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建筑的特点

作者&投稿:柏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有哪些~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按时间分
  梁思成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 第6讲 中国建筑的沿革


  本文摘自《古建序论》,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3期,题目为编者所加。
  单单认识祖国各种建筑的类型,每种或每个地去欣赏它的艺术,估计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够的。考古工作者既有保管和研究文物建筑的任务,他们就必须先有一个建筑发展史的最低限度的知识。中国体系的建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它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以各时代的一定的社会经济作基础的,既和当时的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不开,也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就是当时的人所接受所承认的思想意识分不开的。
  试就中国历史的几个主要阶段和它当时的建筑分别作一讲述。例如:(一)商殷周到春秋战国;(二)秦汉到三国;(三)晋魏六朝;(四)隋唐到五代;(五)辽宋到金元:(六)明清两朝。
  第一阶段:商殷周春秋战国。商殷是奴隶社会时代,周初到春秋战国虽然已经有封建社会制度的特征,但基本上奴隶制度仍然存在,农奴和俘虏仍然是封建主的奴隶。奴隶主和封建初期的王侯,都拥有一切财富:他们的财产包括为他们劳动的人民——奴隶和俘虏。什么帝,什么王都迫使这些人民为他们建造他们所需要的建筑物。他们所需要的建筑是怎样的呢?多半是利用很多奴隶的劳动力筑起有庞大体积的建筑物。例如:因为他们要利用鬼神来迷惑为他们服劳役的人民,所以就要筑起祭祀用的神坛;因为他们时常出去狩猎,就要建造登高远望的高台;他们生前要给自己盖特别尊贵高大的房子,所谓“治宫室”以显示他们的统治地位;死后一定要挖个极为奢侈坚固的地窖,所谓“造陵墓”,好保存他们的尸体,并且把生前的许多财物也陪葬在里面,以满足他们死后仍能占有财产的观念。他们需要防御和他们敌对的民族或部落,他们就需要防御用的堡垒、城垣和烽火台。虽然在殷的时代宫殿的结构还是很简单的,但比起更简单而原始的穴居时代,和初有木构的时代当然已有了极大的进步。到了周初,建筑工程的技术又进了—步。《诗经》上描写周初召来“司空”、“司徒”,证明也有了管工程的人,有了某种工程上的组织来进行建筑活动,所谓“营国筑室”也就是有计划地来建造一种城市。所谓“作庙翼翼”,立“皋门”、“应门”等等,显然是对建筑物的结构、形状、类型和位置,都作了艺术性的处理。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不但生产力提高,同时生产关系又有了若干转变。那时已有小农商贾,从事工艺的匠人也不全是以奴隶身份来工作的,一部分人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墨子就是一个。