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叔本华的这段话是由谁翻译的?原文是什么?原文出自哪本著作?

作者&投稿:焦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家知道这篇“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的文章是哪个版本的吗?就是哪本书 谁译的?~

你好,“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个观点出自叔本华的著作《人生的智慧》一书(韦启昌先生翻译的版本),我这里纸质书和txt格式电子书都有,需要的话留下你的邮箱。
原文如下:......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
”......
下面,我就直接引用叔本华本人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的一个段落来说明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希望能够帮到你:

“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但是,当这种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它就马上显示其弱点。并且,“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 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第二章 127页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1837年,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由于这两篇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于是他郑重的说明,第一篇论文获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未获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作品《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上段文字的译者:陈晓南
该段文字摘自陈晓南翻译的《叔本华论文集》中的《读书与书籍》一文。
《叔本华论文集》为“外国文艺理论参考丛书”系列之一,由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印刷。
另有秦典华的商务印书馆的《叔本华论说文集》版本,也很权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书本是死的,你一个人走的路再多,也没有万人一天走的路多

叔本华的论文集,《论书籍与写作》。还有他的《论独立思考》写的非常好,启人深思。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叔本华的部分论文集《论世间苦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英汉双语。是个小本本,可以看看。


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对于理性这三个阶段辩证运动的论述,分别构成了无所不包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黑格尔的这套理性主义哲学,对于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来说不啻是一个神话,他根本无法理解。叔本华对于理性自有他的另一套看法。在叔本华看来,人的认识不过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为它服务的工具。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简介
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 —— 叔本华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

叔本华:命运是残酷的,人们甚为可怜。
叔本华的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叔本华说,谁要是完全承认了我的哲学的教导,并因此也就知道,我们的整个生存不会变得更好,并且,最伟大的智慧就是去否认、拒绝这种生存。这样,他就不会对任何事物或者状态抱有希望,也不会辛苦追求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更不会因一件事的过失而痛苦哀号。这段话的正是...

13.《思考的人是幸福的》︱跟着叔本华学阅读,聊人生
叔本华说,唯有独自一人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无疑依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傲。一方面,不要拘泥于别人所说的话,不要立刻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不要对他人寄予过高的期望,无论是道德还是才智上。喜欢这段话,感觉是叔本华专为我而写的,很...

叔本华: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能幸福?
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因为普通人的婚姻是一种惯性,他们没有考虑自己为什么需要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占有,是一种害怕失去,害怕孤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自信而寄托于下一代,基本上普通人的婚姻是一种包含着恐惧或者还有很多的虚浮的东西,如性,面子,觊觎财产什么的。然而哲学家通过思考会发现爱...

为什么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_百度...
这是叔本华本末倒置弄反了。是绝大多数各方面资质和条件平凡的人不得不很早开始洞察人事、谙于世故才能生存下去,而不是人们因为谙于世故所以平凡。毕竟人类的处事行为都是趋利避害的,对于这个世界上50%在平均水平之下的人,达到“平庸”的状态,也是一种提升。考虑到创作背景的话,在叔本华的年代,还...

为什么越想获得幸福反而越得不到
同样是想获得幸福,正向思维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幸福,逆向思维则聚焦于如何规避痛苦。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对如何达到人生的幸福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这段话如何理解呢?叔本华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你的身体健康无恙,但有一个地方受伤或疼痛,你的注意力就会始终集中...

快乐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
这段话出现在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的第四章第一部分,有了前四部分的阅读基础,当这句话出现在我眼前是我既觉得疑惑,又觉得新奇,还有一种脑海中某种东西破土,挣脱束缚的感觉。理解这句话,首先我们要理解快乐是什么,而痛苦又是什么,什么优势否定的和肯定的。这里先讲一个哲学概念,就是“...

叔本华是典型的唯心派吗?他的哲学偏向于什么方面呢?
叔本华,A.(1788~1860)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哲学范畴属唯心的。其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从I.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在他...

你是怎样看待叔本华的?
摆脱意志束缚,沉浸在本质性的东西上。那些天才,不善交际,难以于他人交流,总是仰望星空。艺术也是天才一象征,艺术能使人忘记自我和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大多物质利益就与意志上的欲望有所牵连。源自艺术的愉悦感在本质上来自于我们主观而又理性对于美感的思考,不惨杂任何意志的思考。然而,叔本华的哲学从...

资阳市14739779889: 叔本华名言出处? -
赫委十味: 你好,你提到的那句话出自叔本华晚年整理出的论文杂集《附录和补遗》里的《论思考》第4节(详见附注②),但可惜的是《附录和补遗》在中国一直没有完整的翻译版本.直到韦启昌先生的出现,他在认真整理《附录和补遗》之后,挑出了...

资阳市14739779889: 叔本华的这段话原文是什么? -
赫委十味: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叔本华

资阳市14739779889: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谁的翻译比较好 -
赫委十味: 有套书 叫哲人咖啡厅 翻译的比较好,文笔流畅 里面有叔本华精选 还有尼采.. 希望对你有帮助

资阳市14739779889: 叔本华的一句话:当一个人说一句话时,他就已经被别人误解了.这是大致意思,请问这句话原句是什么?通常 -
赫委十味: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在他看来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意思是说人的意志是真实存在的.人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意思是说意志的对象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本身. 同样是唯意志论者,如果让尼采来说这句话,他会说:人虽然不能要他所想要的,但能够做他所想做的.所以叔本华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他断言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而尼采的哲学是积极的,强健有力的,他说:“这就是人生么?好吧,再来一次!”叔本华的哲学和佛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而佛学是人类已有的最高的智慧.唯意志论和佛学都认识到了虚无,也都还没能真正克服它.

资阳市14739779889: 叔本华钟摆理论的出处是哪本书??? -
赫委十味: 爱与生的苦恼 . 第一卷第一句.

资阳市14739779889: 出自叔本华的哪一本书 -
赫委十味: 原文:“任何满足,或通常所谓幸福,真正说来,从本质上说来,永远只是消极的,绝对不是积极的.它并不是一种天然地自发地来到我们身上的享受,而必定永远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愿望,即欠缺,乃是一切快乐的先决条件.随着满足的到来...

资阳市14739779889: 如何理解叔本华的这句话 -
赫委十味: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这段话被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

资阳市14739779889: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
赫委十味: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 这本书不光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他的哲学主旨是宇宙唯一的真正的本体是意志,那些可见的、可触摸的现象只是真实存在的...

资阳市14739779889: 很有哲理的话,你知道多少? -
赫委十味: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

资阳市14739779889: ·叔本华的这句名言 -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 这句话什么意思? -
赫委十味: 这句话的后面其实还有一句: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也就是说,读书多了,脑袋里都是别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