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革命的原因

作者&投稿:乐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东如今的局面到底是哪些因素所导致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已重置]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396888/answer/43702896
来源:知乎


首先,肯定跳不过去的是一战以来英法的作用——这和民族主义在中东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

二十世纪初,被列强虎视眈眈的奥斯曼帝国是可怜的。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帝国更大的问题在于内部政治专制且腐化。青年土耳其党人试图改变这一切,但是尽管推翻了在位的苏丹,随之而来的寡头统治却带来了新的麻烦——开始对外奉行亲德政策,对内推行进一步的“土耳其化”措施,严格压制包括人口占帝国大多数的阿拉伯人在内其他各个民族要求发声的机会。

一战的爆发顺理成章地让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站在了统一战线上。不过让人咂舌的是,英联邦军队针对土耳其的第一波直接攻击竟然以惨败收场,昔日的“西亚病夫”居然在加里波利的海滩上回光返照了-_- 最悲剧的莫过于英联邦军队中的澳新军团,他们绕了半个地球才赶过来结果一登陆就被凯末尔(没错,就是那位后来强力推行全盘西化的土耳其国父)指挥的炮火压制在了聊胜于无的临时掩体中,几天过后尸横遍野惨不能睹。。。这下你就不能怪英国佬开始放大招了,须知他们横行天下数百年除了靠陆军和皇家海军,最厉害的武器还是外交上的合纵连横。英国人同时联络了法国人、俄国人、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头接触分头许诺——虽然许诺的条件明显是彼此冲突的,但并不妨碍英国人在这五场戏中使用基本一样的台词——只要你能帮我搞垮土耳其人,以后中东就是你我二人的天下。什么,你还迟疑?我大英帝国靠信誉走天下,每次都是天下人负我,何时见过我负天下人?嗯?

后来的故事——包括被描绘得神乎其神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在内——大家都知道了,总之就是土耳其人随着汉斯们一起完蛋了,数个阿拉伯君主国建立了起来,而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在巴勒斯坦这块地方开始站稳了脚跟。这时的英国,俨然是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犹太民族主义的保护者自居的——嗯时代不同了,我们再也不是三百年前跑去美洲扩张自身版图的旧帝国了,英国现在是为受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进步势力了。

可是好景不长,在英国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一个致命的问题出现了:如果这些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解放运动彼此矛盾互相冲突,那该如何是好?——

如果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不希望看到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一个犹太国,英国你该怎么办?
如果受你保护的各个新生阿拉伯国家之间有矛盾,英国你该怎么办?
而如果一群泛阿拉伯主义者反对各地独立建国,认为所有阿拉伯人应该同属于一个祖国,英国你又该怎么办?

。。。。。。

是的,所有这些如果,在一战之后都成为了现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一战往后的英国对中东政策,一直在摇摆(伦敦:连贯性是什么东西?可以吃吗?):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先是发表对犹太人有利的《贝尔福宣言》,二十年后又发表压制犹太人的《白皮书》;先是支持伊拉克独立自强,后来又拼死拼活强行把科威特从与伊拉克合并的轨道中生拉硬拽了出来;先是愿意与纳赛尔为首的泛阿拉伯主义者保持合作,随后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和埃及大打出手。。。“为弱小民族出声”的自我陶醉不过就是一个幻影,英国人自己也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在不停地拆东墙补西墙。英国与中东各方共存共荣的可能已成泡影,现在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随机应变来勉强维护自身的眼前利益了。

法国人的局面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阿尔及利亚这个法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就不提了。在大叙利亚地区,法国人也遇到了层出不穷的麻烦,于是干脆把这个地方分成了六个“国家”分头管制。除了后来并入土耳其的哈塔伊和独立建国的黎巴嫩对法国人的印象还没有那么糟糕以外,剩下的四个“国家”——大马士革国、阿勒颇国、阿拉维国和德鲁兹国彼此之间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大家也已经忘记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压迫,只是觉得,奥斯曼时期至少大家还能表面上互相尊敬,现在的所有问题似乎都是法国人来了之后才有的。后来剩下的这四国勉强合并成了叙利亚共和国,终于在1947年摆脱了法国人的统治。
(法国人在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图,其中Sanjak of Alexandretta就是后来并入土耳其的Hatay。。。从这幅图中你就可以看见今天叙利亚内战屡拖不决的端倪了)(法国人在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图,其中Sanjak of Alexandretta就是后来并入土耳其的Hatay。。。从这幅图中你就可以看见今天叙利亚内战屡拖不决的端倪了)