又如记载上说“公输子之巧”,传说鲁班是木工中最巧的匠人,还可以证明当时个别熟练匠人虽仍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但却因为他的“巧”而被一般人民所重视。在建筑上七国的燕、赵、楚、秦的封建主都是很奢侈的。所谓“高台榭”、“美宫室”的作风都很盛。依据记载,有人看见秦的宫室之后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建筑技术必是比以前更进步的,同时仍然是要用许多人工的。
  第二阶段:秦汉到三国。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的建筑活动常见于记载,是很突出的,并且规模都极大。如:筑长城,铺驰道等。他还模仿各种不同的宫殿,造在咸阳北陂上,先有宫室一百多处,还嫌不足,又建有名的阿房宫。宫的前殿据说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立五丈旗”,当然规模宏大。秦始皇还驱使工匠们营造他的庞大而复杂的坟墓。在工程和建筑艺术方面,人民为建造这些建筑物而发挥自己的智慧中,必定又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但统治者的剥削享乐和豪强兼并,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引起农民大反抗。秦末汉初,农民纷纷起义,项羽打到咸阳时,就放火烧掉秦宫殿,火三月而不灭。在建筑上,人民的财富和技术的精华常常被认为是代表统治者的贪心和残酷的东西,因而在斗争中被毁灭了,项羽烧秦宫室便是个最早、最典型的例子。汉初,刘邦取得胜利统一了中国之后,仍然用封建制度,自居于统治地位。他的子孙一代代由西汉到东汉又都是很奢侈的帝王,不断为自己建造宫殿和离宫别馆;据汉史记载:汉都长安城中的大宫,就有有名的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北宫、桂宫和明光宫等,都是庞大无比的建筑。在两汉文学作品中更有许多关于建筑的描写,歌颂当时的建筑上的艺术和它们华丽丰富的形象的。例如:有名的《鲁灵光
  殿赋》、《两都赋》、《两京赋》等等。在实物上,今天还存在着汉墓前面的所谓“石阙”、“石祠”,在祠坛上有石刻壁画(在四川、山东和河南省都有),还有在悬立的石崖上凿出的“崖墓”。此外还有殉葬用的“明器”(它们中很多是陶制的各种房屋模型),和墓中有花纹图案的大空心砖块和砖柱。所以对于汉代建筑的真实形象和细部手法,我们在今天还可以看出一个梗概来。汉代的工商业兴盛,人口增加,又开拓疆土,向外贸易,发展了灿烂的早期封建文化,大都市布满全国,只是因为皇帝、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和豪强都一起向农民和手工业工人进行剥削和超经济的暴力压榨。汉末,经过长时期的破坏,饥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的互相残杀到了可怕的程度,最富庶的地方,都遭到剧烈的破坏,两京周围几百里彻底地被毁灭了,黄河人口集中的地区竟是“千里无人烟”或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汉建筑的精华和全面的形象所达到的水平,绝不是今天这一点剩余的实物所能够代表的。