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忠实原则

作者&投稿:昔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解析林语堂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

(题外话,
楼主提这个问题,划归在英语翻译栏下,使我有些迷惑。
我觉得这个问题如下划到于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语言学 ,应更为妥贴。)

说起林语堂的翻译,不得不提起另一位与他相关的重量级人物:鲁迅。

20 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同时期的两位大家鲁迅和林语堂,却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南辕北辙、相去甚远。林语堂指责“以佶屈聱牙之文以飨读者”为不明译者对读者的责任,而鲁迅也对“每月说出两本幽默来”觉得十分可笑。那么为什么曾有过两次“相得”,共同经历过新文化运动,曾在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辩论中立场相同的两个人,竟在译学这一领域针锋相对呢?他们的不同在何处?应如何看待?其实对翻译问题的争论古已有之,在西方,翻译理论经过了漫长的传统阶段后,学派林立,高潮迭起。尤其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的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理论更是从各方面突破重围,令人耳目一新。德国功能派学者Hans Vermere 为翻译理论找到了一个第一准则:文本目的。在这一理论下,“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1] 目的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入90 年代,翻译更是在各种思潮的推动下出现了文化转向,像Lefevere和Bassnett 等学者开始“把翻译放在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2] 把翻译与权力、思想意识、制度等联系起来,触动了翻译的政治经济基础。与此同时,译者的主体地位也随着作者的死去开始彰显,克服了其边缘文化的地位,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译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抉择与创作。
总之,这种百家争鸣的状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促使我们从各种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现象。本文从这些新的观点出发,对鲁迅和林语堂的翻译观点做出大概考察与比较,并探寻促使他们走上不同道路的目的因素、文化因素及个人因素。

一、鲁迅、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
1.文本的选择。在文本选择上,鲁迅在前期并未超出梁启超规定的范畴,仍是囿于科学小说、政治小说。从1909 年《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本着用文艺改造社会的希望,抛开一般人所关注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引进弱小国家,像俄国、波兰、捷克等国家的作品。其后期作品更是通过托洛茨基、普列汉诺夫斯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翻译了《毁灭》、《铁流》、《静静的顿河》等革命文学作品。
而在比他略晚一些的林语堂这里,翻译的样式却有一张完全不同的面孔,林语堂致力于打造一个通俗世界。一方面,他将西方的幽默引入中国文化,在他所创办的《论语》杂志上,荟萃了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尼采的《市场的苍蝇》、法国民间故事《尼姑》等许多英、法、美式的讽刺。另一方面,他又将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献,以通俗化、大众化的策略介绍给了西方。“他从译文的预期功能出发,将原文结构抛开,采取他认为得体的必要的变通手段”[3] 并加上自己对孔子、老子、庄子的理解,把《论语》、《道德经》译成了他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如果说鲁迅选择的是文本的战斗精神,那么林语堂选择的便是文化和审美。
2.关于忠实。1909 年以前,鲁迅的翻译未能摆脱清末民初严复、林纾等人的影响,大刀阔斧地对原作进行删节、改译、添加。1909 年的《域外小说集·序言》里,鲁迅提出了“直译”的观点,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宁信而不顺”,即使是文学翻译,也应直译,要保存原作的风姿。所以鲁迅先生是主张异化,反对归化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4] 他的译本是要读者费一费心思,用牙来嚼一嚼文字的。另外,不仅在内容上,在形式上原文的特点也要保留,即所谓的语法欧化和用词欧化。鲁迅旨在输入新的表现法。比如,他自己举例子:“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虽不顺,也决不改作“日落西山”,因为原意以山为主,改了就变成太阳为主了。[5]
林语堂在他的《论翻译》里也提出了“忠、顺、美”三条标准。但忠实的程度在他这里却有不小的灵活性。他提出了忠实四义:(1)忠实不是字字对译,是句译,以该句的“总意象”为基准下笔,而非字义。(2)绝对忠实之不可能。(3)忠实不仅求达意,还须传神,即忠实原文言外之意。(4)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即讲求归化,按照中国人的行文心理翻译。这也就是其“顺”的含义。此外,林语堂还要追求美,风格与内容的美,要求译文能引起读者如临其境的审美冲动。在这种原则下,林语堂允许了语言的游离。换句话说,林语堂的“忠”在“顺”与“美”的调节下,已经柔韧异常,张力很大了。他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了译者很大的自由。而鲁迅则要求在两方面均以“信”为最高准则。二人的观点针尖对麦芒,截然相反。这点不同在二人的翻译实践中也是清晰可见,鲁迅的文字确实佶屈聱牙,“六十四根咬筋嚼不动文字”,林语堂顺则顺矣,却时常“越位”,游离于原意之外。
3.关于译者的个性。林语堂的老师克罗齐提出“艺术是表现”,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表述宇宙。而中国的性灵文学倡导者袁中郎推崇“诗者,个人之性情”。这些美学观点都对林语堂的影响很大。他对艺术个性极其青睐,认为翻译也是一种艺术,要讲求个性美,“译学无一定之成规,且译书无所谓绝对最好之译句”,“妙文妙句天生巧合,亦必由译者之自出心裁”。[6] 而在鲁迅的翻译论著中,鲜少提及译者个性,“宁信而不顺”其实统治了他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译者主体性基本无从谈起。

