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作者&投稿:彩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科学的教案~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 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 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 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2号
3号

1号
不浇水,保持 浇适量的水, 浇较多的水,
土壤干燥 保持土壤湿润 使土壤浸在水中
(没有发芽) (发了许多芽) (没有发芽)
2、引导猜想,确定条件。
师:一样的种子,在土壤里为什么有的会发芽,有的却不发芽?
(1) 猜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2)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板书: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阳光、土壤、、、、、、
(3) 利用实验和生活经验,验证猜想。(小组活动后,汇报验证)
验证一:1号杯不浇水,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浇了适量的水,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
验证二:3号杯浇较多的水,土壤坚硬,没有空气,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空气。
验证三:课室实验角没有阳光,但2号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阳光。
验证四:课件出示植物生长在水中、无土壤种植的图片。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土壤。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擦去阳光、土壤)
3、引导探究,分析成因。
(1)出示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不发芽和发芽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杯 号
1
2
3
条 件
空气充足,无水
水和空气均适量
水太多,缺乏空气
发芽情况
没有

没有
(2)小组讨论:实验控制的条件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
得出:实验控制的条件直接影响实验现象。
(4) 想一想:为什么花盆底下要有一个小孔?(出示一个花盆)
(三)进一步感知其他外界条件,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课本主题人物的问话图:温度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呢?怎样研究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课件播放种子的告白:我的发芽除了需要水和空气,还需要一定的温度。可是太高的温度或太低的温度都会使我失去萌发,只有最适温度才是我萌发的最理想的温度条件。
得出: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它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板书:温度)。
4、小组讨论:你会怎样进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请把你的想法、观点写下来。
学生完成后,把几位同学实验的观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从中有了很多新发现,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回家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按自己实验的想法去做一做“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下周请你把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情况告诉大家。
2、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图书馆去查找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看看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种子的萌发?让我们共同去感受植物发芽、生长的奥秘,好不好。

板书: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温度
实验控制的条件直接影响实验现象

八、教学评价设计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后,让学生在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知识评价、态度评价),以及小组成员进行互评。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出评价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
l 知识掌握情况: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l 知识应用:会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l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注意吸取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找出同学解答中的错误,积极参与协作。
l 表现情况:认真思考,课堂上和小组内发言,表现积极,对小组有贡献。
l 学习方法:对其他类似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迁移学法。
l 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效果等。
(1) 学生自评表:

分项
评价内容
评价等次
知识评价
知道了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知道了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的成因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掌握了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掌握□
基本掌握□
没掌握□
态度评价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乐于与同伴合作
很好□
好□
待改进□


(2)小组成员学习互评表

第 小组学习互评表
编号
内 容
组员1
组员2
组员3
组员4
等次:优、良、中、差
1
积极参与实验研究的分析




2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表现积极,举手发言。




3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4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协作。




5
他(她)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做的那份工作和学习任务。




6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




7
他(她)对小组的贡献突出。




8
对他(她)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




(3)教师评价表

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的教学反思
1.全体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参与教学全过程
非常好( ) 很好( ) 一般( )

2.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并且通过合作探究努力解决问题
非常好( ) 很好( ) 一般( )

3.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
非常好( ) 很好( ) 一般( )

4.学生间交往是多向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论别人发言
非常好( ) 很好( ) 一般( )

5.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的体验,每一名学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非常好( ) 很好( ) 一般( )

6.后进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非常好( ) 很好( ) 一般( )

7.学生学习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8.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内容的安排与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




2.教法的安排是否恰当?




3.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4.成功与存在的问题





5.想法:

但是你需要的是哪一课的教案
也得说清楚嘛


我随便给你一篇吧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
2. 了解“傅科摆”,并知道“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 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培养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准备】
有关“ 傅科摆 ”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吗?了解哪些,看谁知道的多?
2、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直到 16 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1851 年,法国有个年轻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下面我们先看看傅科是怎么研究的:
二、了解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转椅也行),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三、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①河流偏移
②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自高处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因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③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分析射出炮弹运动的方向,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④吹塑纸条法
取直径为 50 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 1 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 30 度作一标记,将其 12 等分,分别为 0 度、 30 度、 60 度、 90 度…… 360 度。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 0.1 ~ 0.2 厘米,长 8 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 0 度和 180 度。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 3 ~ 4 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⑤昼夜交替模拟法
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来推断地球的自转。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河流偏移
深井测量法
炮弹法
吹塑纸条法
昼夜交替模拟法