我们所了解的汉代建筑,仍然是极少的。由三国或晋初的遗物上看来,汉末已成熟的文化艺术,虽经浩劫,一些主要传统和特征仍然延续留传下来。所谓三国,在地区上除却魏在华北外,中国文化中心已分布在东南沿长江的吴,和在西南四川山岳地带盆地中的蜀,汉代建筑和各种工艺是在很不同的情形下得到保存或发展的。长安、洛阳两都的原有精华,却是被破坏无遗。但在战争中人民虽已穷困,统治者匆匆忙忙地却还不时兴工建造一些台榭取乐,曹操的铜雀台,就是有名的例子。在艺术上,三国时代基本上还是汉风的尾声。
  第三阶段:晋魏六朝。汉的文化艺术经过大劫延续到了晋初,因为逐渐有由西域进入的外来影响,艺术作风上产生了很多新的因素。在成熟的汉的手法上,发展了比较和缓而极丰富的变化。但是到了北魏,经过中间五代十国大混乱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带来大量和中国文化不同体系的艺术影响,中国的工艺和建筑活动,便随之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石虎和赫连勃勃两个北方民族的统治者进入中国之后,都大建宫殿,这些建筑,只见于文献记载,没有实物作证,形式手法到底如何,不得而知。我们可以推想木构的建筑,变化很小,当时的技术工人基本是汉族人民,但用石料刻莲花建浴室等,有很多是外来影响。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建都在大同时凿了云冈的大石窟寺,最初式样曾依赖西域僧人,所以由刻像到花纹都带着浓重的西域和印度的手法情调。迁都到了洛阳之后,又造龙门石窟。当时中国匠人对于雕刻佛像和佛教故事已很熟练,艺术风格就是在中国的原有艺术上吸取了外来影响,尝试了自己的创造。虽然题材仍然是外来的佛教,而在表现手法上却有强烈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气息和作风。建筑活动到了这时期,除却帝王的宫殿之外,最主要的主题是宗教建筑物;如:寺院、庙宇、石窟寺或摩崖造像、木塔、砖塔、石塔等等,都有许多杰出的新创造。希腊、波斯艺术在印度所产生的影响,又由佛教传到中国来。在木构建筑物方面,外国影响始终不大,只在原有结构上或平面布局上加以某些变革来解决佛教所需要的内容。最显明的例子就是塔。当时的塔基本上是汉代的“重屋”,也就是多层的小楼阁,上面加了佛教的象征物,如塔顶上的“覆钵”和“相轮”(这个部分在塔尖上称作“刹”,就是个缩小的印度的墓塔,中国译音的名称是“窣堵坡”或“塔婆”)。除了塔之外,当时的寺院根本和其他非宗教的中国院落和殿堂建筑没有分别,只是内部的作用改变了性质,因是为佛教服务的,所以凡是艺术、装饰和壁画等,主要都是传达宗教思想的题材。那时劳动人民渗入自己虔诚的宗教热情,创造了活跃而辉煌的艺术。这时期里,比木构耐久的石造和砖造的建筑和雕刻,保存到今天的还很多,都是今天国内最可贵的文物,它们主要代表雕刻,但附带也有表现当时建筑的。如:敦煌、云冈、龙门、南北响堂山、天龙山等著名的石窟,和与它们同时的个别小型的“造像石”。还有独立的建筑物,如:嵩山嵩岳寺砖塔,和山东济南郊外的四门塔。当时的木构建筑,因种种不利的条件,没有保存到现在的。南朝佛教的精华,大多数是木构的,但现时也没有一个存在的实物,现时所见只有陵墓前的石刻华表和狮子等。南北朝时期中木构建筑只有一座木塔,在文献中描写得极为仔细,那就是著名的北魏洛阳“胡太后木塔”。这篇写实的记载给了我们很多可贵的很具体的资料,供我们参考,且可以和隋、唐以后的木构及塔型作比较的。