二、产生不同的因素
1.目的不同。今天,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两位文坛巨擘的翻译活动时,不难发现,鲁迅和林语堂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按照德国功能派的观点,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所要的结果决定所用的方法。那么是什么样的目的让他们旗帜鲜明的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呢?
早在译《域外小说集》时,鲁迅就有一种“茫然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7] 对于深切感受到中国的黑暗,敢于直面现实,直面鲜血的鲁迅来说,介绍外国进步文艺为我所用,来救活中国人的痼疾,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是其翻译、创作、编辑、出版的初衷和基本思想。他希望可以求新声于异邦,介绍国外的新思想,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为此,他看重弱小国家的东西,因为那里有与中国相通的东西。为此,他追求直译,反对归化,反对照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要强迫中国人张开眼睛看世界。
而林语堂的目的却不在此,他的目的是文化的介绍,把西方文化介绍给中国人,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人,而且是介绍给普通大众。他要把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大至儒道哲学,小至品茶烧饭的生活哲学,带入西方人的大众生活里去,为他们所理解、接受,改变他们头脑中对中国歪曲和变形的认识,使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不再限于小脚、辫子之类的东西。带着这样的目的,他注定是不能把深奥的《论语》和《道德经》一句一句翻译过来的,因为那很明显不适合通俗社会的胃口,引不起一般人的兴趣,也就达不到译介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独辟蹊径,以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观,对原著进行了编译,进行了再创作。他的译本,按传统的以忠实、对等为核心的翻译观,是被排除在严格意义的翻译之外的。但林语堂在美国却取得巨大成功,其作品有的被选为大学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当作了解中国的必读之物,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不同。鲁迅、林语堂二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直接影响了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在鲁迅眼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恶劣不堪的黑色染缸,对于中国人的劣根性,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无是非观”,鲁迅深恶痛绝。“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目以为正路”[8] 其批判的尖锐性在当时可算首屈一指。中国人的“糊涂观”体现在翻译上,就是鲁迅先生反对的“糊涂译”。所以他坚持对外国文化进行原质性的追求,而他所用的方式就是直译。鲁迅甚至认为中文文法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要通过翻译进行改造,从外国引进新的表现法,这就是他坚持语法欧化的原因。
相反,林语堂虽然受西方思想的熏陶很深,但对中国的儒道文化却是十分认同的,他曾从名师学过中国文化,对孔、孟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有过独到的研究和译著,他在气质上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当然,他与固守封建礼教的辜鸿明等人是不同的,林语堂身上中西合璧的文化观让他站在一定高度对这两种文化都作出了较客观的评价。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译作里才既具有感性的气质,在语言思想上有叛逆的气质,同时又糅合了对新理性的追求。
3.个人因素。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创作。那么译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就对译文的产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鲁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小时候在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老式教育。父亲常年卧病,家庭一下由小康坠入困境。长大后在南京接受新式教育,留学期间有深感民族危亡,弃医从文,所以在鲁迅身上找到战斗性,找到对传统的尖锐批判并不奇怪。
而林语堂的父亲却是一个基督教的牧师,他本人青年时游学欧洲,1923 年回国,1936 年又再次旅美,大半生都在欧风美雨中度过。同时,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所以,“中西合璧,差异互补”是林语堂一生追求的文化理想,这种理想反映到翻译上,就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化变异”作品。

