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资料与论语

作者&投稿:端木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和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百度百科-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

译: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译: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县(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所处的朝代,在中国历代纪元中,称为东周,自周平王始,至周赧王止,年代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此前称为西周,自周武王始,至周幽王止,年代为公元前约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西周末期,周幽王朝腐败,各诸侯国纷纷勃起。所以周天子自平王东迁之后,周王仅仅享有虚名,已无力控制各诸侯国。也正是这个原因,东周又常被史家划分为春秋及战国两个时代。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以诸子百家争鸣为社会特征。战国时代则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止,以各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争为社会特征。

孔子是殷商的苗裔,他自己在《礼记·檀弓上》中就说:“而丘也,殷人也。”

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经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据《左传》桓公元年和二年记载,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而奔至鲁国(《史记·孔子世家·索隐》)。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孔纥,当过鲁国武士,做过地方官(陬邑宰)。因此孔子便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老家宋国,是殷商后裔的封地。而孔子从小生活的鲁国,又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地。周公是周朝各项规章制度--周礼的主要制定者。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礼乐(即政治制度和文化)都蹦坏不堪,惟独鲁国专门养着一批“儒”,传授西周的礼仪,研究典章文献。因此,鲁国有“礼乐之邦”的称号,各国公卿贵族常到鲁国来“观礼”。晋国的韩宣子受聘赴鲁,看到鲁国典籍丰富,社会风俗古旧,曾惊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所以孔子在少年时代受周礼的熏陶很深。《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俎、豆是祭祀时盛祭品用的器皿)

孔子三岁时,死去了父亲,家境进一步衰落,所以孔子青少年时代做过一些自认“卑贱”的事情:当过吹鼓手,做过管牛羊的”乘田吏”和记帐的“委吏”。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聚徒兴学,宣扬“周礼”,历时十几年。在这期间,孔子大力从事教育活动,孔家学店出现了“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的局面。这一阶段是孔子私学的鼎盛时期。

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升为司空(工程建筑部长),第四年又当了大司寇(司法部长),并曾代行鲁相职务。

这前后几年,是孔子政治上的得意时期。

孔子摄行鲁相仅仅三个月,鲁国政局异变,孔子被专权的季氏等人赶下台。从此,孔子带着弟子到卫、陈、宋、蔡、楚等国周游,向各国公卿大夫宣讲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孔子在列国辗转十余年,试图实践他的学说。但由于周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忙于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孔子的努力终究没有结果,其境遇正象司马迁所说的:“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到了晚年,不得不失望地说:“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在六十八岁那年,孔子回到鲁国,一方面著书立说,一方面继续在幕后干预鲁国的政治局势。到七十二岁时,孔子悄然离开人世。

《论语》是中国一部传世的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用语录体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对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夫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约成书于战国前期。至西汉初年,《论语》有三个本子流传,一是《古论语》,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居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成,共二十一篇,把《尧曰》篇中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二是《齐论语》,用今文写成,共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三是《鲁论语》,也用今文写成,共二十篇。

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把两个本子合而为一。删去《齐论语》中的《问王》、《知道》两篇,号《张侯论》,这是《论语》第一次整理、修订。由于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地位尊贵,这一本子为当时儒生所尊奉。

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为之作注,这是《论语》第二次整理、修订,是现在通行各本的祖本。

汉人把《论语》看作传记,汉文帝时设传记博士,传授《论语》,成为专门学科,同《孝经》一样是士人必读的启蒙之书。东汉时则列为”七经”之一,魏晋以后各朝也均把《论语》列入学官,设博士传授。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官,与五经并列。从元仁宗起,直至明清,将它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士人为了求取功名,日夕讽诵,熟记于心,影响十分深远。

从古至今,研究、注释《论语》的人很多,据统计达三千多种,主要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集释经解》,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现代则有杨树达《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孔子、《论语》,二千五百多年来,浸润濡染,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素质、人生观念、心理结构、风俗习惯,但这却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之始。

必须先说明:这里将要论述的文化,是专指人们信奉和遵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观、婚姻观、道德观等原则。无论这些原则的内容如何,它的形成是人类由蒙昧、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标志。同时,文明时代又是一个文化不断向终极完美逐渐接近的过程。

人类的蒙昧时代,是人类文化的沉睡期。其生产方式以依赖自然为主,婚姻形式以两性群婚为主,世系划分按母系制。两性关系逐渐排除父母与子女及姊妹与兄弟之间的性交关系。原始敬天的宗教萌芽。