  第四阶段:隋唐五代辽。在南北朝割据的局势不断的战争之后,隋又统一中国,土地的重新分配,提高了生产力,所以在唐中叶之前,称为太平盛世。当时统治阶级充分利用宗教力量来帮助他们统治人民,所以极力提倡佛教,而人民在痛苦之中,依赖佛教超度来生的幻想来排除痛苦,也极需要宗教的安慰,所以佛教愈盛行,则建寺造塔,到处是宗教建筑的活动。同时,为统治阶级所喜欢的道教的势力,也因为得到封建主的支持,而活跃起来。金碧辉煌的佛堂和道观布满了中国,当时的工匠都将热情和力量投入许多艺术创造中,如:绘画、雕刻、丝织品、金银器物等等。建筑艺术在那时是达到高度的完美。由于文化的兴盛,又由于宗教建筑物普遍于各地,熟练工匠的数目增加,传播给徒弟的机会也多起来。建筑上各部做法和所累积和修正的经验,积渐总结,成为制度,凝固下来。唐代建筑物在塑型上,在细部的处理上,在装饰纹样上,在木刻石刻的手法上,在取得外轮线的柔和或稳定的效果上,都已有极谨严、极美妙的方法,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五代和辽的实物基本上是承继唐代所凝固的风格及做法,就是宋初的大建筑和唐末的作风也仍然非常接近。毫无疑问的,唐中叶以前,中国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几次的封建文化高潮时期,都没有能再和它相比的。追究起来,最大原因是当时来自人民的宗教艺术多样性的创造,正发扬到灿烂的顶点,封建统治阶级只是夺取这些艺术活力为他们的政权和宫廷享乐生活服务,用庞大的政治经济实力支持它,庞大宫殿、苑囿、离宫、别馆都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一直到了人民又被压榨得饥寒交迫,穷困不堪,而统治者腐化昏庸,贪欲无穷,经济军事实力,已不能维持自己政权。加上边区的其他政权和民族威胁愈来愈厉害的时期,农民起义和反抗愈剧烈之际,劳动人民对于建筑艺术才失去了创造的兴趣。这样的时期,对统治者的建造都只是被迫着供驱役,赖着熟练技术工人维持着传统手法而已。政权中心的都城长安城中,繁荣和破坏力量,恰是两个极端。但一直到唐末,全国各处对于宗教建筑的态度,却始终不同。人民被宗教的幻想幸福所欺骗,仍然不失掉自己的热心,艺术的精心作品,仍时常在寺院、佛塔、佛像、雕刻上表现出来。
  第五阶段:宋金元。宋初的建筑也是五代唐末的格式,同辽的建筑也无大区别。但到了公元1000年(宋真宗)前后,因为在运河经疏浚后和江南通航,工商业大大发展,宋都汴梁(今开封),公私建造都极旺盛,建筑匠人的创造力又发挥起来,手法开始倾向细致柔美,对于建筑物每个部位的塑型,更敏感,更注意了。各种的阁,各种的楼都极窈窕多姿,作为北宋首都和文化中心的汴梁,是介于南北两种不同的建筑倾向的中间,同时受到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壮硕风格的影响。这时期宋都的建筑式样,可以说:或多或少的是南北作风的结合,并且也起了为南北两系作媒介的作用。汴京当时多用重楼飞阁一类的组合,如《东京梦华录》中所描写的樊楼等。宫中游宴的后苑中,藏书楼阁每代都有建造,寺观中华美的楼阁也占极重要的位置,它们大略的风格和姿态,我们还能从许多宋画中见到,最写实的,有:黄鹤楼图、滕王阁图、金明池图等等。日本的镰仓时期的建筑,也很受我们宋代这时期建筑的影响。有一主要特征,就是歇山山花间前的抱厦,这格式宋以后除了金、元有几个例子外,几乎不见了。当时却是普遍的作风。今天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角楼,就是这种式样的遗风。北宋之后,文化中心南移,南京的建筑,一方面受到北宋官式制度的影响,一方面又有南方自然环境材料的因素和手法与传统的一定条件,所发展出的建筑,又另有它的特征,和北宋的建筑不很相同了。在气魄方面失去唐全盛时的雄伟,但在绮丽和美好的加工方面,宋代却有极大贡献。金、元都是北方民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因为金的女真族,和元的蒙古族当时都是比中国文化落后许多的游牧民族,对于中原人民是以俘虏和奴隶来对待的。就是对于技术匠人的重视,也是以掠夺来的战利品看待他们,驱役他们给统治者工作。