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诗句

作者&投稿:闻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 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1、《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2、《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3、《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过客
  4、《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5、《重量》
  韩瀚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6、《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7、《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8、《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
  都在意料之中
  9、《那个冬天满是忧伤》
  雪后初晴
  冰河尚未解冻
  整理好行囊
  踏上这条熟悉的小巷
  音乐在耳边回响
  依旧是我喜爱的感伤
  冷风抚过脸庞
  享受着纯粹的凄凉
  走得累了
  停下来还是惆怅
  凝视着远处某个地方
  胡思乱想
  这不是命运的绝唱
  因为冬天里还有阳光
  10、《远方》
  三毛
  远方有多远?
  请你,请你告诉我,
  到天涯海角,
  算不算远?
  问一问你的心,
  只要它答应,
  没有地方,
  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大江歌罢掉头东

近现代: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译文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周恩来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扩展资料:

《大江歌罢掉头东》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一九一九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

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浩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江歌罢掉头东



1周恩来精神与周恩来诗作 总理生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智慧、学识都投入到了工作和事业中,似乎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诗作。在他过世后,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挖掘,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的部分诗篇。1977年7月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出版了周红兴、李如鸾合编的《周总理与诗歌》,197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1980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籍装帧版的《周总理诗十七首》,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周秉德主编的《周恩来诗联集笺注》(录诗十七首,下述)。 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刊登在天津南开中学《敬业》杂志创刊号上。两年后写就《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作出了到日本留学的选择。9月,他吟罢苏轼的《大江东去》词后,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著名诗篇。两年后的4月,周恩来在由日本回国前夕,写下《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四首白话诗。其中,《雨后岚山》这首诗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颇为珍贵的革命史学价值。 五四运动后,周恩来创作了两首新诗,一首是写于1919年12月的《死人的享福》。另一首是写于1920年6月8日的《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这是一首八十行自由体长诗。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搭乘法国邮船前往欧洲,开始了旅欧留学生涯。在欧洲,他度过了近四年的岁月。旅欧期间,创作了三十八行自由体长诗《生别死离》。这首诗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另有一首《赤光的宣言》,发表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一日于法国出版的中共旅欧总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合办的《赤光》半月刊第一期上。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愤怒地写下《千古奇冤》。这首诗是周恩来留传下来的一首震撼人心的力作。两年后,在刘志丹烈士殉国七周年之际,他怀着深厚的阶级情感,为其陵墓碑敬题五言诗一首《上下五千年》。 遗作不多,但梳理之、品读之,能帮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周总理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忧国忧民,不满黑暗势力的统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能帮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为拯救祖国而立志刻苦奋斗,勇挑救国救民的重担,奋发进取的精神。1、周诗的主题思想与周恩来精神 诗言志是中国的传统诗教。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左传》、《尚书》、《孟子》、《庄子》、《苟子》中都有诗言志的提法,如"诗以言志"、"诗言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诗以道志"、"诗言其志也"等。"诗言志"的"志"是什么呢?清代的孔颖达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闻一多先生则解释成三个意思,其一便作"怀抱"(志向)解。 在主题思想上,周诗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所不同的是,这"怀抱"、"志向"就其历史上的意义来说,是指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道德原则,即儒家所说的那一套"仁",具体来说就是忠孝仁义之类的伦理规范。而周诗所体现的"志",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感。 《春日偶成》:"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前者以忧愤的心情,深刻揭露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罪行;后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强烈情感。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相逢萍水亦前缘,负芨津门岂偶然"、"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诗篇抒发了作者为拯救祖国而刻苦自励的革命情怀,在"举国昏沉"的"烟霾"里,感到肩上应担的"道义",热烈地期待他日为国立功的理想。 《大江歌》:"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绝句,抒发了作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的壮志豪情,诗情如潮,汹涌澎湃。 《雨中岚山》:"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朦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这些清新隽永的诗句,表达了年轻的周恩来在日本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恰如模糊中见到光明,愈觉娇妍的心境,抒发了他求索真理的无限喜悦之情。 《死人的享福》以人力车夫为题材,通过坐车人、拉车人在冬天寒风中两种不同生活、不同感受的对比、描绘,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人间的不平。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这首长诗,描写周恩来被扣押在天津地方检察厅看守所时,给友人远行赠别:"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磨炼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烂漫。""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抒发了他渴望祖国获得独立和自由的革命抱负,表达了周恩来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远大理想。 《生别死离》是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为悼念黄爱烈士写下的长诗,他在诗中写道"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那有这类便宜事?""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这是一首壮志撼山岳、豪气贯长虹的伟大诗篇。作者在这首诗中,歌颂了无产阶级的生死观,表达了为了"播革命的种子",为了"共产花开",决心走上"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把"血儿滴在地上",以"壮烈的死"献身革命的精神境界。此诗原在信中,诗中所示诗人意志,信中亦有表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从《春日偶成》到《生别死离》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周恩来从具有爱国意识的小学生到具有坚定志向的革命家的成长过程。以诗传情,传爱国之情;以诗言志,言报国之志:周诗的主题思想与周恩来精神融为一体。