除此以外,各个地区后来打起的旗号还有库尔徳民族主义,亚述民族主义,腓尼基民族主义,法老民族主义(对你没看错。。。这是埃及的一种民族主义——认为埃及人都是法老的传人,和阿拉伯人不应该有半毛钱关系)。。。简而言之,从一战结束之日开始,英法都逐渐意识到,在中东这个地区,民族主义的“革命浪潮”因自己的支持而兴起,但是随后演化出来的各式变种,已经越来越不是自己的双手所能控制的了。

——————————————————————————————————————

(2)要讲下冷战时期美苏(中)的争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对中东的影响

待到二战结束,英法都因为战争内伤流血不止而开始了全球范围的大撤退。我们一般都想当然地以为美苏两个新兴大国都忙不迭地希望两个老家伙赶快走人好赶快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白,但是事实是美苏两家都被英法跑路的速度惊呆了而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美国人本希望这两位北约的小伙伴在几个关键地域能撑得的久一点,结果英国人转进速度实在太惊人直接把巴勒斯坦问题抛给联合国,导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看局势要变立马开抡,一仗下来双方结怨更深,埋下了后来几十年战争冲突不断的恶果(下面会详细讲)。

本来跑就跑吧,可是跑到一半英法两个老家伙觉得自己缓过劲来了就开始各种反攻倒算,这下美苏都不乐意了,说好的本来让我们当接盘侠的呢你们杀回来是几个意思?所以在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时候,美苏两边施压成功地把英法撵了出去,然后开始了互相博弈。

一开始双方都认为自己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明天而战(这种热血漫的违和感是怎么出来的。。。),各自认为自己所代表的意识形态(苏联=共产主义+光环加成:Empire of Justice vs.美国=自由主义+光环加成:Empire of Liberty)是未来人类社会最光明的道路。在具体操作上,双方都表示支持民族解放,所以像犹太复国主义者和以纳赛尔为首的泛阿拉伯主义者都可能在某个时间段获得双方的共同支持。但是后来事态升级,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中东各方都必须要进行二选一的操作。苏联骂美国是帝国主义的变体,所有美国支持的都是殖民封建的残渣;美国骂苏联是专制主义的升级,只要苏联支持的都是残暴不仁的余孽。中国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也跳进来坑里来,开始骂美国后来骂苏联,只要你打着毛派的旗帜就是我的好兄弟,金钱武器教官管够。

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往后,意识形态的区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光靠喊口号来找朋友多麻烦啊,现在只要能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并且帮助我整死对面那个超级大国就行了。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君主国坚定反苏又产油,当然可以做美国的盟友,你要说沙特有一丁点自由主义的倾向我就呵呵了;叙利亚离苏联近可做跳板而又坚决反美,所以即使复兴党在各地屠杀共产党人,莫斯科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支持大马士革;

中国在70年代初开始的转变也大同小异,只要能赚小钱钱,谁管你家杀得兄弟反目婆媳不和——我一直在想两伊战争中双方士兵会不会经常怀疑为什么从对面缴获的海陆空军各种(低配)装备的出厂编号都和自己用的TM这么雷同——他们当然不知道在遥远的内蒙古草原上,本来因为“军队要忍耐”而穷得揭不开锅只能靠临时生产电冰箱维持运转的中国北方坦克制造厂,现在经常要发愁如何在一天之内接待伊朗和伊拉克两拨采购人员还必须得让他们见不到对方——最常用的解决方案是上午A组看草原骑马吃全羊,B组谈判卖坦克,下午AB两组对调。。。

美苏两个老流氓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管你的主张是什么,只要你在中东坚定反美/反苏,收益肯定不会太小;当然如果你摇摆或者两头不亲,极有可能发现同时涌来大量美金卢布,或者同时飞来大批手雷飞弹。冷战绵延几十年,极大地恶化了地区局势,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没能在这里扎下跟来,反而还加速了后来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抬头,各种本来要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中的残渣余孽才是真正地死灰复燃了。