并且金、元的建设都是在经过一个破坏时期之后,在那情形下,工艺水平降低很多,始终不能恢复到宋全盛时期的水平。金的建筑在外表形式上或仿汴梁宫殿,或仿南宋纤细作风,不一定尊重传统,常常窜改结构上的组合,反而放弃宋代原来较简单合理和优美的做法,而增加繁琐无用的部分。我们可以由金代的殿堂实物上看出它们许多不如宋代的地方。据南宋人纪录,金中都的宫殿是“穷极工巧”,但“制度不经”,意思就是说金的统治者在建造上是尽量浪费奢侈,但制度形式不遵循传统,相当混乱。但金人自己没有高度文化传统,一切接受汉族制度,当时金的“中都”的规模就是模仿北宋汴梁,因此保存了宋的宫城布局的许多特点。这种格式可由元代承继下来传到明、清,一直保存到今天。元的统治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横跨欧亚两洲,大陆上的交通,使中国和欧洲有若干文化上的交流。但是蒙古的统治者剥削人民财富,征税极为苛刻,对汉族又特别压迫和奴役,经济是衰疲的,只有江浙的工商业情形稍好。人民虽然困苦不堪,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当时以喇嘛教为主)仍然很侈大。当时陆路和海路常有外族的人才来到中国,在建筑上也曾有一些阿拉伯、波斯或西藏等地建筑的影响,如在忽必烈的宫中引水作喷泉,又在砖造的建筑上用彩色的琉璃砖瓦等。在元代的遗物中,最辉煌的实例,就是北京内城有计划的布局规模,它是总结了历代都城的优良传统,参考了中国古代帝都规模,又按照北京的特殊地形、水利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今天它已是祖国最可骄傲的一个美丽壮伟的城市格局。元的木构建筑,经过明、清两代建设之后,实物保存到今天的,国内还有若干处,但北京城内只有可怀疑的与已毁坏而无条件重修的一两处,所以元代原物已是很可贵的研究资料。从我们所见到的几座实物看来,它们在手法上还有许多是宋代遗制,经过金朝的变革的具体例子,如工字殿和山花向前的作风等。
  第六阶段:明清。明代推翻元的统治政权,是民族复兴的强烈力量。最初朱元璋首都设在南京,派人将北京元故宫毁去,元代建筑的精华因此损失殆尽。在南京征发全国工匠二十余万人建造宫殿,规模很宏壮,并且特别强调中国原有的宗教礼节,如天子的郊祀(祭天地和五谷的神),所以对坛庙制度很认真。四十年后,朱棣(明永乐)迁回北京建都,又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重新建设。今天北京的故宫大体是明初的建设。虽然绝大部分的个别殿堂,都由清代重建了,明原物还剩了几个完整的组群和个别的大殿几座。社稷坛、太庙(即现在的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天坛,都是明代首创的宏丽的大建筑组群,尤其是天坛的规模和体形是个杰作。明初民气旺盛,是封建经济复兴时期,汉族匠工由半奴隶的情况下改善了,成为手工业技术匠师,工人的创造力大大提高,工商业的进步超越过去任何时期。
  在建筑上,表现在气魄庄严的大建筑组群上,应用壮硕的好木料,和认真的工程手艺。工艺的精确端正是明的特征。明代墙垣都用临清砖,重要建筑都用楠木柱子,木工石刻都精确不苟,结构都交待得完整妥帖,外表造型朴实壮大而较清代的柔和。梁架用料比宋式规定大得多,瓦坡比宋斜陡,但宋代以来,缓和弧线有一些仍被采用在个别建筑上,如角柱的升高一点使瓦檐四角微微翘起,或如柱头的“卷杀”,使柱子轮廓柔和许多等等的造法和处理。但在金以后,最显著的一个转变就是除在结构方面有承托负重的作用外,还强调斗栱在装饰方面的作用,在前檐两柱之间把它们增多,每个斗栱同建筑物的比例也缩小了,成为前檐一横列的装饰物。明、清的斗栱都是密集的小型,不像辽、金、宋的那样疏朗而硕大。
  明初洪武和永乐的建设规模都宏大。永乐以后太监当权,政治腐败,封建主昏庸无力,知识分子的宰臣都是没有气魄远见、只争小事的鼠辈。明代文人所领导的艺术的表现,都远不如唐、宋的精神。但明代的工业非常发达,建筑一方面由老匠师掌握,一方面由政府官僚监督,按官式规制建造,没有蓬勃的创造性,只是在工艺上非常工整。明中叶以后,寺庙很多是为贪污的阉官祝福而建的,如魏忠贤的生祠等。像这种的建筑,匠师多墨守成规,推敲细节,没有气魄的表现。而在全国各地的手工业作坊和城市的民房倒有很多是达到高度水平的老实工程。全部砖造的建筑和以高度技巧使用琉璃瓦的建筑物也逐渐发展。技术方面有很多的进展。明代的建筑实物到今天已是三五百年的结构,大部分都是很可宝贵的,有一部分尤其是极值得研究的艺术。