2、周诗的艺术风格与周恩来精神 解放后,著名诗人赵朴初也评价说:"周总理曾经是一个有甚深造诣的诗人,写过动人心弦的诗篇。""周总理在'五四'前写的传统旧体诗,风骨开张,才气横溢;'五四'后转向语体新诗,也是卓有成就,不同凡响。" 复旦大学赵景深教授早在一九二三年就撰写《天津的文学界(一九一九--一九二三)》一文(该文在一九二四年三月郑振铎等主编的《文学》周刊上连载),介绍过周恩来的诗作:"……他们的作品不署名,只用号码,其中有一位'五'作了一首诗《游京都园山公园》,……被《一九一九年新诗年选》选了进去。'五'就是周恩来在觉悟社里的代号。"从赵文介绍的情况看,周恩来的诗在当时文学界的确是"不同凡响"的。 其一,周恩来的旧体诗,古典韵味浓郁,富于形象性,特别是青少年时代创作的,首首都是画。画的意境与革命的题材水乳交融,是周诗有别于同时期颓废诗人之作的亮点。像《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这首和诗,作者从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写起,明确地指出,由反动军阀所造成的"举国昏沉"的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表现出敢于蔑视强暴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后两句,以草木摇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虫鸣作为象征,暗示了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这就是说,它运用传统的手法,如象征、比拟、白描、用典等,抒写革命的情感,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与未来,凸现了周恩来的爱国意识、务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单拿"用典"来说吧。 如《春日偶成》中,"中原方逐鹿"句,语出《汉书o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o石勒载记下》:"脱(作倘若解)迁光武(汉光武帝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鹿,指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或政权。此后就成为形容国家分裂、群雄角逐的成语。魏征诗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周诗借此来称赞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势力和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博浪踵相踪"句呢?《史记o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秦灭韩以后,张良为了替韩报仇,曾经东往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县)游学,从隐士仓海君那里聘请到一个大力士充当刺客。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东游到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张良和那个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周诗歌借此来唤醒革命人民,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展开对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又如《千古奇怨》中,"相煎何急"句就很有味道。相传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想害死胞弟曹植,限植七步成诗,否则诛杀。曹植口占一诗,其中云:"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就以"萁豆相煎"这个典故,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周恩来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面目,非常恰当。全诗虽短小,却是义正词严,且有极大的感染力,发表以后,激起了一浪高一浪抗议国民党的群众斗争高潮,打击了顽固派,教育了中间派,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抗日事业! 在另外的诗作中,《滕王阁序》的"萍水相逢"、《晋书·王猛传》的"扪虱倾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南史·吕僧珍传》的"择邻而居"、《别赋》的"送君南浦"、《南柯记》的"南柯一梦"、《晋书·刘琨传》的"先吾著鞭"、《名画记》的"画龙点睛"、《五灯会元》的"面壁而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的"蹈东海而死"这些典故,同样得到了适时而巧妙的运用,或写同志的友谊,或写豪迈的情怀,革命的内容给如画的诗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二,周恩来的新诗创作,处于新诗的第一个十年(1919-1929)间。