写作思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把这个实验的教案写下来,包括目标,重难点,思路,总结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呼吸频率 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40-50次 新生儿 140
5岁儿童 20-30次 3岁儿童 110
10岁少年 25次以下 4岁儿童 100
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 10岁少年 90
成年人 16-18次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执教教师:雷宜武 执教时间:2011-4-17
单位:四川省开江长岭中心校
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实验重点:知道运动会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实验难点: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实验器材: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 、自创的呼吸计数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师演示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计时要准.
3.学生分组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一次可以三,五个学生同时听.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人在呼吸时鼻腔、胸腔、腹腔等器官都参与了活动,身体上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用自创的呼吸计数器演示测量呼吸次数. (不要紧张,要保持均匀、平稳的呼吸,不要故意深呼吸等)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二人一组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 运动2分钟即可。
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可以同时测量呼吸和心跳。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4,测量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实验后的反思: 实验前 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比我想象中的更少,当教学中让学生预测自己一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时,数字的大小差异到了令人不信的地步。预测不是没有根据地瞎说一气,必须建立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学生们从三年级已经开始专门训练了测量的技能,但长期以来,跟实际生活脱离的学习还是使学生对数字的感受很生疏。
"我一分钟大概要呼吸60次。""1分钟我心跳动的次数大概有十几次吧!""100次!""30次!"……面对这些数字,我真的感觉到了孩子们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也让我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量化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实验后: 我又低估了学生的智慧”天气冷了,我们穿的衣服厚,摸心脏测量比较麻烦,有时可能感觉不到。采用摸手腕的脉搏来测量,只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我还发现:不只是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在哭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很紧张,走夜路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受到惊吓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被人吓倒的时候,,,,,,等都可以使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

一分钟呼吸心跳次数记录表
平静状态 运动二分钟后 运动后较长时间
一分钟呼
吸的次数

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开江长岭中心校 年(班)级 四 年级1 班 实验者
时间 2011-4-17 实验名称 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 、呼吸计数器
我的猜测: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我是这样做的:1.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测量心跳,在老师的指点下确定心脏的位置(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学秒表的正确使用,计时准确.
3.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同学之间相互测定。一次三,五个学生同时听.
4.用呼吸计数器测量1分钟的呼吸次数.
观察到的现象: 平静状态 运动二分钟后 运动后较长时间
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20 32 25
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85 108 90
我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5次,心跳在80次;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疑问: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
指导教师:雷宜武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探究活动的设计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执教教师:雷宜武 执教时间:2011-4-17
单位:四川省开江长岭中心校
本课的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谈自己运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关注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了解学生对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原始认识。
第二,组织学生搜集三种状态(静止、运动后、休息3分钟后)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前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指导玩吗在测量数据的时候,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在测量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使我们测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更准确?”对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讨论。
第三,组织学生对搜集的三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以及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3、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5、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3、认识到搜集科学数据的准确性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
重点: 知道运动会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难点: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五、教学准备: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 、吸管、自创的呼吸计数器
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
一、导入
1、交流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说一说你平时经常做哪些体育运动。那么我们运动后和运动前相比,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当学生提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时候,追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感受,引出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前后是有变化的,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对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追问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为本单元其它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看来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是最明显的。那你有没有亲自测量过你在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测量我们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找出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测量三种状态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
1、交流谈话:既然说到测量,那么测量的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才能准确的测量出我们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研究研究。用我自创的呼吸计数器来测量.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有结果了吗?每组先选一点最想告诉大家的来汇报,其他组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汇报,要求边讲解、边示范。强调:一呼一吸是一次呼吸——最后统一测量心跳的方法:用手摸心跳或脉搏)
(设计意图:在进行实际测量前,对测量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讨论、汇报的形式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并提出测量的要求,将名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才算一次呼吸?明确什么是一次心跳,如何正确测量等。目的就是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这是科学课的根本特征)
3、有了测量的方法和标准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实际测量了。首先我们来测心跳,你们可以采用你们感觉最清楚的那种方法。你先估计一下我们一分钟的心跳会是多少下?(随机问一下即可)这样,为了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用我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来测量.你自己数心跳的次数,听到停后,将你的心跳次数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1分钟实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预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关注实验数据)
4、用同样的方法测呼吸。(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刻意改变呼吸的频率)
5、交流谈话:记录好了吗?和你开始预测的心跳、呼吸次数的数据一样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测量的心跳、呼吸的次数与别人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在测量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小组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使他们意识到异中有同,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小结: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6、刚才我们测量的是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那么在参加运动后,我们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样,让我们先来做做运动,然后再实际测量一下吧,要求:运动之后先测量心跳的次数。(做1分钟运动,记录心跳的次数)
7、刚才大家在做运动的时候都很卖力气,测量时也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优美的录像休息一下吧,不过可是有条件的:在看完录像之后,我们还要继续测量一次心跳的次数。(学生看录像——继续测量心跳的次数,并记录)
8、刚才我们测量了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的次数,那么我们的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会有变化吗?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来测量测量吧!(与1、2的方法相同,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测量运动后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心跳次数。在活动中注意及时收集运动后呼吸、心跳的次数,并及时记录。休息的过程中,播放录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体,继续收集第三组数据,从而为后面的整理、分析数据做准备。)
三、整理、分析数据,形成解释
1、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收集到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的数据。对于科学家来说,仅仅观察统计表中收集数据是不够的,更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这就需要借助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更加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帮助了(出示统计图,初步讲一下统计图的构成),你能像科学家们那样选择用其中一种统计图的形式,将你测量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三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统计图的介入,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可以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知道制作统计图也是整理数据的一种好方法。)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在做好统计图后,根据统计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制图,讨论,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收集到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看到的现象做出解释,即引导他们发现呼吸与心跳的次数与运动是有关系的。这是科学探究的根本目的)
2、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发现从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向规律性解释发展。
四、延伸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发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研究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测量呼吸和心跳》,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难点是如何采集比较准确的数据。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40-50次 新生儿 140
5岁儿童 20-30次 3岁儿童 110
10岁少年 25次以下 4岁儿童 100
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 10岁少年 90
成年人 16-18次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2、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和呼吸加快的原因
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想一想,运动时为什么呼吸会加快?
解释剧烈运动后呼吸、心跳会同时加快的原因。(人体在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能量,这就需要肺部吸进更多的氧气和心脏泵送更多的血液量,这就产生了的呼吸和心跳同时加快的现象。人的身体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需要更多的氧气,这就需要通过加快心跳使血液循环加快,加快呼吸补充运动时需要的大量氧气,这样才能保证人体进行剧烈的运动。)
3、认识增强心肺功能需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
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无聊