  明、清两代的建筑形制非常近似。清初入关以后,在玄烨(康熙)、胤祯(雍正)的年代里由统治阶级指定修造的建筑物都是体形
  健壮,气魄宏大,小部留有明代一些手法上的特征,如北京郑王府之类;但大半都较明代建筑生硬笨重,尤其是柁梁用料过于侈大,在比例上不合理,在结构上是浪费的。到了弘历(乾隆),他聚敛了大量人民的财富,尽情享受,并且因宫廷趣味处在统治地位,自从他到了江南以后,喜爱南方的风景和建筑,故意要工匠仿南式风格和手法,采用许多曲折布置和纤巧图案,产生所谓“苏式”的彩画等等。因为工匠迎合统治阶级的趣味,所以在这期以后的许多建筑造法和清初的区别,正和北宋末崇宁间刊行《营造法式》时期和北宋初期建筑一样,多半是细节加工,在着重巧制花纹的方面下功夫,因而产生了许多玲珑小巧、萎靡繁琐的作风。这种偏向多出现在小型建筑或庭园建筑上。由圆明园的亭台楼阁开始,普遍地发展到府邸店楼,影响了清末一切建筑。但清宫苑中的许多庭园建筑,却又有很多恰好是庄严平稳的宫庭建筑物,采取了江南建筑和自然风景配合的灵活布局的优良
  例子,如颐和园的谐趣园的整个组群和北海琼华岛北面游廊和静心斋等。
  在这时期,中国建筑忽然来了一种模仿西洋的趋势,这也是开始于宫廷猎取新奇的心理,由圆明园建造的“西洋楼”开端。当时所谓西洋影响,主要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楼面,圆头发券窗子,柱头雕花的罗马柱子,彩色的玻璃,蚌壳卷草的雕刻和西式石柱、栏干、花盆、墩子、狮子、圆球等各种缀饰。这些东西,最初在圆明园所用的,虽曾用琉璃瓦特别烧制,由意大利人郎世宁监造;但一般的这种格式花纹多用砖刻出,如恭王府花园和三海中的一些建筑物。北京西郊公园(即今天的动物园)的大门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北京西郊公园大门的砖雕于1966年拆除。,其他则在各城市的店楼门面上最易见到。颐和园中的石舫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中国建筑在体形上到此已开始呈现庞杂混乱的现象,且已是崇外思想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先声。当时宫廷是由猎奇而爱慕西方商品货物,对西方文化并无认识。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武力侵略各口岸城市,产生买办阶级的媚外崇洋思想,和民族自卑心理的时期,英美各国是以蛮横的态度,在我们祖国土地上建造适于他们的生活习惯的和殖民地化我们的房屋的。由广州城外的“十三行”和澳门葡萄牙商人所建造的房屋开始,形形色色的洋房洋楼便大量建造起来。祖国的建筑传统、艺术传统,城市的和谐一致的面貌,从此才大量被破坏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建筑设计转到知识分子手里,他们都是或留学欧美,或间接学欧美的建筑的,他们将各国的各时代建筑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城市中来,并且竟鄙视自己的文化,自己固有的建筑和艺术传统,又在思想上做了西洋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各流派建筑理论的俘虏。解放后经过爱国主义的学习才逐渐认识到祖国传统的伟大。祖国的建筑是祖国过去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一份极可骄傲的、辉煌的艺术遗产。这个认识及时地纠正了前一些年代里许多人对祖国建筑遗产的轻视和破坏,但是保护建筑文物的工作不过刚刚开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扩展资料