一方面,着眼于诗的形式的革新,常以口语入诗,但不失"诗味",如《别李愚如并示述弟》中的"……你别时也同我说/……买四等票,/坐三等舱……/……勤工俭学去/念一年书后,/工读自助。/……研究实用理化;/本我的志趣,/辟我们女子的生计独立、/精神独立的自由径路;/保我们女子的人权天赋……/念你的精神,/你的决心,/你的勇敢,/兴勃勃的向上,/全凭你的奋斗壮胆。/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语言朴实,境界开阔,感情奔放。如此形式,雅俗共赏,既非高不可攀,又不随波逐流,诗人谦虚谨慎、宽厚平等的胸怀,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和世界,尽情发挥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实现战斗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统一。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明显。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周诗做到了两者的融合,消除了这种偏颇。 下面以《雨后岚山》为例阐述之。 《雨后岚山》作于五四运动前夕,诗人已决定回国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准备踏上归途之际,畅游日本故都----京都著名风景区岚山,他面对黑暗如磐的夜气,遥望满目疮痍的祖国,触景生情,感时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 远望,/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从此后"将何所恃"? 这首诗由两节组成,第一节写雨后暮色苍茫中岚山的美景。诗人在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倾吐出胸中对陈旧的意识形态的厌恶之情。第二节写夜幕降临后登山远眺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诗笔挥洒自如,语言新鲜活泼,写意抒情,自成一体。 这首诗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万绿中拥出"的"一丛樱"象征新生事物;用代表"岛民心理"的"十数电光"象征进步和革命的民气;通过赞美不假人工的自然美,批判矫揉造作的旧文化,歌颂顺时应势而生的新文化和新生的革命政权;从黑夜里的电光中看到民心所向以及反动势力消亡的到来。"自然"和"粉饰",新生和腐朽,革命和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了诗人高洁的审美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如上所述,诗篇的革命性与文学性交相辉映。而且,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映成趣。作者由眼前不假人工的美景,联想到不合时宜的旧事物,想象到革命理想的实现,从而激发了自己昂扬的斗志。且看: 《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樱花杨柳,那个可爱?/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此诗通过灿烂的樱花,四照的灯光,嘈杂的人声,渲染出一种繁闹的氛围,衬托杨柳池边那个孤单单女子的凄凉心境。实写与虚写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四次游园山公园》:"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此诗前一节重点是写景。用"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和"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两句,点出园山公园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后一节则由景及情,联想到西京炎凉的世态和成败繁枯的人世等社会"客观的现象"。篇末用含蓄深沉的笔调抒写了革命的情怀:不管何时再开芳草春花,也不管客观现实如何演变,都无所挂碍,都不会动摇热烈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坚定信心。 诗人的笔法,源于诗人高瞻远瞩、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周恩来选择了中国革命为其人生道路,因而并非以诗为生命,而是以生命为诗。在他的笔端,流泻出的是一种奋发向上、奇伟磅礴的生的活力。坚定的信仰、远大的抱负、超凡的才气、不懈的努力,凝聚于他的笔端,使周诗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双重色彩。

