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起因,经过和意义

作者&投稿:禤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单的概括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3、结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扩展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1、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

2、经过: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出发,11月湘江之战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强行渡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党中央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3、意义: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扩展资料: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西安事变形成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成长壮大并成为全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意义,并最终在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1、起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3、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伴随着作战的胜利,没有沿途作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会师的出现。所以会师本身就象征着胜利。在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奋战,如红二十五军的袁家沟战役,毙敌300余人,俘敌14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等,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其中遵义之战,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歼敌5000人,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等;红二、红六军团的龙家寨战役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枪2200余支,等等。红军在这些战斗中,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英勇的作战和灵活的战术取得惊人的胜利,然后才实现了会师。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一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4日会师,25日即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但是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28日,贺、任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再次建议“暂时集中行动”,接着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龙家寨战役,对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红军每次会师后,紧接着就是战略作战的胜利。如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随即在中央统一指挥下打了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又如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会师后,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打了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但大振了我军的声威,而且对分化敌军营垒、促进逼蒋抗日的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作用。主力红军会师后,就能在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较大的歼灭战。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大义凛然的政治行动。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的那样:“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伸张了长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师出有名,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敌人,红军北上抗日就获得全民族的拥戴。而反动军队对红军的“剿杀”就把自己摆在抗日的对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对。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在党内存在着“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择上,党中央、毛泽东坚定地坚持北上抗日,并以此团结了全党和全军,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无理,是逃避。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分裂危险。

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革命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红军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就成了战略转变的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说明红军长征会师后,党中央、毛泽东可以在相对稳定的(较之长征中被围追堵截的作战环境而言)“大本营”内筹划和决定政治战略方面的问题了,可以出台新的战略了。如果说长征胜利是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那长征只是实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长征是结束了,但抗日没有结束,还必须把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而这一切,只有在红军会师后才能贯彻实行。事实说明,红军会师后,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影响很大,以至于发生“西安事变”,促成建立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

1、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如何写好一件事起因 经过与结果
1.弄清记叙的六要素 写一件事要做到清楚、明白,就是要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和事件的起 因、经过、结果向读者交代清楚,以便读者掌握事件的全貌,进而正确地理解这件事所 揭示的思、想意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记叙的六要素。 其中,*^牛的起因、经过和...

徐州会战之淮河战役的起因和经过是怎么样的?结果如何?
而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已经在青岛登陆,这是日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第五师团刚参加了忻口会战,士气正盛,日军大本营给他们的命令是,从青岛登陆,沿台潍路从津浦路北段侧面攻占临沂,然后从这里直下徐州。 第五师团的参战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般随时要插入我们的心脏,为了阻击第五师团的南下,李...

莱克星顿战役起因
莱克星顿战役起因 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方面都发展的十分迅速,当时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了。这就使得英国人产生了向外扩张的想法,凭借英国强大的综合实力,这种想法很快成为了事实,主要标志就是英国开始在别的地区建立殖民地。 在当时,英国不断压榨自己殖民地上的原始居民,特别是压榨北美地区的人们。在十...

对雅克萨之战的真相解说
在1685年至1688年间,清朝和沙俄之间发生的雅克萨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事件。这场战争引起了全球各地的关注,也因其起因和结果而备受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背景、战争起因、战争过程及结果等方面,为您详细分析清朝与沙俄之间的雅克萨之战的真相。不容错过的历史盛宴,快来跟我们一起走近这场震撼世界的...

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_百...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欧洲西线: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

有关林冲的情节名称和起因经过结果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被被分配负责看守天王堂,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他在草料场看守时,又遭到陆谦、富安(高衙内亲信)放火暗算。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林冲才幸免于难。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2、误入白虎堂 ...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爆发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战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战后,中国等亚洲和欧洲...

“一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2、经过:...

铁杵成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读音: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

永昌县13389916523: 长征的经过,原因,意义 -
成王缪珍珠:[答案] 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经过忘了= = 意思是 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是中国转危为安 八下的时候老师上课讲的,有正确率的

永昌县13389916523: 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意义? -
成王缪珍珠:[答案] 原因:红军第五次“围剿”失败 意义:红军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永昌县13389916523: 简单的概括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
成王缪珍珠:[答案] 原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经过:很长说不清,但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可名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结果:经过1934.10——1936.10的长...

永昌县13389916523: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范围、意义 -
成王缪珍珠:[答案] 红军长征是因为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1934年10月出发,中途经过十余个省份. 红军长征主要给共产党保留了武装力量!

永昌县13389916523: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
成王缪珍珠:[答案] 时代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

永昌县13389916523: 概括介绍长征的原因、意义以及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
成王缪珍珠:[答案]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意义是开创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事件有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

永昌县13389916523: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
成王缪珍珠:[答案] 意义: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有宗旨,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永昌县13389916523: 简答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意义.简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
成王缪珍珠:[答案]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根本原因:博古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意义: 一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 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

永昌县13389916523: 红军长征起止时间、地点、典型事迹和所经地形区、转折点及意义 -
成王缪珍珠:[答案]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个:江西(赣)、福建(闽)、广东(粤...

永昌县13389916523: 关于红军长征,请回答1、长征的原因,开始和胜利会师的时间及标志.2、红军是如何转危为安的?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成王缪珍珠:[答案] 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4.10 胜利会师时间:1936.10 胜利会师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的转危为安:遵义会议 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