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选择木构建筑

作者&投稿:尾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古代的中国建筑师,为什么普遍采用木结构?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从反证的方法入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推翻所谓“材料决定说”,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当然,若从理论上,将这一问题阐释的十分清楚,还需要大量考证发掘与旁征博引的功夫。但无论如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西方传统建筑各有其最可宝贵的优点。西方建筑的优越之处大家谈论的比较多了,而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中国古代选择木构建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建筑目的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意思就是宫殿、房屋的制造,是为了便利活着的人。

包括中国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也是为了给神佛的造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所以着眼于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二、文化取向方面。

中国人古代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

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

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三、建筑理念方面。

在建筑理念上,中国人更多地追求的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在《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两个方面,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激荡中成为新的和谐体。显然,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

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

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扩展资料:

木构建筑的优点:

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1、人的观念所决定

明代有一名造园学家,姓计名成,字无否。他写了一篇关于造园的著作,叫做《园冶》。他的观点是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物可传至千年,人生却不过百岁。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应该和预计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适应便足够了。

何苦希翼子孙后代在自己创立的环境下生活呢,何况他们也不一定满意我们的安排(见《园冶》卷一第五节)。在城市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这也难怪中国会出现如此之多木构的“临时建筑”。

2、中国古建筑发展缓慢


有些人曾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武断的说,长期以来,毫无变化,千篇一律,毫无进步可言。中国建筑“统一和连续的发展”其实也是出于“毫无变化”的概念。

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直至今日外国人也极多抱有此观点,例如在《世界艺术宝库》一书中,有关中国部分也有类似的话“中国艺术显示出一种风格的发展历史经过几个世纪仍然保持不断,一经确立,很少主题会无故消失,几个世纪以后还会重复一定的意匠和风格”。

这就是为什么到清代中国还会出现大量木构建筑。中国古代显然未完全将建筑看作是一门艺术。

3、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决定

即所谓“又好又快发展”。当时政策是在“满足最大限度的要求”和“尽量节省人力、物力”的矛盾下制定出来的,在当时每当有奢侈风气盛行时就会有”仁俭自知“的皇帝的反浪费政策所禁止。这种矛盾就迫使在技术上来想办法加以解决。

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方面,比起石头建筑就优越多了。中国的建筑的思想就是在矛盾下产生和发展的,是在种种清规戒律下表现出其顽强和适应性和生命力的。

中国之所以放弃发展永久性、纪念性的砖石结构建筑,专筑发展混合结构的木构建筑,相信就是解决此矛盾的办法。

4、宗教信仰和神权观念问题

中国历史不存在神权驾驭一切的时期。一本西方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建筑史。即涉及到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本观念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谓”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

”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却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坚持木结构原则与此有很大关系。

扩展资料:

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当然,若从理论上,将这一问题阐释的十分清楚,还需要大量考证发掘与旁征博引的功夫。

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

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图)



科学实证之理由:
1,材料来源
中国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木材加工容易。

2,经济性
一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水平低,经济水平貌似和建筑材料选择并无多大关系。
另说是木结构建筑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反映在:
建筑时间短,用材少,节约劳动力

3,早期社会制度
一说与奴隶制度:由于砖石建筑需要大量劳动力集中工作,但中国文化形成初期,中国并没有成熟严格的奴隶制度,故无法实现砖石结构建筑。
一说与神权制度:从没有出现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时期。

4,灵活性高,适应性强
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和很好的抗震性能。

思想文化之理由:
1,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以自然生灭为定律,建筑如车,衣,器皿等,时得而更换之。

2,人本思想,“人”是“暂时”的。

在古代,钢筋混凝土、金属材料等还没研究出来。石头比较重,不经济,木材比较轻而且易得,遍地可伐。另外,选择木构建筑也是从远古巢居习惯沿袭下来的,比如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子。

  尺度适宜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殿堂室内空间结构图

  “材料决定说”和“技术决定说”都难以成立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从反证的方法入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推翻所谓“材料决定说”,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当然,若从理论上,将这一问题阐释的十分清楚,还需要大量考证发掘与旁征博引的功夫。但无论如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西方传统建筑各有其最可宝贵的优点。西方建筑的优越之处大家谈论的比较多了,而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为什么大量使用木材
通过对古建的了解,我提出我的看法:1.木材便宜,并且取用方便,成本较低,拿铜和木相比,木材的成本低很多,并且满山遍野都有,随取随用,其他金属如铁,铜,金,银等和盐一样由朝廷管控,一般老百姓也买不到,就是使用,也有等级制度,什么样的官员用什么样的材质形状都有规制,越制的话小则挨...