——————————————————————————————————————

(3) 阿以冲突、“阿拉伯冷战”与教派之争

中东内部的冲突对今天的影响本来是分三个部分谈的,现在觉得可能合在一起能讲得更方便一些,因为三者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撕逼直到海枯石烂。。。阿以冲突的起因最直白了说就是,犹太人说这地方以前是我的而且我现在也没地方可以去了所以我要回来啦,阿拉伯人说你都几千年不回来了而且当年赶你们走的也不是我们你说要回来就回来啊那我们怎么办你赶快爱滚哪滚哪去——于是就是抡起来了。。。

而在所有不满意以色列建国的阿拉伯人中,最不爽的当然是纳赛尔主义的支持者和伊拉克/叙利亚两国的复兴党人,因为说白了纳赛尔主义和复兴党的价值核心都是泛阿拉伯主义,从伊拉克到摩洛哥都应该是属于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你一个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国插在我命门这儿是几个意思啊?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尤其是以维系各自王权为第一要务的阿拉伯君主国们,比如约旦、沙特、卡塔尔等,反而觉得以色列乃疥藓之疾并不是那么讨厌,相比之下纳赛尔他们才是心腹之患。

这就是所谓的“阿拉伯冷战”的发端——一个说革命棒啊所有阿拉伯人团结起来打碎枷锁!一个说传统好啊大家还是老老实实采油种田过日子要紧!——双方表面上都喊着打倒以色列,但其实互抡起来那才叫一个全心全意。埃及和沙特一方支持所谓“革命党”,一方支持“保皇党”,两边在北也门多次大打出手,打到后来连毒气弹都放了(这一点史学家们还在吵了当然。。。)。我们今天看到也门的局势乱成这样,总统被打跑了去找沙特求援,简直就是当年王室跑去沙特求援的翻版。

“阿拉伯冷战”虽然套用了“冷战”的名字,但实际上热斗不断,而且基本上都是比较原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活儿,对于现代战争所需要的真正战力的提升一点帮助都没有。当以色列因为纳赛尔的战争恐吓感觉自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于是决定孤注一掷在1967年先发制人袭击埃及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对面的埃及还把一大批主力放在了遥远的也门而不是临近以色列的西奈半岛,而且就算驻守西奈的埃军也还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也门那群也坦克都不会用的保皇党“叛军”。。。以色列一直以来诚惶诚恐整军备战都是以为自己要面对的是像苏军一样恐怖的武装,没想到现在面对的是这样的猪对手,六日战争中阿拉伯联军被吊打出翔也就不难理解了。

等到了70年代末,本身比较世俗的各种泛阿拉伯主义,因为被以色列终日吊打而已经名声扫地。辛辛苦苦熬了几十年,许多阿拉伯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国家依然是对内压迫对外征战,而且一如既往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除了少数权贵新贵,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依然没有改观,曾经一腔热血支持的美好愿景不过是一场幻梦。于是,宗教因素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复兴,重新开始在中东各国的政治生活中夺取话语权。历史上本来就一直流血的教派问题这时又愈发凸显了,而且这次连不是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也搅合进了包括阿以冲突在内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巴列维王朝一朝倾覆,霍梅尼王者归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开始输出革命,整个逊尼派世界(尤其是几个逊尼派占据上层但是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海湾国家和伊拉克)瞬间暴走。为了打压伊朗,各国出钱出力,两伊战争杀得血流成河,伊朗却依然不倒。在疗伤了十多年之后,趁着美国打垮萨达姆的机会重新扩张自己的影响力。逊尼派世界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所以在今日的叙利亚和也门,我们都能看见对什叶派政权的各种强力反制。
(2015年3月沙特空袭了什叶派为主的胡塞武装控制下的也门首都萨那,结果导弹落入难民营杀死40多人,现场一片残垣败瓦)(2015年3月沙特空袭了什叶派为主的胡塞武装控制下的也门首都萨那,结果导弹落入难民营杀死40多人,现场一片残垣败瓦)

——————————————————————————————————————

在最近半个世纪,所有中东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麻烦,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除了以上说的那些“大国”博弈,各个国家和组织之间因为这么多年的动乱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就比如在小国黎巴嫩,以色列支持马龙派基督徒;哈马斯、伊朗和当地的什叶派支持真主党;海湾各国、曾经在叙利亚只手遮天的阿萨德家族和巴解又支持过各式各样的逊尼派组织。。。如果没有外力强势介入,中东许多国家的内乱/再次内乱都只能说是迟早的事。