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

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一种独特风格。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为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井干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因此受到限制。中国的陶瓦出现于西周,有板瓦、筒瓦、半圆瓦当和脊瓦等。瓦的各种纹饰也有数十种之多。那时的瓦是用泥条盘筑法烧制,先制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古人称剖瓦为削,削开后谓之“瓦解”。板瓦是仰铺在屋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头。战国时,半瓦当都印有花纹,并有了圆瓦当。秦国的圆瓦当上出现了卷云纹图案,沿用了很长时间。汉代用“延年益寿”“长乐未央”等作为瓦当的纹饰。唐代时屋檐前的板瓦上有了“滴水瓦”,板瓦有了滴水和瓦当组合在一起,可以防止雨雪侵蚀屋檐和墙壁。琉璃瓦最初只用于檐脊不用于整个殿顶,到了宋代,才出现了满铺琉璃瓦的殿顶,从而使建筑物增加了绚丽华贵的色彩。砖的出现比瓦要晚的多,最早的砖有方形的、曲形的和空心的。方砖多用于铺地面或屋壁四周的下部。铺地砖没有纹饰,包镶屋壁的砖多带有几何图案。还有雕刻有收获、猎渔、煮盐、宴乐等图案的画像砖。搭建阁楼,绝非简单意义上的装修而是真正的大兴土木。在搭建之前,一定要有建筑专业人士作指导,推敲审定方案,看看搭建的可行性。切莫擅自主张,改动结构。讨论与推敲的重点在于承重和荷载问题。需要明确的问题有:原有建筑本身的荷载是多少?哪些墙体可以承重?这些问题明确之后,你就可以确定能否搭建阁楼了。 如果搭建没有问题,下一步是考虑如何搭建。确定功能:阁楼的搭建,肯定是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满足原有建筑物格局无法满足的功能需要。因此,首先应明确阁楼的未来使用,不同的功能对空间有不同的要求,这对于确定阁楼搭建的范围及标高有直接的影响。确定面积:根据墙体受力和承重情况可以明确阁楼搭建的大致范围。没有必要一味地盲目追求面积。确定标高:这是搭建阁楼的关键。

中国古代建筑
(一)殿堂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二)楼阁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阁为主体的,独乐寺观音阁即为一例。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经楼,王府中的后楼、厢楼等,处于建筑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厢位置。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 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汉代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会仙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种楼阁。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所构成的高楼,称井□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整座建筑的,称重屋式。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

(三)亭

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四)廊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在廊的细部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性建筑构件。

(五)台榭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有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台榭的遗址颇多,著名的有春秋晋都新田遗址、战国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遗址、秦咸阳宫遗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阶梯状夯土台。榭还指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将临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称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台榭的另一类型建筑。

(六)庙

中国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严肃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2、奉祀圣贤的庙。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山东曲阜孔庙规模最大。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的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许多地方还奉祀名臣、先贤、义士、节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阳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汤阴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庙”和“岳飞庙”。
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庙奉祀,如后土庙。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庙,其中泰山的岱庙规模最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七)坛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塔的种类众多,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按性质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金属塔、陶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楼阁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兴教寺玄奘塔、苏州云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荐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单层塔著名的有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称“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山西五台县塔院寺白塔等。金刚宝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照壁、照墙。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门外两侧多用八字墙,与街对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对,在门前形成一个略宽于街道的空间;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农村住宅影壁还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顶。宫殿、寺庙的影壁多用琉璃镶砌。明清宫殿、寺庙、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龙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龙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华表等。牌坊 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空间作用的建筑。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这种屋顶俗称为“楼”,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称为“冲天牌楼”。牌楼建立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时,形制的级别较高。冲天牌楼则多建立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以及商店的门面。前者成为建筑组群的前奏,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气氛,对主体建筑起陪衬作用;后者则可以起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镇中有跨街一连建造多座牌坊的,多为“旌表功名”或“表彰节孝”。在山林风景区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
华表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原立鹤改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华表和栏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明永乐年间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存的典型。