三、结语
翻译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看待翻译,单一的某种理论或观点是不够的。对于鲁迅和林语堂在翻译上的分歧,也不应偏听一家之言。本文在对二人的理论进行比较后,试寻其不同的原因。但因水平有限,不能尽言,还有待更多人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钟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5)46-49.
[2]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上海翻译,2005[4] 鲁迅“. 题未定”草[C]//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6卷):350-357.
[5]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讯[C]//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 卷):370-386.

信,达,雅.
信指忠实原文意思;达指语句通顺;雅是要尽量书面话,高雅.最喜欢的还是信。
这个应该就是翻译原则了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准确。�
  翻译所要表达的是被翻译文章的观点和内容,因而难免会遇到译者不同意或不熟悉的内容和
  观点。但是译者没有选择的权利,必须按照原文的内容和观点来译,使译文忠于原文。任何
  句子的翻译都必须准确、完整的传达原文作者的思想内容。译者不得对原文的意思做任何增
  删或改动。例如:�
  It is not easy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at club——they want 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money to spend,not just every Tom, Dick and Harry.�
  误译:要加入个俱乐部并不容易——他们要的是有钱花的人,不只是汤姆、迪克和哈利等。
  not just跟前面的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money to spend相对,在这里指代一般人,平民百姓。译者没有把握到原文的思想内容,产生误译。�
  正确译文:要加入那个俱乐部并不容易——他们要的是有钱花的富人,不是随便哪个平民百姓。�

  http://www.fane.cn/down_view.asp?id=192

  http://www.shitishijuan.com/kaoyanyingyu/23920.htm

  1 “信”
  “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首先要完全读懂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呢?下面我们介绍看懂原文的三个原则。
  (1) 读取实义信息
  这条原则的意思是,考生要从原句中尽可能多地摘出表达实际内容的信息。具体地讲,就是读取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义词。拥有了这些信息,原句大意就基本明白了。
  【例1】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ave been slow to change partly because the explanatory items often seem to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partly because other kinds of explanations have been hard to find.
  【译文】行为科学之所以发展缓慢,一方面是因为用来解释行为的依据似乎往往是直接观察到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的解释方式一直很难找到。
  【分析】这一句很明显可以分为A、B、C三个部分:A为果,B、C为两个并列的原因。明白了这一点,可以解决两个问题:全句的结构为:之所以有A,部分原因是B,部分原因是C;B部分中 explanatory items比较难翻译,尤其是item一词,但结合C部分,可以确定explanatory items实际上就是explanations的意思,短语other kinds of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例2】Symposium talks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overfishing to physical and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species.
  【译文】座谈会的话题涉及面会很广泛,包括过度捕捞鱼类问题以及影响不同物种数量的自然知环境因素等问题。
  【分析】cover是关键动词,即谓语,译作“涉及”;另外,注意准确翻译出“overfishing”和“species”等名词的意思。
  (2)参考上下文
  考研 翻译的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整段文章中。句子中很可能包含一些代词。我们很难判断这些代词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因此,参考前文是十分必要的。在段落中要搞清划线的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弄清代词it,they,them,this,that,these,thoseother所指代的词或词组。这些词和词组有时在划线的部分就能找到,有时则要到前面有关的句子中去找,这样的例子在历年的试题中都是很多的。


《论翻译的原则》是谁写的
1、纽马克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了许多翻译原则和理论,为翻译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论翻译的原则》这篇文章中,纽马克探讨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提出了一些实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2、纽马克认为,翻译应该遵循忠实、通顺、可读性等原则。忠实是指翻译应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通顺是...

做翻译应该遵守的有哪些原则性?
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转述准确、用词准确、名字时间单位等亦要准确无误。商务汉英翻译过程中译名、概念、术语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统一 ,不允许将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变换译名。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商务翻译中的忠实原则是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商务翻译要求信息传递要精确,不容许任何...

