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作者&投稿:毛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什么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春秋战国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于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这说明不善已经充斥整个社会。

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为有恶存在。至道之世,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顺其自然,
发乎道性而已。不道之世,那些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人生观的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来伪装自己。因为集美善于一身则名利双收,而美善存伪,
丑恶即生

出自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
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原则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态度进行教化。让万物自已发展而不先为创造。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已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斯:这

都知道了什么是美,这才产生了不美

你说的两种理解其实是一回事,这两种理解是要分出二者哪个先产生啊
二者既然本来相互依存,那当然就没有什么先后之分

不能给东西加上形式上的类型
所有东西呈现出来的都是客观 真实的
不能对其概与定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全句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全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及翻译注音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翻译: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这就有了丑陋;都知道...

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万物作焉而不辞 一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出自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翻译: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注释】1、斯:连词,就。2、已:通咦yí,叹词...

翻译古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翻译后请...
个人分析:美的概念一旦形成,并知晓了何为美的现象,自然会产生与其相对立丑的概念和现象;同样善的概念形成,并懂得了善所对应的行为是什么,自然也会存在恶的概念和行为。一言蔽之,一个概念的出现,会带来和这个概念相反的另一个概念的出现,原本混沌或者说被认为是同一的世界或者事物,便开始被划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现代白话文为:“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

美之为美斯恶矣什么意思
“美之为美,斯恶矣”的原句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完整的意思:“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将不美丽的东西进行美化,那就是恶;将不善良的东西进行善化,那就是不善”,这句话常常被引用来告诫他人要怀有善良之心。原句出处 “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

镇坪县1863302901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怎么翻译? -
汗黛大豆:[答案] 出自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

镇坪县1863302901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很多人都翻译成: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这个意思好像是没... -
汗黛大豆:[答案] 你给的 很多人都翻译成,我觉得是错的.之前我看到的译法和老师讲过的都是你说的意思. 你翻译的是对的.这种译法也符合老子的辩证法.不过从网上找到的都是前面那种,我觉得很奇怪

镇坪县1863302901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为善之为善也,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
汗黛大豆:[答案]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

镇坪县18633029013: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
汗黛大豆:[答案] 一、美与丑、善与恶是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美、善之所以为美、善,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当你认识到美、善之时,心中已经有了衡量美丑、善恶的标准,便已经失去了公正公允,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二...

镇坪县18633029013: 求教:《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么解释?目前看到了两种说法:1:“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
汗黛大豆:[答案] 以上的解释都不太贴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本质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观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从这个意思出发,“美”的意思就是标榜美,“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会制作虚假的美,过度的美,如:公司里制作销售冠军...

镇坪县18633029013: 道德经里一句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
汗黛大豆:[答案] 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同生并存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则有恶——矛盾是不可能单方面存在的.现在世人通常从为美好的就理所当然全是美好的,认识不到它必然存左的丑恶的对立面,于是就会不自觉的误将这丑恶的一面当成美好的的了,那么...

镇坪县18633029013: 、联系社会实际生活,你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汗黛大豆:[答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什么是美呢? 天下人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而违反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美,这必将事与愿违走向美的反面,所以说,凡是违反了规律和规范的行为都必将自食恶果.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什么是善呢? 天下人为了...

镇坪县18633029013: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释翻译和赏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
汗黛大豆:[答案]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

镇坪县18633029013: 怎样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题.要求:1、译文,释文通顺和原文说的过去.2、合乎逻辑,不矛盾.3、符合全书思... -
汗黛大豆:[答案]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

镇坪县18633029013: 深入解释一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汗黛大豆:[答案]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出自《老子》第二章.此章主旨,在于讲“道”的辩证内涵.\x0d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