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事迹?

作者&投稿:蹉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介之推的生平事迹~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臣子,骊姬之乱发生时,他跟随重耳出奔,但是当晋文公即位时,晋文公忘记了他的功劳,而且他不敢向晋文公请求俸禄赏赐,所以他感到委屈。他决定和他母亲隐居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晋文公后来发现自己的错,但是他找不到介之推,因此把一块田奉给介之推,作为他的祭奠。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绵山。补充修改: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介之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介之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介之推母子守志被焚。文公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介之推忌日焚火寒食,是为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介之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介之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晋献公倒行逆施导致晋国内乱,诸王子被追杀逃离晋国,公子重耳在外避难。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
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发誓日后一定回报。

后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有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写了一首诗贴于宫门之上。晋文公看后突然悟到:这是介子推在怨我啊。于是派人去找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和母亲搬走隐居,不知所踪了。
后来经多方打听,得知介子推母子隐居在介休绵山,于是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但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不出来。就在晋文公一筹莫展时,手下人献计策:介子推是孝子,如果大王四处点火,火烧绵山的话,介子推为了母亲的安危也要逃出山,这样大王岂不是能将他找到吗?

晋文公听后,觉得是一个好办法,于是下令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没想到大火席卷整座绵山后,也没有见到介子推背母亲逃出来。

扑灭大火之后,晋文公令军队搜山,结果发现,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当即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全晋国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介子推

--------------------------------------------------------------------------------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介子推

--------------------------------------------------------------------------------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介子推的故事简介是什么
1、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奚齐能继承王位,策划了一场阴谋,导致太子申生遭受杀害。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逃避这场灾难,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在此期间,忠诚的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重耳身边。2、有一次,重耳饥饿到生命垂危,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

介子推割肉救主的故事重耳传奇介子推堪称忠臣典范
1. 介子推,晋国之子,以割肉救主之壮举,被誉为忠诚之极的楷模。当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的饥饿时刻,他竟毅然自割股肉,喂食重耳,此事迹流传千古。2.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太子申生自杀,重耳亦被迫流亡。二十载流亡生涯,重耳历经磨难,终成春秋五霸之一。介子推,便是那忠诚陪伴其左右之人。3. 重耳...

春秋时期介子推忠孝事迹的发生地和影响?
1. 介子推的忠孝事迹主要发生在今天的山西省,尤其是他的故乡——山西介休,这里是他的隐居地和他的事迹发生地。2. 介子推,本名介推,尊称为介子,出生于闻喜户头村,成长于夏县裴介村。他的忠诚和孝心在“割股奉君”这一壮举中得到体现,他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选择隐居而不求功名,这种高尚的...

清明节源于介子推的传说,介子推有什么故事吗?
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重赏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这是恰好周王室内乱,晋文公便出兵勤王,成功平息内乱,晋文公也逐渐成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 介子推的忠诚事迹记载于《春秋左氏传》,其中描述了他为救晋文公重耳,自割大腿肉以供其食用的壮举。2. 晋文公在返回晋国并成为国君后,忆起介子推的大恩,但介子推却因不愿受禄而隐居,并与母亲一同在山西绵山生活。3. 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下令焚山,但介子推与母亲宁愿烧死也不离开...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介子推割股救过重耳,为何重耳最后却烧死了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就留下了忠孝节义的美名。以上内容基本出自文学性的作品,比较权威的史料对以上的内容却基本没有记载。为了还原介子推,我们抽取一些相关史料,对介子推为人处世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实的了解。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

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以忠孝闻名,为纪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山西介休?
介子推的忠孝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事迹被记载在《春秋臣传》等史书中,并在后世的艺术作品中广为传颂。为了纪念介子推,人们在介休市建立了介子推庙,并在每年寒食节期间举行纪念活动。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此外,介子推的故事也在山西省原平市的天涯山风景区有...

春秋时期的介子推都为晋文公做了哪些贡献?
1. 在晋文公重耳还是公子的时候,为了躲避兄弟们争夺王位的祸乱,他带着包括介子推在内的几个大臣流亡国外。2. 流亡生涯中,公子重耳历经艰难,甚至在饥饿到几乎丧命的时候,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充饥,这使得公子深受感动。3. 重耳即位后,想要封赏介子推等忠臣,但介子推却选择隐居,不愿...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子推的名人事迹200字 -
漫征卡马: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子推是谁?有过那些事迹? -
漫征卡马:[答案] 介子推,春秋时期人,重耳(献公子,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当年介子推陪重耳出逃各国,曾经割自己的肉给没饭吃的重耳吃,使重耳度过难关,但后来重耳即位后把他忘了,于是他隐居了.但某天重耳又想起介子推来,觉得有愧,要他出...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子推故事 -
漫征卡马:[答案] 介子推的故事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子推的故事(关于介子推的故事的基本详情介绍)
漫征卡马: 1、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2、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3、死后葬于介休绵山.4、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关于重耳、介子推的故事 -
漫征卡马: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子推的故事 -
漫征卡马: 春秋时期,晋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大家万分着急,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关于介子推的孝的故事最好长一点,能反映出他的孝的故事 -
漫征卡马:[答案] 春秋时期,晋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大家万分着急,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地流下...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子推是个什么样的人 -
漫征卡马:[答案]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子推的故事 -
漫征卡马: http://baike.baidu.com/view/19414.html?wtp=tt

漾濞彝族自治县18016401663: 介之推 是个怎样的人?对他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
漫征卡马:[答案]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 一切都是史书记载,真实性无从考究 现在是不图虚名的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