统一执法。

  灵公 1 好妇人而丈夫饰 2 者。国人尽服之 3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 4 而不止。晏子见 5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 6 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 7 月,而国人莫之服 8 .

  注释: 1 灵公:指卫灵公。 2 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3 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4 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5 见:求见。 6 为:做,这里指穿。 7 逾:超过。 8 莫之服:没有人穿。

  [训练]

  一、 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

  三、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C.臣本布衣。

  D.刘备,天下枭雄。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公使吏禁之曰 ( )

  2.使内勿服 ( )

  3.女子而男子饰者 ( )

  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 )
(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选文]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

  [注释]

  (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故国之旗鼓”。(2)[畴日]昔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悲伤。(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被迫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

  [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 见故国之旗鼓。 B、树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每见壁间题字。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

  C、思 廉公之思赵将。 D、之 人之情也。

  学而不思则罔。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1、填空。

  (1) 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3、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十四)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来源:www.examda.com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来源:www.examda.com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不得已而从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 》,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 》《 》《 》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通“耶”,语气词 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 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 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
  “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12.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续《汉书》
  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被动词。
  3、炳烛而学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4、薛奎识范镇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   
  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 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1、魏收改武学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 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②那开头极像这鼎;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 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这些够吗


课外文言文阅读选择题
小题1:试题分析:先将短文读通读懂,再理解句意,最后解释字词的含义。 “然”,要解释出来:样子;“故”有多义,要注意辨识。点评:本题不难,短文易懂,字词义易解。 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一般都是短小的文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突出,生僻字语不多。平时多读些课外文言文,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益处。 小题2...

文言文黄子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试题分析:①表明王子澄没有忘记和惠帝说过的话;②是惠帝所为。 4. 试题分析:应是王子澄、齐泰两人与惠帝的意见不一致,两人和惠帝争论。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5.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先理解所要翻译的句子,了解它们的基本意思,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字...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 (2)椎鼓径进…… 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来源: 转存 ·地方属性: ·编写时间: 1900-1-1 ·年级类型: 初三年级 ·科目类型: 语文 ·录入人: 金建民 ·关键字: 有答案 ·点击数: 1421 ·考核目标: 试题内容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

文言文狼测试
1. 文言文狼的练习题 一个屠户在刚天黑的夜晚,挑着担子,扭动着他屠户特有的肥大的身躯,得意地往回走,显然,他的担子中已卖没了肉,只剩下的一些骨头说明了今天的生意又很不错。 天已经很黑了,借着月光,屠户高兴地走着,突然,两对绿光冒了出来,吓得屠户出了一身冷汗,再定眼看看,竟两条不知天高地厚的狼...

短文言文题目及答案
2. 求几篇短的文言文及相关练习和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4. 《人类水资源现状》阅读题答案 1、yǎn.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巩固提升编答案
新增语文阅读搜学,包括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三部分;每部分又包含了知识储备、方法指导、例文研析、考题赏析和强化训练等内容,拓展知识面,更训练做题技巧。 6,史地政生搜学 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学科知识点、例题及练习题,课堂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查找学习名师讲解知识点,通过例题了解方法和思路,...

2009铁岭中考文言文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答: 3. 给几个语文2009中考文言文试题 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精编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

高中卷文言文题及答案2015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高中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 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 2.下列各句...

美兰区17347554051: 谁有10篇初中的文言文练习文章最好短一些,后面配有答案, -
季海麦利:[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课文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 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 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美兰区17347554051: 初三文言文10篇阅读练习 不要课内的,包括文章和练习题,适合初三练习的. -
季海麦利:[答案] 朱云见汉成帝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 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

美兰区17347554051: 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的 -
季海麦利:[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 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 其对而未知... “太 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

美兰区17347554051: 文言文练习题.多多益善~ -
季海麦利:[答案] (初二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一)陶母责子(12分)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腌鱼饷母.母封鱼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1.结合语境,(4分)(1)少:(2)尝:(3)书:(4)...

美兰区17347554051: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25篇
季海麦利: 1.钟毓、钟会小时趁父亲值夜偷酒喝.其父假装睡觉,看见钟毓先行礼再喝酒,钟会是只喝酒不行礼.父亲问他们愿意,钟毓说酒是一种文化礼数,不能不拜.钟会说,偷酒喝本身就是非礼,只能不拜了2.常羊子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对...

美兰区17347554051: 文言文练习题.初中 多多益善~~ -
季海麦利: (初二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 (一)陶母责子(12分)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腌鱼饷母.母封鱼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4分) (1)少: (2)尝: (3)书: (4)乃: ...

美兰区17347554051: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
季海麦利: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

美兰区1734755405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翻译,求高人. -
季海麦利: 答案有: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 1、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 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

美兰区17347554051: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5篇答案是 要 全部的 不是翻译、第一篇 是圪干狐尾 -
季海麦利:[答案] (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

美兰区17347554051: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
季海麦利: 文言文阅读§1 管 仲 相 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