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谁主持测定子午线的长度

作者&投稿:戚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代谁主持测定子午线的?~

世界最早测量子午线的天文学家是我国唐代的僧一行 子午线即经线,它是地球上通过南北极的假想线。测量子午线的长度,与测知地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我国和世界上最早发起和组织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活动。]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显位。为沽名钓誉,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几次欲与结交,但张遂不愿与之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座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的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

在张遂以前,天文学家包括象张衡这样的伟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张遂却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张遂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动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动的结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动的观点,但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张遂是重视实践的科学家,他使用的科学方法,对他取得的成就 有决定作用。张遂和南宫说等人一起,用标竿测量日影,推算出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张遂设计制造了“复矩图”的天文学仪器,用于测量全国各地北极的高度。他用实地测量计算得出的数据,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准确结论。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历法家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公元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张遂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他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日本曾派留学生吉备真备来中国学习天文学,回国时带走了《大衍历经》一卷,《大衍历主成》十二卷。于是《大衍历》便在日本广泛流传起来,其影响甚大。此外,张遂的天文学观点,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早一千多年。称张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是丝毫也不过分的。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显位。为沽名钓誉,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几次欲与结交,但张遂不愿与之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座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的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

在张遂以前,天文学家包括象张衡这样的伟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张遂却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张遂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动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动的结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动的观点,但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张遂是重视实践的科学家,他使用的科学方法,对他取得的成就 有决定作用。张遂和南宫说等人一起,用标竿测量日影,推算出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张遂设计制造了“复矩图”的天文学仪器,用于测量全国各地北极的高度。他用实地测量计算得出的数据,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准确结论。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历法家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公元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张遂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他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日本曾派留学生吉备真备来中国学习天文学,回国时带走了《大衍历经》一卷,《大衍历主成》十二卷。于是《大衍历》便在日本广泛流传起来,其影响甚大。此外,张遂的天文学观点,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早一千多年。称张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是丝毫也不过分的。

僧一行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显位。为沽名钓誉,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几次欲与结交,但张遂不愿与之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座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的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

在张遂以前,天文学家包括象张衡这样的伟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张遂却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张遂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动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动的结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动的观点,但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张遂是重视实践的科学家,他使用的科学方法,对他取得的成就 有决定作用。张遂和南宫说等人一起,用标竿测量日影,推算出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张遂设计制造了“复矩图”的天文学仪器,用于测量全国各地北极的高度。他用实地测量计算得出的数据,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准确结论。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历法家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公元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张遂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他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日本曾派留学生吉备真备来中国学习天文学,回国时带走了《大衍历经》一卷,《大衍历主成》十二卷。于是《大衍历》便在日本广泛流传起来,其影响甚大。此外,张遂的天文学观点,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早一千多年。称张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是丝毫也不过分的。

僧一行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

僧一行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东西南北方向是谁确定的?怎么解释东西南北呢?
因此,可用太阳和物体的阴影概略地测定方向。 俗话说:“立竿见影”,用一根标杆(直杆),使其与地面垂直,把一块石子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约10分钟,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B处时再放一块石子,将A、B两点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指向是东西方向,与AB线垂直的方向则是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

罗盘各层表示什么意思
第十五层是外盘缝针,子午对准内盘的子癸、午丁之间,处于二十四山方位向左错开半路,指向*影子午。 第十六层与第八层相同,但错开。 第十七层与第十一层相同,但错开。 第十八层是宿度五行。 第十九层是周天宿度,即二十八宿。 以上介绍的是一个十九层罗盘的情况,至于三十余圈、四十作圈的罗盘,又加上八...

在地球说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地图是什么样子的?那时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是外出狩猎和出门劳作或旅行的指南。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诞生了地图。《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

周金祥山道泥泞日记大全
棺入穴,地师用司南测定棺向令丧夫调整,完后,众人散去,牌位带回。接下来是回土砌墓。 中午是白喜事正宴,东两桌拼一起,丧夫坐着,有两桌菜,且肉管饱、酒管够。梅父、叔、姑爹、小周等依次来敬丧夫酒,说些辛苦、感谢之类。而后的三朝、一七、满月等,小周上班,都不在现场。周年,小周已调平田才同梅...