3、周恩来精神与周诗的内在联系 周诗的人格,是周恩来精神的表征。 因为诗如其人。诗的人格,即是诗人的人格:诗中所显现的、诗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内在综合品质特质及其控制机制和思想、性格、行为等的惯常模式,诗人精神世界的表征。 诗的人格是诗美蕴涵与诗美创造的根本。诗无法逃避诗人的自我,诗总是或隐或现、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诗人的人格。诗人人格的底色或基调,往往体现于他的每一首诗作中。每一首好诗,都创造出一片独立的诗美时空,一种独特的诗境,其中都有完整的诗人人格在,虽然各首所呈现的层面不甚相同。并且,诗的人格,既是是诗创造主体即诗人抒情场的基础与核心,又是诗的风格的始源与稳定因素。 周恩来的诗,其主题思想,其艺术风格,无不是周恩来人格的文学观照。憎爱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韧稳定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尚新美的审美人格,在周诗中表现出崇高、和谐、稳定的鲜明特征。 如《生别死离》里写道:"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诗句既歌颂了革命烈士黄正品"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的情怀,又坚定了"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的信念。 又如《千古奇冤》一诗,诗人仅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八字,极其透彻而又有力地给读者交待了事件的原委和性质,鲜明地表达了我党、我军的正义立场,响亮地道出了全国人民及爱国将士的心声,义正词严地抗议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行为,悲愤地控诉了他们的滔天罪恶! 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可见诗人坚定的立场。热烈奔放的抒情方式,义正词严的斗争手段,可见诗人不凡的风骨。诗体的灵活选择,风格的随机采用,可见诗人脱俗的智慧。周恩来的人格,在作品及其风格中得到了淋漓的张扬。 结合前文所述,我们可以说,周恩来精神是周诗的人格内化,周诗是周恩来精神的艺术载体。三、周恩来诗作研、读的意义1、周恩来诗作的时代价值 学习周恩来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风的好坏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时间的推移没有使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品质褪色,而是越来越显现出它在新时期各条战线上(特别是党建一线中)的价值和作用。周恩来的人格、品质,将永远发扬光大下去,成为激励人们前进、净化人们心灵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前文已述,周恩来诗作,是周恩来精神的艺术载体。研究周恩来诗作,能积极顺应中央关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要求,让我们的干部、党员、师生、群众从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养成高尚的言行,愉快、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2、周诗研、读的现实意义 眼下,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抓紧实施之中。专家指出,"强化品德教育"、"凸现人文精神"、"倡导综合实践"、"突出信息技术",将成为新课改的四大亮点。其中,品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不断穿梭于校园内外,抑或出入信息高速公路,以便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其间,品德教育的直接或间接介入,将给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能够精心选择一个中华民族的丰碑式人物,从其作品中挖掘积极的德育因素,作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品德教育的原动力,那么,只要我们耐心引导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去学习、内化、发扬其优秀的精神(品质),我们的德育工作将有益于、有助于提供给学生们在新课程学习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那种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 开国总理周恩来便是这样一个丰碑式人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近年在全国高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谁是自己最尊敬的人。结果,周恩来的得票数遥遥领先,达百分之二十多。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显示,周恩来,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这位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凭着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不朽功绩,已在人们的心中牢牢立起了一座丰碑。 十几年来,天津南开大学、南京梅园中学、大连枫叶学校等单位,纷纷以创建"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周恩来精神为原动力的品德教育,收效显著,硕果累累。他们不仅从行政决策、班级管理、学科渗透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周恩来精神教育,还组织学生研读周恩来的诗歌、日记等作品,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沐浴道德的阳光。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党委、政府、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周恩来精神能不能代代相传?能否像上述学校那样,利用好伟人的遗著,尤其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伟人诗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把研读周恩来诗作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引导紧密结合起来,使青少年通过研读伟人诗篇,深切感悟伟人为人作文的风范,又红又专的风范,从而倍加珍惜前辈们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确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生观,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周恩来精神,最终使周恩来精神不仅再现于周恩来诗作中,更再现于中国未来一代人的言行中,并内化为他们的心理需要!参考文献:[1]周秉德:《周恩来诗联集笺注》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月版。[2]王全书:《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求是》2003年第20期。[3]殷仪:《<雨后岚山>鉴赏》《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47页。[4]洪迪:《现代诗美的创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235页。