一、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已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闻名于世界。
长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修筑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当时的秦、赵、魏、齐、燕、楚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卫,都兴建了长城。秦兼并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袭,于公元前213年发起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赵、魏的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整个工程共征用民工30万人,连续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沿着黄河到内蒙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东抵辽东的长城,全长达3000多公里。由于长城工程极其艰巨,民工境况非常悲惨,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汉代除重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内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长城,以及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长城北起内蒙古居延海(今额济纳旗境内),沿额济河,经甘肃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门关进入新疆。整座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构成了一个严整的防御体系。
汉以后的北魏、北齐、隋 、金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过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则进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全长约6700公里(一万三干多华里)。整个重修过程前后达100多年,可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其中,山西以东的长城采用内部夯土,外面用砖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长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长城上又建有很多关城,关城都建在地势险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等。其中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气势雄伟,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相传,在修建这座雄关时,不但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而且连用料的计算也非常精确。在关城建成之后,仅剩了一块砖,这块砖被后人放在重关的小楼上,作为纪念。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是什么
1、宋朝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屋顶坡度稍有增高,屋面开始弯曲,并具有微微的翘角,建筑的门窗多采用菱花槅窗。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殿台楼阁。2、元朝在建筑上是一个转折时期,各种装饰增加了,并使用方柱,用材小了,斗拱也小了。屋顶出现了脊筒。3、明清时期的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中国各个朝代的的建筑风格?
1、夏商建筑。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

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的都城和皇宫分别是什么
1、秦咸阳宫——阿房宫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的都城位于现在西安市的西北部。咸阳背靠大山,南临渭河。秦始皇的宫殿几乎铺满了整座城市。气吞山河的始皇帝动用了数百万的劳工为他修建宫室,包括为他修建死后的陵墓,耗费了二十多年时间,直到他死在巡游的路上,庞大的建筑工程仍然没有结束。2、西...

中国十大古建筑,每个都历史悠久,你都知道哪些?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建筑物
2、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3、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

中国建筑发展史?
代表建筑: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建筑的特点
4. 宋朝:宋朝建筑规格虽一般较唐朝小,但更为秀丽多变。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复杂的殿阁楼台形式,标志着建筑风格的大转变。5. 元朝:元朝大量建设了藏传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礼拜寺,这两种建筑艺术对全国产生了影响。6. 明清时期: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质量和数量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官式建筑...

中国历史悠久的建筑
1、故宫:坐落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亦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其木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装饰金碧辉煌,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2、长城: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壁垒,长城的修筑始于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的象征性建筑...

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有哪些
1、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

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古建筑
1、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万里长城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有哪些 -
宰父点奥贝: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3)成熟时...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历朝建筑有什么特点? -
宰父点奥贝: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各个朝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宰父点奥贝: 这个问题要是回答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说的清楚的哦,我在这里就笼统简单地找点资料给你说一说吧.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
宰父点奥贝:[答案]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筑材料和方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多用木材, 首先是因为木材结构性能优良,在环境未被破坏的古代又便于就地取材.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
宰父点奥贝: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木构架房屋以木构架为房屋骨架,承屋顶或楼层之重,而墙壁则成为只承自重的围护结构.古代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分为三种,即柱梁式、穿逗式和密梁平顶式.前两种用于坡屋顶房屋的构架,其中以梁柱式...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求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 -
宰父点奥贝: 唐代-宏伟,严整宋代-秀丽,注重装饰元代-简单,粗糙明代-宏大,雄伟清代-崇尚工巧华丽求给分!给满意!!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普遍存在的显著特征? -
宰父点奥贝:[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各朝代建筑特征,从夏朝到清朝. -
宰父点奥贝: 1、春秋 孙武 2、战国 吴起 孙膑 乐毅 田单 廉颇 赵奢 信陵君(魏无忌) 李牧 3、秦 白起 王翦 蒙恬 4、楚汉争霸 项羽 韩信 5、西汉 周亚夫 李广 卫清 霍去病 赵充国 郑吉 陈汤 4、东汉 邓禹 冯异 岑彭 马援 班超 曹操 周瑜 5、三国 陆逊 邓艾 6、两...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著名建筑的特点 -
宰父点奥贝: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

下花园区13915346515: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
宰父点奥贝: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2113筑结构上的特点: 1.使用木5261材作为主4102要建筑材料. 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1653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