余光中的翻译原则
余光中的翻译原则:忠实于原文,通顺易懂,自然流畅,情感传达。相关内容如下:1.忠实于原文 余光中认为,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于原文。他强调翻译应该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和形式,不可自作聪明加入个人观点或者意译,否则就算是翻译成了一种“美丽的谎言”。2.通顺易懂 余光中认为,译文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

翻译的目的论包含哪些原则?
通过语言加工译入目的语,使翻译文本成为新的信息提供者。而在语言加工这一环节,译员必须关注翻译在译入语中是可读的和可理解的。只有在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源文本的文化和信息才能有效传递给目的语读者。3、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也称语际连贯原则,源本文和目的文本中存在一种前者向后者提供信息...

翻译的原则
语言间翻译的原则,概括和总结的最好的当属三字箴言:“信、达、雅。”简单说来,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信、达、雅。”的三字箴言是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其著作《天演论》中提出的。下面依次详细解释。一、翻译原则中的“信”。...

翻译目的论有哪几个基本原则?
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2、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翻译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信、达、雅。又称“三难原则”。“信”,忠实于原文;“达”,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到位;“雅”,用词遣句及文风之类的。该原则最早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如果对原著的思想只是粗浅的...

翻译中的三条准则是什么?请具体的解释一下
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严复的“信”,是指“达旨”,主张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求原意明显;严复的“达”,是要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而他的“雅”,则是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现在多数人认为 “信”是忠实原意,“达”是通顺...

林语堂的翻译主张
林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忠实”之四义:(1)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2)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3)绝对忠实之不可能;(4)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第一义即反对字译;第二义强调要传达原文的感情色彩;第三义即是说绝对的忠实是不...

《论翻译的原则》
格律和意象等特点。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在译文中保持了相应的押韵和节奏。总结来说,翻译的原则体现了翻译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一个优秀的翻译者需要在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敏感性之间找到平衡,以创造出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的译文。

鄢陵县15297143341: 英语翻译翻译的原则:(1)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大意保持一致,不能歪曲或者更改原文意思(2)译文应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原意,可添加词语以便母语的通... -
温汪骨松:[答案]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 adhere literally to the original text, follow its intended meaning; do not change the original text or leave room for (misinterpretation) (2)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carry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words or phrase ...

鄢陵县15297143341: 翻译应遵循什么原则? -
温汪骨松:[答案] 三个字“信,达,雅”, 1、信: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大意保持一致,不能歪曲或者更改原文意思; 2、达:译文应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原意,可添加词语以便母语的通顺,同时应该将翻译的句子用通顺正确的译语表达出来; 3、雅:译文应注重词语的...

鄢陵县15297143341: 翻译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
温汪骨松: 翻译的三大原则通常指以下三个方面:1. 信实原则(faithfulness):翻译应该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不加删减、不失真、不添加个人观点或解释.2. 流畅原则(fluency):翻译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口语性,让译文自然流畅、易于理解.3. 得体原则(appropriateness):翻译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规范,适当地处理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使译文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这三个原则通常是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翻译质量的高度和准确性.

鄢陵县15297143341: 请教高人:翻译中的“忠实”原则和“准确”原则有和区别?...
温汪骨松: 翻译中的忠实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不改变句子本身的意思,不能省去与本句有关或添加过多的内容,如果有修辞的话也要翻出同样的修辞;而准确原则则是在忠实的原则基本上更高要求的一个原则,准确性应是在用词或更高用法(修辞上)...

鄢陵县15297143341: 专业英语翻译要遵循哪些原则? -
温汪骨松: 古代就提倡“信,达,雅”,应用在现代英语翻译上也应遵循这些原则,即:1、信: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大意保持一致,不能歪曲或者更改原文意思;2、达:译文应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原意,可添加词语以便母语的通顺,同时应该将翻译的句子用通顺正确的译语表达出来;3、雅:译文应注重词语的使用,力求达到文字优雅,当然这是在保证原意准确的基础上来经过修饰达到的!

鄢陵县15297143341: 英文的翻译原则? -
温汪骨松: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活动.翻译在某中程度上讲也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准与原则.对于考研翻译而言,“忠实”和“通顺”是两项最基...

鄢陵县15297143341: 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
温汪骨松: 翻译的目的是启举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成为可能.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翻译的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传达信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