人类的野蛮时代,是人类文化的复苏期。其生产方式以利用自然为主,婚姻形式以一夫多妻为主,世系划分按父系制。家庭实体开始形成。宗教信仰图腾出现。

人类的文明时代,是人类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期。其生产方式以改造自然及其不断深入为主,婚姻形式以一夫一妻为主,并存的一夫多妻则是富人和权贵人物的特权,世系划分继续沿用父系制。家庭实体开始巩固。宗教的敬天祭祀活动进一步发展,公共权力组织和行为规范开始形成。同时,艺术的出现,爱情的滋生,思想的萌芽,是文明开始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在文化上大体都经过这样的发展过程,只是各自在每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从公元前约2600年初,黄帝在中原地区确立权威性的部落开始算起的。不过这一阶段只是这一地区的人由血缘氏族社会走向部落民族社会的开始。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仅仅意味着民族及文化的萌芽。之后,经颛顼、帝喾、尧、舜,到公元前约2200年末至2100年初为止,这四百年时间的情形大致相同,尚处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阶段,权力机关由各氏族受自然尊敬的首长组成,所以在中国历代纪元中被统称为五帝时代。在文化阶段上,可以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初生期。

夏朝,公元前约2200年末至2100年初起,到公元前约1700年初止,历时约四百年。它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因为它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特征,第一次有了国号即国名的称谓。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它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为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冲突及利益,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国家和旧的氏族部落组织不同的地方是:按地区划分国民,公共权力及公共武装力量的设立,国民捐税。由于夏朝是中国初次建国,政治体制尚在逐步完善阶段,虽本质上属专制体制,但由于它刚脱胎于氏族部落自然推举社会,权力的世袭制还未形成。另外,人们原始的敬天意识依然很强,人们对国家政权的崇拜意识还未达到顶峰。在文化阶段上,可以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长期。

商朝,公元前约1700年起,到公元前约1100年止,历时约六百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国家机器逐渐完善、权力崇拜日趋高涨、父世袭制专制最终巩固的时期。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架于社会之上。从前人们对于氏族制度的机关的那种自由的、自愿的尊敬,即使他们能够获得,也不能使他们满足了;他们作为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权力的代表,一定要用特别的法律来取得尊敬。

但此时最有势力的王公也可能要羡慕最平凡的氏族首长所享有的,不是用强迫手段获得的,无可争辩的尊敬。后者是站在社会之中,而前者却不得不企图成为一种社会之外和社会之上的东西。所以此时被强加的敬拜君王的思想意识开始超过原始敬天的宗教意识,君王被提升到天子的崇高位置。在文化阶段上,可以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成熟期。

周朝灭商统一中国后,周公制礼作乐,希望通过礼乐文化,令不同的民族融洽相处。另外,周公还强调两种精神:“亲亲”和“尊尊”。“亲亲”就是亲爱我们所亲爱的人,这是重视孝道、家庭和婚姻关系。”尊尊”就是尊敬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同时也衍生了一种特别的阶级观念。这一切集中体现在周公制定的《周礼》中,它是记载职官与典章制度的书,西汉末年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西周以后,周天子的势力不能统一各族,中国政体便分崩离析。地方势力彼此吞并攻伐,形成春秋战国的混乱形势,社会、政治的统一与和谐尽失。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修身治国的理想,哲学思想便随而产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最早出现的,它的思想结构可以用“忠”、“孝”、“仁”、“义”来概括。其中“孝”为根本,维系了家族的基本伦理;“忠”是“孝”的向上扩展,君主是整个国家的大家长;“义”是家族伦理的横向扩展;“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四种行为又终归为“礼”,而这“礼”是源于《周礼》的。孔子在整部《论语》中,也不断强调这一点。因此,认为孔子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孔子所做的工作是在宣扬“复礼”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和概括了《周礼》所代表的社会人生观。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始于周朝的周公时代,以《周礼》为标志。孔子及《论语》只是它们的翻新。

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早期文化是一样的,是人类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人类从无善恶概念的蛮夷社会进入到有善恶界定的秩序社会。所谓无善恶概念的蛮夷状态是指人类仅为个体自我生存考虑的行为状态,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没有约束;所谓有善恶界定的秩序社会是指人类为维持群体自我生存的行为状态,人类的行为有了约束,被约束的行为界定为恶的行为,被提倡的行为界定为善的行为。此为第一次文明。第一次文明的特征是:为维护统治者利益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相对善恶标准规范,超越人性本身存在的绝对善恶界定。当相对的善恶标准与绝对的善恶界定一致时,社会和谐;当相对的善恶标准远离绝对的善恶界定时,社会紊乱。这是人类从蛮夷不断走向高度文明需要经过的初级阶段。