中国古建筑为何多用木?
要么就要话大价钱去打磨石材,成本又很高。选择木材造房屋比起石头做的房屋,在建造搬运原材料的过程也会轻松很多。就会减少建造房屋的成本。还有很多的木材因为耐腐蚀性和特殊的香气从古代就被那些达官贵人所青睐,就使得木材的地位上升,人们也愿意去追求那些大家公认的优质材料。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常用木雕呢?有什么说法吗?
古代建筑都喜欢用木质的雕刻,因为木质的建筑本身就是非常耐用的,而且很多上讲究的木制品甚至是经久不衰的,而且木制的产品非常好雕刻,很多龙凤神兽在雕刻方面是非常棒的,而且一些红木、桃木的雕刻还有驱魔降妖的意思,所以古代建筑喜欢用木质的。而且在古代雕刻中,无论是石雕还是砖雕都比不上木雕来的...

中国建筑为什么采用木结构的
1、建筑目的方面。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2、文化取向方面。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中国人最崇尚的五...

为什么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石材结构为辅
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大量古代建筑都是木质的,这与古希腊、罗马遗迹完全不同。三、中、西历史文化方面:如果在深入探寻中国古代中国建筑为何多用木而少用石,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中国现存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

为什么中国的古代建筑选用木材而不是西方的石材呢?
阴阳术中,认为活着的人应该住在阳气重的地方,而木的属性就是阳,石的属性就是阴,可以看出绝对不会有人愿意住在是房子里,而放死人的地宫往往就是石头搭的。总结下,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的选择,首先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对于房屋价值观念集中在房屋的...

为什么中国人数千年坚定不渝地选择木结构建筑系统?
中国古代木结构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和重要特征。自上古时期出现了“巢”与“穴”两种原始的居住形式时开始,即产生了木结构的原始雏型。文献中关于上古时期“构木为巢”的记述,无疑是对木结构萌芽状态的描述。就穴居来说,袋状竖穴的穴口,也必然要采用树木的枝干和草木支条编扎而成的支撑结构和覆盖...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而不是石质结构
木质结构就不一样了,通风好而且保温性能还非常不错,住起来非常舒服。中国古代也有石头做的房子,不过大多都是给死人住的,陵墓采用石质结构,活人住的木质结构,这也暗含木是阳性,石是阴性的特点。除了木质结构适合中国人居住之外,还有几个原因导致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都是木质结构。在商周时期,利用石料的...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的缘由: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1,森林资源丰富。2、比石材轻便,3、简单易加工。4、易修复

咸阳市19155877389: 为什么古代建筑多是木建筑? -
度涛组织: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

咸阳市19155877389: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
度涛组织: 1,森林资源丰富.2、比石材轻便,3、简单易加工.4、易修复

咸阳市19155877389: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木构架的原因是什么 -
度涛组织:[答案] 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

咸阳市19155877389: 为何木结构建筑会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请大家讲解详细点,考试要考的,谢谢...... -
度涛组织: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其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种: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

咸阳市19155877389: 为什么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多是木制结构 -
度涛组织: 大概是因为材料易得,搬运方便.在古代有一种叫做榫卯的技术吧,就是全部用木头拼接而成,连钉子都省了

咸阳市19155877389: 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用木材 -
度涛组织:[答案] 1,材料来源 中国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木材加工容易. 2,经济性 一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水平低,经济水平貌似和建筑材料选择并无多大关系. 另说是木结构建筑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反映在: 建筑时间短,用材少,节约劳动...

咸阳市19155877389: 中国古建筑为什么会发展为木构建筑 -
度涛组织: 中国建筑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主要是基于当时的认识和要求来取舍的.”中国建筑“尽量使用各种材料,使之能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除了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外,由'火'而生出来的砖,瓦,金属等人工材料也逐渐介入,使其在建筑构...

咸阳市19155877389: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而不是石质结构 -
度涛组织: 中国是典型季风气候,夏天酷热难耐多雨潮湿,而冬天却寒冷异常,如果采用石头作为建筑主体材料,夏天室内就会有积水还会发霉,让人苦恼不堪,到了冬天更是极难保温严寒彻骨.木质结构就不一样了,通风好而且保温性能还非常不错,住...

咸阳市19155877389: 为什么中国的古代建筑选用木材而不是西方的石材呢 -
度涛组织: 石头建筑更有利于防御,所以古代中国的城墙是石头的,甚至著名的长城也是石头的.但是城池常毁于战火,所以石材建筑很少能看到,除了长城.在大城之中,不需要考虑防御的普通建筑,就不再需要石头了.而且普通建筑基本都是建筑群,...

咸阳市19155877389: 为什么我们的古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而非石材? -
度涛组织: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1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