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以赋于民”和“夫农,天下之本也”反映了什么政策?

作者&投稿:房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沫者,原文和翻译~

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
曹沫:“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城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齐桓公大怒,想要反悔。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扩展资料:
作品出处,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
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曹沫
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
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
有诗单道曹沫劫齐桓公一事,此乃后世侠客之祖。诗云: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一说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

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文帝(前202—前157)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前188—前141)

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陆贾

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经常在汉高祖的左右,出谋划策,或出使诸侯。他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里的话。汉高祖谩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说:你给我写些文章,分析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于是陆贾写了12篇文章,呈送汉高祖,称为《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以上见《汉书》卷43《陆贾传》)。《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压制)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烦,天下愈‘乱’(指农民起义);法愈滋,而奸愈炽(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残暴烦苛)而用刑太极(过)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壮者耕耘于田”等语,主张让农民有种地的时间。

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据《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第一,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第二,汉武帝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
第三,汉武帝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
第四,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共同防御并打击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随后,中亚、西域各国以朝贡为名,经常到长安访问和贸易。中国和西域各国之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从西汉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续了1000多年。
第五,汉武帝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汉武帝使越族三个部落归属汉室后,把他们迁移到长江、淮河、南海等地,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居,彼此逐渐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来没有完成的“大统一”局面。汉武帝在开拓西南地区的过程中,把铁制生产工具和较高的汉族文化传到这些地区,或多或少地破除了这些地区的闭塞性,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六、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在位时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还在秦朝开成的郑国渠旁边开了6条辅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士兵堵住了黄河决口。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屯围、屯垦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他还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量吏禄, 度宦用,以赋于民。
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以上措施,反映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当高祖和汉文帝时期,特别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和发展农业生产,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稳定。

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文景时期重要的成就在于重视农业,以农为本,保护小农和小农经济,认识到小农生活安定和小农经济繁荣是国家统治安定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问大家一个问题,饥饿跟饥渴的意思和含义?大家踊跃回答啊!
饥饿和饥渴是两个常用的词语,它们都与人的生理需求有关,但是它们的意思和含义并不相同。饥饿主要是指肚子空,想吃东西;而饥渴除了指肚子空想吃东西,还可以引申为对性、知识等其他精神层面的需求。例如,“他对知识有一种饥渴的追求”就是用饥渴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的强烈渴望。因此,饥渴比饥饿更能...

汉高祖的政策题目~~~
”《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刘邦是好皇帝吗?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2、轻徭薄赋。刘邦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 ,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让士兵...

饥饿的意思
肚子空而想吃东西。饥饿,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ī è,释义为肚子很空,想吃东西、歉收;也指饥饿的人。引证解释:肚子很空,想吃东西。《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汉书·高帝纪》:“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秦牧《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的朝代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浅析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制度对秦汉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总结汉高祖诏书里的内容,主要...

汉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具体制度如何?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中国历史 问题速解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饿了肚子老咕咕叫怎么才能不叫
吃饱了就不叫了。可以喝水,吃点零食。

为什么刘邦一个痞子皇帝到成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道家思想成功治国的光辉典范。同时他还下令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

张店区18714601520: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天为庶民(汉高祖语) -
齐柄内消: 赦免在战争中因饥饿自卖为奴的人为庶人并推行休养生息和废除奴婢的政策.

张店区18714601520: “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以赋于民”和“夫农,天下之本也”反映了什么政策? -
齐柄内消: 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文景时期重要的成就在于重视农业,以农为本,保护小农和小农经济,认识到小农生活安定和小农经济繁荣是国家统治安定的基础.

张店区18714601520: 帮忙翻译汉书高帝纪中的一段 -
齐柄内消: 高皇帝于是西都洛阳.夏五月,士兵都复员回家.高帝下诏说:“诸侯后代在关中的,免赋役十二年,回乡的减一半.以前有的民众聚集躲在山泽中,没有户籍,今天下已安定,让他们各回原县,恢复原来的宅田爵位,官吏讲解法律条文分辨义...

张店区18714601520: 词语"饥饿"的意思是什么? -
齐柄内消: 基本解释 [hunger;starvation] 饿 免于饥饿详细解释 1. 肚子很空,想吃东西. 《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汉书·高帝纪》:“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

张店区18714601520: 词语"饥饿"的意思是什么? -
齐柄内消:[答案] [hunger;starvation] 饿免于饥饿1.肚子很空,想吃东西.《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汉书·高帝纪》:“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若没有这...

张店区18714601520: 汉高祖哪方面值得敬佩?汉高祖哪方面值得敬佩
齐柄内消: 汉高祖的文治天下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 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

张店区18714601520: 《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 -
齐柄内消: A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饿……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即可知第①项的表述错误,第②④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由题目中的信息“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即可知第③项的表述正确.故本题应选A项.

张店区18714601520: 《孟子·告子下》 -
齐柄内消: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