所以,想用一个因素就概括中东现今乱象的成因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内部的国家、民族和教派纷争本已不堪,英法美苏中等大国的外部干预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辐射。今天的中东,在上述五个因素的基础上,正在不断演化出让人更加瞠目结舌的新变种——没错我说的就是ISIS。

——————————————————————————————————————

只能说

中东本来就是一颗裂纹丛生的玻璃球,

在最近的一个世纪,我们大家一人一份力,把它彻底给玩碎了

而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那满地的玻璃碎渣割伤脚底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于1917年发表了《贝福尔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在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75000人。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人开始想甩掉这块烫手山芋。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4日16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
[编辑本段]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继续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负责调停的贝尔南多伯爵竟然遭到以色列恐怖组织暗杀身亡。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 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
[编辑本段]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编辑本段]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4月,叙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被以色列打下来,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战争眼看就要全面爆发。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余的南北和东面被敌国包围。就在敌人调兵遣将之际,以色列军队先发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袭击当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编辑本段]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编辑本段]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首先,民生凋敝、百姓贫穷是动乱的起因。从突尼斯到埃及,再到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约旦和摩洛哥等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似乎早已被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所抛弃。2008年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更是推波助澜,使这些多靠旅游、加工制造和外来投资的国家经济雪上加霜。仅以埃及为例,笔者曾在开罗常驻8年,与埃及各界人士和普通百姓都有接触,几乎没有感觉到埃及人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相反,因物价不断上涨而抱怨“今不如昔”的人越来越多。有报道说,40%的埃及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民众生活困苦,看不到前途,自然会“穷则思变”。动乱发生后,埃及政府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提高工资和退休金15%。

其次,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更使百姓心存不满。还以埃及为例,据统计,占埃及总人口20%的富裕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55%,他们或从政,或经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另外占人口20%的中产阶层,占有27%的社会财富;余下的占人口60%的低收入和贫困阶层,只拥有社会财富的18%。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势必让绝大多数处于下层的公民不满。

第三,失业率攀升,是年轻人不满乃至上街示威的重要原因。上面提到的那些中东国家,失业率一般都在30%—40%,甚至超过50%。虽然,埃及和突尼斯教育程度较高,许多年轻人都能享受大学教育,但往往是毕业即失业,自焚而不治身亡的突尼斯小贩就是这种情况。

第四,官员贪腐严重, 是引起社会不满的又一主因。在埃及,贪污受贿、收回扣、要小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普通埃及人的工资很低,一般官员的正当工资也不是很高。然而,作为中高级公务员的一些官员,月收入却比较可观,常常有能力盖楼。这些人的钱从哪里来,不言自明。政府官员贪腐,自然也是引起民众不满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报道,突尼斯的贪污腐败也相当严重,总统本·阿里的家族都有巨贪之嫌。

第五,体制僵化、改革滞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东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执政多年。83岁的穆巴拉克在位近30年,本·阿里也当了23年总统,萨利赫也已在也门掌权33年,利比亚的卡扎菲更是1969年上台至今。“老人政治”容易造成体制僵化。另外,“世袭制”在中东国家普遍存在。不要说王权国家,就是共和制国家的总统,也总是想把自己的宝座传给儿子。中东国家老百姓对此颇有微词。

第六,互联网推波助澜。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觑,突尼斯、埃及等国家的动乱,动员令都是通过互联网和微博网站发布和传播的。推特、脸谱等微博网站,对于挑动中东国家动乱,“功不可没”。互联网在中东国家缺乏必要的监管。2009年伊朗大选风波,同样是在互联网和微博网站的鼓动和促进下发生的。

以上诸点,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中东国家的动乱发生。当然,也应该看到,在此次剧变中,内因虽是决定因素,但外因还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埃及动乱为例,美国和西方进行了干预,只是显得有些左右摇摆,首尾不顾。尤其在穆巴拉克离职问题上,美国先是呼吁“和平过渡”,正常卸任;后又屈从民意,改变初衷,与埃及军方一道,“安排”穆巴拉克立即离职。致使穆巴拉克一天两易自己的决定,从绝不辞职到立即下台。

宗教及石油问题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
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苏东剧变原因:没有继承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成果,是封建文化社会主义;社...
最先发生的是卫星国纷纷要求脱离苏联控制;然后发生的是俄罗斯内部政权的动摇;最后是中间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这就是完整的苏东剧变。除了俄罗斯人希望保留苏联以外,剩下的加盟共和国和卫星国都希望独立,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的自治。因为他们之所以处于苏联之下,皆因俄罗斯的武力而不是其他原因,...