对中国社会的这一初级阶段,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孔子的贡献当然是不能否认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是孔子以及他的学说使中国社会发生这种变化的。

在孔子之前的西周,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已经完善。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仅仅是由于周朝政体的离析及地方势力的互相争斗,而导致暂时的礼乐蹦坏,没有秩序、没有文化。孔子面对这种混乱的局势,开始思考探求治世之道。但是,孔子一开始就没有从根本上探求西周末年社会混乱的文化原因,相反是在把西周作为自己理想社会的前提下,提出对各种问题的认识。这些认识并没有新的突破,所以只有两个字“复礼”--恢复周礼!在《论语》中他毫不隐瞒这一点。属于孔子的劳动只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这也是《论语》超过《周礼》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原因。

在此,不能不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一个观点,即孔子在《论语》中已经隐含,后被孟子明确表达,写入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首句的“人之初,性本善”,即性善说。性善说没有足够肯定人性恶的一面,导致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善的,恶却是受外界影响而得的,因而形成人人互相指责的伪君子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性善说不承认自己的恶性成分,极力排斥来自外界的约束,所以在政治上终究不会出现权力制衡的体制,金字塔形的专制政治必然是这种文化的产物,寄托全能全善之人来掌管这种政治又必然成为这种政治良好运作的唯一办法。孔子的“孝、忠、仁、义”思想及对明君的呼唤可以说是建立和维护这种政治体制的理论武器。

然而,全能全善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性中善恶共存。这一点只要真实面对自己思考是不难得知的。当一个人的权力达到不被约束的地位时,其恶性就会膨胀表现出来。这便是这种单纯仰仗善性治理国家的政治实体发生周期性震荡的人性原因。

西周末年的周朝政体离析和地方势力的互相争斗,以及在此之前的朝代更迭,都不能逃脱这样的文化缘由。孔子的思想没有深入到此,没有站在哲学和历史的高度,对自然规律进行探讨,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对人生意义进行认识,对生存方式进行领悟,这一点是和他家庭的文化背景及他本人试图改变衰落处境而重返贵族的志向有关。

或许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和苛求孔子?这便使我们想到生活年代与孔子大略同时而稍早的老子,他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却比孔子更深邃地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老子,就是《史记》中所说的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人,曾经做过周王室管理图书典册的史官。其学”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后因不满于社会动荡变革的现实而悄然引退,不知所终。他是先秦时期主要思想之一--道家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是其理论学说的主要载体。

老子的全部思想学说可以用“道”与“德”两个字来概括。“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的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人类社会活动不过是“道”的衍化和外延。“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外在表现。上乘之德顺其自然,并不故意表现它的“德”;下乘之德有所作为,并故意表现它的“德”。上乘之仁有所作为,但并不有意识表现它的“仁”,上乘之义有所作为,并且有意识地表现它的“义”。上乘之礼有所作为,但当它得不到响应时,就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来强迫人们服从。所以丧失了“道”后才产生“德”,丧失了“德”后才产生“仁”,丧失了“仁”后才产生“义”,丧失了“义”后才产生“礼”。所谓的“礼”,乃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也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追求内容的朴实而原离形式的虚华。所以要摈弃浇薄虚华的“礼”而采取敦厚朴实的“道”和“德”。(参阅《道德经》一章及三十八章)

老子从自己的社会政治观念出发,提出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说:最上乘的统治方式,是人们依稀意识到它若现若隐的存在。次一等的统治方式,是人们赞美它。

再次一等的统治方式,是人们畏惧它。最差一等的统治方式,是人们轻蔑它。有不值得信任的情况存在,才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最好的统治者是那样地悠闲自如,他从来不轻易地发号施令。因此,事业有成,大功告成,而老百姓都说:“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的。”(参见《道德经》十七章)

将孔子与老子对比来看,孔子只是树立了一些社会规定和条文,最终成为礼教,而老子则是从万物根源出发,自然得出社会应有的状态,所以孔子被称为思想家,而老子被称为哲学家。对此,迄今中国人的看法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讲究“入世”,老子的道家思想讲究“出世”,从而认为孔子在满怀信心地倡导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是积极的,老子在无可奈何地引领人们退隐社会生活,是消极的。这种看法太表面了!只要我们注意到如今人们期盼“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博爱”时,我们自会明白孔子要入的以及老子要出的是什么样的世,孔子没有想到及老子想入的又是什么样的世。