一 春日偶成(二首)

(一 ) (二)
极目青郊外, 樱花红陌上,
烟霾布正浓。 柳叶绿池边。
中原方逐鹿, 燕子声声里,
博浪踵相踪。 相思又一年。
1914年

二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

(一)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二)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
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三)
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
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三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 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 虫声唧唧不堪闻。
1916年

四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9月

五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1919年4月

六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
……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望,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1919年

七 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

满园樱花灿烂;
灯光四照;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
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那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
可没有人来问他。
1919年

八 四次游园山公园

四次来游,
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松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
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九 生别死离

壮烈的死,荀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
死了,毫无轻重,
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
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
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
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
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1922年

十 千古奇冤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十一 为刘志丹陵题诗

上下五千年,
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
要数刘志丹。
一九四三年 周恩来敬书

毓秀钟灵怀大志,顶天立地在苍穹。
腾飞世界少年愿,独立人寰卅载功。①
必胜必成崇劲节,不卑不亢仰高风。
五洲四海歌英杰,万代千秋颂周公!

黄埔军兴亲讨逆,南昌举义贯长虹。
西京释蒋锋芒露,延水鏖兵气势雄。
辅弼中枢筹虎帐,驱除霸主壮东风。
鞠躬尽瘁为民众,矢志不移求大同!

刚柔兼备世推崇,文采风流一代宗。
电火行空腾烈焰,水银泻地任从容。②
抗衡权霸谋韬略,合纵环球树伟功。
雪压霜摧磐石立,丰碑不朽赞青松!

当年面壁图破壁,到老犹谈改造功。
一德一心为社稷,无私无畏斗魔凶。
遗言沥胆昭当世,忠骨成灰舞太空。
共产前程当计日,九泉还唱大江东!③
注:①周恩来少有大志,表露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中华腾飞于世界的宏愿。
②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对周恩来有极高的评价:“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
③周恩来垂危之时对邓颖超表示:“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周恩来写的诗歌不多,据说是为了不抢毛的风头,但也有精品
以下面这首最著名
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壁破,
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1)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2)“蹈海”(并非“韬海”!)指清末留日学生陈天华

春日偶成
其一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其二
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
相思又一年。

[注]这两首诗作于1914年,作者时年16岁。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注]此诗曾发表于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

<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

满园樱花灿烂
灯光四照
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
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哪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
可没有人来问她
[注]此诗选自1978年3月人民日报社《周总理诗稿》


与沈阳有关的诗句
1. 关于沈阳著名诗句 关于沈阳著名诗句 1.描述沈阳的诗句 戴梓·浑河晚渡 《辽海丛书》记载了戴梓曾为沈阳老八景之一写下的一首诗《浑河晚渡》,诗云: 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入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戌楼。 这首诗透过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描写,勾勒出了浑...

赞美沈阳北陵公园的诗句
1. 关于赞美沈阳的短篇诗句 关于赞美沈阳的短篇诗句 1.赞美沈阳的诗歌 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阳城北约十华里, 故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榜和神秘...

节物的网络解释节物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节物的网络解释是:节物“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高诱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节物的网络解释是:节物“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高诱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结构是:节(上下结构)物(...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一些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世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语言亮丽优美的诗句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自然地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

诗歌知识竞赛知识的资料?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参一、必答题:答对1题得10分。 1、诗经共有多少篇? 2、《诗经 采薇》中的“今我来思”中的“思”是什么意思? 3、《春夜喜雨》中的哪一句诗是诗人想到的? 4、《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

作文《踏青》的好句子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学生作文《友爱似金》的开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了王勃有关友情的千古名句;再如以话题“梦想”作文,一考生引用央视的一句广告词开头:“有梦想才有可能!”这种开头方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

周恩来八大精神
1、积极进取精神。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其次,是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全国解放以后,作为一国的总理,他经常...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意思...
”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 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 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

周恩来的童年
课外喜欢益智游戏,如爱玩“七巧板”.可以摆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文字,在小伙伴中,他摆得又好又快;又如把诗的字句打乱,看谁先拼成诗句,总是他拼得快,经常受到长辈们的夸奖。 清江就读 恩来六岁那年,(一九O四年)随父亲、生母、嗣母陈氏和弟弟全家六口人搬到清江浦的外祖母家居住。外祖父万青选(祖籍江西南昌)在...

周恩来小时候的成长故事
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