买一本教材全解教师版,有很好的讲解~~!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最感兴趣。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班科学实验教案:神奇的磁铁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预测、实验的方法探索磁铁的基本特性。 2.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小班科学实验教案《我喜欢的水果》
小班科学实验教案《我喜欢的水果》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下面是我整理的小班科学实验教案《我喜欢的水果》,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活动目标:1、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2、学会运用"我喜欢...,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的句型。3、喜欢吃各种水果,知道多吃水果好处多。

科学实验旋转秋千教案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3、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1、课前让幼儿感受开车、刹车时的身体变化。2、户外场地,能感受惯性现象的秋千。3、幼儿操作材料:瓶盖、...

火山爆发科学小实验教案
4. 在制作好的火山表面上涂上一些红色食品染料,模拟岩浆的颜色。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火山爆发的特点和原理,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总之,通过这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火山爆发的特点和原理,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小班科学实验教案《动物宝宝找妈妈》
通过阅读,了解动物的出生,知道动物会长大。喜欢读书,培养阅读的兴趣。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实验教案《动物宝宝找妈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动物的出生,知道动物会长大。喜欢读书,培养阅读的兴趣。教学准备:《跟动物做朋友》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12-13页...

《油和水》大班科学实验教案
1. 教案设计意图:在开展《沉与浮》的科学课时,有孩子提出了关于油和水混合的问题。虽然我即时给出了回答,但我意识到孩子们没有亲自操作实验,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因此,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我设计了本节《油和水》的科学实验课,希望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孩子们能够探索并发现油和水...

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亲一亲 玩一玩 设计意图 气球因其色彩鲜艳,玩法多样,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庆祝节日吹气球时,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由此我联想到最近我们将要进行的“离不开的空气”这个主题,何不利用气球进行有关空气知识的教育呢?于是设计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从玩气球的游戏中体验快乐。 2.使幼儿...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蝌蚪变青蛙》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蝌蚪变青蛙》2 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教学重难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小蝌蚪变青蛙的操作步骤 活动准备:1.小蝌蚪成长过程操...

科学活动教案
二、给幼儿交流的机会,使幼儿能从交流中、观察中、操作中、小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活动结果预测: 幼儿能从玩中学,能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由选者工具制造彩虹,符合了幼儿爱动手、动脑,爱探索的特点,效果较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培养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3、提高幼儿比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向父母询问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物质准备:(1)生熟鸡蛋(生鸡蛋标上数字1、熟鸡蛋标上数字2)...

衡水市19723181346: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空气有重量吗 -
矣炒丁溴:[答案] 实验器材:木条、细绳、气球,针.步骤:1、把吹好的气球吊在木条两端的细绳上;2、木条中间吊一根细绳,让其平衡;3、用针刺破一个气球;4、观察现象:有气的气球往下.结论:空气有质量.

衡水市19723181346: 小学六年级科学《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
矣炒丁溴:[答案]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案 教学目标 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

衡水市19723181346: 小学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学设计 -
矣炒丁溴:[答案] 教学目的: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重 点: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

衡水市19723181346: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
矣炒丁溴:[答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查...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一下.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淀粉液来代替馒头,看看桌上的材料,你能设计个实验证明唾...

衡水市19723181346: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他能撬动地球吗》教案 -
矣炒丁溴:[答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

衡水市19723181346: > 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 小学科学教案:《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矣炒丁溴:[答案]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2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2、过程与方法:使...

衡水市19723181346: > 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教案 -
矣炒丁溴:[答案] ·《力和机械—摩擦力》教学设计 《力和机械—摩擦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实验教具:泥鳅、筷子、米和杯子、钉鞋、平底鞋、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课件、学案 师:通过实验引入摩擦力 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小动...

衡水市19723181346: 谁有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生长与变化 -
矣炒丁溴:[答案] 什么版本的,我这里有人教版的. 生物与环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衡水市19723181346: 小学四年上册科学实验教科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
矣炒丁溴:[答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

衡水市19723181346: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矣炒丁溴:[答案]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学习探究,我们...\x0d相关:◇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声音 >>详细◇ 声音 >>详细◇ 怎样使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