同一时代所产生的这两种思想,其后来的结果却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只是大多中国人彷徨失落时才有的自慰情绪。

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人首先是取儒入世,不成则还道出世的人生态度(或者遁入后期传入中国的佛家之门)。这是自然的,在那样一个人类刚摆脱蛮夷步入第一次文明的遥远时代,要人们进一步接受迄今才真正悟出价值的老子思想,似乎太早了。

不过,孔子儒家思想的起初命运也不是很好。其境遇如司马迁所言:“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这种情形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在奴隶制度土崩瓦解、封建制度蓬勃兴起的历史转折关头。孔子一生东奔西跑,是为了复兴已被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所以遭到当时所谓新兴封建主的摈弃。其实是:孔子主要是在强调业已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他想以此去回应这混乱的政治局势。但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忙于争雄称霸,孔子对他们的政治军事斗争没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孔子不被当时统治者理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持续550年内乱的东周时代。但孔子儒家思想的命运仍未好转,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使儒家门生遭到历史上第一次灭顶之灾。肯定这次事件的人说,秦始皇是进步的封建政治家,儒家是落后的反动势力;否定这次事件的人说,秦始皇实行愚民暴政,打击有知识的文人学士。前种说法拔高了秦始皇,后种说法又拔高了儒家门生。这次灾难的背景其实很简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家门生力主实行周朝的“分封制”以获得贵族的世袭权势,而秦始皇想的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消弱地方独立性,以免重蹈周朝灭亡之辙,于是被史家称为具有进步意义的”郡县制”在中国实行,儒家门生也由于秦始皇的残暴而遭殃。秦始皇以为这种极度专制的高压集权政治结构是很绝对稳定的,皇权可以传至子孙万代了。可他没有想到,在田间喊叫“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却击碎了他的梦想,使得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就宣告灭亡,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短命王朝之一。不过,正是由于此,孔子儒家思想随后迎来了复生的契机。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中国建立汉朝。汉朝史分西汉(前206年-公元25年)和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西汉初年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居墙壁中发现《古论语》,孔子儒家思想开始受到官方重视。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把两个本子合而为一。删去《齐论语》中的《问王》、《知道》两篇,号《张侯论》,这是《论语》第一次整理、修订。由于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地位尊贵,这一本子为当时儒生所尊奉。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为之作注,这是《论语》第二次整理、修订,是现在通行各本的祖本。汉人把《论语》看作传记,汉文帝时设传记博士,传授《论语》,成为专门学科,同《孝经》一样是士人必读的启蒙之书。东汉时则列为“七经”之一。

汉朝如此重儒,无疑是秦朝暴政的恶果使得孔子离开“道、德”之源的“仁”

被肯定。更重要的是,孔子“孝、忠、仁、义”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就是建立和维护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这种政治体制的文化武器。从而也说明,孔子周游东周列国所受的冷落,以及儒家门生在秦朝所受的惨遇,纯粹是政治而非文化原因所致,只能说孔子们生不逢时,没遇上好主。但孔子应该可以预料,他的理想一定会有后人为他实现,因为人性并非本善,人人都想惟我独尊,统治他人,而他的学说又远比刀枪棍棒要高明得多。所以从此以后的中国历史是:无论中国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轮换,都不过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本族与外族之间的争夺霸主的政治军事斗争,在文化上并未改变,孔子的圣人牌位一直被供奉在香火缭绕的庙堂里。且看汉乱经三国入魏晋后,各朝均把《论语》列入学官,设博士传授。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官,与五经并列。从元仁宗起,直至明清,将它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士人为了求取功名,日夕讽诵,熟记于心,影响十分深远。

有人据此便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应从汉朝算起,这不仅因为孔子儒学的蓬勃兴起,还因为从此才有了汉民族的称号。这种看法太表面化了。孔子之前的中国朝代和孔子之后的中国朝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观、婚姻观、道德观等原则没有本质的区别,同属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只是国号和皇帝的不断变迁。这变迁的规律大都是”兴于仁洁,衰于暴腐”,如夏兴于大禹之仁而立国,终衰于桀暴而归商,又如商兴于成汤之仁而立国,终衰于纣暴而归周。中国汉朝这一时期可以算作中国传统文化,也即中国社会第一次文明的鼎盛期,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已经显露,且在后期同类的朝代中不断重演,以至造成了社会的恶性循环和停滞不前。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汉朝跨越了公元元年这个特殊的年代,此时的西方因耶酥基督的诞生开始了基督教全面影响西方文化的新时代,它标志西方社会从第一次文明开始向第二次文明迈进。第二次文明的特征是:基于对人性恶的深刻认识所进行的文化忏悔及相应的政治结构思考;树立绝对善恶界定高于相对善恶标准规范的观念;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的追求;体现男女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实施。