求解罗盘的意思
罗盘,又叫罗经仪,是用于风水探测的工具,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宙不和谐就是凶。于是,他们凭着经验把宇宙中...

现代城市风水如何用风水罗盘准确测量度数
现代城市风水要风水罗盘准确测量度数,下盘最关键,因为这是看风水的第一步,如果方法掌握不正确,以后所有的排盘都是错误的。所以要仔细测量不得马虎!对于初学者,建议使用方盘,也就是盘底为方型,中间罗盘可以转动的哪种,如果是新买的要先校正刻度,以使天池底的子午红线对准南北0度与180度,每次...

如何使用罗盘定朝向
3、子午卯酉甲庚丙壬属火。 4、辰戌丑未属金。 5、寅申巳亥属水。四、八卦属性: 1、木克土为财。 2、水生木为贵。 3、木见木为旺。 4、木生火为泄。 5、金克木为杀。使用方法: 如坤山艮向兼未丑,坐丁未向丁丑分金,升卦四爻,变成卦“雷风恒卦”查《巨门八局抽爻换象》。坐山升卦四爻、变成...

张衡的品质
球体的外面装有几个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凡是张衡当时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了浑天仪上。 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动转动,张衡又利用水力推动齿轮的原理,用滴壶滴出来的水力推动齿轮,带动空心铜球绕轴旋转。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等。这样,人们...

古观象台在清代时增加了什么仪器?
两圈的交点,靠近北极者为夏至点,靠近南极者为冬至点.最里面是黄道经圈,用铜轴贯于黄道南北极.支撑子午圈的是一个半圆形云座,座下用两条相背升龙支撑,下接斜十字交梁.此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黄道经度和纬度以及测定二十四节气.由于我国历代天文学家对黄道坐标系统并不十分重视,因此,该仪制成后使用...

汉朝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和什么?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不准,又被调到朝中做尚书,但只任职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一岁。 《灵宪》 张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学著作,以《灵宪》最为著名。这是一部阐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们的运动的天文理论著作,代表了张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但还是提出...

太原市15259523972: 唐朝是谁主持测定子午线的长度 -
苍梧松当归:[答案]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显位.为沽名钓...

太原市15259523972: 唐朝哪位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 -
苍梧松当归: 唐代僧一行(683-727年)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僧.本名张遂.武则天侄武三思想借重他的声誉,要与他结交,他拒绝了,隐入嵩山,削发为僧,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时礼迎他至长安,向他求教治国之道.721年,玄宗下诏让他修订历法...

太原市15259523972: 唐朝时,编制了《大衍历》,并且第一次对子午线的长度进行了测算,这位天文学家是() -
苍梧松当归:[选项] A. 甘德 B. 石申 C. 僧一行 D. 郭守敬

太原市15259523972: 唐代有位世界上最早测量子午线长度的天文学家是谁? -
苍梧松当归: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我国和世界上最早发起和组织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活动.

太原市15259523972: 我国古代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的天文学家是 -
苍梧松当归:[答案] 一行(683~727),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

太原市15259523972: 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是?他还是世界是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
苍梧松当归:[答案] 僧一行.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僧一行,本名张遂,683年-727年)是中国唐代的天文学...

太原市15259523972: 世界上第一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哪个? -
苍梧松当归:[答案] 僧一行

太原市15259523972: 唐代谁主持测定子午线的? -
苍梧松当归: 世界最早测量子午线的天文学家是我国唐代的僧一行 子午线即经线,它是地球上通过南北极的假想线.测量子午线的长度,与测知地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太原市15259523972: 唐朝是谁主持测定子午线的长度 -
苍梧松当归: 唐代高僧 法号一行

太原市15259523972: 世界上最早准确测量子午线长度的是我国唐朝天文学家( ).
苍梧松当归: 正确答案:A 解析: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僧一行建议进行了世界上子午线(经线)一度弧长的第一次实测工作,比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刺子密于814年进行的实测早90年.所以选择A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