1、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转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 ...
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道路有以前的城市中心论变为农村包围城市,坚持武装斗争,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原因:1、中国地域差别大,地域广,当时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具备武装割据的条件。2、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民众愚昧,外强干涉,军阀林立,中央政府缺乏权威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失败原因: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①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②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苏联和东欧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严重弊端。一.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苏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对俄国社会主义前途问题,提出了许多疑问。托洛茨基认为,如果没有世界革命的爆发,俄国一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主张:...

请问独联体颜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西方国家对这些国家反对势力的怂恿和扶持,以及他们对这些国家进行的所谓自由民主的宣传,使得这些国家思想混乱,最终导致政权被颠覆。根本原因是原有的政治体制不得人心且死板和形势化,尤其是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想一想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和中国一样好,他们会被颠覆吗,当然不会!真因为...

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
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a苏东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动乱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东各国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d在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 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苏东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动乱 b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c 苏东各国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

革命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革命?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日本人将之略微扩大语义,亦用于共和制变革君主制,如率先称呼孙中山等人...

联系苏东剧变的检验教训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失败,苏东国家共产党政权亡党丧权,有其产生的必然原因,教训也是惨痛而深刻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确认识苏东巨变的本质与原因,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对于新时期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苏东剧变的本质与原因,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

二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勃兴的原因有哪些?
二战后,原来的各大资本主义强国遭到严重削弱,出现力量真空,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胜利为世界各国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让许多国家对现状感到不满。但是,这个勃兴只有一个短暂的时期,苏联在60年代...

旬阳县18449378716: 中东剧变的原因是?请多多分析,谢谢~! -
酆武来婷: 从三方面分析,第一:领土问题,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分别代表阿拉伯与犹太人;第二资源问题:丰富的石油与匮乏的水资源;第三宗教信仰.

旬阳县18449378716: 中东战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酆武来婷: 中东战乱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石油资源.石油资源特别丰富,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 其他原因有:为水而战:该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淡水资源缺乏. 为地理位置而战:“两洋三洲五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联系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沟通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特别是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为宗教文化差异而战:该地区的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三个宗教的共同圣城.

旬阳县18449378716: 发生中东战争的因素
酆武来婷: 呵呵!有外部因素和地区因素,外部因素是西方大国长期在此干涉中东地区内部的事务!其目的是为了掠夺资源【石油】,还有就是中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辖亚欧非三大洲咽喉,控制了中东也就意味着控制了世界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命脉!地区内部因为宗教信仰不同,领土争端,水资源争夺,等等这些导致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旬阳县18449378716: 导致中东乱局出现的原因有1民族问题2历史问题3大国介入4宗教问题 A124 B234 C123 D1234 -
酆武来婷: 真确答案应该是d,这几个原因共同导致了中东的动荡.中东地处亚欧非交界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它又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自从开通了苏伊士运河和发现石油以后,西方国家对这里的殖民经济体系并未结束,反之支持以色列与阿拉伯人的对立.这一政策更加剧了中东的动荡.

旬阳县18449378716: 中东战争的主要原因 -
酆武来婷: 利益冲突

旬阳县18449378716: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
酆武来婷: 起因很简单,中东阿拉伯国家不愿意看到犹太人在那里建立国家.在以色列宣布成立后周边阿拉伯国家都对以色列宣战.

旬阳县18449378716: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 -
酆武来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犹太人在二战中被德国人屠杀了很多,联合国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就把犹太人安置在现在的以色列,由于当时,以色列被分得的土地多于阿拉伯人的土地,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满,于是,阿拉伯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以色列发动了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1948年5月15日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发生的战争,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旬阳县18449378716: 中东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酆武来婷: 钱,石油,大国和大国之间的交界地

旬阳县18449378716: 中东战争是什么原因?
酆武来婷: 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后22小时,埃及等国不承认以色列建国,大举入侵,他们好像憎恨犹太民族.

旬阳县18449378716: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酆武来婷: 1.直接原因:争夺土地或运河主权,争夺水源等. 2.根本原因:大国在这一地区的争霸. 3.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4.欧洲、亚洲、非洲;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黑海. 5.石油资源;水资源. 6.地处三洲的交通枢纽,有苏伊士运河沟通三大洲,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