基于基督教的西方文化大大促进了欧洲直至美洲的复兴,同时随着基督教的日益世界化,科学与理性、民主与人权的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当中国人留着辫子、裹着脚、手持大刀长矛面对西方的炮舰时,中国人从第一次文明的稳定酣睡中猛然惊醒。随着基督教及其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传入,孔家儒学的中国传统文化便从根本上动摇了。终于在1912年,提倡“民主、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从形式上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这一次的朝代更迭才是基于文化革命之上的政治革命。

然而,男人的辫子容易剪,女人的裹脚也容易放,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心中的长期沉淀却不易清除。于是,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战,加上外族的侵略,使中国再度落入乱世之中,其形势绝不次于孔子所处的东周列国时代。

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情势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从1915年到1923年掀起的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它以强劲无比的威力摧毁了当时在中国社会里还占着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茁长及传播了许多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伦理。“打倒孔家店”、“万恶孝为首”便是这次运动中出现的激进口号。作为中国的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狂飙突进时代,是中国第一次文明走向第二次文明的起点。

这场文化思想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就是鲁迅。鲁迅选择文学事业,致力于改造社会、改良人生的思想启蒙工作,把追求人的个性解放,探索国民愚弱的病根,以启迪人的觉醒,置于“立国”的根本之道。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当革命派的许多志士热衷于狭隘的种族革命,偏重于政治革命,害着“议会迷”的病症时,鲁迅却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社会作用,他不仅止于政治革命,而且更强调思想革命。

鲁迅提出的“立人”--建立“人国”的理想,是为反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禁锢人民群众思想、压制人性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思想启蒙运动的理论纲领。这个纲领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把中国改造成为具有“最理想的人性”的国家。鲁迅指出“中国现在有许多二重道德,主与奴,男与女,都有不同的道德,还没有划一”(《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可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总结。鲁迅的出现,他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的标志。

然而中国的现代进程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原因是由于外族侵略危机导致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这种情绪使中国人回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劣根反思。

在民族存亡之秋,争取民族独立自然成为极富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与此同时,由于俄国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改写为非西方殖民地反抗西方宗主国的意识形态,后经过俄国十月革命传入中国,迷住了部分“五四”精英,如陈独秀等。因为它既是西方传来的最新“科学”,

孔子
概述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http://www.sd.cninfo.net/sdonline/lishi/kz.htm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classic/lunyu.html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孔子
概述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子罕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因避难迁居鲁国,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生活艰辛。年轻时,他担任过仓库管理和牛羊管理等小官职,政治生涯的高峰是在鲁定公十二年,他代理宰相,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然而,由于政治理念不合,孔子离开鲁国,游历卫、宋、陈、蔡、楚等国,但未能实现政治理想。《论语》这部经典著作,是...

论语全文翻译,谢谢
1-2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

论语是一部记录什么和什么言行的书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

《论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的基本资料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

课文标题《诫子书》中的子是否与论语12章中的子曰的子意思一样,为什么...
两个“子”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子曰诗云的“子”是“老师”的意思,这是古代对人最尊称,在《论语》中的“子曰”都是专指“孔子”。而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写给儿子的劝勉书,这个“子”当然是指“儿子”。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扩展资料《论语》的形成郑玄《论语序》曾说《论语》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后来,又有一些学者根据《论语》中对孔子弟子是否称“子”来判定《论语》的编辑者。在《论语》中,涉及有若...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什么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叙事体的著作。《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现存...

平远县18271992888: 孔子与论语(钱穆著书籍) - 搜狗百科
巩阁酮康:[答案]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

平远县18271992888: 有关孔子和《论语》 -
巩阁酮康: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

平远县18271992888: 孔子的简介孔子简介,500字左右 -
巩阁酮康:[答案]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

平远县18271992888: 孔子的简介及他的著作 -
巩阁酮康:[答案]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

平远县18271992888: 孔子生平及思想简介及其作品 -
巩阁酮康:[答案] 孔子 生平: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

平远县18271992888: 介绍论语及孔子200到300字 -
巩阁酮康: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平远县18271992888: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 -
巩阁酮康:[答案] 孔子生平事迹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

平远县18271992888: 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简短的...不要太简短... -
巩阁酮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

平远县18271992888: 孔子的个人资料及作品 -
巩阁酮康: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